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定各高校都要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足额专职人员”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着专家路线,即教育心理学专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有人对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调查,立足于“学”,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内容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8~10月对重庆市在校本科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专业不详24人。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十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设置相关的问题,十九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在读大学生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5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选修课(27.5%)高出了27.2个百分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优化心理素质(8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 66.3%)和预防心理疾病(6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属性

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而编写起来的整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其价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非学科性教学用书,有其独特的教材属性及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细致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明,67%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体现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教材属性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该教材应该是综合型(38.6%)、体验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结合,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认为必须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素质,而非停留在表面;认为应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实践,而非停留于书本。

关于教材呈现方式,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次分别是心理学理论知识(69.90/0)和学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学生还认为应该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偏向于认同生动活泼的教材形式、并且认为应以其日常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倾向于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测试和剖析。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十九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内容见附录),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结果如下: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在问卷涉及到的19个内容板块中,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调查结果还表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46.5%),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41.9%),大学生创新心理及其培养(3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30.6%)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30.4%)。

从具体内容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挫折的心理调适及应对(79.5%);恋爱动机、道德与行为(79%);常见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75.2%);常见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74.9%);发展自我,如增强自知、自信、自控等(74.7%);优良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7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气质与性格(70.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69.4%)和成功心态的培养(69.4%);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9.2%)。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置为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的必修课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已占2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不断出现。所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迫在眉睫。本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类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英语能力一样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表示希望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以发展为特点的教学目标被学生摆在了前几位,如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未来适应力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对心理素质在未来适应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从课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应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并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坚持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sl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其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是可读的。案例和名人轶事呈现教材内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编写应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组织内容,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生活化,使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内容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这与柳友荣(2010)、徐丹慧(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本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新兴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应该加入与父母沟通、时间管理、经济攀比、娱乐消费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教材提供与大学生经历类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应用性。结果分析发现,各部分内容体系中理论知识被选择的比例明显小于技巧、方法等应用性选项的选择比例。如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人际形成、影响因素、基本特点等一般理论问题的被选择率仅为51.6%,排在该题下11个题目选项的第8位,远远低于排在前几位内容,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70.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试(67%)。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情绪情感部分、学习部分,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倾向于知识的应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不应等同于科普类教材,而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3.教材内容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性、恋爱等主题,且轻重分明

就大的内容结构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及应对、人格(个性)塑造、自我意识及调试、危机觉察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五个方面的比重,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心理。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健康的恋爱行为、如何应对恋爱挫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就业压力的调节以及择业面试技巧等。而平时备受教育者关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重点大学,平时学业压力较大,所以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不太明显。现有教材巾的某蝗内容,如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特别必要。这说明在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内容,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5-2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来讲,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各高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首先,各高校应该正确的了解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样的,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本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制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帮助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心理意识,提高大学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了人们心理疾病的不断出现,因此大学生具有成熟思想意识的人,其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能忽略的。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是属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中,所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高校大学生在读书期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并且受到自身家庭环境、所选专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毕业后的就业观点和工作选择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焦虑不安,导致在找工作时出现缺乏自信、盲目寻找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的影响。根据现在大学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把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判断标准,甚至有的院校还把能否考取这两个证实作为学生获得学士资格证的首要条件。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中的学习负担之后又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学生的神经更加紧张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代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以及生活中都崇尚完美与成功,并且在家被家人所宠爱着,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过多的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斗志。当代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导致学生在面对风雨时容易一蹶不振。大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而是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甚至有的学生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大学对于社会的认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增加会变得更深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对逐渐的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时候他们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或者事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都趋向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了一定的偏差。当大学生认识到这些差距时,会变得焦虑不安,这是因为自身个体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所产生的不安。随着这种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不断积累,则逐渐会成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金钱问题等。人本身的心理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其主要由社会思想政治、文化背景、道德约束以及风俗文化等组成的。所以大学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了解周围环境,在不违背社会规定的前提下去追去自身的发展;相反的,一味的逃避现实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笔者建议在大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为学习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于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样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心理咨询,降低心理疾病的产生机会。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设立的公共课程较多,但是在时间上又受到专业课程的限制,所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难度。所以笔者在此建议各高校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同样的,各高校在没有统一安排好课程之前,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来进行相关讲座,例如:大学生如何控制自身情绪、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建立等,这些相关心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由于教学不断改革,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进行扩招,每年招收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却在逐渐减少。在大多数院校中,一个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达到了一二百人,并且这些辅导员还兼聘了别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管理行为,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管理的规定是进行自我管理。但是普遍大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愿意听取家长的忠告以及教育,因此容易养成不健全的心理。这时候辅导员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与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传授健康的心理意识,为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创造条件。同时辅导员应该为学生作为榜样,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对于学生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三)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好与坏对于大学生能够否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指有规律的生活、坚持体育锻炼、科学用脑、注重休息、不吸烟、少喝酒以及注重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心理压力过大,为了确保学习高效的学习,因此需要科学地计划好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用脑是指合理用脑、适度用脑、勤用脑,避免过度用脑导致记忆力的衰退。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情绪状态的调节、适应能力的改善、意志品格的养成等。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少时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事情的处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个时期正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生活知识,从而导致了人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完整,所以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长期这样积累下去,就会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目标。

