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多维化;教材开发;中职学校;德育创新

悠悠乡土文化,拳拳家国情怀。乡土文化教育是以养成乡土之爱为起点而启发爱国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强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知、情、意的体验认同,从而培养家国情怀。指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以福州乡土文化为载体,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创新,本课题组为此开展了以下多维化的校本教材研发。

一、中职学校乡土文化教育的现状

调研发现―市区中小学广泛开展着“乡土文化进校园――认识乡土,激发爱国爱乡之情”系列活动已久,但中职学校乡土文化教育则相对滞后,如:①福州地区中职校外地学生居多,乡土文化课在中职校课程体系中安排很少,缺少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学生对福州乡土文化多是认识模糊或一知半解;②目前福州中职校有限的乡土文化教学多还是采用“二维”教学模式,以书本为载体,辅助图像视频展示,缺乏真实体验;③相关教材开发也相对滞后,缺乏对教材和数字多媒体资源库的动态整合与更新;④学科教学与乡土文化教学渗透相对独立,对接融合以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欠缺弱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其意义重大深远。

二、多维化开发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和体验教材的目的和设计思路

对乡土文化校本教材进行多维化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目的在于破解中职校乡土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问题,推进中职校乡土文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培养学生“守望乡土文化、激扬家国情怀”的德育目的。

研究与开发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如下:

1.设计开发福州乡土文化“二维”数字资源库和读本教材

“二维”数字资源库按“福州乡土文化分类”进行实时实地调研和网上搜寻,大量收集整理诸如文字记录、纪录片、图片、音乐歌曲、实拍录像等资料,形成初级版的福州乡土文化“二维”数字多媒体资源库。

在数字多媒体资源库的基础上精选提炼福州乡土文化内容形成校本教材,大纲如下:前言;第一章历史发展・家国情怀,一福州历史变迁与发展,二福州历史名人,三福州革命先烈;第二章一方水土・恩泽绵长,一福州方言,二福州民间信仰;三福州民俗,四福州民乐,五福州传统工艺;第三章物华天宝・宜居祥和,一福州旅游景点,二福州饮食文化,三福州宗祠文化;第四章滨海邹鲁・放眼世界,一福州海洋文化,二福州船政文化;第五章学子摇篮・母校情怀,一仓山校区地域文化,二宦溪校区地域文化,三福建商贸学校校园文化。

上述构建的福州乡土文化“二维”数字资源库和教材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智能手机进行延伸学习。

2.设计开发福州乡土文化“四维”体验教材

乡土文化不单停留在纸面图片视频上,更多蕴含在日常生活见闻之人文景观、乡野吟唱、街头巷陌、风味小吃中……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显著的时空的三、四维度特点。“四维”体验活动是在“二维”数字资源库和教材的基础上,以我校两校区区域乃至大福州地域著名文化场所景观进行实时实地体验教学或学生自主进行体验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家国情怀。

从“二维”上升到“三维”模式,师生开眼看,张耳听,开口问,切切实实地感受乡风民俗中的精神信仰,这种亲身实地体验比起局限在教室里空谈咫尺外的窗外风景,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教材每个章节之后,根据各节内容特点,设计编写“听说读查议、走看做唱学”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加深真实体验感。

随着时间的流转,在不同季节、结合“我们的节日”,引领学生去体验不同乡土民俗文化,从“三维”模式进入到“四维”模式,“四维”体现的是时空维度中时间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有机会体验到当地一年四季中不同的时节和地点中的民俗文化。结合地域乡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时间、地点来安排设计体验活动方案,选择范围更广、类型更多,可操作性更。

“二维”数字资源库、教材及“四维”体验教程形成多维架构的福州乡土文化校本教材体系,已成为学生们兴趣的丰富生动的大课堂,师生携行共进,凸显出知行合一,理实一体,人本化教育理念。

三、福州乡土文化“四维”体验活动教程设计开发

针对文化场所、景观进行实时实地的多维体验活动教程设计,将统一实践体验设计和自主实践体验设计相结合,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活动中。

