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奥运;人文精神
一、引 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等经典著作,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持续繁荣着。而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自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盛会将首次由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对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体育是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进行对话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学者指出: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中国在申办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其中“人文奥运”被认为是第一位的、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一个口号,也是中国申办成功的一个重要砝码。“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文化”来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人文奥运”的思想宝库。正因为如此,宣传中国文化,弘扬奥运精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人文奥运”,将赋予2008北京奥运别样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它吸收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之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
2.“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即“民本”,这一思想恰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政治价值。中国早在西周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意识,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本、民本和爱民、富民、教民等思想是儒学和墨家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主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晏子春秋・内问下》和《管子・霸业》中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表现为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无论是天命、天道还是人伦,都是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神,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
1.“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2005年2月北京市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阐述了“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奥运会在中国主办将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当代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现代奥运会文化也深深植根于古希腊文化之中,所以它紧密的契合了西方的现代文化。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展示中国文化,推动中西交流是人文奥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人文思想的联系。
《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奥运人文思想强调人的健与美,这种健与美不仅指人的身体强健,而且指精神健全,身心和谐发展,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崇高的体育理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思想是一贯的。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注重现实人生;强调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而非个人的自由权利,是维系全民族思想的纽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二者是何其相似。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百年奥运的人文思想结合起来,一方面能使奥林匹克运动一贯追求的人文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化的精神。
四、传承奥运人文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深化对奥运人文精神的认识。
奥林匹克运动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奥林匹克运动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活动,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也在不断与现代社会进行调适,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体育景观,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已。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也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光辉典范,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力与美,是文化。
2.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跨越。
正因为对奥运人文精神有了如此之深的认识,我国政府在申奥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上的新贡献,同时也是我国对奥林匹克精神深入研究的结晶与对奥林匹克认识的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研究奥运文化,弘扬奥运精神,必将引领我们中华民族在新世纪进入一个和谐、秩序、道德、仁爱的文明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刘修武.奥林匹克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纪宝成.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4]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融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增刊.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磨砺和蜕变才得以形成,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髓、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其中,人文精神更是人们价值观、社会价值取向和民族的时代精神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中,要认识到人文精神对其的重要性,要重视对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匹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7-03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高校教育要将改革重点放在人文教育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就目前我国国民教育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国民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课程教育,缺少对传统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接触和感知,家长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交流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孟却形同路人。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但他们却是“黄皮白心”的“香蕉”,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们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但是着眼于现代教育,很明显,教育似乎更趋向于培养各个领域顶尖人才,不断提高各领域人才技术水平,却往往忽视了人才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人文精神缺失,逐渐沦为“器具”。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文化底蕴浅薄
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价值扭曲,缺少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大多数大学生都陷入迷茫和空虚中。大学是每个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而步入大学后,这塔里的生活太安逸,以致太多人迷失其中,整日无所事事。从高校的“牢笼”逃脱,像刚离开鸟笼的小鸟,不知道如何自己觅食。习惯了压迫式学习,突然间的自由难免让人措手不及,于是整日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对待自己专业课程都草草了事,更不用f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了。大学本应该是学生学习广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可是当下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似乎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自身的人文底蕴的提升。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而今,广大学子俨然把读书当做生存之道。敢问,有几人还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又有几人如王夫之所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三、国民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致其消亡流失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学术、文字、语言,之后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后来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等。以上除了语言和文字两项贯穿人们生活之中,其余普及度很低,有些甚至濒临灭绝。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亦有之,而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趋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热衷于庆祝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却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漠不关心,节日气氛愈发冷清。