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台州市位于规划中的南翼,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成为规划中九大集聚区之一,台州诸多岛屿开发和保护也纳入了规划。本文在海洋经济成为热点、科技兴海成为共识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明晰台州市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现状,剖析台州市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对策建议。
一、台州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
(一)海洋资源比较丰富
从海洋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台州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深水岸线和港湾资源丰富,蕴藏着健跳港、头门岛、大陈岛、龙门港、大麦屿等深水良港选址。二是渔业资源相对充裕,台州近海海域是全国最佳的海水养殖场所之一。三是可开发海洋能源储量较大,潮汐能、风能储量丰富。四是旅游景点较多[1]。
(二)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海洋经济是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空间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在实际使用中,人们更多采用海洋产业这个概念。按照我国国家海洋局的标准(GB/T20794-2006)[2],海洋产业划分为两类三个层次,即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大类,海洋产业又分为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1、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发展较快经过多年发展,台州市海洋经济已有一定规模。2008、2009和2010年台州市海洋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8亿元、260亿元和296亿元,增加值年增长率分别为15.8%、17.5%和13.9%,可见,台州海洋经济绝对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2008、2009和2010年台州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0.8%、0.81%和0.77%,而台州市国民经济地区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0.65%、0.61%和0.61%,可见,近几年台州市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都超过其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地位。2、主要海洋产业拥有一定规模按国家海洋局的分类标准,近几年台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73%,这一比重相当于台州市国民经济在全国占比的2.8倍,超过台州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比的2倍,台州主要海洋产业在全国占有较大优势,其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行业规模较大。台州制造业发达,在滨海地带更是集中分布了一批大项目和产业集聚区[3],主要有:三门核电,华能火电,台州医化园区,台州大石化项目,沿海汽摩配产业集聚区,路桥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集聚区,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经济分类,这些行业都不在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内。
(三)科技兴海成果显著
1、海洋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了科技兴海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各有关涉海部门加强对科技兴海工作的领导,促进科技兴海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编制科技兴海中长期规划,加大科技三项基金向海洋科研和推广方面倾斜。
2、海洋科技研发和推广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积极承担省、市、县三级海洋产业重点课题,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名优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海洋捕捞渔具渔法调查等项目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锯缘青蟹全人工育苗研究和产业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青蟹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技术在全省获奖;推广“大型船舶数字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了很好的效益[4]。
3、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展加快积极争取与全国海洋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建设了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比如:玉环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名校与区内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设立产学研基地和硕士生工作站,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通过这一系列平台促进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武汉理工大学在台州设立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为台州船舶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国际(台州)船舶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台州船舶产业与世界的联系,提升了台州船舶产业的科技水平。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与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组建实验室,开发新型高端产品30多个,申请10项发明专利并授权5项[5]。
二、台州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1、海洋经济相对规模较小从海洋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台州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沿海省份平均水平,这说明台州市海洋经济总体相对规模不大,海洋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来看,台州市海洋经济的第三产业相对规模最小,2010年仅占全国的0.53%,甚至低于当年台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0.61%这一比重。第二产业相对规模也不大。2、海洋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台州市主要海洋产业生产率普遍不高,从表2可见,2008、2009两年其人均增加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台州海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特征明显,包括规模上占优势地位的主要海洋产业也不例外。3、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0年台州市的比例关系为22.4:44.8:32.8,而全国的比例关系是5.4:47.1:47.5,台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国家海洋局的两类三个层次产业划分来看,2010年台州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732%、0.003%和0.167%,可见台州市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最为滞后,海洋相关产业也有待进一步发展,这反映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尚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技平台、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从产业结构比较中可以发现,台州市海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一方面造成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二)海洋科技实力不强1、海洋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0》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海洋科研机构186个,其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7888人,浙江省的数据分别为18个和1171人。相比之下,台州市海洋科研力量相当薄弱,按国家海洋局统计标准台州市没有一个专门的海洋科研机构。台州市海洋科技专业技术人员零散在各涉海机构,缺乏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技人员。台州市海洋教育几乎是空白,目前还没有一所专门的海洋教育机构,也没有与海洋产业直接对接的专业。2、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台州海洋科技的创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科技成果推广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机制和体制尚待完善[6],海洋高新技术超前创新研发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有待加强,信息技术在科技兴海中应用程度较低,海洋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对船舶、海洋生物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等重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研发、实验和检测等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创新急待加强,科技资源需要重新整合调整。3、海洋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台州海洋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究部门和研发人员,缺乏研发能力、缺少自主技术。部分企业规模较大,拥有独立研发能力,但同样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科技人才缺乏,投入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p#分页标题#e#
