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院内感染指的是住院的患者在入院前无感染或只存在潜伏感染,在医院内部获得的感染[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所占比例较高,严重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健康[2]。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为更好的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提升医疗水平,现将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感染发生的部位、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于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收集到的6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无明显感染现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60.3岁。患者的住院天数为9-27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5.2天。
1.2方法
对上述收集到的呼吸系统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对感染的发生部位、导致患者感染的致病体以及感染发生后所采取的对应措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2.1感染发生的部位
对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发生部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比例最高,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感染发生的部位
感染部位
例数
比例(%)
上呼吸道
13
21.67
下呼吸道
26
43.33
胃肠道
9
15.0
泌尿系统
5
8.33
其他部位
7
11.67
2.2导致感染的致病体
获取感染样本,进行致病体的鉴定和检测,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引发感染比例最高的致病体为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杆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引发感染的致病体
致病体种类
例数
比例(%)
假单胞菌
21
35.0
大肠杆菌
12
20.0
不动杆菌
8
13.33
变形杆菌
7
11.67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8.33
真菌
2
3.33
其他
5
8.33
3讨论
3.1院内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
根据我们的统计,呼吸科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为41名远多于女性的19例,可见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
而在收集到的60个感染病例中,年轻患者和中老年患者均有,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3岁,最大为76岁。对年龄分布进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院内感染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年轻人差,各项身体机能和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入侵的能力均下降,更易发生感染。
3.2感染发生的部位
对患者感染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发生部位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以及泌尿系统,上述部位均是感染的易发部位,对于感染的有针对性预防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3.3导致感染的致病体
对引发感染的致病体进行鉴定的结果显示,导致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杆菌,绝大部分为细菌类致病菌,其他的还包括少部分的真菌以及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3],不利于抗感染治疗,也提示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更加谨慎和合理,尽可能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3.4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呼吸科患者产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原因、护理原因、环境因素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4]。其中,呼吸科的住院患者年龄偏大,免疫力低下,更易遭受致病菌的感染。部分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医护人员的预防经验不足以及操作不够规范有关,有时甚至出现交叉感染。此外,住院环境也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呼吸科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未感染的呼吸科患者在住院后,可能从环境中获得由其他患者产生的感染源而导致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加重院内感染的发生。
3.5 预防院内感染的对应措施
呼吸疾病的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或者发生感染,立即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同时增加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
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十分重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应变能力,让其能充分掌握院内感染的理论知识,在感染发生时可及时采取措施。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对于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此外,住院环境的优化对于院内感染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医疗用品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谨慎处理医疗废品,切断呼吸科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病房进行必要的通风,减少致病菌的存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消毒,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对院内感染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5]。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如果院内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而呼吸科是院内感染高发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院内感染可由多种致病体导致在多个部位发生,引发感染的因素也是多样的。为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医护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患者的监护,改善住院环境,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11):1265-1267.
[2] 李善华,涂明利. 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郧阳医学院学 报,2009,28( 3) : 295 - 296.
[3] 王思国. 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5(9):295-260.
关键词: 老年人;肺炎疫苗;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R 563.1文献标识码:A
上海是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最高,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早在1978年就跨入了老年型结构城市,与此相应的老年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肺炎球菌是引发肺炎、脑膜炎和中耳炎的主要病因,由于肺炎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以及耐药菌株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除使用疫苗预防外,目前尚无其他有效的公共干预措施[1]。上海市从1998年开始使用23价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疫苗),但至今老年人群的接种率仍然很低。为做好老年人群中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我们对长宁区社区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在长宁区9个免疫门诊接种过肺炎疫苗的≥60岁老年人为接种组调查对象。共登记接种肺炎疫苗的老年人122人,实际调查100人,失访的主要原因为已搬迁、地址有误等。