然而,在崇尚洋节日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文化被掠夺后,一批爱国人士开始关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开始反思文化流失的原因,并及时对文化加以保护,注重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国民教育出现问题无可厚非。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这是龙应台笔下的文化,关乎个人,关乎社会,关乎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未来国际地位必然和它的思想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全面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尤其是注重提高优秀人才的人文素养。面对不同外来思潮、国际文化的冲突,紧张的国际关系以及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高等教育更是赢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文化流失后已经唤醒一部分大学生,使其开始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逐渐拥有成熟的价值取向,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乐于奉献……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进步主流趋势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而且有些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因此,如何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俨然已成为目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解决方法也成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
四、言传身教替代灌输式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是教师最好的影子,要想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那么教师更需要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注重礼仪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示范,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识,让人文精神逐渐融入学生自身人格中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较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的辨别力,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精神意识一类的事物,如果没有内在的兴趣,他们通常会抵触甚至反对。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务必转变强制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点燃学生这团烈火的最佳人选便是教师。教师教育学生和生火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生火时不能将木材堆得太密,只有木材间有足够的空隙,火才会烧得旺。如果只是一味地添加木材,只会适得其反。这育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2.师生间平等交往促进言传身教。高校和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了解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古人云“师者,父母也。”意在告诫我们要对老师像父母长辈那样尊敬。而笔者更提倡二者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思想,而这种等级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仍是普遍存在的。对待传统文化是需要“扬弃”的,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汲取人文精神精髓,摒弃糟粕。师生间只有平等相处,互相学习,才会促进共赢。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相处时,可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完善自身人格,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
五、重塑校园文化环境,让文化随处可栖
合理规划校园文化环境,将文化融入校园。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只有塑造古风古韵的校园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息。学校可以在学生休闲活动区融入传统古典风格,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古代亭台楼阁的独特韵味。在教学区、宿舍区等增设中华传统艺术品简介,比如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名人馆、传统文化体验馆等,让学生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六、重视语文教育,积聚人文底蕴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极为重视英语教学,几乎都开设英语必修课。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需要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但是除了一些人文学科(如汉语言专业、历史专业)之外,几乎不开设汉语的教学课程。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在高等学校中应普遍开设语文课程,或者增设汉语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使其接受人文精神的沐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组成的古诗更是有它独特的韵味。它时而大气磅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它时而温柔婉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可以用来关注民生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用来抒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壮志难酬之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加强大学生语文教育,以坚守住民族的根和魂。著名作家曹文轩提到:“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大学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宣扬“仁爱”思想,守住民族之魂
“仁爱”是孔子提出的“仁”与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亲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亲爱。而现在大多学生都为独生子女,性格比较自我,缺乏团结互助的品质,但是社会是个大集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学教育更是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纽带,对培养学生仁爱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人们经历了太多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古语说: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W问的同时,拥有越来越广博的知识,遇到过形形热人物,可是要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仁爱之心。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更多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学校可以扩大选修课范围,着重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古优秀文化。另外要提高课程质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书法、国画、象棋、古琴、琵琶等选修课,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聚自身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对于优秀人才可以推送至专业艺术院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继承、保存了国粹,也可以为国家培养、输送专门的艺术、体育人才。鼓励学校学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增加学生了解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零干涉”,真正做到应学生之需,讨学生之喜,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增设校园传统文化节,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可以聚集在一起,沟通交流,切磋技艺。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只有拥有更多的贤良之士,才能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前两乐更强调个人方面,而第三乐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而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中尤为重要,只有做好高等人才的教育工作,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会使国家更富强。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要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要学习儒家“仁爱”思想,体味传统文化氛围,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实现国家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徐继红.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147-149.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甚至缺乏基本的课程安排。部分教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单一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尚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没有从宏观角度去思考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崇尚科学真理、提升劳动技能与弘扬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很多学校不能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以思想政治、法律道德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个层面24个字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由于学制、体制等诸多原因,人文课程比重很小,课时不多,内容单一,加之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人文素质教育很难取得实效。