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1篇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必须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努力创设主动发展、主动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环境; 操作性学习

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必须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努力创设主动发展、主动学习的氛围,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有以下认识: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师的民主与学生的自主,这是无论哪一个学科、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仍还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姿态。张扬以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儿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应该是较师起码的教育民主意识。能不能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宽松、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不仅使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思想的根本问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是伴着师生双向的丰富的感情的交流——只有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尊重老师。“爱屋及乌”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生是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课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在爱的情感下,教育学生、体会学生的心理,一切从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出发,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在语文课上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

2. 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保证 创新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常训练而生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革旧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应该是知识的建构者。正因如此,现行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使学生只需要回答“是”与“不是”便可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何谈思维的火花,何谈创新的思维?记得在讲《草原》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读一读,谈一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后,有的说:草原是明丽的。有的说:草原是柔美的。有的说:草原是广阔的。还有地说:草原是热烈的、欢腾的。他们还从文章中找到有关的句、段,有声有色的朗读,最后经过相互交流,同学们知道草原的确是景美、人美,令人神往。

问题的综合性越强,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去观察,自悟自得,得到的结论就会深刻得多。

2.2 重视发散思维,增强教学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他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指向于多种可能的答案,思维是多方向的,多角度展开的。发散思维就等于给智慧插上了翅膀,使之自由飞翔,开阔了眼界与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教师形成了“唯书至上”、“唯权威至上”、“唯常规至上”的价值观,在教学中紧盯着教学参考书,不敢越雷池半步,把本应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塑造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只能是“读死书”和“死读书”,学生仅有的一点创造火花在老师的否定中熄灭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太拘泥于书本,要有自主性,创造性,增强灵活性和自由度,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不妨打破常规,自己决定每节课所讲的内容、讲课的方式和顺序。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意味着突破、变革,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喜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念,喜欢出新点子,敢于大胆想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张扬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只有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才会离发明越来越近,才有可能成功。

3. 重视操作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学习语文也是这样,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语文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参与。认为反正学生懂了,明白了就行。其实,学生动手动口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参与的过程。我们要解放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积极参与,主动选择,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生们是各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所喜欢的,学习兴趣就十分高涨。由于自己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书上的文字结合起来,讲起来就会富有个性。

(2)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长久以来,小学生学习的空间总是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叫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形成的是被动接受的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2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格外强烈。因此,给学生多提供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如在讲氢氧化铝的性质时,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启迪思维。通过一层一层问题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例如:“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家作物的生长?”“石灰岩洞的钟乳石、石笋等是怎样形成的”“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用上可作钡餐?”“烧鱼时为什么常常加一些食醋和白酒?”等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实验情境,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显然这里指的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实验,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改进或根据化学知识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筋的实验,这样的实验才富有新意,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学化学实验一般要求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药品节约、现象明显。而教材上有些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并非最佳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使之更加完善。这样的实验教学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带着评判的目光去思考、改进每一个实验,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例如:初中化学教材co还原cuo的实验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将它点燃,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此法的不足,然后提问,有没有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使co 不损失的处理方法?学生们开动脑筋,想了好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将除去co2的co导气管重新通入玻璃管中去还原cuo,将co循环使用。此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这样的思维方法一定要加以肯定。

        (二)参与设计课堂实验,激发原始性创新意识。许多实验的原始装置是原始性创新教育的好素材。分析一些演示实验装置的起源,并设计出新的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原始性创新意识。将现行的初中化学课本中的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与拉瓦锡当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装置联系分析,找出其相似性及变化趋势,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当年是如何发明制取气体装置,使其产生一种创造发明的愿望;分析启普发生器原理,启发学生动手设计、发明制取氢气的其他装置,教师可以选用其中的一些装置让学生去制备氢气,能让学生尝到创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原始性创新意识;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新意的演示实验,用以培养学生原始性创新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力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教育的目标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教育阶段中培养学生关于创造力、创新思维的内容日益增多。“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阅读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教学载体,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会阅读、爱阅读,值得广大教师的思考。

一、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情况

西方很多国家都会要求学生在教育阶段完成大量的阅读量作为基础常识的积累,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主张将学生放在首位,却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有素养、有内涵的人才。现在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除了在学校进行常规课程的学习,各种舞蹈、乐器、朗诵等兴趣班和英语、奥数等辅导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而阅读是一件需要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因为爱玩的天性,不愿再将仅有的娱乐时间放在阅读上,因此导致目前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课外阅读多具有强制性,学生厌学、逆反心理严重。

