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受以往观念的影响,心理学都会和一些消极词汇相关联,例如:消极,抑郁,悲观等等。而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向,把目标朝向积极乐观等方面。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与继承。积极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积极心理学改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矫正学生自身的问题为主导,往往会觉得是“有问题的学生”去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老师也会从解决学生身上问题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然而,积极心理学是以建构的,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它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从病态,抑郁等消极方面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的全新,自我发展的模式,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提出,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转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翁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从过去的发现问题到矫正问题到现在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积极体验等方面为主,并且这些积极乐观品质也是教育应追求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充分肯定和给予鼓励。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应当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多欣赏,少挑剔。多信任,少猜疑。教师以一种开阔的胸怀接纳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积极品质的提升。在知识中渗透爱与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二)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并以积极,进取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信人自身的优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于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完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对过去的幸福和满足,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第二,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勇气,宽容,创造性和智慧,以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第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社会组织成为由具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个体组成。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困难,逆境。积极心理学也充分肯定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心理学以纠正人的错误为核心,从解决问题的视角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加肯定人的自我评价。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美德等积极方面,这些特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教育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心理学相信人自身具有无限潜能,肯定人的价值。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应相信他们身上具备很多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体现为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高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12至18岁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角色同一与混乱的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如果能成功的度过青春期,那么将对其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美德

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预防错误,通过矫正行为等方式改正学生身上的缺点。而积极心理学从全新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教育问题,改变过去对问题的看法,从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美德入手,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有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孩子。通过培养优势和美德,发掘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易冲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经常会出现叛逆,脾气反复无常等特点。在此阶段父母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么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父母等应多以信任,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影响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学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与之相关联的还有24种优秀品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美德和优势是普遍纯在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若能使自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教师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充满积极阳光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积极心理学的这些观点与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相融合。传统消极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相适应,而当今的积极心理学也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关爱和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本性,教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是学生活动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高。积极心理学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无限的潜能,教育者需要不断的挖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潜力,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根据维果斯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制定相应的标准,提出一个较高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最后,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以真诚友爱的情感教育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真切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自助式教育

积极心理学多以鼓励,乐观等积极词汇鼓舞人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取自助式教育和培养积极人格的教育。所谓自助式教育是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传统以灌输式教育截然不同。在自助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不再是首要任务,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助式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有选择性的,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双方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自助式教学有以下优点:

(1)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无穷尽的,教师的讲解终究是有限的,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2)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只重视提高成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都被忽视了。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采用自助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因此学习也会更加有动力,更能促进双方的学习。自助式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突显学生自身的地位。

(二)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归因成功与失败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2篇

凌晨,男孩独自行走街头

2011年8月30日1:00左右,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213巡控车,正在合肥市胜利路与明光路交口附近巡逻,一个小男孩引起了特警的注意。他1.6米左右,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却拖着一个行李箱独自走在空旷的街头。

“你今年多大了?”

“我16岁了,属鼠的。”

属鼠的,才15周岁,今年还没有成年,这么小,出来干什么呢?这个叫阿冰的少年的回答让特警开始怀疑他离家出走。“我16岁了,我是来合肥闯荡的。”看到特警有点怀疑,男孩终于说自己是跟芜湖的师傅和爸爸生气,来合肥准备独立生活。男孩说,自己已经身无分文。

“我走的时候带着300元钱,去掉车票还剩两百多元,我买了个手机,现在已经没钱了。”男孩告诉特警。

特警打开男孩的行李箱发现,里面只有一些换洗的夏天衣服和一双鞋子,各种衣服扭作一团。在男孩的行李箱中,特警还发现一把玩具枪,上面还安装了一把刺刀。“这是我用来打鸟的。”男孩说,刺刀是自己安装的。随后,特警还在行李箱里找到了毛绒玩具。

他答应回到家人身边

看到男孩这种状态,特警觉得一定要送他回家。

“我爸爸不喜欢我,不想要我了。”特警提出送他回家后,男孩思想上有抵触。“你是他儿子,他怎么可能不想你呢?说不定他现在已经报警了。”一名特警队员告诉男孩,他这个年纪出来很可能会上当受骗。“就算你要闯荡,也要等你翅膀硬了,学到了本领再出来。”经过一番交流后,男孩终于被特警说动,抬起了头说,“我愿意回家。”

经过一番努力,特警终于拨通了男孩父亲的电话。

“号码是芜湖的,没错。”手机显示,号码确实是芜湖的。电话通了,特警队员将情况跟孩子的父亲大概介绍了一番,孩子的父亲开始有点不敢相信,随后他表示,一大早会坐第一班车到合肥来接儿子。