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也是当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文知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树立,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之中。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机械化,不应试图以人文课程设置来充当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协调人际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能够经久不衰。高职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性格、地域、文化的差异,会产生误会、矛盾等,要做到宽容大度,以礼待人,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供了良好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可以成为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爱国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能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4次,可见在孔子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孝顺父母,对长辈尊重;另一方面,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也应想到他人,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即尝试搭建以《中国文化纲要》《大学语文》为纲,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为辅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高职院校应领会文件精神、把握政策机遇,建立1~2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考试方式可以列为考查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掌握程度、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专门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理念,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创新意识。
(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课程、专业教学相融合
“两课”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年来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研教学中。在“两课”教学设计中要进一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高职院校学制短、顶岗实习时间长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在实习实践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切实、更深刻、更持久、更有说服力。
(三)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层推进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应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校内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应对学生实习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则对自己做出综合自评,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层推进。
(四)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
[关键词] 人文奥运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和谐
北京申奥,在秉承悉尼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庄严承诺。“人文奥运”的理念涉及广泛、内涵丰富,体现了拥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对奥运会的独特理解,也彰显出古老的东方国度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期待。体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灵魂。但是“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三个理念中的核心,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概念。北京奥运会举办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人文奥运”的认识及在认识指导下的具体运作。
一、人文奥运的内涵追溯
1.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内涵
古希腊人创造了古代奥运会,所体现的理念和竞赛方式均折射出对善与美的追求。它强调形体的健与美,不仅是指体魄强健,而且指精神健全、身心和谐发展。这些充分体现了古代奥运会的人文精神。 奥运会的创始人在创始之初希望以一种广泛的、人文的文化精神来指导和规范奥林匹克体育发展的方向,要求参赛者必须是道德上没有污点的人,运动员要公平竞争,裁判员禁止贿赂,如遇战争,奥运举办期间所有参赛国都需休战。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也试图把它建立在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上,避免奥林匹克仅仅流于单纯的体育运动而缺乏良好的思想基础以致走向歧途,这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注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新的《奥林匹克》也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纯洁和公平比赛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因而奥林匹克运动已不单纯是一种体育活动,而是展示人类人文精神的特殊平台。
然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现代,在实践中出现了与其宗旨不符的现象,诸如竞技体育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球场暴力、违禁药物的泛滥、种族的歧视、体育赌博、过度商业化运作等危及奥林匹克理想的问题,这些也对顾拜旦所倡导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理想构成了威胁,异化现象已经阻碍了现代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引起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前景的焦虑,而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人文危机”。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在物质层面可谓风光无限,但在精神层面却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颓废乃至苍白。
2.关于北京“人文奥运”理念
中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一方面,它并非像一部分人所认为的“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因为“人文奥运”绝非我国之发明,而是继承与彰显奥运精神的体现,是针对现代奥运的“人文危机”而倡导的对“奥林匹克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追溯和回归。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特别是通过中国人的参与,用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来注入奥林匹克以鲜活的血液,从而达成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而促成该项运动的跨越式发展,这便是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同时也是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时代意义与使命。
3.“人文奥运”的内涵
对于“人文奥运”的理解,一般媒体的说法感性认识偏多,而学术界对其理解也存在诸多分歧。大致归为如下三种理解:
(1)人文的解释。也即字面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中,人们侧重探讨的是体育与人文的关系,强调人文体育与体育的人文化。有感于20世纪中后叶奥运会的物质化及科技化,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人文奥运的内涵在于铸造人文精神、倡导人道关怀,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使奥林匹克真正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2)人本的解释。它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倡导对人的尊重,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强调以奥林匹克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
(3)文化层面的解释。学术界在这种层面的探讨较多。认为,人文奥运将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也应当是“文化奥运”(culture)。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特别是源自于希腊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人文奥运,其功能在于强调中国体育文化对于奥林匹克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本文认为,前两种认识过于偏激与狭隘,而从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有关文献中也可以看出从文化层面来理解比较恰切。
学术的纷争丰富和深化了国人对北京举办人文奥运的认识,有助于北京办好奥运会,为科学的落实人文奥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中的人文底蕴
五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廊,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精神。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克已复礼”,这就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注重人伦道德的内容。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生机流畅,事事讲究整体和全局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道家思想强调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养的自然养生观。佛家文化则是中国化了的舶来文化,主张世俗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认为万物的运动都有轮回,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个人身心平衡及其与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是进入自由世界的路径。