1.广泛时间流――按时间流程体验乡土文化

福州地区,往往一乡一风俗,一村一特色,独特的节庆习俗,可在时间轴上应季应节进行了解和体验。如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十邑地区――“拗九节”,煮成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出嫁女子则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渐已衍化为孝亲文化。再有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早稻收割后,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俗称“七月半”,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露天搭席,用料实在,风味地道。村村各具特色,或演戏讲评剧,或游神,或祭祖,以示丰收喜悦,呈现出浓浓的乡俗民情风味。由此按时间顺序设计开发福州地区独具特色的节庆风俗的体验活动教程。

2.狭隘时间流――在同一地点感受不同时节变化

在同一地方感受不同时节变化,能够增强对时间流顺序活动的对比体会。如福州西湖有正月花灯会、端午划龙舟、重阳赏等不同民俗活动;南后街三坊七巷有定期活动――春节庙会、正月花灯会、端午习俗活动、七夕文化活动、中秋摆塔……不定期活动如天后宫系列礼仪展示、传统工艺品展览、福州评话剧、闽都传统婚礼、水榭戏台闽越剧民乐表演…在教材设计开发中,将地点的介绍与时节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相结合,给师生的实地体验给予指导和提示。

3.体验线路的设计

“四维”教程体验活动设计方案之体验路线设计是多维化教材开发的集中表现,是对“二维”教材的研究提升。依照地点相近、内容相关原则设计体验线路,根据节假日等课后时间不同远近的线路,为统一实践体验和学生自主实践体验,设计安排出科学合理的线路。

乡土文化“四维”体验活动教程,按活动导入、方案设计、路线安排、体验感受、活动延伸等模块进行编写。体验活动教程大纲如下:第一单元仓山地域乡土文化场所景观模块,龙潭角-江心公园/烟台山-泛船浦天主教堂……;第二单元宦溪地域乡土文化场所景观模块,鼓岭,状元古道-宦溪桥……;第三单元福州乡土文化著名场所景观模块,南后街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及博物馆……

四、校本教材的动态开发

因乡土文化具有强烈的时空延续性,不仅体现在文字、D片的二维资料中,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传续,“二维”数字资源库和教材应处于开放的动态开发与充实完善中,“四维”体验活动教程也应不断补充改进,以便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动态选用并进行体验活动。

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资源库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平面设计、工艺美术、数字媒体技术、动漫与游戏制作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充实数字化资源库的主力军。学生将收集到的乡土文化素材进行设计制作,生成摄影照片、微视频、动漫人物设计、卡通地图、动画片、衍生产品包装设计等等类型繁多的体验成果,这些作品是乡土文化数字资源库的重要补充。每届学生都可以制作出新的作品,使乡土文化数字资源库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补充而壮大,实现数字资源库和教材的开放动态开发,推进乡土文化宣传和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职校乡土文化德育教育将愈发得到重视,开发学校的乡土文化校本教材顺应了时代需求。希望多维化视角下的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能促进中职学校乡土文化教材的全面研发,让学生们由此进一步加深对乡土文化知、情、意的体验认知认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美好情怀,积极投入到今后的家国建设中。

作者简介:

林旭,(1984.9~),女,汉族,福建长乐人,福建经济学校,大学本科,工程硕士,讲师,计算机技术、乡土文化校本教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技术处理。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第2篇

一段时间以来,高等教育的检查验收、督导评估工作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对检查评估工作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现在,基础教育的检查验收、督导评估工作也同样面临了这些困境,各条线、各部门对基层学校的检查验收、督导评估从未间断,并有越趋密集的迹象。

本期“案例评析”将汇集各方观点,展开对基础教育检查验收、督导评估的讨论,希望检查验收、督导评估能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更希望这样的检查评估能帮助及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能关照学校的主体性,让评估工作成为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

最近学校很忙,原因是省里的“中小学管理规范”检查组要来检查了。这次检查,规格很高,影响很大。领导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用一句很有名的电影台词来说就是“后果很严重”。

你看,校领导忙起来了,教师也忙起来了:教师忙起来了,学生也忙起来了;后勤职工也忙起来了。大家都忙起来了。

大家写的写,画的画,扫的扫,擦的擦,粉的粉,拖的拖。不必说校门口等显眼处的卫生美化,电不必说教室、办公室、食堂的卫生美化,便是厕所旁边的垃圾箱电被清理美化起来了。总之,一切都美化起来了。

