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规合一;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发展和建设中积累的一些问题日益凸现,有些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1]。突出的表现是:空间规划相互冲突、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审批效率低下、规划信息不公开导致社会矛盾。

规划间相互矛盾问题的越演越烈,导致城市发展空间分割严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空间优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的作用。实施“多规合一”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探索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新任务[2]。市县“多规合一”是解决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和改革政府规划体制的必经之路,是对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实施等现行制度的规划体制改革创新,是提高规划公信力和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3]。

二、研究背景及研究区域情况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4]。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会议强调: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四川省积极推进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工作,其中南充市西充县纳入四川第二批县域全域规划试点之一。这些足以见证南充市在全市推进“多规合一”工作迫在眉睫。

2.研究区域概况

(1)发展概况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成渝经济区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现辖3区5县,截止2014年末常住人口达常住人口633.38万人,城镇化率42.4%,形成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4大优势产业,夺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等桂冠,是四川第三大城市。

(2)规划编制情况

①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由发改部门组织编制的,对市域一定时期内(通常为5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项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的规划,是指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纲领。内容涵盖南充市生产力分布、重大建设项目和区域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方面,为南充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指明方向。目前,南充市已经完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纲要。

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南充市国土资源局主导的,在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提下,充分考虑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工作给予详细的规定和布署。

③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法定规划,一旦通过审批将成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保护和管理城乡空间资源的法律依据[5]。对于南充市而言,政府部门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指南,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三、规划间存在的问题

1.空间规划冲突

由于不同的规划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编制,从而出发点不同、战略目标不同、依据不同,技术手段与方法不同,最终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实际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吻合,大量的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比如对比南充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发现,有的土地在土地利用规划里属于非建设用地,而在城乡规划里属于建设用地,由此而引发的土地利用矛盾,延迟城市的建设工期,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2.规划审批效率低下

第一,信息流通不畅。规划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审批手续混乱,空间管理权限重叠,信息共享不足。项目落地慢,各部门间项目协调成本高。第二,审批时间长。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中互为前置,来回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间拉长,导致项目不能及时实施,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重视行政审批,项目实施后的监督工作无人问津。呈现“严进、松管、轻罚”局面,项目实施的质量难以保证。同一条道路、同一区域地下管道一年修来修去的现象很普遍。

3.各规划水平不高

多次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就南充市而言,目前需要一个多专业合作的规划编制团队,统筹各规划的编制。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造成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建设,脱离发展需求。规划种类繁多、规划水平稂莠不齐、各部门的规划体现部门利益、很难保证规划宗旨的实现。

4.法律依据和保障不同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框架内,多规合一首先是谁主导的问题,目前多规间的法律关系没有理顺,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体系作为编制实施的有力保障[6]。土地规划法由《土地管理法》作为法律依据,法律地位相对较高。城乡规划由《城乡规划法》作为支撑,法律地位也较高。而发展规划是政府宏观政策的集中体现,只有中央政府的政策作为支撑,没有法律上的支持。可见,法律基础的不健全,多规合一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形成目标对象明晰的完整体系,影响规划实施的效能。

四、推进“多规合一”的途径

1.建立多规合一的问题解决机制

高度重视规划间存在的规划内容交叉、管制重叠、标准不一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来源,确定推进多规合一的工作重心。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一个综合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目标、期限、规划技术标准等,内容包括宏观边界规模及功能、定性、指标管控等方面,将其作为各规划的“领头羊”,统筹制定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分项规划,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各部门规划工作的有序展开,科学推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实施“三线”管控

成立人大下属的区域规划委员会或规划领导小组和机构,统筹管理多规合一空间管控规划的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及指导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和统筹。改革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提高其级别和规格,强化其权威性。利用行政手段,促进多规合一的统一和有效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以空间布局、生态红线划定、产业发展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重点,有效推进多规间的有效衔接。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拟定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以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为底线,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的空间布局。同时,制定并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管控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多规合一工作的有序展开。

3.探索市县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结合市县所处的宏观环境,综合考虑现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目标,明确“多规合一”的核心目标,判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探索整合各类规划以及衔接协调各类规划的工作机制,提出完善市县空间规划的对策与建议,加快市县空间规划的高效实施。在遵循各类规划发展目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规划间统一协调的规划中期年限和目标年限,促使各类规划的目标有效实施。

4.构建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拟构建“1+3+x”市县规划体系。“1”指南充市“十三五”规划纲要,“3”指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规划,“X”指各类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结合全市实际发展,完善城乡、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三大空间规划。以一个重点领域或行业编制一个专项规划为原则,合理确定专项规划数量,精简各规划内容,促进专项规划向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转变,增强专项规划的可行性。

5.建立高效的审批程序

在构建“多规合一”协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业务协同办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建设项目审批与用地管理的办事规则,构建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联动会审工作机制。开展项目生成和审批的业务协同作业,实现业务协同管理,优化审批程序,推进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建立“多规合一”保障监督体系和反馈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蒙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城乡区域资源环境统筹发展――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9-13+42.

[2].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J].环境保护,2015,Z1:16.

[3]刘志平.“多规合一”第三方评估及“十三五”展望[J].探索与争鸣,2015,06:34-35.