三、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是高校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素质的体现。本文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辅导员作用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秦敏燕.新时期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2).

[2]喻问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3]曹姗.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 2010,(03).

[4]周勤.浅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1]。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状态正在从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转变,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自我做主,同时又明显缺乏抗压能力,遇到问题往往不能独立处理,从而产生矛盾、抑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排解,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在2005―2007年间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在情绪感受方面,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理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重角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必要的心理基础[4]。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再繁琐沉重的事务性工作都不怕,就怕学生出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舍本逐末,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高校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密切的接触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很难把握关键,切中要点,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来指导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环境,她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更以特有的象征符号感染着学生,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5]。通过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心理健康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以“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恋爱心理”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读,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评价以及该模式的特点。形成具有科学有效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互动技术和考评标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是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由以问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从以防治为主转向以心理适应及潜能开发为主;教育模式从医学型转向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领域将从专对心理问题领域的辅导扩展到生命教育、休闲引导与生涯设计等多方领域;教育功能从问题解决转向促进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方法将从显性教育发展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当然,突出系统的全面发展并非主张发展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齐头并进尚有一定难度。依据系统各要素的分工协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带动整体的发展路径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笔者在这里拟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方法和评价及其特点略陈己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应是谋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特别突出,当前课堂教学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健康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最后,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这种课程化的考试应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学到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转向新课程的主导者、塑造者;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平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评体系,把团体辅导的技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时独立思维,已经将知识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识不再是与学生生活无关的东西,这样的知识的学习变得格外富有意义。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路径和程序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弗洛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它的哲学依据就是人的主体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人是自然主体,是社会主体,是自身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参与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参与式教学策略,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知识的做法,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如研讨会、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活动,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合作交往,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在教学理念上,学生主体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使他们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一)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题十分广泛,围绕着学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参与的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行自我反思与反馈,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讨会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反馈;二是团体研讨。以理性情绪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争议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丢了钱,丢钱的人说只有“我”知道钱在哪里,“我”怎么想,怎么办?或者利用主体统觉测验(tat)中的图片,让学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续的做法。当学生在表达看法时,不同的认识方式与自动化思维呈现出来。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并就这个问题讨论,也可以利用心理测评的方法提出问题。用心理测验找出学生中较普遍的一类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扰(教师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学生的自我防卫。必须具有普遍性,学生才能勇于作出问题描述)。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必须是为理论服务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最终无法围绕即将介绍的理论开展,那就得不偿失了。问题必须是可以引发争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从不同出发点进行探讨。此外,研讨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讨论使学生可以发现分歧、发现看问题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从他人角度理解问题,这既是学习方面的提高,也是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问题并讨论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是后面几步的基础,其作用主要是激发兴趣、加强求知需要、集中学习关注点和充分暴露旧经验,明白旧经验与新理论的相互关系。 