就当今体育文化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流行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被称为西方体育文化;另一类为东方各民族特有的,如中国武术、印度瑜珈、日本相扑、韩国跆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习武、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学者将这类体育运动称之为东方体育文化。代表东方体育文化之一的中国,受儒、道、佛主体文化的影响,其传统体育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内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同和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自然就带有中国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人文奥运是在继承奥林匹克运动所包容的人文思想的同时,吸纳了东方文化中人文思想的合理成分,更具时代性和完整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整体观念,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天人协调中高扬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中,正体现了施以人文化管理和训练及竞赛,体现人文关怀的崇高理念,也符合现代体育竞技的发展规律。北京申奥时提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也正是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使然。
2.“中庸之道”、“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
注重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而作为达到与保持平衡的手段。 “中庸之道”作为衡量伦理道德的标准,其核心就是思想行为适度、守常,反对偏激,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主体的人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求人们以群体利益为重,以个人的追求服从于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相互转化的过程。其根本宗旨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要把自己的言行限制在一定的许可范围内,遵守一定的规则。反映在体育行业中,当不同的体育文化相汇时,应异中求同。既不能盲目排外,又不能全盘“拿来”。表现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不仅要遵守既定的项目规则,遵守体育道德规范,更应该要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和观众。
3.“宁静以致远”、“自强不息”的超然追求
诚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在超越型”。当今世界竞技训练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也是如此。运动员只有在心理上首先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设法冷静去攻克对手。“宁静以致远”追求的是身心的完美统一、内外兼修,从而达到体格、心理与道德的协同提升。它所体现的正是东方式的人文底蕴。“宁静以致远”并非不要竞争,而是首先追求心理上的优势与胜算,且志在千里。而现代竞技体育过分渲染对抗与竞争性,无疑会导致人们的功利趋向,最终引发诸多负面体育社会效应。《易经》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中国文化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了中国奥运健儿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在诸多项目上实现霸主地位。
4.“养生”、“修身”的立足之本
体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增强体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修身”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中国人注重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讲究“武德”、“恕道”,注重心性修养及和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的自我控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育伦理体系,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中的人文精神。
源于本土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体育走上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发展路径:从认知模式来看,中国传统体育认知强调“和合”,“内省”与“守道”。所以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讲究和谐、安乐、康泰的生活理念,偏重于人体的康寿、保健、疗养等养生文化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功能结构和理论科学的养生体系。
三、“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1.“人文奥运”凸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讲的“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是通过修身养性,处理好各种伦理社会关系来实现人生价值;而奥林匹克所讲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人的个性、权利与自由。一个以“社会人”为本位,一个以“个体人”为本位。所以,“人文奥运”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提炼与发展。赋予我们在实现奥林匹克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的同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奥运主题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对奥林匹克哲学把地域的演进为世界的、把民族的演进为人类的一次最好的诠释。
2.“人文奥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契机
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展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大舞台,“人文奥运”的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切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造了巨大的空间。这些可以通过开幕式、闭幕式、艺术活动、观众、工作人员及文化北京等载体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坚持“文化自尊原则”,使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充满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真正实现北京奥运的人文理念。
3.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推动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回归与提升
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模式和竞技运动在发展中所出现了种种弊端,出现了“无道德”竞争,这无疑有悖于奥林匹克的最初梦想。正如顾拜旦所言:“竞争日益激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腐败的危险。不加约束的竞争给公平竞赛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危险,造成了盲目的举动。猜疑、嫉妒、虚荣和不信任引起的糟糕气氛,这在社会各领域均可看到。体育运动也不可避免。”
西方文明和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在这些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人们转而反观东方传统文化。而中国,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体育传统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仁爱等观念对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的负面现象无疑具有净化作用。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美德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补成为一种可能。而国际奥委会也正是在奥运的“人文危机”彷徨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体育发展的启迪才投以北京以希望的目光。那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能为全世界留下一笔比文字或影视更过的、更久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奥运”遗产,这样的希望也几乎只能寄托给中国,因为别的国家具办“奥运”往往是一座城市或承办商团之事,多少总难免带有商业色彩,唯有中国视举办“奥运”为一国之大事。
四、结语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思想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精神的概括与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均离不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文化并不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惟一模式,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融会在奥运会中,让世界聆听中国之声已成为可能。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在于不断吸纳与创新,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讲竞争倡个性的精神恰能弥补中国传统体育中的那种封闭、缺乏个性和创新竞争性的弊端。“人文奥运”为东西方体育的文化结构和价值取向提供了互补与发展的平台,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5,26,(1):41
[2]廖君瞒钟平:对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精神的思考[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109
[3]刘雪松许传宝:人文奥运研究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42
[4]黄世懋:中国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互动互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6):33.
