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危机的启示

债务危机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务危机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务危机的启示

债务危机的启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债务危机;全球影响;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的金融危机,众多国家陷入严重困境。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落难之后,风暴矛头直指欧亚小国,货币贬值,股价下跌,银行倒闭等等。从此,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国家破产。冰岛金融业“连累”冰岛成为第一个 “国家破产”的代名词。但是,金融海啸并未就此打住。时隔1年,迪拜又现债务危机。从冰岛到迪拜,一再出现的债务危机表明,一国的经济能够迅速从经济复苏的进程之中再次跌入困境。

所谓债务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提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一、债务危机爆发起因

(一)基本原因――大量对外举债

冰岛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的特殊性等因素,其支柱产业为渔业。几十年来产值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4%左右。渔业产品出口更是其主要外汇来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社会经济资源也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开始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

与此同时,冰岛的银行也效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次级按揭资产便是其中一种。冰岛的银行过分借贷,财务杠杆因此达到了惊人的幅度,总外债规模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外债总额高达1000亿欧元,但是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却只有40亿欧元。央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央行的过度举债,流动资产比例过小,是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二)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模式隐含的致命弊端

2005年,冰岛金融业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已经与渔业相等。近两年,冰岛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相对萎缩。官方数据表明,冰岛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而其几大主要银行的资产规模却高达1280亿美元。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以致其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

此外,冰岛银行业构成了该国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其中80%的股份由外国投资者持有。一般来说,虚拟经济中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进行独立的增值时,其定价完全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波动性较大,因而风险度也高。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甚至会加速经济的衰退。

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其经济命脉就会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资者手中,从而变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此次金融危机,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为代价,寻求IMF等的援助。

(三)导火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冰岛的金融行业与国外开展信贷交易,其他行业企业在欧洲掀起的并购热潮也与金融业发展相辅相成。不过,随着全球信贷危机来临,金融危机的全球连锁反应使冰岛为经济异常发展付出代价。冰岛政府面对危机把第三大银行Glitnir收归国有后,又接手了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这无疑给各国都上了一课,冰岛政府之前的冒进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连锁反应――全球感冒

单个较小国家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现。

全球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等,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

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又一重创的是迪拜帝国的经济泡沫破灭。这些惨烈的教训无疑带给了我们一些警示意义: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合适的国家发展模式并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

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该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国家保持警惕,建立合适中国初级阶段国情的发展模式,不可过于冒进,并且要及时地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处于摸索阶段,应当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成型的经济理论和模式,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立本土化的策略,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切忌全盘照搬。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经济多元化。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使我国在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上有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控制举债数量

在本国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后,适度的对外举债和吸引外资是弥补国内资金缺口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以举债方式来发展国内经济的方式,要适当控制外债的合理性。冰岛债务危机告诉我们,在举债的同时,必须加强其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央行的作用。