微机课开起来了,综合实践课开起来了,阅读课开起来了,乡土课程开起来了……总之学校领导原来认为不重要或不需开的课也都开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体育课增多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增多了。操场上人多起来了,操场活起来了,整个学校也活起来了。只可惜这一切只能是一现之“昙花”。检查组来临之时,就是“昙花”绽放之际,检查组离开之日,就是昙花凋谢的时刻。

但愿这样的检查能多些,但愿这样的检查能“常规”起来,但愿……我们宁愿多忙点儿。因为他们来了,操场上的人才能多起来,操场上的人多了,学校才像个学校,不知大家是不是也这样看的。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站作用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历史的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以及激发人类创造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过程中,个体、社团、社区、基层组织、政府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说,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要有一个从个人(团体)到社区(基层组织)再到政府的组织网络,而基层文化站在其中应起到上联下达的中枢作用。

一、民间文化遗产的涵义和特征决定了文化站的中枢作用

(一)、民间文化遗产的涵义和特征

民间文化遗产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遗产,是一种“自娱自乐型”文化。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的异同,本文同意冯骥才的观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我们过去习惯称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以上涵义来看,民间文化遗产有这几方面特征:1、群众性和自发性,是草根文化;2、地域性,在一定的地区流传,是乡土文化;3、时间的连续性,由一代代传承人继承和创新;4、实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们的友好交流。

(二)、民间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特别强调了基层社区的重要性

基层社区之所以备受重视,乃是因为它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之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同时,它们也构成了社区民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遗产的价值,首先是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的。事实上,社区居民的态度,也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些遗产之被传承或被废弃的命运,要尊重民间文化遗产在各自社区里的存续状态和传承机制。

(三)、基层文化站具备了承担中枢作用的重要职责

文化站既贴近百姓,面向社区,又紧密联系和挂靠政府,是政府联系大众、推行大众文化的主要桥梁。由于基层文化站基本职能是社会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和协助管理社区(农村)文化市场,所以,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承担了调查、宣传、建档、评审、展示、交流、建基地等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职责和作用又可分为两个面向,即面向群众社区和面向上级政府,所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中枢作用便突显了出来。

二、基层文化站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探索

既然基层文化站具备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心和中枢作用,那么,他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哪些?又要注意哪些工作程序和把握方向呢?结合多年在文化站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主要应完成好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基层文化站要面向社区、贴近民众做好多项基础工作

1、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第一手资料都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实体调查研究所直接获得的。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由于它本身的散落性和民间性使它们大多处在一种“不为人所知”的状态之中,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一些很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项目就会被忽视,就没办法被挖掘并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2、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使民间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就要大力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为此,要制定好有关社区和群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不断向公众宣传哪些方面对民间文化遗产会造成威胁和不利影响。

在培训方面我们特别有感受,每年我站都会在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培训麒麟舞和龙行拳的骨干,不但面向发源地的村落招收学员,还扩展到整个办事处,此外,我们还与辖区的大专院校联合,在学生中开展培训和训练。

3、建立和完善资料库

要真正完成好掌握、保护、抢救、利用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在科学发展的路径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建立和完善地方民间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库,包括文字、音像、图片乃至它的意义,它的研究价值,它的发展前景,它的保护路径等等。这些立体化的资料库健全了,它的保存、保护、宣传、传承和振兴才能进行。而基层档案的建立,不但使基层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制度化提供资料保障,也为上级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档案的建立及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4、制订好整体规划方案。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民间文化遗产,如何组织展示,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如何建设传承基地,进行市场开发等等,都要在整体规划方案中体现出来。规划方案既要贯彻上级精神,也要取得上级的大力支持。

5、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参加有利于传承的评审活动。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本地区普查中获得的真实的采录文本,录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持,有计划地编辑出版。同时,还要积极申报有利于保护的各种称号。如我们小金口街道的就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龙行拳传承基地”、麒麟舞和龙行拳分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小金口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文化站应紧密依靠政府,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有效工作