“受气”了就离家出走

男孩的父亲张先生10:00左右赶到合肥,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辖区派出所。

张先生来到派出所后,没有大发雷霆,静静地看了看儿子。“我要跟爸爸回家。”男孩说,同样很平静。

“在他2岁的时候,他妈妈就因病去世了。”张先生说,儿子一直认为这跟自己有关系。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再成家,独自将孩子养育长大。可是,儿子并不懂事,“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也不愿意上学了。”眼看快开学了,张先生想让儿子学一门手艺,以后也好养活自己。在开学前,他将儿子送去学厨师。“才学了十天,可能师傅说他什么了,儿子这才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我回去一定会好好照顾儿子。”张先生说,以前工作忙,对儿子疏于教育,以后会花更多时间与儿子相处。

当日下午,张先生陪着儿子坐上班车,从合肥启程回家。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要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

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如何帮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2.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得到子女谅解。

3.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4.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5.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6.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家长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家长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1.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

3.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4.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情绪渗透;心理品质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三年,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既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又要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农村固有的陈旧观念,与新形势下各种坏习惯的影响,给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程与挑战,强化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问卷调查 我校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为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特地在本校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参照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身体健康,认知水平,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内容涉及习惯,人际,生活,未来,及对一些行为,事物的看法,等40个选择题,进行了一次700人的调查,20分钟完成,调查发现初一学生普遍认为学生任务繁重,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教师讲课的形式,内容节奏与小学差异大,生活又不能自理,想家,落差大,精神不集中,初中二年学生叛逆性逐渐显现,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较紧张,出现了早恋现象,初三学生对考试有压力,生活单调交流少,学习出现两极分化,厌学,辍学现象增多。

共同点是师生交流少,不会安排生活,学校课外活动较少,本人兴趣不多,学习风气不浓,对自己认识不够,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较少,他们从小学步入初中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

2. 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生活习惯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过去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饭菜不合口味,家长变着法来改善,寄宿学校后,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发生的很大改变,遇到问题,无所适从。

(2)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学习方法和方式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当学习成绩不佳时,易失去信心,虽经过自身努力,但收效甚微时,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于是自怨自艾,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释放。

(3)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非理性。由于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占到70%,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进入初中后受到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的制约。感到失去了自由,处处受到了管制,他们过去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私,任性,嫉妒,叛逆,浮躁等完全展现出来。经受不了挫折与批评,顶撞家长,教师,我行我素,不辩是非,不分好歹,学习不踏心,同学之间缺失沟通,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

(4)情感方面。学生进入初二,初三第二特征逐步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时段学生感情丰富,加之受网络中不健康的因素影响,错把友情当恋情,容易形成交往过密甚至出现了早恋现象。

(5)耐挫能力差。由于学校教育的缺失,受亲人过分宠爱,加上激烈地学业竞争,使农村初中生,常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缺乏信心,逃避困难,性格孤僻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 培养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品质的途径 (1)开设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艰巨性和必要性。由于目前从上到下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帮助学生调节心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优化心理品质,健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耐挫能力。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引导;人文情怀;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志曾经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形式复杂多变,各类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也相应的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格的整体状况有其积极健康的一面:崇尚奋斗、追求平等、思维活跃、协作互助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然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制约社会的进步。因此,思考并实施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

青少年崇尚“自我”,即以自我中心,是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现象。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贬损和自我服务性的认知偏差,缺乏“同感能力”,即不懂得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缺乏与人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有调查发现,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排在第一位,“脚踏实地,讲究实际”排在第二位,“能有个好工作”排在第三位,“能为国家做贡献”排在了最后。可见,大部分青少年把实现个人理想当成人生的目标,而把为国家做贡献排在后面,明显表现出自我情绪。这使得许多青少年信仰缺失,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来面对周围的一切,成为引发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这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虚荣心强,享乐思想严重

在新形势下,受社会、家庭以及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不清楚品德、人格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不清楚优秀品质和知识的重要性,而是把消费档次的高低当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不少青少年以通过夸耀自己家庭的富有等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平衡。他们崇尚穿戴名牌,一味追求享乐,甚至攀比消费水平,进行奢侈消费。他们讲排场,好逸恶劳,对学业、工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结交一些酒肉朋友,经常吃喝玩乐,以至于思想品德水平低下,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一些青少年的毕业留言中,“愿你将来做大官,发大财”、“愿你腰缠万贯,泡小蜜,包二奶”之类的不健康留言处处可见,其享乐思想由此可见一斑。更有甚者,因为作为青少年经济尚未独立,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当他们日益膨胀的享乐需求与有限的经济条件之间产生矛盾,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满足个人的消费欲望时,一些人就会不顾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变得冲动而贪婪,从而采用不正当的、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身的欲望,以至于跌入犯罪的深渊,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缺乏人文教育,精神生活贫乏

