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素养教育 功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7-02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的物态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教育是关于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校园文化对于人文素养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尤为明显。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工业化的产物,这种教育具有实践性,重视与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员工的人文素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待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1 塑造功能
人文素养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情感力量,既有能力要素,又有精神要素,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而这些品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职业教育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和人文素养。学校的校歌、校训、校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名校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身就是一种熏陶和塑造。例如,国外有所大学,其动人之处在于学校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规定,在校园中任何两个人相见之后,都要相互微微一笑,以此表达彼此的情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学生,会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待人处事方面受到训练,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很有益处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习文化课,有许多人整日沉溺于网吧、台球、游戏之中,这不仅消磨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甚至会染上一些不良习惯。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重塑他们的人文素养,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向善的力量,可以克服掉一些不良习惯,使他们认真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校园文化可以抵消掉他们体内的多余能量,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校的硬件的改变是很难的,但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改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重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其优良的人文素养得以展现,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2 保障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对人文素养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特别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更为明显。制度是人类追求秩序化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一流的制度促生一流的体制,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向善,在不好的制度下,好人也不会作恶。校园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地方,校园制度文化可以对人文素养起到保障功能。
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活动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奖惩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奖励是鼓励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制度措施,惩罚是规训和克制学生不良习惯的制度措施。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的优秀品质,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人生宇宙意识,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内化为一种做事的方法论,成为体内的血液。学校的制度建设需要先进的理念指导,否则,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反作用。校园的文化建设如同火车运行的轨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根本准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会起到制度保障作用。
有人认为,人性是善的,如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善端,正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人的四端,由此形成四种善良的道德品质―― 仁、义、礼、智。由“不忍人”之心推及“不忍人”之政,从而实现人类的大同社会。而又有人认为,人性是恶的,如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有欲望,需要礼法加以约束,节制人性中恶的方面。也有人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人性善恶只是建构出来的,告子就持这样的观点,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告子又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认为人性如水,水无常形,见到什么样的容器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形状。恩格斯说,认为人性善的人是伟大的,认为人性恶的人更伟大,人性中既有善的力量,也有恶的力量,既有天使的力量,也有魔鬼的力量,二者时常发生争斗。而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节制人体内的魔鬼的力量,激励人的向善的力量,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保障功能,从而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抑制人性中撒旦的力量。制度是规律,是铁的法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保障人文素养教育的正常发展。
3 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促进功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校园的环境建设很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催化剂。在职业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功能更明显。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名技术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机器上的零件,这样人不仅仅是匠人,而是有创新精神的人。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创新性更重要,现代社会大机器生产中的一系列创造发明,都源于生产实践的创新,瓦特发明蒸汽机,斯蒂芬森发明火车,都是如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始终是人文素养教育追求的目标。中国目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提出,但要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做得更不够。如何使学生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名工匠,这就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发展的外在机制,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内因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多个层次,对人格素养的发展特别重要,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
4 制约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制约着人文素养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牵涉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文素养教育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受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承担者。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约束人文素养发展的程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更新,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职业教育中尤其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发展,要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方向,就业是判断职业教育成败的一个风向标。职业院校必须向社会输送大量具有理论素养的技术工人,他们将直接和生产一线接触。他们可以直接创造价值,他们的所学的生产技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只是由于许多功利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遏制校园的低俗文化,发展有益文化,制约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不良倾向。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很快的,是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外在机制,制约着人文素养教育的长度和宽度。