(二)讲授理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幻灯片)等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科学知识,但也存在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及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缺点。讲授法中的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都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而选择运用。从学生认知准备方面来看,学生头脑中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杂乱的,而且有不少经验性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的讲授可以尽快使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系统认识,同时及时扫除错误认知,为科学认识的系统化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讲授决非照本宣科,教师应结合前阶段的讨论结果有所侧重点地讲授。虽然讲授的内容必须是为解释、解决问题服务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要强调理论高度。 

 

(三)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鸣。可以组织“交朋友小组”、“敏感性小组”、“个人成长小组”、“潜能发展小组”、“团队建设小组”、“基础交友小组”、“感知小组”等多种形式。这些团体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其目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团体辅导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以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课堂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缺点,还可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得到师生的好评,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应受到重视。团体辅导的授课方式为理论知识+互动活动,开展形式为结构式、开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开放性团体辅导未见有报道。在我国,高校所进行的团体辅导一直都是以结构性、封闭性的形式开展的。封闭性是指团体内成员一经选定不得任意退出,团体外成员也不得随意加人,而且成员人数一般要求8—12人为宜。封闭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的要求。开放性是指团体内成员在人数上不做任何规定,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但不论有无成员加入或退出,辅导方案和辅导进程都按计划进行,不做任何改动。开放性团体成员人数较多,不但可以降低参加者的紧张情绪,而且其中不乏活跃分子,活动气氛容易带动,加上其对活动场地的要求较低,在辅导过程中对成员的要求和限制较少,很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容易组织实施。在团体辅导中,对于不自信和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没有想让自己更自信的愿望的学生,应多与其沟通,帮助其树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在团体辅导中应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多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音乐冥想可以用来平复情绪,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学习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在团体辅导中适当增加理论分量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成长,因此,对这门课的评价应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的课程化考试,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尤其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自我整体监控和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评价既要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又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评估、过程评估和追踪评估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填写自评问卷,自评和他评、定量与定性评估等维度评估手段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而学生真正的心理反应和成长才是教学效果最真实的评价,也符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合作性强 

在此教学模式中,在提出问题与讨论、团体辅导和评价三个阶段都有学生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相互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并且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课的课时有限,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要发挥学生的参与,仅仅课内时间是不够的。此模式的团体辅导和评价的一部分虽然是在课外进行的,比如,团体活动中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就是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隐性教育包括学生的学习资源,除了课堂与教材,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同学问的互教互学。 

 

(三)实践性强 

此模式把握住学生需要的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强调教学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到生活实践中去,问题的提出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理论的应用也发生在实际中。 

 

(四)灵活性强 

由前面分析可知,学生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认知准备具有复杂性,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性。这样,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必须灵活,否则以上要求不可能实现。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团体辅导有不同方案让学生选择,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 

 

(五)反馈性强 

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单向的,不是由第一阶段开始到第四阶段结束。比如,评价阶段既可能因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回到讲授阶段,也可能因为提出新问题而引出新的讨论以及又一轮教学。它克服了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反馈不及时的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心理健康课,不仅能灵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上受到触动,深层心理发生变化,而且行为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对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触并努力调适。在学习后,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获得了自助的能力,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黄希庭,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建青,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角色体验式 教学法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角色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而且它的实践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角色体验式教学法综述

