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科学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强调明确当前教学目标,选取相应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终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情景创设环节,应注意情境细节与问题形式,保证课堂信息内容完整集中,目标不应分散,保证学生的关注重点在知识情景之中。以下面这道应用题为例:梅山小学2年1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8人,问女生共有多少人?教师可从本班实际出发,先进行班级报数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本班学生总数,然后再让班级内的男生先报数,让学生根据本班学生与男生总数尝试计算本班女生总数,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女生进行报数,让学生直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全班人数与男、女生群体人数三者的相互关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形象化理解抽象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好玩,学习过程受直观感性的影响更大,而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对于理性认知的树立必不可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整体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从对问题的直观感性认识过度到客观理性认知,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方式去学习数学知识、处理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科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于具体形象问题的理解,将此类问题上升到抽象思维范畴,通过一定的数学问题转化思维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小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运算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定数量的水果,让学生将算式中的数字与水果相对应,这是数学问题具体形象化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这种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演算得出结果。以此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掌握10以内加减法内在的运算规律,形成抽象化的运算法则概念,通过多次联系逐渐牢固掌握运算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更是强调快乐学习的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手段的多样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关注点始终在教师的授课内容当中,让学生乐于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生能力,尽早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以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教学中的“拼拼搭搭”课程为例,课堂上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几何模型,带领学生了解数学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从自身兴趣出发用几何模型拼搭形状,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以分组游戏的形式进行拼搭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倾听教师的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关于几何图形的直挂感受,对于立体模型的了解认知更为深入,能够有效地思考几何图形的差异特征与内在联系,为培养归纳总结知识内在特性与一般性规律的数学思维打下了基础。
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能够依托大量实践活动展开。因此,在培训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塑造。在课堂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安排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内容的探索,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进行动手演示与测量,根据提示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培养数学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解决办法。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提出“5加几”之类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使用小棒教具进行答案的摆放,并引导小组内部对摆放方法与结果进行探讨,教师给予点评,带领学生对摆放中的新的总结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知识拓展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抽象问题形象化、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知识拓展能力等角度探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推动教学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晶合.小学中低年段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考试周刊,2011,(75):96-97.
【关键词】 数学思维能力;直观形象;动手操作;引发思考;鼓励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但决不是降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以动作和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和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做法。
一、创设直观形象的思维情境
教师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生动鲜活的挂图教具、惟妙惟肖的动作、适度恰当的多媒体展示等都是创设直观情境的要素,对儿童的感知、思维、情感活动起着主导、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一年级教学“认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左手握拳、右手握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与老师站成一排(背对学生),说出老师的左边或右边分别是谁;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是哪一位同学;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的右边是谁,小芳的左边是谁;再用水瓶、茶壶、茶杯三个实物教具让学生辩论左右方位;再请同学到台前(背对学生)按老师发出的左右口令做动作。这样,就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让学生正确辨认了左右这一方位概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
“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必定要动脑思考,相互交流。适时、适度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去市场购物的机会少,于是这节课上我开设了一个模拟的“文具商店”,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设计了以下的动手操作活动:小明要买一本1元钱的笔记本,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小明该怎样付钱呢?请你帮帮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小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课堂上学习的气氛十分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动手操作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用质疑激发学生启动思维,通过问题或问题串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深入,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够得着”,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教学“认位置”,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左右的方位后,我将闹钟、台灯、笔筒排成一排,并设计了以下有层次的三个问题,构成一个问题串:
1.闹钟在台灯的哪一边?笔筒在台灯的哪一边?闹钟在笔筒的哪一边?
2.什么东西的左边是台灯?什么东西的右边是台灯?
3.自由说说,什么东西的左边是什么?什么东西的右边是什么?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交流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赏识,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真了不起”、“你说得真好”、“你的方法很特别”……等鼓励赏识性的语言夸奖学生。或一个微笑或摸摸学生的头,体现出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如,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小康,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是一个留守儿童,平时在课堂上不爱发言,每次他发言后,我都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还“言过其实”地进行表扬。在不断的赞赏和肯定中,小康的发言越来越积极,思维也越来越灵活。在教学“比一比”这一课中,在大多数同学说出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这些常规的观察角度时,小康把手举得高高的,居然说出了粗与细、远与近这两个一般同学想不到的结果,也令我们老师感到兴奋和激动!正应了那句话:“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1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是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就喜欢数学、学好数学,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儿童好奇心强,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其求知的欲望,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能够激发兴趣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如:数一数、摆一摆、试一试,剪、拼、贴、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欲望。
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应注重动手操作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更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9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最多,。”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如:三角板、五角星、书本等,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利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对不熟练的再让好学生辅导一下。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更加深了对角的组成的认识。在教学画角时,我也同样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还有的画了个图等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探讨摸索,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应注重语言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过程,这样坚持下去,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词汇有限,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要有恒心,要坚持循序渐进。首先用词要准确,如一“棵”树,一“朵”花,单位名称不能乱用。其次,语句要完整,如“谁比谁多”等等。我们要用完整的句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最后表述要连贯、有条理。如教“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我没有停留练习,紧接着说:“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谁想起来是最最棒的。”于是,学生们都又开始积极地思考。一会儿,有个同学说:“我从十里取出四给五就变成了九……九减九等于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话说得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鼓励道:“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其他同学羡慕得不得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先用九减五等于四,再用十减四等于六。”“先用十减四,再用五减五,十减四等于六。”……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4让学生自己学会思维