很多地方小学的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藏书量不足且陈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阅读室或者图书馆,是很多学生想读书而无书可读,课堂上老师对待阅读的方式不正确,以讲解答案为主。市面上的书店多以教辅书为主,儿童读物较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种类较少,阻碍了小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无法顾及学生的精神需求,以上均是影响我国小学生阅读情况不尽人意的原因。

二、阅读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纵观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一改以往死板传授知识的模式,加入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文字清新明快,容易理解。例如《金色的草地》、《奇怪的大石头》、《迷人的张家界》《仰望布达拉》、《触摸春天》等等文章通过简单的描述,为学生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飞向蓝天的恐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桂花雨》、《如果没有灰尘》则充满了想象的空间。由此可见,新教育形式下对阅读多样性的重视。好奇、发问、思考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引线部分,通过阅读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好奇心,强化分散思维,培养了自我学习、自我理解的能力,在交流中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述故事,不仅锻炼了口才也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恐龙为什么会飞上天去呢?为什么我看不到恐龙?带着这些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果一个学生不善于阅读,不喜欢阅读,那么他得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宽度就不足,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缺乏了创新的前提条件。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改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阅读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在阅读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在阅读中进行思考,通过题目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内容进行猜想,扩散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教学时也要围绕文章中的中心意图,通过提问、表述使学生保持对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结束之后根据课堂内容的学习推荐相关课后读物,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在学生认识并了解蝙蝠和雷达之后,扣住一个“和”字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吗?他们是什么关系?既然他们都有相似点,为什么蝙蝠不能变成雷达呢?通过看似简单的提问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空间,使学生思维的广度、灵活度以及流畅度都得到了锻炼,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起到非常好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养成自觉读书、自觉思考的阅读习惯,再多的阅读引导都是徒劳。在学生阅读时要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鼓励学生多动笔、勤思考的习惯,背诵优美的句子,摘抄有意义的文段,在文章中标记出自己的疑问等,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高效、省力,同时通过动脑思考、提出疑问,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生读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续写,当公主为国王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乐事的时候,就会激发更多的潜能,他会主动尝试各个领域的文章,日积月累之后,无论他的知识储备还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会比不爱阅读的学生高出很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

3.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看到文章后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表达想法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引发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自我释疑进行思维活动,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大量阅读得来的知识储备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千零一夜》、《希腊神话》等古今中外的优质好书作为阅读的材料。

四、结语

读书如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这是章学诚对读书的评价,虽朴实却中肯、贴切,对于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来说,可以将这句话改为“读书如力,善用者长智力,不善用者缺动力”,其中“力”指的就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阅读的主题,注重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阅读将成为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小茜.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8)

[2]牛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7)

[3]王雷.浅谈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心理的高级活动过程,是能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精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悬念——启迪创新思维的钥匙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感染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做一个游戏,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了许许多多的数,教师进行判断后,让学生进行验证,验证后同学们惊叹不已,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的绝招,这时教师加以启发:“其实,这些绝招都是前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创新的结果,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创新,仍然可以掌握许多绝招”。同样教学“同分子、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倍数、约数”“年、月、日”等,都可以进行类似的教学设计,这样让学生产生悬念的设计片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猜想——激发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它是建立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是人们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猜想得到的,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在教材中善于挖掘“猜想”的因素。如,教学“9的分解和组成”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数出9根小棒,然后教师把9根小棒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学生猜一猜,两个信封中各有几根,学生猜成l根和8根,有的猜是2根和7根,有的猜是3根和6根……总之,学生不论怎样猜,两个信封里一共有9根是不变的。

这样猜一猜的目的不是一定让他们猜准信封中小棒的准确数,而是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9的组成和分解,把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以后,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学生猜想的过程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过程。

三、实践——锤炼创新思维的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为揭示其“稳定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实验:用4根木条做一个四边形,拉动,结果形状发生了变化;用5根木条做一个五边形,拉动,结果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用3根木条做一个三角形,拉动,结果形状未发生变化,从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地位。该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求异——开拓创新思维的翅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提倡敢于标新立异,善于选择具体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倍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某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30人,全年级一共多少人?

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方法是:30÷(5-3)×(5+3)=120(人)

如果教师进一步做细致的诱导,学生会出现了下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了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1)30÷(5/3-1)×2+30=120(人)

(2)30÷(1-3/5)×2-30=120(人)

(3)30÷(5/8-3/8)=120(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第5篇

一、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 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 ?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 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