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量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科学生;量化管理;原则;实践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的基本组成单位,各种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加强高校班级管理是顺利完成各种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在班级和学生管理中,量化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借助于对班级和学生学习、工作、纪律、精神风貌、生活卫生等诸多方面的评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工科院校班级量化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最近两年的高职高专工科院校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只依据不成系统的、简单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班级的优劣,量化管理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的管理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
(一)实施细则没有紧扣高职高专工科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职高专工科院校的学生及其培养目标有其一定的特点,仅仅依据相关粗线条的量化管理规定是不足以做好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目前实施的班级和学生管理的量化项目还存在一些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必须针对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班级量化管理的细则,包括量化的项目和相关的评分、评价标准。
(二)对量化管理的看法本末倒置
对于量化管理,老师和学生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应进一步理解评分量化不是评价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对班级和个人实行量化管理并不仅仅是为评奖评优评先进提供相关依据,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激励学生更好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班级量化管理方法单一
单纯的进行量化管理会降低教育的效果,一些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一定行为或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而是为了赢得分数,久而久之助长了学生的功利思想,使学生形成了双重人格,或者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和不满,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量化管理作为一种学生、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量化内容和量化方法上应该切合管理的实际目标,体现管理对象的特点,但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班级管理的手段,却有共同的原则需要我们遵循。
(一)稳定性原则
量化管理作为一种长效管理手段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稳定不但是对量化管理内容的要求,也是对量化管理实施的要求。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管理者还存在管理随意的问题。在量化管理细则中随意制定一些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制定的不科学,在管理实施之初又没有对学生进行详细说明,从而造成管理漏洞、重复劳动,也大大影响了量化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一些管理者不能持之以恒,在实施过程中或一个量化周期结束时,随意更改量化项目、改变规则,造成“虎头蛇尾”、“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甚至失去学生的信任。
所以在对学生班级进行量化管理时,首先应仔细推敲量化管理的项目和内容,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细则。比如我们设定班级量化的管理的项目包含:学习成绩、思想作风、教室寝室卫生、早操晚寝、素质拓展等一些项目,每个量化周期都要对这几项内容进行考核,使量化管理的项目和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有章可循。如果在实施中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也应尽量避免中途改弦更张,可以在征集意见、充分论证后,从下一个周期开始实施。
(二)系统性原则
进行量化管理不但要求量化管理的内容和实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需要形成系统,对班级和学生量化管理不系统,就不能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十分公平的评价,并且容易造成学生两级分化:好的愈好、差的愈差;以及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在守纪和进取方面分化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短周期量化管理的基础上“拉长战线”,形成一个关联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系统。比如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的优异成绩和不良表现将在学生大三就业推荐时给予适当体现,从而增强学生注重整体过程表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也增加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就业做推荐时的公平性和可执行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管理难度较大的大三学生进行管理。
(三)动态性原则
目前的班级学生量化管理大多停留在机械的依照量化细则加分或减分的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的负面效果和班级学生的两级分化,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它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针对这种问题,已有教育者敲响了谨防班级量化“过度理由效应”的警钟。所以量化管理亟待我们进一步完善量化管理评价体系,形成动态评价体系,突出量化管理的导向性,避免学生为了分数而行动。例如,学生旷课一节扣3分,该学生拾金不昧又加了3分,从总成绩上看学生既没有违反课堂纪律,也没有获得嘉奖和鼓励,而实际上这两项内容是不能够相互抵消的。另外我们应在系统量化的基础上加大质量跟踪,对要求进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四)导向性原则
量化的重要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发展,这就要求在制定操作细则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要求,班级管理的实际,体现出量化的导向性。所以我们在对高职高专工科院校进行学生班级量化管理时,应该充分结合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符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考核时,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对违反实习、实训纪律的情况加大处罚力度,鼓励学生考取“双证书”或“多证书”,对学生的创新意愿要尤其保护,鼓励学生多出创新成果。
(五)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量化细则是为了实施管理,所以要特别注意量化细则的可操作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会使得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也在不断地变化,再全面的量化细则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所有行为,所以制定量化细则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具体、外显的行为可以细化出评分标准,而对一些不适宜机械赋分的行为则需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调节空间。
三、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学生班级量化管理的实施
(一)正确引导、定好细则
班级量化管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将其内容用数值来表示,并根据数量统计结果得出评价结论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将学生的行为规范细化成若干项目,对每一项目、每一层次都给予相应赋分,通过加减分来衡量一个周期内学生的行为,并给予终结性的评价。这样的方法对老师来说,可以方便直观的对学生进行考量,但却对部分学生造成误导,本来学生努力学习、拓展素质是出于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但久而久之却变成“为得分而去做”,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调控总是停留在他律层面,而无法转变为自觉行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实施量化管理前,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将教育的要求、手段内化为学生发展自我的需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正确看待量化管理这个教育监督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目的对待。也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制定量化细则是进行量化管理的前提,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施细则,所以在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时,不但应符合学校相关管理规定,还应充分研究管理对象的特点,结合具体培养目标制定。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将实施细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后使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对实施细则的宣传、推广途径。当然,经过反复讨论后的实施细则,一般也会更加合理和贴切。