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往往能够说出,也能机械地运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虽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但应该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观擦、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教师要把知识与方法一起教给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活动得到有效地训练,学会思维方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启示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刚入学的学生观察常有一定的随意性,往往只能看出图中较明显的事物。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观察图意。例如,解答文字题,首先要看看题中的条件及问题是什么?再分析一下各个数量的关系如何?最后思考解答此题用什么方法计算,这种思维方法是其他一切思维方法的基础,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9的乘法口诀》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从导入到新授再到练习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更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
一、 新旧知识联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一节课的数学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有导入,因为数学知识有一个十分严密的逻辑系统。导入的内容可以以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为铺垫,来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用情景导入,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常见的例子导入。因此,我在教学中,每教一点儿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或者引入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新认识活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我首先以复习导入,请一个小朋友背诵8的乘法口诀。然后我指出其中的两句口诀六八四十八,八八六十四。请两个小朋友分别说出可以写出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然后我总结出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或者可以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那么今天我们学习9的乘法口诀可以写出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不强,他们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很弱,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我把书本的图做成ppt的形式,分成一行一行展示给同学们。我先提一问,你发现有几个空格?我先让学生数出来10个,然后出示五角星,再问五角星有几个,你能从图上一眼看出来吗?生:比空格少一个,学生立马想到10-1=9,接着我出示一行五角星是1个9,那么两行五角星是几个9呢?是多少?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生:2个9,2行是20个空格,五角星比空格少2个是18个。最后出示问题那么3行五角星是几个9呢?3个9比几十少几?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心问题,学生明白一个规律,几个9比几个10少几。在解决问题中,“买9顶帽子的钱正好可以买一件上衣,如果每件上衣27元,每顶帽子几元?”我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帽子和上衣呢?生:通过画圆圈和画小棒来代替帽子和上衣。然后我在小棒的下面写出27元,那么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有9个圆圈,一共27元,求其中的一个圆圈是多少?用除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 应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整个教室都是教师一言堂,又何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正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
如《9的乘法口诀》一课,在编写9的口诀的时候,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9的口诀是什么,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1到8的口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编写9的口诀,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在编写完9的口诀时,有的口诀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小朋友编写八九七二,有的小朋友编写的是八九七十二,那么到底哪一种对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我请一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告诉老师,七二不能表示出数字72,72应读作七十二,里面有个十。我当即表扬了他,说的真棒。这时候其他小朋友也都理解了,所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创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学生的思维也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和发散性。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进行质疑问难,从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注重课内外练习,创造学生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有效途径
审题能力的培养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密切联系,只有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正确理解、掌握数学题目的解题知识,为日后学习数学奠定扎实基础。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问题
1.相关词语理解不清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薄弱,在做数学练习题时候,没有准确把握题目的相关字词,将词的意思弄混或者是曲解词语意思,导致数学审题出现偏差。
2.审题不仔细,缺乏耐心
在审题过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认真解答数学题目,缺少对关键词语与数字的提炼,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时没有做好关键性字词的笔记,审题不仔细,缺少耐心,只是大致浏览数学题目。
3.审题注意力不集中
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具体体现在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事情的时候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喜欢咬笔头或做小动作,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给审题带来影响。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有效途
1.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听、说、读和写等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且在一年级阶段,学生所认识的数字毕竟是有限的,在做题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所以,在二年级阶段,教师应减少数学题目的读题量,直到学生了解掌握自己所做的题目。例如,学生进入二年级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布置的数学作业,通过读和听,适当引导学生加工整理数学信息,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此外,借助写和说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题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练习做过题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检查习惯
检查是对自己做题过程的一种重新审视,是数学审题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学生忽略了检查的重要性,在检查过程中只是走马观花,检查不认真。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为学习数学提供保障。例如,在做完数学练习题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检查全部练习题,除了做好练习题和计算结果存在错误的笔记外,还应认真检查数学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对应用题进行检查、分析,让学生通过反向思维模式将未知条件变成已知条件,对已知条件与题目是否相符合进行验证,达到反向验证的目标。另外,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中真实的案例验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为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审题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这也是小学阶段中教学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和关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与思维特点进行分析观察,采取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审题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奠定扎实基础。例如,学生在做数学练习题后,已经具备一定经验,大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懒惰情况,不愿意通过思考来做题,只是通过经验进行,忽略题目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结合教学要求,通过分角色审题和开火车审题方式,不断改变审题方式,激发学生审题兴趣,以此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4.培养学生动手习惯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比较精练,具有抽象性,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低,审题难度就会增加。所以,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审题方法与思考方式。例如,在解决与空间、图形有关的问题时,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与想象力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特点,通过动手进行折一折和剪一剪方式,让学生跟着指令将一张长方形进行折叠,提问学生:折叠一次得到哪些图形?如果一张长方形的纸被剪去一个三角形后,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已想象力,借助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本次教学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让学生掌握提取数学关键信息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审题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达到预期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