(三)海洋科技要素保障不足
1、海洋人才开发机制需要完善
台州区位优势不明显,对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这更需要好的吸引人才机制,但当前台州在吸引海洋科技人才方面政策不够优惠,子女教育、住房等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对人才的考核奖励机制乏力,在收入分配上也没有明显的倾斜政策。
2、海洋科研投入亟需加大
与宁波、舟山、温州等地市相比,台州对海洋科技的财政资金投入偏少,这直接影响到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和海洋科技人才的留用。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难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这在台州海洋企业中同样表现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海洋科技投入。
(四)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台州沿海工业发达,位于沿海的台州市医化园区、路桥废旧金属回收产业集聚区、已立项的台州大石化炼油项目都对台州海域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环境影响。台州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三、提升台州海洋经济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
(一)构建台州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与浙江其他沿海地市相比,台州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最为薄弱,但公共服务平台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建设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兴海的基础性工作,台州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优先发展。
1、设立公共研究机构,整合台州海洋科技资源建议由台州市政府牵头成立台州海洋研究院,以研究院为核心,整合台州市海洋科技资源,加强和密切台州市各涉海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台州海洋研究院可采取会员制,台州市涉海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涉海中介服务机构和涉海管理机构可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台州市涉海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可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由政府筹措资金为研究院建设高水平涉海实验室,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添置完善实验设备。研究院职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通过公开招聘课题负责人,有偿借用会员科技资源,着重解决台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二是开展海洋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培训海洋技术人才;三是建立海洋科技信息库,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研发动态,实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研发项目、研发成果,重点关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行性高的科研成果,并将所获取的科技信息及时向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推介;四是联络国内外大院名所,为台州企业与大院名所联系牵线搭桥。
2、举办台州海洋科技活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议由政府出面组织台州海洋科技活动,如:海洋科技活动周、海洋科技论坛、海洋科技人才洽谈会、海洋科技产品展等,通过综合报告、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以及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洽淡等方式,在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官员间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台州涉海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台州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3、发展台州海洋教育,培养涉海技术人才一是在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台州高等院校设置直接为海洋产业服务的专业,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台州海洋科研实力,并为台州涉海企业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二是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与台州高校联合办学,为台州培养海洋高级技术人才;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台州开展在职培训业务,提高台州涉海企业员工素质。
(二)培育壮大台州海洋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和企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理应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台州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应是引导海洋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提升涉海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一是通过财政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比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引导企业从国内外积极引进各类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共建各类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二是注重海洋科技项目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任务,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海创新型企业。三是积极扶持涉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涉海高技术人才进入企业工作。
2、大力发展台州海洋技术服务中介创造条件引导国内外著名海洋研究机构、院校、涉海著名企业,以及台州本地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台州创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为台州优势海洋产业服务的中介企业,如:专利技术成果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站、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专利机构等,构建台州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台州涉海企业研发海洋技术,培养培训技术人才。
3、利用优惠政策凝聚海洋科技投入要素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扶持力度,台州市、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确保一定比例的科技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的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培育、创新载体建设、新兴产业培育等;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贴、绩效奖励和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实施海洋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加大对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台州涉海企业上市融资或进入股权转让平台交易。二是重视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在所为”的引才理念,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到台州工作,积极鼓励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讲学、短期聘用、咨询服务、技术合作等形式为台州服务;设立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人才专项基金,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海洋科技骨干和海洋高技能人才,重奖在源头创新、高新项目引进并使之产业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以科技园区和基地、重点实验室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家,加强培育、吸引、凝聚高素质创新和创业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采取技术股份、技术分成、技术奖励等办法,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在职进修培训、专业院校定期培养等方式,提高现有海洋科技人才水平。
(三)提升台州优势
海洋产业科技实力根据台州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船舶业作为台州海洋科技工作的突破口,重点发展。#p#分页标题#e#