5 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有灵魂才有生气,民族尤灵魂才会屹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有灵魂才可以加强学校的自我认同,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起到塑造功能、保障功能、促进功能和制约功能,是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外在机制和载体,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怡.教育的本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
【关键词】 数学素质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品质 能力培养 智力开发
国外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素质包括:懂得数学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我国传统提法包括: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能力。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社会的初中生无论是从心里还是身体上的发展较原来已经发生的明显的变化,所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将来的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及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只有将数学文化、数学品质贯彻到学生的心目中去,学生才能把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自身的发展及将来步入社会以后的社会生活、工作当中去。我们上面所说的数学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及相关人员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所以数学素质是可以培养、早就、提高的。而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的培养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化及升华的结果,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授学生数学知识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所以,我们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的培养,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发展及工作中使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得以提高和升华。
1 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基础
1.1 在摘要与前言中我们已经提到,学生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及培养而形成的,我们大家又知道,学生在长期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大都是在学校教学中来完成的,但是学生并不是通过了学校数学教学后就具备了数学素质与数学品质,而是通过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等来培养。
1.2 也要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来形成的,即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过硬的数学基础知识,也可以这么说,数学文化及数学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的过程,所以学生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如何谈培养数学素养与数学品质。所以,我们在通过对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培养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学生数学素养与数学品质培养的基础有两点:①就是学生自身的,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要扎实,要过硬;②就是辅助的,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努力增强学生基础知识程度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对学生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的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有所提高时,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容易。最终会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对数学素质的培养相互作用,相互提高的结果。
2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照学生的心理、年龄等问题,来提出适合学生提高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的教学,也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所以,在培养初中生数学素质与数学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我们要从培养数学素质的基础做起,就是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及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良好的心理心态去对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及遇事城主冷静有利于更好的解决实践问题等。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展数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数学教育后,能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向我们的学生渗透或讲解一些有关数学文化的问题,如我国自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对数学数字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文化。
关键词:泉州高职院校;闽南文化;职业素养
泉州作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要顺利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这为当地高职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在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闽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学生是“准职业人”,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素养,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职业生涯和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终极目标。套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即个人的专业素养,这是高职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习得;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即非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1],这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不断地涵养。本文所谈及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指的是隐性素养的范畴。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实训习得,也就是说,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的涵养却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漫长的时间,就像一棵树的成长一样,需要不断地从生长环境中汲取养料。良好的家庭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同学间的相互感染,都是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途径,但同时,不能忽视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泉州的高职院校来说,尤应重视闽南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影响。
2闽南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闽南文化是由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和闽越原住民的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进而相互融合,并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迁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历朝以来的移民在异域他乡艰难求存所形成的性格,闽南百姓在靠山临海的地理环境中辛苦谋生的意志,以及宋元至近代以来对西方多元异质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使闽南文化融“中原文化与闽粤土著文化、故乡文化与异乡文化、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科技文化与信仰文化为一体,多元文化异质并存,同质融合,构成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结构。”[2]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泉州当地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掘闽南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为提升泉州当地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发挥有利的影响。
2.1移民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拼搏进取、砥砺意志