(二)严格执行、适度评价
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如果不落到实处,就变成了一纸空文。所以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尽量克服各种困难,使已经制定的制度一丝不苟的落实到位。一个周期的量化结束后,管理者要兑现当初的承诺,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取信于生,也将有利于以后量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已制定的制度,执行态度要坚决,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要注意“适度评价”。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本身就是一个模糊量,在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上存在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人的行为表现不仅存在着质的差异,也表现为程度上的不同;社会变化和人的需要造成了行为的多样性。所以单纯的割裂行为及行为背景的机械赋分,不但难以真实反映行为的性质和水平,影响学生对评价的认可,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发展。此外,量化时的赋分并不是越细越好,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过于严厉的量化,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过于具体的操作也会消耗管理者过多的精力。
在量化管理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提出。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量化重在过程,且需要及时向学生反馈。有些老师将所有的量化工作积压在学期末进行,这不但增加了期末的工作压力,也容易造成材料遗失,导致工作出现漏洞。每周或每月将量化成绩向学生公示,可以趁热打铁的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有利于发挥它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及时梳理班级和学生在短周期内的成绩和错误,会使量化管理更加公正、透明;同时,学生参与量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锻炼工作能力、学习、反思、总结的过程。
(三)多措并举、不断完善
对学生和班级实行量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实效,但即便如此,量化管理也并非万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量化管理应和多种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集体对个人的带动作用。
做好一个周期的量化管理并不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和班级的发展动向,不断调整具体实施措施,使老办法焕发新活力,不断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我们进行班级量化管理目标在于:通过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从而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的意识和能力,端正学生对量化考核的态度,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出教育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庞云凤,秦克铸.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要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使其不仅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而且更易于为广大教职工所接受,也是教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人人争上、朝气蓬勃的良好风气,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学校制度可能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往往不仅不能约束、规范、激励、引导师生的行为和发展,反之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这时校长应及时对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比如,我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扬民主,全面修订完善了《中小学干部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考核办法》、《教师绩效考核办法》、《校长教师交流办法》度等管理考核办法,加大教学成绩、教师工作量权重,把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校长和教师评优晋级、考核、调动等与教学质量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末位淘汰,设立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学质量进步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工作正能量。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活动,促使全体教师集中精力搞教学,凝心聚力抓质量。如果建立了一套好的制度,而在管理中抓而不紧,抓而不实,等于不抓。只布置,不落实、不检查、不总结,那么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会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抓好制度的落实,规章制度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实效。校长一定要以制度建设促管理上水平,管理要由主观型、随意型、粗放型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尽一切可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加强质量意识,细化教学常规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标志,而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意识,细化教学常规,使质量意识深入到每位教师心中,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中心学校将质量目标责任到人,领导实行每人联系一所学校、每周到学校工作一天、每月帮助学校解决一个难点热点问题、每季度对学校进行一次视导、每学期提高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每学年提高一个年级的教学质量的工作制度,努力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把质量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常规教学中,我们建立月常规教学检查、月常规教学抽查、月教学质量抽测考评机制,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检查做起,定期举办优秀导学案、优秀作业评比展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镇讲、说、评课活动,开展一次教学常规大检查,对一所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视导。终端监控就是加强考试管理,端正考风考纪,抓考风,促教风,带学风,每学年对小学一至六年级,中学七、八年级进行一次抽测或统考,抽测由中心学校机关人员带试卷到校监考,试卷带回统一阅卷、登分,统考由中心学校统一组织,集中考试,统一阅卷登分。抽测统考成绩按不同类型学校,画好条形统计图通报全镇,与上学年成绩对比,与其他同类学校对比,差距一目了然,是进是退也很清楚。中心学校对同类型学校成绩突出的学校和进步比较大的学校进行奖励,增强了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充分调动了每所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激发校园正能量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用文化来管理学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激发校园活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师生营造出一个恬静雅致、自然优美、整洁舒适、文明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让校园文化孕育教育质量成为学校管理过程中奏响的动人乐章。在校园里积极大力宣传师生身边的榜样,积极培育正能量,传递正能量,让教师在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润泽中幸福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08-02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教的方面来看,则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从学的角度来看,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各种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与交流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案内容需规范。对教案内容进行规范化,能够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如在教案开头要写“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和“课堂设计方案”,而在课后应该要有相应的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核,同时还应该根据本节课上课时出现的情况进行“课后总结”。“课后总结”包括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2.坚持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也是突出重点的关键。无论带多少门课,无论是新课还是旧课,我们都应该坚持认真备课,因为作为老师这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首先我们必须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通过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归纳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其次,我们应该思考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吃透这些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这个方式其实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每次教研室活动的时候,同学科、同教材的老师认真交流,认真钻研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如下学期我们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要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就做好了计划,准备下学期的每一次教研室活动除了完成计划的讨论主题以外,再就是一起集体备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交流,以确保课堂质量。