债务危机的启示范文第2篇

德国保险监管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应对

欧洲债务危机发端于金融市场,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以降低已经或可以预见的风险就表现得尤其重要。德国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初期曾一度对施救其他国家表现消极,不仅对国际社会的呼声置之不理,甚至以强硬姿态建议希腊退出欧元区。但随着危机的逐渐恶化,德国自2010年5月开始转变以往态度,积极承担/欧洲金融稳定基金0分摊份额并响应有关国际组织关于救助希腊的倡议。此后,德国积极参与债务危救助安排,并且在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力推/德国模式0,成为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领导者。推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是德国主导欧元区国家进行改革的重要方面,因为德国认为欧洲从货币联盟向财政联盟过度的停滞是导致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随着对待希腊债务问题态度的转变,德国提议欧元区国家重新审视和适当修改1997年通过的5稳定与增长公约6,以保证该公约能够在欧盟各成员国充分贯彻执行。同时,德国希望将本国严格的平衡预算法推广到欧元区国家,来弥补5稳定与增长公约6在防止欧元区国家财政恶化方面的乏力。可以看出,德国正在推动成员国借债务危机谋求欧元区财政统一,并且在统一的过程中尽量向德国模式靠近,从而维持欧元区的稳定。德国在力促成员国改革财政政策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各方关注并解决金融监管的不足。德国及其他欧元区成员国首先要求加强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重新审查这些机构的评级方法和方式,同时提议建立新的、独立的、非盈利性的国际评级机构,以排除政府因素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为了抑制国际投资的恶意炒作和投机行为,德国提议欧元区成员国联手加强进行金融监管,主张共同禁止裸卖空交易和信用违约掉期交易等行为,并要求对涉嫌加剧希腊债务危机的国际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和必要的法律制裁。此外,德国还对本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变,向其他国家推行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行业的一体化监管模式。212欧洲债务危机中德国保险监管的应对措施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伊始之际,2008年1月1日德国就开始正式实施了重新修订后的5保险合同法6,新法案强化了保险人和保险中介对投保人提供咨询和信息的义务,也进一步明确了投资人的责任与义务,并将电子文本形式的合同纳入了法律内容。新的5保险合同法6使德国保险市场更具透明度和竞争性,也强化了保险监管的执行能力。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德国又对被视作保护保险业根基的另一部重要法案)))5保险监管法6进行了修改,以保证新的欧洲偿付能力Ò(SolvencyÒ)指令能够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欧盟偿付能力Ò指令是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夏天推出的一项保险监管改革,改革的初衷是弥补之前偿付能力Ñ对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的反映能力的不足,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欧盟内部保险公司进行统一的偿付能力管控,使得保险监管部门能够更全面的掌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2011年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两次组织召开了以/偿付能力Ò)))当前的新发展0(currentdevelopments)为题的会议,提醒国内保险行业为即将实施的偿付能力Ò指令和进一步融合的欧盟保险市场做好准备。偿付能力Ò指令原定于2012年末实施,因此进入2012年后德国先后于3月和7月对5保险监管法6进行了修改,使其与偿付能力Ò进一步衔接。同时,德国政府正在计划改革金融服务行业的国家监管体系,其中对保险业的独立监管体系将被保留下来,同时将对该保险监管体系进行进一步审议。在保险监管体系中,信息的完整和有效传递是进行合理监管的前提,因此德国设计了一个理想化的标准报告系统,使企业中的分散信息可以及时汇总并传递给相关监管机构(见图3)。在这个标准报告系统中,保险企业的个别信息数据首先汇报给联邦金融监管局,后者将整合好的综合数据分别向两个方向传递:其中的一个方向依次是传递给德意志联邦银行和金融稳定委员会;另一个方向是依次传递给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欧洲中央银行和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这两个方向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分割的,相关监管机构会对各自获得、整理和分析的综合数据进行共享,例如德意志联邦银行还会将综合数据传递给欧洲中央银行。作为德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始终在联邦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管理之下运行。欧洲债务危机期间,德国监管机构更是加强了对保险公司的关注,监管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定量和定性的规则来监管保险公司,以确保保险公司能够履行相应的义务。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必须遵守五项一般投资原则,即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混合性和多样性。由于德国保险公司长期使用风险管理体系来管理它们的投资,而且每个公司都会调整投资结构来适应个体风险容忍度,所以德国保险公司能够在经济环境不稳定时期表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在德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压力测试越来越被视为不可缺少的一项考察,它被专门用来模拟资本市场不利变动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其测试结果也会每年向监管单位承报。压力测试的原理是基于保险公司的年末资产负债表来推测其在接下来一年年末前的资产与负债变化情况,进而判断保险公司是否有充分的风险缓冲机制来承受推测出的各种各样的冲击。除了模拟利率、房地产风险外,德国的压力测试还将账户信用风险纳入其中。以往,德国保险企业中就鲜有不能通过压力测试的企业,特别是在人寿保险企业中,其通过压力测试的比率达到了100%。德国保险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保险公司在任何时候都能兑现其给予客户的承诺,因此消费者是有效监管的获益方。同时,由于监管可以确保没有哪一个公司可以从违规中获得优势,从而维护保险市场的竞争环境,因此德国的保险公司本身也对监管持拥护态度并积极发现和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项活动就是近年来德国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行为的积极防控。据德国市场研究公司GfK在2011年完成的一项关于德国金融市场的研究显示,保险欺诈行为在德国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灰色地带。据GfK统计,所有受访人员中有20%的人认为保险欺诈是微不足道的罪行,4%的家庭公开承认在过去5年中曾有过保险欺诈行为,不低于11%的受访者不愿意对过去5年中是否有过保险欺诈行为的问题进行答复。这一现象的潜在危害是,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保险欺诈已经对被保险人的利益产生的危害,于是德国保险公司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积极开始行动打击保险欺诈以保证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德国保险公司首先加强了员工培训工作,通过提高员工的专业化水平来发现可疑的索赔。同时,德国自2011年4月1日起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线索与信息系统,用来帮助保险公司规避保险欺诈和更有效的检测风险。由于该线索与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信息保护当局进行了密切合作,所以做到了在满足数据保护法律相关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以透明的方式面向广大消费者。未来德国保险监管的调整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并存的特征。不确定性体现在一系列对欧洲偿付能力Ò指令的修改意见迫使其具体实施时间被一再推后至2014年1月1日,而在过渡期间欧盟保险公司仍要向监管部门报告偿付能力Ò指令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该指令仍有进一步修改的可能性,因此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保险监管部门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但是,虽然欧洲偿付能力Ò指令的具体实施时间仍有不确定性,该指令的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强化监管是未来德国保险监管发展的确定性表现。偿付能力Ò指令的数量性要求、质量性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对德国保险业监管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这虽然有利于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利益,但也加重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特别是降低了中小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因此,德国保险监管部门未来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将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要求予以区分,从而保证中小保险公司利益。对于那些适用于偿付能力Ò指令的保险公司,德国监管部门将严格按照指令要求进行监管,并进一步完善集团监管规则;对于那些不适用于偿付能力Ò指令的小规模保险公司和死亡丧葬保险公司等,德国监管部门将沿用偿付能力Ñ指令的要求进行管控;对于企业养老年金,德国监管部门将在提高年金组织结构的透明性、权责划分的明确性和内部经营管理的体系性等方面加强监管。