1、突破优势海洋产业技术瓶颈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海洋造船业、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技术创新,增强台州优势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海洋船舶制造方面,要强化自主开发设计,着力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积极发展油船、化学品船、工程船、工作船等特种船舶及船用设备。在海洋渔业方面,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滩涂与湿地资源的协调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物修复控制理论的研究、减少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研究,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带生态修复研究,良种选育,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试验推广,水产养殖重大病害防治与控制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养殖、加工和食用安全,近海及远洋渔业信息,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保鲜、运输、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和装备。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上,加快高活性、高特异性海洋药用物质开发,进行化学修饰改性,发展具有确切疗效的海洋药物,建立药源—药用物质—海洋药物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药物产业链。重点开发甲壳素等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以及天然海洋生物多糖、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提取与精制等技术,争取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浙江省;海洋产业;经济密度;经济总量;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50-02
浙江省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毗邻台湾海峡,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全省沿海及海岛岸线全长6696千米,海岛数量达2880个,海域面积为3.09万平方千米。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渔、港、景、油、涂、岛、能”等海洋资源,它们为支撑浙江省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不可比拟的重大贡献。
一、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为全国沿海地区2008、2010年海洋产业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其反映的是各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及其贡献度。分析对比海洋生产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
从表1的数据可知,2010年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相较2008年上升了44.99%,这说明浙江省近年来在海洋开发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比较单位海岸线经济密度可知,浙江省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排名第六,远远低于天津、上海等沿海省市,和山东、广东等省处于同一水平,这说明浙江省在海洋岸线的利用上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海洋经济总量和规模发展趋势
21世纪来,由于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的强大推动作用,浙江省海洋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0年浙江省海洋产业总值为399.53亿元,2004年为1925.90亿元,2007年为2244.40亿元,2010年浙江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3885亿元(见表2),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该省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近年来,海洋渔业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正在逐渐减少,从2000年的56.6%下降至2010年的18.1%,开始渐渐失去其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海洋电力业是发展最快的,从2000年的0.34亿元的产值猛增至2010年的28亿元。而从产值方面来看,居首位的为滨海旅游业,其占总产值的31.2%。处于第二位的为海洋交通运输业,其占总产值的比值为24.6%。处于第三位的为海洋船舶业。由此可以得出,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形成了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船舶业三大产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结构,而这三大主体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浙江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1%。
据2000~2010年资料分析,2010年浙江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7.6:42.2:50.0,与2000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71.58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6.66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0.81个百分点。至2010年,浙江省海洋经济中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92.2%,说明浙江省在发展海洋产业时,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其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力,并且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表3)。
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一方面,近年来,浙江省海洋产业三次结构看似趋近合理,但是其还包含虚高化的因素。浙江省在近几年的海洋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的海上运输业及其相关服务、滨海旅游业等发展迅速,但是第二产业中具有高科技优势的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浙江省海洋产业的内涵层次依然较低,这无疑会对浙江省后续的产业升级制造相当大的瓶颈。目前的海洋传统产业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比较短,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重工业型海洋产业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药业、海上风力发电、深海产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三产业中生产业,如金融、科技、通讯、咨询、设计、广告营销、保险、法律服务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
海洋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资金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来维持,根本的还是得依靠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然而,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例仍然不高,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技术创新的主体仍不是企业,科技发展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相比较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浙江省严重缺乏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三)现代海洋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浙江省海洋产业管理权限分属环保部门、海洋部门、交通部门、渔业部门及部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各司其职、垂直管理,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政出多门、多头执法、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现象。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引发了生产中的诸多矛盾。其次,涉海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仍不明确,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另一方面,浙江省尚未形成配套完整的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也未形成完善的涉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势必会制约浙江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浙江省海洋产业在后期工作中仍需深化海洋产业结构改革,一方面要提升传统产业的内涵层次,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对于传统海洋产业,首先要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优化海洋捕捞结构,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其次要提升海洋船舶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资源整合,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再次要最大最强海洋运输业,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大力推进浙江港口航运联盟建设。对于新兴海洋新兴产业,应利用宁波―舟山一带较好的基础打造浙江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科技含量高、增值性强、附加值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这势必会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起到优化的作用,也是海洋产业优化的突破口。