人文情怀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支柱,一个缺少人文情怀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是贫乏的。在当今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教育中,青少年所受到的人文教育是相对缺失的。有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购买图书的情况,“不经常买书”和“根本不买书”的人数占了近三成,可见青少年的读书情况不容乐观,他们的文化生活单一。由于精神生活贫乏,一些青少年生活在梦幻般的空想世界里,往往会为了一个自己也搞不明白的“目标”而挣扎、苦恼,盲目崇拜影视偶像,追逐前卫时尚,视粗俗为潇洒,视浅薄为时尚,视自我为个性。缺少回报意识、担当意识,造成责任感缺失;缺少同情心、同理心、宽容心淡漠等,造成情感缺失;缺少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世界和追求,缺少健康丰富的生活情趣:直接表现为上网成瘾,甚至吸毒成瘾等。

(四)缺乏理想,思想行为功利化

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思想行为趋向功利化。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青少年都十分现实,以经济收入的多少和工作舒适成度的作为衡量标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思想行为功利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理想与信念,人生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爱国精神、对中国革命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的了解,民族团结精神淡薄;缺乏尊老爱幼的观念,缺乏感恩意识,懒惰任性,自私自利,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探析

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度地溺爱、迁就子女,使其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同时,由于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在思想引导方法上或简单粗暴,或自以为是,与孩子缺乏正确的沟通,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影响,致使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妨碍或误导着青少年正确思想的形成及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得力

在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的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同样显得乏力。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顾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导致思想教育在广大青少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导致青少年心目中只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做衡量“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标准,最终只是为学习而学习。这样长期下来,就会造成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教育等思想品德方面所受到的引导和教育严重缺失。

(三)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

首先,受市场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增长速度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难以在经济大潮中把握自己,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其次,科技高度发达,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首当其冲地被深深影响和改变着。第三,成年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成年人行为的偏离、成年人评价标准的自相矛盾或是自身行为的表现不一,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第四,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元,使得青少年被社会发展的洪流簇拥着、催促着向前,在来不及成长、来不及回味、来不及体验的过程中长大,注定要失去自己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及载体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青少年萌芽思想的引导者,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形成的最初的养育所,因此,家庭在青少年思想引导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长无时无刻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家长的举止言行、人生观点、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都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青少年对是与非,善与恶的最初判断,直接受制于父母。所以,父母时刻要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把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善于与孩子和谐沟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分辨是非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行为举止。

(二)强化学校的思想引导作用

1.重视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文化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未来。而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立文化素质的重要地位,使教育得到优秀文化的不断烘托,使青少年不断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紧密相连,并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青少年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2.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教育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性,如: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青少年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能力。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3.开展阅读活动以塑造优秀品格

文学经典作品,大多都思考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的生存与意识等问题,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品格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以民族责任感为核心,坚持个人思想的探索性、反省性,思考未来,呼唤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爱国主义意识,同时浓重的人情味、情感性又成为文学作品一道独特而亮丽的审美风景……凡此种种,皆可对青少年优秀品格的的塑造产生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善向上意识和崇高感,建构青少年真善美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最终“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寻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为学校和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使他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读好书”的活动,营造一个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阅读氛围,以此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层面。

(三)充分运用新闻舆论对青少年的思想的引导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信息丰富,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颓废的。新闻舆论监督要引导青少年追求光明美好积极的主流,又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黑暗、丑陋、消极、虚假等现象。要紧紧围绕当代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考虑当前青少年的行为动态和心理特点,开设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特色主题讲坛,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交流、评论、讨论和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最后达到分析问题,澄清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端正态度,设法改正,提高觉悟。当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中出现某一方面的危机和风险的萌芽时,新闻舆论要及时发出警报,以便于社会快速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所在,果断采取措施,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危机和风险爆发之前。另一方面,要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抓准问题,增强社会效果,善于掌握舆论监督的适度、密度、温度和力度,防止过热过冷。

(四)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规范网络语言,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语言。从立法上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通过编纂辞书来促进网络语言规范化,制定网络语言使用的道德规范。第二,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促进自我教育。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认识,通过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限制网络不道德行为。第三,家长以身作则,文明上网,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加强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促进青少年绿色上网。第四,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第五,政府加强网站管理,敦促网站自律,提升对网络语言的监控技术,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第六,政府加快网络立法,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正常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比较。