自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至12世纪宋高宗南渡和元人南侵,在这纷扰的800多年之间,一波又一波的中原士民,离乡背井,不远千里,不畏艰辛地迁徙入闽,在此地艰难求存,落地生根。明朝以降,闽南人为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远涉重洋,到异国他邦开荒拓殖,辛苦谋生。离乡背井的家国之思,以及在异国他乡求生存谋发展的辛苦艰难,塑造了闽南人民坚韧勤劳、不屈不挠的性格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品质。今天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养尊处优,生活安逸,因而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往往趋易避难,不愿辛苦付出,却想坐享其成。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先民的移民历史及其在异国他乡艰难谋生的经历,从中体会闽南百姓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对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其隐性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2山海兼济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闽南素有“三山六海一分田”之说,地少人多,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废农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求新的生产方式。在山区丘陵地带,则积极发展林副业,遍植林木茶叶,播种瓜果蔬菜;滨海者则以渔盐为业,甚或相率航海,贸易海外。大海为闽南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另辟蹊径的条件,一并带来的还有海上的风浪和灾难。依山枕海的地理特点,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使闽南人民“既重农敦本,守成俭约,同时又注重诸业并举、重商求富;既崇尚正统,慎终追远,同时又慕异求新、灵活适变”[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闽南百姓,形成了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既有立足根本、因地制宜的务实品质,又有蹈险犯难、先行先试的开拓创新精神。而闽南悠久的移民历史和海外商贸历史,一方面使得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汇聚于此,在这里碰撞交融,涵养出闽南人民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而另一方面,异地生活和海上谋生的艰难和风险,使得闽南百姓自然而然地采取抱团求存的生活方式,形成相携相帮、同舟共济的群体意识。让高职学生了解闽南百姓突破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实践,认识闽南人民山海兼济的品质精神,对改变高职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培养其踏实稳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2.3重德尚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激励高职学生提升人格修养
闽南文化的基础是数百年来迁徙入闽的中原士民带来的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因而,闽南地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熏陶。自唐人欧阳詹首开泉州进士之先河,闽地文士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及至宋代,儒学在闽地普及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3~1157)这五年之间,朱熹在闽南兴办书院,讲学授徒,其执着于重教兴学的思想和实践,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其孜孜以求、严谨治学的精神,对闽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之后,闽学在福建世代相传,虽流派各异,然总不离孔孟之道的根本。儒家思想长期的教化熏陶,思想家不慕功名、安贫乐道、严操守、重气节的品质,及其重视心性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的人生诉求,逐渐渗透进闽南文化中,对闽南百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还是“集诸儒之大成者”朱熹,无论是敢于蔑视权威、批判权威的启蒙思想家李贽,还是抵抗外来统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高职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都具有感染和激励的作用。
2.4重乡崇祖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责任感
无论是间关万里迁居闽南的中原士民,还是辗转漂泊流落异邦的闽南百姓,远离故土家国不仅没有割断他们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家国乡土的情感,这种情感衍化而为闽南人民深厚的重乡崇祖的祖根意识和饮水思源回报乡梓的行为习惯。闽南百姓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条件允许,每逢节庆日必不远万里回乡祭祖。他们重视血缘纽带,敦亲睦邻,认宗修谱兴建祠堂的风气盛行。移居海外的闽南乡亲,竭尽所能,回报乡里:他们捐资兴业,使闽南的经济发展拥有独特的侨缘优势;他们注资办学,发展教育;他们关心公益,积极促进故乡医药卫生体育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4]。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祖根意识和乡土观念,海外侨胞回报乡梓的行为及其为故乡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心,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具有重大的意义。
2.5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涵养人文情怀和包容气度
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闽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资源。无论是民居祠堂、寺庙宫观,还是桥梁牌坊,亭台塔幢及海防建筑,无一不体现出闽南百姓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厝”建筑,既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又吸收了域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充分体现出闽南百姓在建筑设计上既有符合生活环境的务实品质,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徜徉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能欣赏到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漫步于泉州涂门街一带,当你看到仅仅方圆几里的街区,就分布着儒教的文庙、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及佛教的承天寺,还有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和天后宫时,便能明白何以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称。闽南既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民谣、童谣,拍胸舞、骑竹马、车鼓弄、舞龙舞狮、赛龙舟和博饼,又有异彩纷呈的戏曲文化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打城戏。既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如厦门的漆线雕、泥塑、面塑、皮影、彩扎和珠绣,漳州的木版年画、棉花画、漳浦剪纸,泉州的刻纸、“妆糕人”、惠安石雕、德化瓷雕、永春纸织画、安溪竹藤编艺和蓝印花布,泉漳的木偶头雕刻;又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服饰文化(惠安女服饰、鲟埔女服饰)和武术文化(五祖拳、南少林)[5]。闽南地区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艺术,皆源于闽南人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对闽南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够涵养心性,培养崇真尚美的人文情怀。
3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这是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若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的持续性发展角度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闽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充分挖掘和运用闽南文化资源,不仅能为提升当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鲜活有效的教育素材,而且对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3.1让闽南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
将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融入高职的课堂教学,使闽南文化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鲜活有效的素材。可以开设如《闽南历史文化》《闽南民间工艺美术》《闽台民俗文化》《闽台民间文化》等有关闽南文化的系列通识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闽南的历史风俗,感受闽南文化的神韵,体会闽南文化的深刻内涵。除了独立的闽南文化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将闽南文化及其优秀的德育美育资源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此外,还可以聘请闽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开设讲座,或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学生就闽南文化进行探讨交流。泉州高职院校应发掘和运用闽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建设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校园网站等设施媒介,宣传介绍闽南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