(二)强化科技对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高新技术海洋产业代表一个国家海洋产业的科技水平,代表未来海洋的增长潜力,也是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浙江省应继续深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海洋产业发展进程中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各地海洋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依托,加强三者联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优势,转变海洋产业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海洋研究过程中,不免会遇到研发成本高、耗时时间久的项目,其在短期内并不能立即投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这种研究是极具价值的。这就需要政府给与企业正确的引导,提供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投资有一定孵化期和培养期的高新海洋技术。再次,要全力构建海洋创新人才体系。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开发体系,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科学管理人才,在国际范围内积极
吸引海洋科技人才,从而不断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三)健全现代海洋产业管理制度
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管理权限仍存在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的问题,产生产业多头管理,甚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因此,要切实加强海洋产业的管理,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设立专门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筹管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有关事宜。另一方面,建立由涉海单位参加的海洋经济办公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管理、协调、服务方面的功能。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方面要加强海洋、港航法制建设,深化地方海洋立法工作,制定或修订一批涉海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配套完整的地方法规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海洋、港航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具体包括对原有法规中不利产业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制定新的相应法规、制定有关各种特定海洋资源利用的专项法规。
参考文献
[1] 苏文金.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0.
[3] 天津海洋局.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海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海洋出版社,2011.
[4] 周达军,崔旺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1.
[5]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1.
[6] 王婷婷.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1,(23):189-191.
[7] 蔡悦荫.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J].蓝色国土,2011,(7):45-47.
[8] 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村现代化研究,2011,(32):271-275.
一、我市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这一目标,深入贯彻“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以发展海洋科技为重点,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源头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先后建成了浙江省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与国内大院名校联合,建成了**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东海船舶设计研究院、**渔业设施与水下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等9家科技创新载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研究院;由浙大网新集团公司和宁波华科公司联合组建的**浙大网新创业园区已经在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内启动建设,计划首期将建设35000平方米的**网新科技置业大楼。“**”期间,共启动建设了6个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其中**水产养殖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船舶修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其中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浙江华源电器有限公司的“华源电力电子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被评为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同时还建成了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4.8万名。二是海洋科研开发取得了新进展。“**”期间,围绕市委提出的“3×3”产业发展重点,不断加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力度,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级项目430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承担实施国家“**”期间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水产品食品安全示范”,培育成功7家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及进口国卫生要求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和9家符合欧盟准入条件的虾类出口企业,建立了30个无公害或绿色安全海产品专柜、专销区、专销店。深水网箱设备和养殖技术、贻贝深加工、岱衢族大黄鱼育苗等项目的研究成功,为我市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海水淡化技术等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为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普陀海洋药物与生化产品等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和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港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功研制出10余种超市海洋食品,并形成产业化,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国家火炬项目?“HDPE框架浮式深水网箱产业化”,建立了HDPE框架浮式深水网箱设备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120套,创产值1020万元;**兴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利用酶工艺从低值鱼中制备富含氨基酸调味品技术中试”项目,已形成年生产620吨海洋生物调味品能力,创产值2200万元,创汇198万美元。目前,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我市发展优势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与先进市地相比,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技术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研机构单一、技术市场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政府及企业每年用于科研方面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我省其它市地乃至县(区)的水平,现有的很多技术项目的研发攻关经费,很大部分借助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二是科技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比较传统产业,对一些新兴产业的科研开发力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滞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处于全省后列。一些传统产业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主要存在核心技术少,由企业直接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获得的新技术少等问题,企业自主研发的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长久的竞争力;不少企业对自主创新缺乏足够的自信,怕冒风险,不敢或不愿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的财力。