分类号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其编制的过程中就不断进行着信、效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标可以不断增加和完善,效标检验的工作本课题还将不断进行。”[1,2]。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实证效度,即探讨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被试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质上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差异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分析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为研究工具[3]。

2.2被试与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大学生共计425名完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剔除21份无效问卷(主要为漏答项目太多和具有明显默认反应方式的问卷)后,获有效被试404人。其中一年级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级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级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级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试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主试为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参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并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筛查(筛查标准即建议约谈的标准)出的115名一年级大学生。要求他们在接到约谈信或主动前来约谈前填写《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试中的404人作为本研究的正常被试,而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101人作为有心理问题的被试。测验结果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对404名大学生《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测验结果进行信度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34~0.886之间,除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较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适应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6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极显著,各维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总体适应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个体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适应的角度讲,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的确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及生理、社会等方面存在适应不良。

3.2.1人际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人际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人际交往和人际调控等维度的差异显著,而人际知觉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低、品质较差。

3.2.3个性素质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个性素质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个性素质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其中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差异显著,而在冒险、责任、独立3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动力系统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7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成长性动机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动机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除这两个维度外,在动力系统分量表总分及其他5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3.2.5自我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总分及自我认知(包括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个方面)、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分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总体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大学生,自我较为消极。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自我调控差异显著,而在学业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异不显著。

3.2.6认知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认知倾向(冒险―稳重)上差异显著,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认知倾向,喜欢任务和情境适于已有的程序和规则;正常组大学生则具有较为创新的认知倾向,喜欢面对不熟悉、不确定的环境。在认知风格总分及认知决策(场景―自我)、认知方法(灵活―单一)、认知加工(整体―局部)、认知行为(独立―合作)4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7归因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4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由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两组大学生在归因风格分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2.8应对风格分量表

对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的总分及其所包含的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的结果可以看出,正常组和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应对风格分量表总分上差异显著,可能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采用较少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正常组大学生则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处理面对的问题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差异显著,而在其余7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4讨论

4.1关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质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以“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和题目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检索的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大致有四类,其一是调查研究,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其二是关于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关于在整个研究中贯穿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所引发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研究,如关于军人、教师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与研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会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工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及特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后续研究中实证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实质,理论研究更有根据、教育措施更符合对象的特点,有必要进行此项研究。

研究发现,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5个分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3个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体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即经“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测量,并依据标准一(即部分维度测验的分较高,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专家约谈)筛查出的超过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显著低于正常组大学生。本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总体上来说是科学的,能够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有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4.2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中,适应分量表是状态量表,其余为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分析的结果看,完全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的结果一致,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学生适应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个心理健康素质分量表当中,有4个分量表,即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和应对风格,有心理问题组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大学生。

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在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诸维度上与正常组大学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主要是大一学生,从个体内外原因上分析,他们生理上处于青春期末期,易兴奋,情绪易产生波动,性生理趋于成熟与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冲突,这是内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师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问题突出表现为适应不良。生理与生活上不适应,直接导致时间管理不善和学习效率低下,引起情绪不良,也造成学习、人际、社会等方面的不适应。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加上各种适应不良交织在一起,如果疏导不及时,个别学生则会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2个维度上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与正常组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健康的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交往对象时,都希望受到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自身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进一步引发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异常组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之中,出现冷漠、孤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从而也体会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对自我价值就会产生怀疑,体验到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加剧。本分量表的测验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与正常组大学生的人际知觉没有差异,而有差异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素质,尤其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调控的技巧。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乐观―悲观、意志、内外倾、耐挫折4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良好的个性素质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个性的养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若处理得不及时或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性素质低。个性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通常能够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纳性与包容性、独立性和冒险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个性素质较低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易产生焦虑、烦恼、困惑、愤怒等负面情绪,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个性的培养应该从达观的人生态度、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从《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其中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3个方面差异显著)、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上的差异显著。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总体自我概念及各个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大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影响其行为,也与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有较为满意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积极,自我调控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得分较低的大学生,对自我不满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败,计划性较差,出现自卑、抑郁等消极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高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认知方面应注意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认等应对方式。应对风格分量表的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否认―压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组大学生,尤其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通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对方式来应付困难和挫折,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较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或两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绪和行为上均缺乏稳定性。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3个分量表上,正常组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维度上,正常组大学生在利他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上得分都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得分高。大学生动机系统已基本确立,但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应从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认知和归因风格两个分量表两组大学生无差异,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结论

(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正常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自我、应对风格和适应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问题组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而动力系统、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分量表得分差异不显著。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在区分正常和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方面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马惠霞, 白学军.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郑日昌, 邓丽芳, 张忠华.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贵州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青海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