3.2通过实践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元的历史文化景观,泉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通过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亲密接触闽南文化。引导学生去参观考察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闽台缘博物馆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一窥闽南的历史;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群和崇武古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清源山上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教并祀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闽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等,让学生对闽南民间艺术有最鲜活的感受。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了解闽南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制造中蕴含的辛劳和智慧。鼓励学生收集并分享闽南百姓口耳相传的民谣和传说,留意闽南百姓的生活习俗,端午节时看一场赛龙舟,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之日看一看舞龙舞狮,听一曲古韵天成的南音,品一壶功夫茶,打一套五祖拳,学生能从中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3.3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网络超越时空限制,使得网络搜索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6]。高职院校应构建发达便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展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创造条件。学校图书馆应建设闽南文化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资源库,建立电子资源导航系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其他高校及从事闽南文化研究的有关机构建立闽南文化资源共享体系,为学生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查询服务。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极为丰富的闽南文化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能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这无疑拓展了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14-18.
[2]李晓元.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J].理论界,2014(11):59-65.
[3]刘冉.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4]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考量与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5):106-109.
[5]陈连锦.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4(1):51-56.
关键词:高中语文;品质教学;教学分析
面临文化多元化的碰撞,教学已然要脱离重“术”轻人的应试化传授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学品质,凸显教与学的个性化,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全面培养目标,是当今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品质”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试从“教学品质”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进一步探讨“教学品质”对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化和多元化。
一、“品质教学”含义分析
品质教学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品质一说突出了对内涵的追求,即教学要表现出个性化、对话性以及创新性。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将知识教学内化为行为艺术,丰富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的深层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这里的教学品质绝非等同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更倾向于对学生成绩的外在追求,多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教学品质则相反,其以富于个性化、创新性以及审美性的教学精神更加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培育和挖掘,以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品质。
二、当下高中语文品质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研究,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品质的贯彻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热情度不高。对于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考是重要一战,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越来越重的高考压力,他们虽然深刻体会到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中的重要一门的意义,但真正以一个探究者、爱好者的心理来学习语文的却少之又少。尤其呈现出了年级越高,对语文的热情度越低的现象。第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运用技巧掌握不牢。在课堂中被灌输的理论知识常常难以消化理解,以至于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阅读理解、文言文解读以及语言表达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同时,积压的问题愈多,学生浅尝辄止、迎难退缩的心理也就愈加明显。第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身不由己”。在高考时间紧迫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几轮复习,势必会加快教学步伐,在实践中,难以做到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深入文本,品质自然大打折扣。单一的灌输式讲解,即便偶尔穿插一些创新性思维,但明显作用不大,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也往往成为空口之谈,望尘莫及。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学习语文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探究学习的精神,而教师则困于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脚步停留在“教学”而并没真正达到“育人”的阶段。丧失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内在素养的提高自然显得力不从心。
三、对高中语文品质教学提升的策略分析
1.借助语文课堂的灵活授课,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努力发掘、积极感悟文本中的情感。语文课堂的导入争取做到新颖、独特,能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突出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对个性化的追求为要。
2.形成对品质教学的正确认识
语文教育是品德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外在上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更应在内在修养提升上下足工夫。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师应导正教学的态度,充分领悟并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品质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态度。专业上要基础扎实,阅读广泛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3.增强教师多元化意识
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承载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多元化文化的碰撞,人教版高中语文改革不断凸显出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而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教材因其文本取材的局限性,使得教师要有多元化意识,善于运用各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略到多元文化内涵,以提升其独特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周林,张庚灵,陈雨海.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品质,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关键词:古文学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一词字面意思就是,“人文科学”和“能力要素”“精神要素”的组合,简单易懂一点就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概括表述就是以人为对象、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提高人内在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形成。古代文学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浮锤炼,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华,通过对古文学系统的学习,可以增加人对优良品质的理解。那人文素养在古文中究竟是如何体现的?
