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污染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期准备
本次系列活动由环保图片展、绿色校园行和环保进社区三大活动组成。
3月初我们就着手准备4.22世界地球日的系列宣传活动,由各小组长带领组员收集活动的相关资料,再经协会负责人及各组组长共同讨论分*析后,确定今年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举办形式。
与学校广播站及学校兰惠园文学报社联系好,让其为本次活动在广播站、报社报纸上做个专题报道,加大活动影响力和宣传力度。
小组组长完成活动总体策划方案后,经学校社团联合会批准,我们再根据具体策划书来实施。
二、回顾活动在这特殊的三天里,我们分别在男生公寓楼、窑洞广场、胜场
广场以及部分女生公寓楼开展系列活动。
在系列一——“环保图片展”中,会员通过向群众介绍展板中各个图片含义,以及造成图片上情况的原因。同时告诉他们一些日常生活的环保小知识。
在系列二——“绿色校园行”的活动中以一场“我能为环保事业做什么?”的数字圈游戏将活动推向,会员及参加游戏的同学们热情的表达了他们的要从生活中的哪些小事去实现环保行动的想法。
在系列三——&ld
quo;环保进社区”的活动中,会员们深入到各个具体的宿舍,与同学们更具体更详细的交流,并让其在小书签上写下她们美好的祝愿。这项活动引起同学们对环保事业的热情,让大家感受到环保就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开始,只要留心就能做好。
三、活动经验
成功之处:
1、本次活动成功利用小书签从而更好的与群众交流,并让小书签带去群众同学的环保祝愿,同时游戏充分带动活动现场气氛,吸引更多同学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2、通过此次活动,环境保护的深刻内涵更加深入人心,不仅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时代使命感,而且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本次活动影响范围大(从学校到社区)、程度深(参与的人员比以往都多)。3、协会会员们切身实际的融入到活动中来,提高了各组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做事的责任感,是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成功体现。
不足之处:
1、由于前期策划书撰写时考虑欠佳,所以实际操作时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不够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使部分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再加上活动场面大,参与的群众多,造成场面混乱不易控制。
2、虽然很早就开始准备了,但部分会员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所以不能很好的和上来了解的同学、群众交流。
3、游戏、活动互动环节所需的奖品、书签及环保资料准备得不够充足,造成活动中出现些小问题。
四、活动建议
1、加强活动进社区:这样的宣传活动如果一直只在校园里进行,会员们会觉得没有新意、没有什么意思。虽然每期活动的宣传方式不断的变换,但是都是换汤不换药,形式基本差不多,以后尽量用更有创意的方式给大家宣传环保方面的知识。尽量把活动带出校园,走*入社区去做,提高会员参加活动兴致、充分发挥社员积极性的同时也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使受益的群众更多。
2、策划书要具体:
策划书要写得非常仔细,尽量考虑得多一些,特别是对于不确定因素,提前尽可能想到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及解决方案。做
活动定要避免分配人员的不合理,造成一部分会员很忙,而有部分会员却闲得没事做,导致部分会员对协会活动失去兴趣,脱离协会。
五、活动感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4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eography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ar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intuitive, sharing and fast that the field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an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aided design; the second i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visual 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the third is to exp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to promote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duc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0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学校教育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时间与空间的表达优势,丰富地理环境教育的内容,改变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拓宽学生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从而真正做到“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
1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极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能够结合所教内容,综合地处理声、文、图信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虚拟性和便捷性四大特点。①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环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设计出具有基础性和时代感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程。二是有利于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或动态模拟环境问题典型案例的现实情景,寓教于景、于情、于乐,便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以及动手操作,形成对环境正确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价值观。②三是有利于学生拓展地理环境教育的信息与知识面,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现实环境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呈现技能。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解释能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力。③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④同时,《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在亲身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意识。⑤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开发地理环境教育的信息资源,设计出具有一定教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面向学生的“教学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1)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学习型”资源。“学习型”资源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并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的教学资源。新目标要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借助信息技术,突出以学生的认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资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问题导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既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提高学生“学”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使他们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资源。“主题单元型”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按主题分类法,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类教学资源。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三部分,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单一呈现的方式。以“主题单元型”方式对于有关环境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度发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系统地学习,真正地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3)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形式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智能化知识管理”型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优化资源的获得、储存和传播过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新型环境发展观的公民的使命。⑥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时,能够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其进行筛选与加工。“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基于资源管理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问题,丰富已有的信息资源。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3.1应用于课程资源开发,辅助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促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⑦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将新的环境现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经验补充到环境教育教学中,让信息技术作为开发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新助手”。
首先,信息技术的集成性特点符合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原则。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在互联网各类信息资源平台上搜索图像、视频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搜集各种有关环境的新闻热点,突出环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不同空间内的课程资源。利用网络搜集城市、农村、国内以及国外有关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与辨析、选择与设计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其次,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符合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原则。一般来说,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效”资源。⑧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因此,在开发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时,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的广泛选择和主动控制的优势,认真搜索并分析与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有关的课程资源,并且掌握其性质及特点,保证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环境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3.2应用于课堂教学演示,直观呈现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知地理环境,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其中信息技术是教师在课堂演示中最好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升为意识、责任和观念。基于此,下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的逼真程度和信息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具体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直观演示应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逼真程度高的特点,提高环境教育的感官教学。充分利用其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的功能,将抽象、单调、刻板的文字形象,变成直观、具体、生动的以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的多媒体形式。例如,生活在内陆的学生对于海洋没有直观性的认识,无法了解海洋污染的严重危害。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有关石油泄漏的图片,人们打捞泄漏石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图像的展示,认识到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巨大影响,从而对石油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有关环境方面的数据统计图表。图表对于数据的统计更为直观,也更易于学生观察与分析。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直观地展示统计信息的时间性、数量性等属性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环境演变的过程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害。
3.3应用于拓展第二课堂,促进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应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走进文本,体验环境问题,并在体验中生成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就扮演着“拓展者”的角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性的特点拓展第二课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环境问题能力的场所,利信息技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模拟现实情景,打破时间、空间和经费的限制。例如,探究“城市垃圾污染和防治”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网络城市垃圾回收站”的模拟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网络城市垃圾回收站”是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和问题分散在各个虚拟的城市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同一个城市垃圾的分类、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最后集合学生对每个城市垃圾问题的分析结果,合作完成城市垃圾回收的学习任务。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的探索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规律。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便捷性的特点为拓展第二课堂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和认知特点来选择信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让学生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理解渗透到环保作品的加工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与新信息、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认知冲突,重构正确的知识与能力。
4结语
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要求突出学生在地理环境教育课堂中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内在动力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注释
① 邹冰.多媒体教学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1(7):347-348.
② 尹玉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8:6.
③ 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S].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2
⑥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R].地理学报,1993.4:289-295.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