民间文化遗产要发扬,就要有更大的展示舞台,更多的资金扶持,更好的编排创新,乃至符合市场经济大潮的市场开发。文化站作为最基层,最贴近社区和民众的民间遗产的主管部门,要起到联系上级文化部门,及面向社会,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作用。

1、紧密依靠政府创造展示平台

要使民间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要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一代一代的新人,展示是集宣传、练习、培训和交流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文化站在这方面应做到:紧密依靠政府组织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帮助建立传承基地,走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等。以我们辖区的麒麟舞和龙形拳为例,我们在给上级政府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意见的同时,还积极协助政府组织参加了从区到国家级的各类活动。如上海世博会、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广东省旅游文化节、全国渔歌邀请赛民俗文化展演及各类民间民俗比赛活动,获得省级以上集体和个人金奖41个,银奖23个。并参加中央台多个栏目拍摄活动,还到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等国进行文化交流。麒麟舞、龙形拳现均已走进校园,在校园设有基地,进行传习。现正帮助龙形拳传承人在其发源地的村建立传习基地。

2、鼓励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

由于民间文化遗产的自发性和地域性,传承人缺乏将其发扬光大的自觉意识和广阔舞台。特别是一些传承人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封闭意识,对传承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主动、经常地与他们联系,说服、引导、培训他们,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向政府申请资金扶持他们。

3、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创新。

民间文化在时代相传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变异和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请专家参与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不能歪曲和走样,尽量保存其原貌和特色。如麒麟舞,就是对散落在几个村的套路进行整合,又保存了东江麒麟舞原始和古老的特点。即兴发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别于广府、潮汕以及北方各门派的麒麟舞。

4、组织队伍走出去展示交流。

民间文化遗产其特征决定了其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想发扬光大,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就要组织他们走出去、展示、交流和培训。小金口街道的麒麟舞和龙形拳就走了出去,前面已叙不在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传承人对游学的东南亚各国华裔青少年、麒麟团、世界龙行拳弟子进行教学,同时也应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邀请,我们派出麒麟舞、龙形拳的传承人赴马来西亚教学。

5、树立文化经营观念,加强文化市场开发。

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政府用钱养起它,要使民间文化遗产有生命力,除了就项目本身来说要改造创新外,还要靠自身对时代、对市场的适应性。在这方面,文化站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文化站要向传承队伍灌输自己经营意识和市场开发意识,向他们提供各种市场信息,鼓励他们按市场经济规律找合作人。对于政府行为的文化惠民活动,还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他们。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特别要强调保持项目本来特色。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站有着不可替代的中枢作用,任重而道远。文化站自身应练好内功,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2]冯骥才.文化遗产与传统节目保护.新华文摘,2007(7);

[3]于群,冯守仁.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4]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四条),2003年10月17日;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景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目前,高校的吸引力不仅是由原有的师资力量决定,校园环境也成为吸引招生的主要参考之一。如何在高校校园面积一定,而人口迅速增加的前提下,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实现校园绿地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强调以人为本的校园规划逐渐落实着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完美结合,同时兼顾着生态绿地可持续性规划模式,使历史传承下来的和谐精神也应具体延伸到学校, 建设绿色和谐校园。

1.呼和浩特地区高校校园校园景观环境现状分析

1.1呼和浩特地区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环境在校园中的作用

1.1.1有利于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校园、陶冶美的心灵、提高文明素质。

1.1.2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1.1.4有利于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园经济。

1.2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西部高校校园发展迅速,校园绿化规划走势迅猛,绿化建设难免显现仓促,另外加之缺乏科学引导,在设计组织及建设实工过程中,引发了很多与初衷相违背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校园绿化建设的发展因其建设经费较少,基础较薄弱,绿化率低而受到相对制约。

1.2.2 校园景观环境植物配植不稳定,存在“贫富分化”

1.2.3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缺乏校园文化“个性”

1.2.4校园景观环境养护费用大,配套管理资金不足

1.2.5 部分校园景观建筑使用率较低,设计风格过于“人为化”

1.2.6 校园规划方案缺少必要的“人性化”考虑

1.3呼和浩特地区高校校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的特点

1.3.1 呼市地区校园规模相对较大,设施全面

一般来说内蒙地区普通院校的学生人数都会控制在1.5万到3万左右,人口相对集中,校园设施规模相对较大。空间较为充裕,而利用率却具有局限性,虽然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分界清晰,但总体上却又把握交叉集中互补原则。