以长宁区社区未接种过肺炎疫苗的≥60岁老年人为未接种组调查对象。2005年长宁区辖196个居委,依据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抽样)的方法,根据每个居委老年人数的比例,抽取20个居委,每个居委调查20名老年人,共计400名老年人。
1.2方法
根据知情同意原则,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自拟的《老年人群肺炎疫苗知晓及接种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对肺炎疫苗的认知、态度和利用等。
1.3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录入调查表数据,用SPSS 11.5进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性别年龄接种组100名老年人中,男41名(41.0%),女59名(59.0%);未接种组400名老年人中,男163名(40.8%),女237名(59.2%),两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
所有被调查的老年人年龄为60~92岁,接种组平均年龄为(72.62±7.97)岁,未接种组平均年龄为(72.53±6.90)岁,两组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05)。
2.1.2文化程度接种组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42.0%)、高中(24.0%)和初中(16.0%)为主,未接种组文化程度以初中(23.8%)、文盲半文盲(23.3%)和高中(19.3%)为主,两组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3,P
2.1.3目前或退休前职业接种组职业以工人(25.0%)、科技人员(16.0%)和教育(12.0%)为主,未接种组职业以工人(55.5%)、企业管理人员(11.3%)和教育(6.5%)为主,两组职业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
2.1.4家庭类型两组老年人的家庭类型均以“和老伴生活在一起”为主,其次为“和子女或儿孙生活在一起”,“独居”和“其他类型”的构成比最小,两组家庭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家庭人均月收入接种组老年人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占91.0%,而未接种组为46.8%,两组家庭人均月收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肺炎疫苗接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接种肺炎疫苗为应变量,以问卷中设计的10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变量进入方程的概率α= 0.05,变量从方程中剔除的概率β= 0. 1) 。应变量赋值情况:未接种肺炎疫苗为0;接种肺炎疫苗为1,自变量设置取值为“0、1”的哑变量。
影响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的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是否患过肺炎或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家庭人均月收入、3个有关肺炎疫苗认知的问题和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表1)。
2.3未接种组老年人肺炎疫苗未种原因分析
在被问及“肺炎疫苗未种原因”时,400名未接种组老年人未种原因及构成比(%)依次为:不知道有这种疫苗的192人次(40.9%),目前不需要接种疫苗的172人次(36.7%),认为疫苗价格太贵了,不能承受的73人次(15.6%),不知道在哪里接种疫苗的14人次(3.0%),有禁忌证不能接种的7人次(1.5%),其他原因11人次(2.3%)。
3讨论
长宁区生命统计数据显示,2002―2004年,本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因中分别有14.3%、14.8%和17.8%与肺炎有关,但是我区及上海市老年人群每年肺炎疫苗的接种率都不到1%。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医务人员是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重要因素。Tammy等[2]总结1981―2000年有关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文献后发现,对医生而言,难于确定这种疫苗的作用,也缺乏有关疫苗重复接种的知识,是影响疫苗使用的主要因素;对病人而言,不知道有这种疫苗,医生没有告知这种疫苗是主要的影响因素。Nichol等[3]对1 874名医师进行了肺炎球菌疫苗的应用知识和态度的调查,发现多数医师缺乏对该疫苗重要性的认识,青霉素能有效控制肺炎球菌性疾病的观念仍普遍存在,而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把肺炎疫苗作为公费医疗报销范畴成为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接种过流感疫苗的老年人可能会更多地从医护人员处了解到肺炎疫苗或受到医护人员的推荐而接种肺炎疫苗。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接种组老年人有50%是从医务人员的途径获知肺炎疫苗的,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接种疫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过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可能更关注呼吸道疾病的预防而倾向于接种肺炎疫苗,目前尚患有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与接种肺炎疫苗呈负相关,这部分老年人可能更关注于对其他慢性病的预防,或更多的医疗费用投入到其他慢性病的控制而不愿意接种肺炎疫苗。
由于目前上海市提供的进口肺炎疫苗的价格是进口流感疫苗的近3倍,且未纳入医保范围,因此家庭收入水平成为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因素之一。
对肺炎及肺炎疫苗的认知情况也是影响肺炎疫苗接种的重要因素。那些认为肺炎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或认为目前的抗生素并不能有效根治肺炎、老慢支等的反复发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接种肺炎疫苗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认为“儿童才需要打疫苗,包括肺炎疫苗,年纪大的人不需要接种疫苗”的老年人也不愿意接种肺炎疫苗。
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类型与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没有相关性,可能原因为这些因素尚未对老年人发生肺炎、老慢支等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显著影响,或者这些因素对提高老年人肺炎疫苗的认知没有显著影响。
肺心病是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发作时多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病人常有窒息、濒死等主观感觉,容易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病人疾病治疗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就肺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参与病例60例,均为本院自2004~2009年收入院的肺心病患者,男39例,女21例,病例入选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第三次全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准),具有典型的X线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并排除具有精神类疾患、既往曾患脑血管疾病及语言表达障碍者,所有参与病例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病例入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两组患者HAMA评分及疾病严重程度、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抗感染、吸氧或呼吸支持、强心利尿治疗。合并心律失常者依据病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监测一般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