“体验”一词是指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正是在这一基本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假定某一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模拟环境当中,学生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得以提高。体验教育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但角色体验式教学法的创立源于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的经验教育和心理学的角色扮演理论。最早提出角色体验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莫瑞诺,他于1960年提出:使人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的要求方式和态度处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随后该方法逐渐进入教育界并成为一种崭新的授课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授课,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学生确定为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表演的演员,多数是按照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而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可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延伸为学生的朋辈辅导员,教师通过协调的方式使师生同台,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深思的作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当中,才能有较深刻的感受,因此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的做课堂的主人,而不再是被动的、被灌输的、被“填鸭”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表演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重视的效果,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2.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省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科性课程,它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并能迅速地达到内省的效果,只有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得以提高,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潜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助人自助的效果。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过程当中,也能使其他未参与的同学通过观察扮演者的表演,从中得到感悟,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前在全国各高校的授课方式多数属于考查课或者是选修课,多数学生在态度上不能够像对待专业课一样重视,这在短时期内无法改观,因此授课教师只有在授课目标的确立、课程方法的设计、授课环节的衔接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使学生喜欢并热爱此门课程。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符合青年人的思维习惯、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充分表达广大青年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因此,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热情。

4.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传统的授课方法已不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为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提供了有效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实施角色体验式教学法一是可以减轻授课教师的备课负担,降低枯燥理论的授课难度,尤其对授课经验欠缺的教师能有缓冲的作用;二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做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三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能拉近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疏远关系,达到共同烘托课堂学习气氛的作用;四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受众面较广,能使参与者与观察者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说、有所悟。

5.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内容是开放的、师生是平等的、交流是顺畅的,因此学生可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感受,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由于没有受到过多的外力强加的束缚,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千人一面的刻板教学效果,也可打破以往标准化答案所产生的弊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及日后创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互动性教强,因此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可在较多的教学内容中得以应用,具体可将课堂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1.课前的准备。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准备主题,所选择的主题既要涵盖所讲授的知识点,又要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建议可将主题设计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学生较熟悉的场景,例如在讲授人际交往中可进行“盲人排队”的体验式互动游戏,以强化“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作用;在讲授恋爱心理时可让学生换性别模仿电视剧《奋斗》中杨晓芸与向南办理离婚时吵架一段,以使学生理解站在对方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其次要准备好角色体验所需的用具,最好将用具预备出多余的部分,以防止在体验过程中损坏用具。

2.课堂的实施。授课教师要做好规则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明白所要扮演角色的所思、所想,更要使学生明确活动规则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理解角色体验式互动游戏的规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要做好体验的演示和引导,演示的目的是确保活动的安全和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引导的目的是掌控体验式教学的时间及成效,授课教师应在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在交流和体验中做好充分的总结。

3.体验后的交流与反馈。体验式互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做好体验的交流与分享,此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学生体验交流的基础上做好正确的总结工作。授课教师要能够平等、真诚的对待所有学生,对待学生在体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包容,对学生的积极参加给予鼓励,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授课教师应在体验活动后对表现不积极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辅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进行有效的跟踪。

四、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虽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调动课堂的授课氛围,但如无限制地应用角色体验式教学势必将造成课堂混乱、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要想做好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角色体验式教学法不能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始终。角色体验式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与其他授课方法一样,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在角色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要素中不能运用此方法,在讲授矛盾冲突较大的观点时慎用此方法,在讲授理论理解、情绪体验等方面多用此方法,同时,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共同作用于课堂当中,才能使课堂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兼顾文化性。

第二,运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授课的教师要有很强的业务素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授课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授课教师一定要选好、选准知识点,做好各环节设计工作,以确保角色体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授课教师在学生角色体验互动中要做到掌控有度,在学生偏题、跑题的情况下能用正确的方法给予纠正,在学生角色体验无法进行中能给予有效的引导,既要防止游戏无度,又要做到发人深省。

第三,运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授课时要确保体验环境的绝对安全。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授课也要注意安全工作。由于角色体验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因此可变因素非常多,既要注意选定的教具绝对安全,确保无明火、无利刃、无强电,又要注意师生的人身安全。

第四,运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授课时要确保对所扮演人物的理解。角色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与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理解的深浅程度有很大关系,如学生对所扮演人物的心理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将会造成体验后的结论与授课理论相差很大或者完全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体验前讲明每位学生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该角色对某些事物看法的最底线与最上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时既能有章可循又能脱离俗套。

综上所述,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授课内容,更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授课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好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必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JY10-91]

参考文献:

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