[5]舒慧文易小坚:也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J].内江科技,2007,(7):47
[6]陈彦华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170
[7]陆雯惠悲荷:中国体育文化与“人文奥运”理念和谐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4
[8]王岗:人文奥运与文化自尊[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18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文化精神。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人文精神。
人民武装学院作为专武干部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民武装学院有其独特的政治属性、军事属性和地方特色,学院人文精神的构建与学科建设如同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是支撑学院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构建具有人民武装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人民武装学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院的灵魂所在。
一、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在学院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一) 高扬现代人文精神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本。以培养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才为己任的人民武装学院,必须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它深深地熔铸在学院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其作用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精神的支撑,确立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学院的生活中,以人文精神作为动力,在追求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崎岖山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扬已形成的人文精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二)高扬人文精神,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陶冶、精神塑造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格,二是社会规范,三是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根本,是灵魂。社会规范是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制度便是混乱和无序。人格是基础,没有人格,社会规范就成了自由的对立面。没有人格,政治思想无处生根。没有人格来谈政治思想,只能是搬弄是非的小人,只能是投机取巧的伪君子,只能是跟风跑的投机者,只能是讨好上司、阿谀奉承的之徒。
(三)高扬人文精神,使学生受益终身。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精神。这些调查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可以断定,即使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平分秋色或甚至高于非智力因素,科学、学术、事业的高峰,没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是不可能到达的。
二、如何构建具有人民武装特色的人文精神
从人民武装学院建设发展的历程看,无不根植与人民军队的传统文化之中。所谓人民武装特色就是既要继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又不违背现代人文精神的个体性、开放性、自由性的要求,积淀特色文化,培养政治素质强、专业技术精、文化素质高,既能做好军事工作又能适应地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一)抓好校训、校风建设,形成传承文化的氛围。校训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特有认识,校风是一所学校对自己治学风格的总结。对于一所学校制定自己的校训与校风,是形成特有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校训它能时刻在训导人们要用科学精神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校训同时也是本校全体职工的座右铭,也是对教育理念集中的具体的体现,它时刻在激励人们探索真理,办好本校的教育。一个好的校训与校风都具有丰富的哲理,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风:严谨,求实,创新,奉献;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浙江大学形成了“求是”的校训;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浙江省人民武装学院成立十年来全面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怎样确立学院的校训、形成自己的校风,已经成为保证学院办出特色,长远发展的一个基点。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按照学院的历史使命、培养目标以及时代精神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精髓,构建我院人文精神的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它的内容,核心是通过总结和提炼,确立自己的校风和校训。
(二)营造适合人武学院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学员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养成。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的营造,一要积极举办各种有利于拓展学员知识面的系列讲座,邀请军地著名专家来我院讲课。二要抓好课外活动的开展,增强学员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参与性。让学员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三是要搞好学院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立足现有条件建设好图书馆、阅览室,在适当的时机开放网络教室,使学员通过网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四是要多方支持,集体参与办好《人武学报》,逐步提高办刊的质量和层次,把《人武学报》办成展现才华、抒感的一个舞台,上传下达、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关注身边事、发现新问题的一双眼睛。五是要完善团委、学生会的职能体系,加大学生活动经费的投入和各项保障,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组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