1.3 心理护理及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宣教及生活护理,进行心理评估并记录结果,心理评估采用HAMA14项量表, 评分为分5级:(0)无症状,(1)轻微,(2)中等,(3)较重,(4)严重。总分超过29分,严重焦虑;超过21分,明显焦虑;超过14分,焦虑;超过7分,可能焦虑;小于7分,无焦虑。评分过程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进行,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完成。心理护理干预组另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采用以安慰、疏导为主的方式,使病人增强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减少对疾病中的不适症状的恐惧感,鼓励患者家属陪伴病人,减少病人的孤独感,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适量的患者之间交流,利用患者之间的交流,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在护理过程中,鼓励病人采用自我总结的方法,记录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认知偏差的根源,帮助病人学习自我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心理护理干预共2周,护理结束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HAMA评分及焦虑心理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
2 结 果
心理护理一周后,干预组HAMA评分为13.73±2.06,对照组为21.23±3.17,干预组焦虑心理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为43.3%,两组比较,HAMA评分及心理焦虑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3]周建梅.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407-40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4-01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1月为48000例健康体检人群做了中医体质辨识检测,并针对其体质的偏颇情况为其制定出个体的中医健康调养方案,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进一步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一些急需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我院参照采用的是2009年4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体质辨识分类及判定》标准。
1.2 操作方法 即体检者在体检时首先填写“中医健康状况自填式问卷”,从而掌握体检者的一般状况(包括婚姻、职业、饮食、睡眠、运动、过敏史、遗传史、疾病史等)然后由有一定经验、经过培训的、高年资中医师对其进行望、闻、问、切中医的四诊,经过综合、分析、计算、判断、辨识其人的体质类型,根据体质所存在的偏颇,查明影响健康的因素;然后进行中医的调养,主要从危险因素的远离、情志、起居、饮食、运动、药膳、药物以及非药物疗法八个方面进行调养,或直接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然后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入健康管理,及时反馈调养及治疗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方案,从而使就检者及时纠正身体的体质偏颇,阴阳失衡,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加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使体检者少生病或不生病,以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2 结果统计分析
2.1 平和质14896例,占31.03% 平和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坚持体育锻炼,形体匀称,性格开朗,没有烟酒嗜好,和体力劳动者。如军人、工人、农民、及青年人。
2.2 湿热质12704例,占26.13% 湿热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很少体育锻炼,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经常饮酒的脑力工作者。如干部、技术人员、个体从业经商者以男性中年为多,常见有高血脂、高血粘、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脑梗塞等病史。
2.3 气虚质6904例,占14.38% 气虚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很少体育锻炼,性格内向,生活懒散,有慢性病史的无业者。如离退休的老人,常见有慢性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2.4 阳虚质8316例,占17.32% 阳虚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很少体育锻炼,性格内向,经常伏案工作,缺少户外活动的脑力工作者。如干部、职员、教师、学生以青中年女性为多,常见有血压偏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病史。
2.5 阴虚质2040例,占4.25% 阴虚质之人多见于形体瘦弱,性格急躁,思虑劳烦过度,经常失眠的脑力工作者。如教师、干部、处于更年期女性及老年人。常见有内分泌系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
2.6 痰湿质1728例,占3.60% 痰湿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很少体育锻炼,嗜食肥甘厚味,生活懒散,形体肥胖,缺少户外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以中老年为多。常见有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史。
2.7 瘀血质144例,占0.30% 瘀血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很少体育锻炼,有慢性病史者。常见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病史。
2.8 气郁质980例,占4.10% 气郁质之人多见于性格急躁或性格内向,经常感到工作学习压力较大,处于更年期女性,以成年人为多。常见有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病史。
2.9 特禀质288例,占0.60% 特禀质之人多见于平素很少体育锻炼,缺少户外活动的人,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常由于先天遗传因素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健康问卷”填写中存在着,提出的问题受检者不理解,如皮肤润泽,面色白、苍白,皮肤青紫瘀斑,钞票纹,脂肪瘤,感情脆弱,荨麻疹等。
由于受检者的心理因素是受检者在填写“健康问卷”时失真,有的受检者处于就业、升职的需要而把“健康问卷”填的对己有利;有的受检者经常怀疑自己得了某些疾病而把偶然出现的一些如便秘、失眠、头痛、头晕填写为经常、总是。因此造成“健康问卷”的失真,同时亦造成,体质辨识分类及判定的不准确。
3.2 此外由于“健康问卷”的失真,而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质同时存在,因此造成为进一步所开展的中医健康调养和采用的中医传统疗法治疗,带来了不准确性和误调误治的可能。
3.3 受检者对中医体质辨识的了解和认识不够,以至于在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健康调养咨询后,对健康调养方案的重视不够,有的人甚至于置之不理,以至于影响了身体调养的最佳时机,同时也不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和普及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调养的内涵和积极意义。
3.4 操作体质辨识医师对舌苔、脉象的辩证有误亦影响了其准确性。
4 改进方法建议
4.1 扩大宣传和普及中医健康预防保健的知识,使人人了解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调养保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在电台、电视台做专题讲座,设板报,编写科普读物,到社区、厂矿、机关、学校宣传讲解等,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形成人人爱健康,人人懂健康的新理念。
4.2 进行医生的专业系统中医体质辨识培训,增强中医预防保健意识,掌握中医关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传统理念和现代方法相结合关键所在,在中医体质辨识工作开展中,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及时的改进和不断的完善。设专人帮助受检者填写“健康问卷”以保证和提高“健康问卷”的科学性、准确性,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医健康调养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