3.加强专业技能训练。(1)教学设计技能:即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2)课堂教学及组织技能:即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设问、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3)课后总结技能(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4)教学研究技能(掌握选择课题、制订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教师想要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进入现代的信息时代,随着新思想、新思路的转变,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垄断者,教师的地位应该由权威者、传播者向平等者、求知者转变。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一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关系。首先,我们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教师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课内课外言行规范,具有敬业精神,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自然尊敬和信服于老师。老师的个人风格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一般开朗、幽默、活泼的老师往往能吸引学生,学生一般很愿意与这样的老师沟通,并能做朋友。教师要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必须理解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意味着教师抛弃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将心比心。我们应尽可能地接触学生并且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师生之间的由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力求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2.改变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讲授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果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有时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游窗外的情况。要想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则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如:在教学中引进讨论课的形式,学生自主讲课形式等,这些形式在我的课堂中都试用过,而且效果的确很好。用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自由发表意见,并经过思考提出建议。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做到了一学生为主,教师则可以在恰当时候加以引导。这样,在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学习,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提高学历已经不是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唯一要求。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以及教育理论的更新,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目前,“素质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已得到普遍关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建出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现在还不够规范,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这一教育改革是否能实现,关键还要看各高校的实验效果。但现今的民办高校里有很多存在教师短缺问题,导致教师们课时量大,负荷太重。教师们每天的精力只能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很多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淡薄,无法潜心进行科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就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水平低下。对于存在的现今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对人员进行“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再大力引进新的高技术人才,从而减轻目前教师们沉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培养科研意识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整体环境以及教师所处的教学实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当然,教师的自身努力也是和学校环境分不开的。教师科研意识培养的效果怎样,还要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情况。因此对教师们进行科研方面的主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同时还能使教师们真正地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教师们自觉进行科研的好习惯。只有学校和教师们通力协作,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总之,教育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元素,教育质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则又必须建立在高等院校对于教学质量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作为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J].教育评论,1996,(05).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学的综合量化功能被溺化
目前高校对教师评审职称、岗位聘任及人才选拔,一般是通过考核发表的论文数量、所所在期刊的级别、所做科研项目的数量及拨款多少等为指标,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标准因其有明确的标准和较强的实操性,确实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在这样的形势趋导下,也导致高校的教学工作出现了偏差,不少教师的价值观念扭曲,不再将工作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上面,使高校的综合量化评价变成科研能力、的比拼,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功能被溺化。
2、高校教学的综合量化评价出现导向错误
现行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往往更重视“数量”,轻视“质量”,这也使很多教师存在功利心理,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获得最大的计量分,想的是如何增加数量、如何晋升上,而忽视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责任。高校教学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出现了导向性错误,教师价值观被扭曲,破坏了综合量化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这将会给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3、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博弈,矛盾突出
在教育系统内,量化管理及评价成为普遍标准,甚至已经成为制度在执行,高校工作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更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尊重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因此,行政权力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作为被管理者,它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表面看来,这是公平公正的,其实扼杀了教师们对教学科研的重视和深度研究,也势必会导致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矛盾突出,影响整个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最高级别,它起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和促进科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对国家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深化和加速高校教育改革有深远的意义。