一、人文素养在古文中的体现
(一)古文中对诚信描述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在古文中就曾有对诚信的记载,像是《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追而谢之曰:‘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通过对古文的理解可以看出诚信是正人君子的一大准则。
除了古文词句的记载外,在古文中也曾出现了很多诚信人物的代表,关公就是其中之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由将而候而王而帝而圣,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名冠天下。著名的《土山三约》讲的就是关公在受难之时,以“三约”为誓,不畏敌军权力、美色的诱惑,坚持信念表现他对汉室以及刘备的忠诚。
(二)古文中对自我修养描述
一个人的修为对其人生的发展以及社会都有很显著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自我修养的内容很多都在古文中有所体现。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让。本句大意是:性格温和,心地善良.态度恭敬,生活俭朴,待人谦让;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意思是君子的操行、修养自己开始,从而平治天下。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大家都从自己“修其身”做起。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平。奉劝大家从“我”做起,对当今发展富有启迪意义。除此外像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名句也是对自我修养的描述。
(三)古文中对自我气节描述
气节最常见的表示是对正义的坚持,不屈服的精神品质。最早对气节的描述是儒家思想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此后大量的古文中都有对气节的表述,《史记・汲郑列传》:z汲黯{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e,好直谏;宋・陆游《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清・唐甄《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古文中记载的诗句体现了一个人拥有气节的重要性,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真的出现了很多拥有气节的文人义士,像是春秋时期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秦末“胸怀鸿鹄之志”的陈胜、吴广,三国时期“身在隆中,却心系天下风云”的诸葛亮,北宋为官清廉、敢于直谏的范仲淹等,他们的作为都为自己以及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气节一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节令,在古文中也有会这一层含义的表述:《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晋陶潜《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二、古文学中人文素养的学习方式
(一)正视古文学的地位,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古文学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不用多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古文学学科有重新的定位。现代推崇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在古文学的基础上延伸出的,古文学代表了历史也传承了文化,在教学中也应该将教学材料和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古文学科的全新定位。古代文学作为五千年历史产物,其对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老师在明确古文学科的地位后,应该考虑古代文学的深入问题。
教学材料即古代文学课本,在传承过程中要求课本和人文素养密切结合,但并不代表就额可以照本宣科,作为古文学的老师首先要明确地位,然后对教学材料有透彻的理解,知道在那一章节可以适当的进行人文素养渗透。另外在教学方式上还应该有所创新,改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自学知识的讨论以及定期检查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自学的重视,从而养成自学、自省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古文鉴赏、学习历史文献、观看文学纪录片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课外拓展学习,丰富古文学内容
古文学并不是简单的诗词歌赋,其中蕴含着非常多的人文知识,古文学的教学也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宣讲,老师也可通过参观博物馆、古文中桥段表演等方式多元化展现古文学魅力。像是在学习三国时期的古文时,就可通过小组演绎“桃园三结义”“六出祁山”“空城计”等经典桥段,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渗透。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合理\用网络继续古文学的深入学习,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材料、文化典故等方式进行,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对古文中人物学习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人物的细致刻画,视频、文学等资料都有助于将人物立体化,便于学生学习。
三、结语
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内在品质,提高这一品质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古代文学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浮锤炼,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华。古文学中拥有诸多的文章、词句、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都可以展现人文素养,通过对古文学系统的学习,可以增加人对优良品质的理解。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正视古文学的地位,然后可以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增加课外拓展学习、丰富古文学内容等方式进行系统化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沫.人文素养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现[J].教师,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