二、坚持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海洋经济,这是市委、市政府综合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科学抉择。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经济新的跨越,一个重要支撑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依托**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工程,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现代海洋经济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经济,相当一部分融合了现代科技成果,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目前我市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看,发展船舶修造业,打造全国一流的修造船基地,修建大吨位的船只和海洋工程船,需要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型重化工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作支撑;一些传统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层次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也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从**自身实际出发,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大量的实践证明,引进消化吸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经阶段,也是一条捷径。近年来,尽管我市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2005年GDP增速位于全省第一,但经济总量仍处于全省的后列,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后列。针对这种情况,正确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将我市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已基本成熟或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技术进行自主集成,获得集成创新,不但能少走弯路,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同时又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我市区域竞争力的快速增强。但我们也应该明确,要解决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是根本出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国内技术资源,包括吸引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作为海岛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制约因素。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营造适宜海洋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仅仅依靠市场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靠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手段,切实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大力营造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把自主创新贯彻渗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三)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我市的现实基础,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既注意整体推进,又注重重点突破。在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围绕我市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重点选择一批应用面广、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努力实现突破,以带动我市经济发展。我市已拥有不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及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这些产业、产品和企业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以这些产业、产品和企业为依托,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应该成为当前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如目前我市修造船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已居全省第一。我们要按照国家产业化政策和《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国际国内市场调研,科学规划和优化船舶工业布局,引导企业集聚发展。这当中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广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升船舶设计与制造能力,尤其是要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船型的开发力度,打造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提升船舶工业发展水平与效益。
三、因地制宜,加快海洋特色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为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于20**年6月召开了全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大会。随后,制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根据目前我市科技工作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实施自主创新,必须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对于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同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基础和实力。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关键还是要从体制创新着手,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整合、优化我市海洋科技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从近期看,应该从有条件的企业入手,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同时,要重视加强对现有科研资源的整合,妥善解决当前我市科研机构科研设备落后,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资源,通过逐步增加投入等手段,推动与企业联合,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开展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并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个优势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为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创造各种条件和服务的平台,以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对于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市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进行改进创新,是当前推进我市高新技术发展最现实的选择。一是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领域,重点实施船舶修造和机械制造信息化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信息公用平台技术、纳米、新型墙体材料、天然药物有效成份提取技术、海洋动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提取加工技术等科技创新,力争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知名产品。二是继续抓好浙江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普陀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和生化产品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增长点。三是做大做强现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广西梦;公民科学素养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强国梦、兴国梦,当前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富民强桂的广西梦,除了要用广西速度建设美丽广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步提升广西的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中国梦和广西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生成、生长都蕴含着本质的规律和奥秘,而科学是人类探求规律和未知的认知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人类正是有了科学知识,才从愚昧蛮荒状态走上文明轨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解释有多种,通过综合学者的各种观点,可总结出它包含的要素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运用能力等。科学素养的水平一般从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以及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科学素养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对公民而言,其科学素养水平不能苛求要与科技人员等同,而只要能达到以下要求即可:能将“学院科学”和“生活科学”结合,从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传播到生活常识的具备和精通,从而达到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纲要》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层面不同的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这对有层次、分阶段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供了指南。