1.3.2 呼市地区部分校园环境远离城市,亲近自然

此特点主要适用在由于用地紧张、生源扩增而不得不增添新校区的高等院校。其大都具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例如位于金川开发区的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区,位于和林格尔县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分校区。

1.3.3 呼和浩特地区校园景观呈“园林化”发展态势

校园景观环境“园林化”严重,校园景观建设功能方面应偏向于文化内涵浓厚的高校底蕴,美化高校环境和为学生提供休闲、游憩、交往和独立思考空间的场所也成为校园景观的发展目标。

2.高校绿地景观设计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2.1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1 烘托园林植物特色为主要原则

在保证校园建筑使用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尽量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更多的绿色景观,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植物特性、气候环境而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种植美化。设计中注意选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往往抗性强,栽植成活率高。在绿化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

园林绿化设计中各种树木的配置没有一定的成规,应根据绿地的使用目的、构图规律来选择。这里介绍一些适合西部地区种植植物的例子:雪松、油松、圆柏等常绿树种,山桃、银杏、元宝枫等落叶乔木,连翘、榆叶梅、黄刺枚、丁香、太平花、紫薇、木槿、珍珠梅等灌木与羊胡子草相配置;常绿乔木白皮松,落叶乔木杨树、柳树、白蜡、黄金树、黄金槐、元宝枫,落叶灌木红瑞木、棣棠、碧桃、榆叶梅、锦带,草本花卉贺兰菊、玉簪、矮牵牛相配置。

2.1.2 强调校园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高校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今后的管理养护工作还要更加侧重于远景目标的建设,建成之后的景观运营成本也应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考虑前期景观效果的同时,也要顾及到长远的设计效果。

2.1.3 讲究人性化的考虑原则

现代大学校园的规范理念,要求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形态的景观,巧妙地揉进人文景观,达到天地合一的景观效果,充分体现出校园绿化的人文精神,高校园林绿化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的师生,因此高校园林绿化应在尊重自然地前提下考虑师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将人的舒适性和活动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2校园绿化景观建设的实施途径

2.2.1精心设计关键景区及景点

在校园景观中,一些关键景区及景点的营造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校园景观的整体感受。这些关键景区及景点主要包括: 校门、教学主楼、图书馆、礼堂、体育场馆等。由于这些地方通常是师生滞留时间最长、来访者光顾最为频繁的主要场所,所以设计要精心独特,既要有强烈的学校特色,又要富有文化内涵和环境感染力。

2.2.2校园绿地景观的复杂化思考

校园景观营造是美化校园最主要的途径。校园的环境风貌、独特的环境品质往往是由校园中独特的景观得以具体展现。在具体的景观营造中,景观主体的尺度、形状、色彩的设计,地面的材质、图案的使用,绿化植被的配置,环境设施的布局等各个环节都要处理得当,而且要考虑到人在景观空间序列中的不同角度、视点所产生的空间视觉效果,考虑到在不同景观中人的心里感受以及景观与背景之间的空间视觉关系。

2.2.3规范校园道路交通,创建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

校区道路的布局对校园结构的清晰与否至关重要。针对各高校道路系统多为人车混行的状况,可采取拓宽主道、增设人行道或设置障碍柱等措施实现人车分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同时,采用别致的道路地面铺装、精巧的道路设施小品、利用适度的绿化栽植和在步行空间中设置供人们休憩的空间和设施,来提高校园道路的步行环境质量。

2.2.4搞好校园整体绿化

校园景观中的绿化设计可归类于两大方面:校园的整体绿化分布和个体景观中的绿化设计。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可利用植物的园艺造型特点来构筑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绿化景观,增添景观中的绿色展示空间。一般来说,庄严、宁静的场所其绿化设计宜简洁规整;自由活泼的场所其绿化应富有变化。搞好校园绿化设计还必须通晓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