德国保险监管对中国的启示

债务危机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企业债务重组

一、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下半年以来,笔者所在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链出现了断裂,债务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使企业突然停产、并映及关联企业。从这些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表现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极少的情况下,靠大量的金融信贷支撑快速发展起来,其企业资金本身就十分紧张,过度依赖借贷,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银根趋紧就会产生银行贷款逾期,导致对原材料供应与劳动用工的债务难以偿清,由此陷入债务危机。

2、有的民营企业投资扩张过快,盲目性大,对项目预期缺乏可行性份析,一旦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则就产生银行借款逾期,引发担保企业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3、有的民营企业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加之自身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处于疲软,到致企业无法生存,出现倒闭。

4、有的民营企业本身亏损严重,产品严重过剩,导致零配件与原材料商失去业务,劳动者失去工作。

二、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必要性

我们分析一下企业重组的两种主要方法就可以看出创新探索的必要性所在。

第一、由地方政府按处理突发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处置办法,通过协调进行企业重组,遗留问题很难解快。

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动失败,大批债权人、危机企业的工人都可能来找政府解决债务偿还、支付欠薪问题,其他类似企业也可能纷纷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终可能使债务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第二、用企业主体自身进行重组的模式进行债务重组,在金融危机袭击的集中暴发期很难进行实质性操作。

1、很难进行用净资产切割的方法进行企业重组。通过此种重组企业虽然可以分担风险,甩掉包袱,但在企业债务诉讼的集中暴发期,是很难征得相关债权方认可的。

2、很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增资吸补。增资吸补的重组方式需要存量资产的注入,哪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要吸引新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注入或是更多的外来资本作为公司股份投入,这样的合作伙伴是很能寻找的。况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自身也必须具有特定的优势。

3、无法操作企业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出售。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风险,一般是非经营性的亏损引起的债务危机,集中暴发的债务诉讼涉及面广,且许多债务处在胶着状态,限使有受让方接收危机中的企业,俚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