二、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状况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别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可是,根据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就广西而言,结果更不理想。
201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4.25%,位居全国第24位。调查结果显示,广西不同群体科学素质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存在明显的差距,青壮年(18岁~39岁)的比例为6.09%,而老年人(55岁~69岁)的比例几乎为0;男性群体具备的科学素养比例(6.9%)高于女性比例(1.41%);从重点人群来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高(19.62%),城镇劳动者其次(6.33%),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1.06%)。
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公民对科技发展、发明信息关注度较高,尤其是与生活、医疗健康、教育科技等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对生活与健康、学校与教育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92.5%、86.5%。对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科技发展信息感兴趣的公民比例达到85.3%。
广西公民在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载体上,超过半数是采用互联网媒介。常用腾讯网、新华网等专业门户网站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为70.7%,常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为66.0%,常用微信、微博等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分别为66.2%、39.6%。总的来看,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公民所占比例达到了51.5%。
虽然在全社会号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平衡性。广西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全国是居于中下水平,由于广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广西各地市、各人群、各民族等之间科学素养水平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从重点人群指标看,不平衡性尤为突出,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62%,而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6%,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之多,科学素养水平差异较大。
第二,科普力度乏力。科学素养体现着公民的基本素质,反映着公民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广西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偏低,造成了在科普教育时,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覆盖面有限等不足,再加上科普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往往采取广场式、传单式,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公民往往采取自行上网搜索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而互联网上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科普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衔接不畅。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教育面对不同人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现实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同人群和地区之间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系衔接不畅,加大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总体效果。如高校聚集地区没有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辐射作用,没有和地方社区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高校的博物馆、实验室等现实的科普教育资源没有就地产生教育效应;地方政府的科技园区没有有效和青少年科普教育衔接,致使青少年对本地区科技发展现状不清楚等。
三、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举措
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精确施策,统筹协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具体应采用以下方法途径展开工作。
其一,以点带面,以重点人群为牵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解决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平衡性问题,一是在地域上要实现科普站点等科普教育网络的覆盖面扩大,要通过科技惠农、关爱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科技馆(博物馆)建设等措施,形成身边就能学科学,身边人就懂科学的良好氛围;二是区分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例如,对青少年,着重培养其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着重不断增强其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对农民和城镇劳动者,则要快速提高其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技馆、博物馆等公益科技项目日益重视,目前全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已经近千个,其中的硬件配套设施先进性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品同质性、重复性现象较为严重,原创性和互动性不足,再加上有些讲解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没有深入了解展品性能和发展趋势,使得科技教育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今后科普设施应采取建管同行、重在水平、提高原创上下工夫,真正发挥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科技教育基地的作用。
其二,紧贴生活,循序渐进推进科普教育。在科学素养教育中,要体现时代性,突出生活性,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发明创造、创新创业等激发全民创新活力,让公民切身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国际上通行的了解公民接受科学知识的程度和测量科学素养水平的方法是美国学者米勒的测量法,通过测量可以得知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也可知道科普教育的重点。譬如,在测量中有检测公民对一些基本科学知识认知的判断题:“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吸烟会导致肺癌?”“光速比声速快?”2016年4月,、科技部等20个部门制定颁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国科发政〔2016〕112号),《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共有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需要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每条基准下列出了相应的基准点,对基准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在26个基准考核点中,很多都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了解人体生理知识;知道常见疾病和安全用药的常识;掌握饮食、营养的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掌握安全用电、用气等常识,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知识和急救方法;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等等。这种既实用又有科学价值的教育才是科普教育宣传的根本初衷。
其三,精准科普,推进“互联网+
科普”行动。互联网技术为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提供了绝佳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仿真软件等可以实现公民的泛在学习,公民可以时时、处处进行科技知识的学习。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和最新的科技发明相结合,如转基因、航天技术、海洋勘探等,使得公民掌握科学知识的速度和时效性大为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今后,广西应做好“互联网+”这篇大文章,实现在科普教育宣传上的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这就需要在硬件建设、技术应用和教育以及教育资源制作等方面下大气力,运用服务云、科普中国e站等,强化定向推送意识,实现精准科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