2.2.5 完善校园公共设施及服务设施

在营造校园景观的过程中,还要完善校园公共设施及服务设施。利用绿化植物分割、组织、限定环境空间的功能,对一些影响环境美观而一时难以治理的环境因素进行围合、隔离、遮掩,以净化校园景观视觉空间。利用植被的栽植和绿化设计将校园中一些闲置用地、零碎地段融入校园整体景观中。

3.结束语

对呼市地区校园绿地景观环境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运用建筑及园林美学原理,把校园环境建成精致典雅而不落俗套、层次丰富而不单调划一、现代与自然相互映衬、色调淡雅而不夸张的符合人性化的花园式的优美校园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将园林概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以“园”为特征,形成有主有次的园林组团,使园林包围建筑,建筑建在园中,按地貌自然分布,形成人、建筑、自然的和谐氛围。校园环境设计是当前西部乃至全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更加舒适、愉快,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细胜,浅析校园绿化[N].后勤简报2004

[2]周江评. 走进21 世纪:一流大学内涵与校园环境建设目标[J ] . 华中建筑,2000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夏更寿,浅谈大学校园的生态绿化[J ].绿色论坛,2004(7):

乡土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第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一、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丽江市,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位于东经100°25'北纬26°86',海拔高度为2418米。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古城区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丽江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丽江有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纳西族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市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分别是东巴画、白沙细乐、热美磋、东巴画主要传承人和训。

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图书馆特色服务

推动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活动水平,就是要使丽江非物质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创新。市图书馆作为政府的文化管理及服务部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开展服务工作:

(一)收集、开发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图书、音像资料和专题数据库,编印有关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书目和二、三次文献及宣传手册,定期播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历史发展的影像。

丽江市图书馆要加大力度有计划投入经费、人力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书籍资料、各种载体形态的资料、图片,在非遗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教育方面做出成绩。在保障经费人力与丽江市非遗中心合作的情况下把丽江市图书馆建成传承、收集、开发和利用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中心,全方位的体现公共图书馆这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围绕民间艺人趋于匮乏,青黄不接的实际,认真做好人才培训工作。

丽江市图书馆要向政府积极反映,争取政府部门应出台必要的奖励措施,要积极配合县乡村文化部门,做好传承、帮带工作,使民间艺人队伍“不断档”;要增加经费投入,市图书馆要积极配合文化部门,指导乡镇文化站对民族民间艺人、传承人和热心东巴画、纳西族民间歌舞“热美磋”等艺术活动的青年人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组织活动能力与艺术水平,以此推动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热美磋”文化活动

围绕“热美磋”演唱活动的参与者多为老年人,众多的“热美磋”队基本上是“夕阳队”的实际,市图书馆要主动和县乡村文化部门及老协联系,认真制定增强群众“热美磋”文化活动的规划。使该项活动从基层抓起,这是打牢根基,保证“热美磋”文化活动更具群众性、广泛性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使“热美磋”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

(四)围绕春节期间的群众性“热美磋”、“阿哩哩”民间歌舞表演群众的热情,积极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奖励措施和鼓励方案,使“热热磋”、“阿哩哩”节庆活动形式更丰富、参与人数更积极。

民间歌舞“热热蹉”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它最早是表现牧羊人顶着狂风雨雪,羊群四散后,男女分力与风雪搏斗,寻找和收拢羊群的情景,故在舞唱过程中,时常使人有随风雪腾空飘荡之感,并听到羊叫声,充满着游牧生活的气息。丽江市图书馆以保护传承《热热蹉》《啊哩哩》为品牌发展目标,采取加大经费投入、人力投入的措施使该项工作得以实施。

(五)围绕实施东巴画、“热热磋”进校园工程,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艺术遗产。组织东巴画、“热热磋”专业技术人员编印丽江东巴画、“热热磋”乡土音乐教材。

在全市中小学校实施,定期举办领导干部东巴画、“热热磋”等技艺音乐舞蹈讲习班。每年举办科级以上(含乡科级)领导干部“热热磋”音乐舞蹈讲习班,请市文化馆的音乐设计、表演编导人员讲授辅导,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带头参加学习,全市文化部门领导干部职工,人人都会唱会跳“热热磋”、“啊哩哩”;使“热热磋”、“啊哩哩”文化得以传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