4、不能采取债权转股权的重组方法。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债务危机,其实质就是企业的信用危机,是大量到期贷款无法偿还所引发,这些债权人极大多数是各相关银行,这些债权人是无法将原企业的债权变更为对新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债转股的。

三、民营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实践

1、依托债权主体,由各债权银行发起提出重组建议。根据企业的债务结构和银行是最大的债权单位的情况,各相关银行在政府银监局、金融办的支持下,成立了银行债权小组,着手开始了相关的重组工作。债权银行根据各自信贷情况、资产抵押情况、和各银行的债权结构,梳理了相关的债务,并对资产的优良状态提出重组建议。

2、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因承担债务连带责任的相关担保企业是企业重组中的又一主体。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主体因丧失信用自已不能、也不适合以重组的主体进行企业的债务重组,而且在相关重组中处在不利地位,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一方面能获得银行债权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能取得政府的支持,对化解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组和托盘,化解自身的债务连带责任风险。担保企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可以防止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也可以保证企业重组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防止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传统家庭伦理、以血缘、亲缘以及泛家族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在企业集团内部,产生股权和契约性的流失。导致企业重组难度增大。

3、由企业高管参与重组。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也是企业重组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不但了解企业 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债务结构、产生和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而且对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以及 企业重组后的再生能力有着各自的看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这将为企业的重组开展并获得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企业重组创新探索中,我们将企业高管和担保企业一起组成企业的重组小组,以这个主体全面展开企业重组工作。

4、关联企业嫁接参与。笔直者所在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涉及关联企业有几十家,而且大部分为资产关联的企业,金融危机波及后,由于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直接使这些关联企业也陷入其中,成为企业重组的又一主体,只有把这些企业纳入重组企业范围,并通过关、停、并、转的形式,置换资产,才能使企业债务重组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是把一些行业相同或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进行归并,以使资产配置债务处置瘦身。在大量基础工作后,由企业重组小组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把重组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从而使危机逐渐化解。

债务危机的启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成因 世界经济 经济秩序 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边界都趋于淡化,尤其是欧元区的建立,各成员国之间的趋同性不言而喻,但其中也却也不断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尴尬——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并影响至今,甚至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究本次欧洲国际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成员国内部债务结构不合理、过度消费、经济结构存在弊端。这个也给了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一些启示。可以这么说,这次欧洲国际债务危机提醒着世人要深刻认识危机的根源、成因和可能给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

一、欧洲国际债务危机发生的背景

欧洲国际债务危机的发生是欧洲各成员国陆续不断出现了财政困难,信用评级不断降低,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最终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其演变背景可以用下图表说明。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限分别为3%和60%。2009年4月,爱尔兰出现财政困难,出现财政赤字比重过高;2009 年10 月初, 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 年政府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超过上限的3 倍多,其债务危机就此浮出水面。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信用评级。同年11月9 日,葡萄牙政府表示2009 年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例从原来的5.9%上调到8%,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即整个欧盟都受到了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然而在一系列的经济援助政策之后,希腊债务危机却愈演愈烈,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相继陷入债务危机,最终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

二、欧洲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

(一)欧元区成员国财务状况差异大

欧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在成员国加入欧元区时,标准放宽,导致不同财务状况的成员国进入。加入欧元区后,标准松弛,惩罚机制没有落实,成员国牺牲利益大规模赤字,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

(二)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促使偿债风险激增

平稳时期各成员国遵循游戏规则,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各成员国就各寻出路,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偿债风险激增。欧元区成立初期,欧洲经济欧盟成员国处于景气的经济周期,各国财政政策都能遵循1991 年底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 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维持较好的赤字水平和债务水平。美国9.11时间之后,欧洲经济开始转寒,2000年后为抑制经济滑坡和老龄化危机,欧元区乃至欧盟国家都纷纷违约,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来刺激经济复苏,尤其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进一步加剧了成员国政府的激进式财政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比例急速上升,最后融资困难无法还债弥补赤字,酿成偿付危机。