1、监督作用———有利于加强对高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监督作用,是它的重要功能与显著特点之一。对于高校来说,它包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对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其他项的评价,进而发挥其评价的监督作用,即通过开展对各种层次的高等教育的评价,以便获取足够多的反馈信息,为高教的管理、决策等提供依据,从而监督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深化高校改革,真正为社会服务。
2、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
确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一方面科研区别教师教学的优劣程度,更更重要的是可以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调节、控制教育过程,优化教育过程,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并改进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使高等学校不断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高校同专业,同级别高校之间的竞争
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学科、多层次结构的态势,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质量等水平却参差不齐,形成行之有效的综合量化体系就能激励各高校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深化高教改革中,将竞争机制逐步带进高校,对于深化高校改革、增强学校的活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适合高校的评价制度,可以引起高校管理层、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等进行同层次的比较,势必会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进高校,开展高等教育评价是一个重要措施。在进行教学水平评价时,可以调动同专业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同专业、不同高校通专业的竞争都是建立在科学的评价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高校才能通过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4、推动作用———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判断的基础不仅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还要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比如,学校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要注重理论学习,还要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并且采取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改革工作就可以顺利地全面开展。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对于教学改革同有密切关系,它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
三、如何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
1、加强思想重视,明确评价的目的
教学管理综合量化评价体系根据特定目的,对教学活动定对象进行衡量和判断。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每个方面的评价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这就要求评价者要仔细研究确定方案。明确教学评价目的,对于此评价系统的建设和研究有重要作用,它影响到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的选择,也是评价系统组织者的管理依据。不可否认,在目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教职工和学生对教学评价不理解,以为这样的评价系统是故意难为老师,思想上产生不少抵触情绪,态度上不配合,导致影响教学评价的开展。这就要求教职工和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评价,了解它的意义,进而端正态度,提高参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自觉性。
2、要讲究科学性原则
一旦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系统确,就会成为评定教学质量的准绳,制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最关键的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套评价系统的信度和效度,甚至决定着评价工作的成败。因此,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必须以现代科学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教学大纲为依据。(1)要符合高等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客观规律。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基础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制约性,还要体现出对高等教育发展超前性的要求。如在建设此评价系统时,既要看名师的数量,还要看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要照顾好一般教师和名师的比例等。那种违背客观律的评价,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消极作用,就不应该采纳。(2)要注意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适合本学科和专业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增强自身素质,以便将来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明确哪些方面和哪些要素要评,哪些方面和哪些要素可以不评,明确哪些是主要的方面和因素。哪些是次要的方面和因素,使评价指标体系在现代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成为教学评价目的的具体化。(3)评价方法宜多样化。目前关于高校教学管理综合量化评价方法单调,缺少科学性和多样性。如,忽视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时只注重所教学生成绩高低,很少对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给予评价和指导等。因此,建设此系统时就应该渗透进教学的每个环节,综合、多样化评价。
3、定性和定量考核两者趋向相有机结合
定量是定性的基础,定性则是定量的出发点和结果。评价若只停留在量上,至少用单纯的数字表示,不回到定性上,那么评价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高校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完全定量的对它评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宜过分追求量化,要定性。
4、重视自评、互评及社会评价
从传统评价和现代评价的角度看,我们现在所运用的评价模式很单一,其实评价应该包括自评、互评以及来自第三方的评价。学校、教师、学生针对自身进行纵向比较,可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互评,可拓展思维,求异创新。还需要重视来自于社会的评价,尤其是来自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评价,他们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的能力、质量等,最有发言权,而且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使高校的教育更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此评价系统强调全员参与
关键词:中专 精细化 教学管理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8-02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1.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1.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
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3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3.1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专业计划(目标)课程计划(目标)管理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3.2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专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键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专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
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3.3 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3.4 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