(三)统一的货币政策情况下汇率操纵能力丧失

欧元区域内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促使各成员国执行统一的汇率,导致各成员国散失汇率操纵能力。1998 年6 月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开始代替成员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实现了各国货币的让渡,欧元的汇率随国际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变动,间接导致欧元区成员国汇率操纵能力的丧失。

三、欧洲债务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风险

希腊等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爆发后,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深刻影响到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并进一步波及世界经济。市场纷纷看空欧元,导致欧元对美元快速下跌,自2009 年11 月底的1.51 一直下滑到2010年3 月19 日的1.35 的心理关口,短短3 个月时间里,欧元对美元已经跌去近10%。这样的速度让人咋舌。此外,由于“金融传染”机制的作用,欧洲其他金融市场也饱受拖累。2010 年2 月初,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受阻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导致市场不稳定,欧元遭到大肆抛售,引发欧洲股市暴跌,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直接影响有限,主要是此次出现债务危机的都是经济规模不大的国家,而我国对欧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大国,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出口不大,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国的投资数额也非常小。但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危机的爆发致使欧元对美元贬值,相当于在中欧贸易中人民币升值,对欧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削弱,如一直把欧洲作为出口第一大市场的浙江义乌出口量锐减,重庆市出口企业也大幅缩减出口订单,这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总体上看,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对欧洲国家的信誉和偿债能力的信任度锐减,纷纷减持相关国家的国债,或是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以对冲债券违约风险。希腊等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发生支付危机,势必拖累诸多欧元区国家和银行机构。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元区债务危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拖累欧元区各国乃至整个欧盟经济复苏。更有甚者,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对全球投资者和决策者信心带来打击,从而给刚刚复苏向好的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四、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债务危机的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政府债务 财政赤字

引言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欧洲、尤其是对欧元区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单一货币体系下,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导致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日益突出。20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降低了希腊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此后,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简称PIIGS)的财政状况也相继恶化,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其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始终在高位运行,使债务危机在欧洲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http:///europedebt/

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央政府公开宣布的债务总额与GDP之比为17%,与上述各国相比可谓微不足道。与此同时,标普及穆迪均上调了中国的评级,其理由为:中国政府负债规模适中、外部资产规模庞大、经济前景乐观。然而,中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情况确是如此吗?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地方及地区政府纷纷大举兴建基础设施,并因此积欠了巨额债务。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Dragonomics)称,2011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约37%,如果再将中国政府其他一系列显性与隐性的债务——如铁道部所欠债务、代表国家放贷的所谓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国有银行体系中的不良债务等全部囊括进来,中国实际的债务占GDP比例可能高达90%。惠誉评级据此做出较为保守的估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政府负债总额约为GDP的48%。

由此,在真实债务占GDP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探讨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根源、演变路径,及其对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都将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为此,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为核心,通过对德国政府财政支出、借款与政府债务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探讨政府债务管理理念及模式对债务危机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作用方式,总结其经验教训,这对于增强我国对债务危机的认识,采取针对性措施规避和降低债务危机爆发风险,防范和减轻欧债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早在1999年欧元刚刚诞生之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曾预言,欧元将无法安然度过第一次经济危机,欧元区有可能在10年后解体,因为缺乏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从根本上制约欧元区的长期发展与生存。现在看来,弗里德曼对欧元区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Otmar Issing)也指出:欧元的设计宗旨是成为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Bayoumi和Eichengreen(1992)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采用结构式VAR方法评估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冲击的相关性,发现欧元区“核心国家”,即最早发起和推动欧元区建立的德法之间的经济冲击对称性明显高于“国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欧洲研究中心教授Kevin Featherstone(2010)指出,欧盟现在一团混乱,虽然希腊难脱其咎,但是欧盟在1992年就开始在欧元区采纳单一货币,而欧盟本身也同意针对财政政策相互协作以应对危机。可是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权力来监管和控制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以及一个相应的危机预警和应对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欧盟内部的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均衡的,设计的太过简单。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经济学家Dani Rodrik(2010)认为,欧债危机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昭示了“世界经济的政治不可能三角形”: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国家三者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