[4]顾朝林.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J].地理研究,2015,04:601-613.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Abstract: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s one of the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l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epping into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le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so star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useful results and experience besides having obtained initial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views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s are summarized he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specially about thei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we here provided a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route of development to China on curr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thus enriching the research frui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mode;experienc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1-38(6)

1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特征分析

1.1 英国

1.1.1 城市村庄是联系城乡统筹建设的纽带

自20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居住郊区化持续蔓延,为扭转传统中心城区的破败迹象,欧洲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运动,力图让中产阶层重新回归城市,“城市村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初的倡导者认为,英国城市的建设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具有传统乡村特色的环境特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村庄可以看作联系英国城乡之间的纽带[1]。城市村庄思潮产生初期,在空间建设上强调规模适宜、形式紧凑、密度合理,强调在土地、空间和建筑物混合利用的基础上让不同阶层的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并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乡村环境,让那些不同邻里的人群集合起来,即城市设施布局在城乡最佳融合区域。城市村庄规模一般大致3000-5000人,村庄中心地带布局广场、绿地等开放性空间。

1.1.2 配置适合于乡村居住的规划建设标准

除了在空间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外,英国政府在城乡规划管理领域也非常注重城乡环境公平发展,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的乡村:未来》的《2000年乡村发展白皮书》中,对未来英国乡村的发展进行了描述,那就是“适合居住的、有工作可干的,环境得到保护的、居民社区参与的(乡村)”[2]。针对这个目标制定了相关规划指标:①每个乡村社区要配置若干商店,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②每个乡村社区都应配置邮局、流动图书馆、社区办公室、托儿所等;③教堂是乡村的开放中心,围绕教堂布局其它开放性设施;④现有乡村中小学全部保留,不能合并或者关闭,同时政府给予全额的教学补助;⑤设置公共汽车站牌、紧急救护车、消防车等生命安全设施;⑥过境道路不能穿越乡村,建有标准的乡村道路安全设施。

1.1.3 通过市镇规划发展多样化的乡村经济

英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提高就业率,必须解决乡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然而英国乡村产业发展潜力受交通、信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政府选择环境和区位优良的小城镇作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市镇(Market Town)[3]为大量的农村腹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机会,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产品通过市镇交通枢纽获得进入市场。1996年起英国政府开始研究建设市镇规划标准,围绕乡村零售业发展目标,强调市镇对乡村的引导作用,主张从新鲜地方食品市场、零售和服务中心、公共交通枢纽、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

1.1.4 制定完善的城乡一体发展政策和法规

英国在城乡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密不可分的。一系列的政策都得到很好的实施,如《斯科特报告》(Scott Report)、《中心居民点政策》、《城乡规划法》、《英国绿带政策》、《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等[4]。早在1942年提出的《斯科特报告》就强调乡村保护和发展,着重对乡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挽留乡村人口,注重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严格管理乡村土地利用,保障和满足农业用地的基本需求等[5]。在《斯科特报告》出现以后,英国开始提出了《中心居民点政策》,主张把乡村居民点划分为可以扩张的和不可以扩张的,政府要集中精力发展可以扩张的居民点,类似今日中国的“拆村并点”。1947年英国又颁布了《城乡规划法》着重从城乡土地利用层面控制大城市对乡村地区的无序蔓延。其后一直到1990年,又出台新的《城乡规划法》,但核心内容基本没有变化。1947年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英国又出台了《绿带政策》、《国家公园和进入乡村法》[6],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乡村自然和历史景观,有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1.2 美国

1.2.1 注重分散式乡村居民点的建设

美国乡村居民点地处美国国土面积95%的广袤空间中,从美国城市出发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美国的乡村。虽然美国是世界城市郊区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城乡规划非常注重乡村保护与建设,乡村的大量土地被用作一种战略的安全策略加以农作物种植,而不是用于开发。美国乡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大约7000人左右,全美国的注册农户大约650万人,大约6000万人居住在乡村居民点里。[6]美国乡村居民点建设还非常注重人居环境安全,如每个乡村居民点都有由地方政府委托的污水处理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集中供水水塔、垃圾收集设施、商店、邮局、小企业等,乡村道路是按照村民的自愿性进行随意改造,而不是统一的乡村道路建设标准。

1.2.2 注重相关规划对居民点的管理

总体而言,美国乡村建设相对于英国乡村建设较为随意和自由,但是美国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随便而建的,也是受到相关规划指引的,如《清洁空气法》、《分区规划》、《清洁水法》、《濒危物种法》等,这些法规统领着美国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国的乡村居民点的土地使用是受《分区规划》控制着的,从而减少每一块宅基地的规模和退红,规定中要求尽量降低道路宽度、营建适合步行道路等级,而且乡村住宅也围绕乡村道路进行适当布局[7]。由于美国乡村土地是私有制,因此在利用分区规划做相关建设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意见,进行公众参与;在分区规划中还特别注重对乡村土地使用功能的分区,道路一般被看做是各功能分区的分界线,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通常用来划分居住区和农田,开放空间通常成为农业生产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商业区点缀在居民区中间,组团式的布局模式把乡村居民区和周边的开放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放空间规划建设受《清洁水法》的控制,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具有乡土自然特色的优美乡村。

1.2.3 注重城乡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就着手开始进行城乡规划改革,力图摆脱传统分区规划对乡村土地开发的硬性指导,并积极关注乡村建设。美国联邦农业部就公布了乡村发展的一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发展、乡村设施、乡村住宅、乡村企业、土地开发权等计划。在土地开发权方面,购买开发权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开发权购买程序来保护美国乡村农田[8]。1990年代这项提案在美国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重要农业州新增的保护项目非常盛行。土地开发权价值评估决定了拥有开发权和没有开发权之间的土地市场价格差。相对于传统美国区划,这种方法能较好地保留住大片农田,并给予农场主一定的补偿。同时,美国联邦农业部还专门针对乡村发展提供若干资金支持,如乡村公用设施的资助、乡村道路建设的资助、乡村社会福利等,充足的乡村建设资金是美国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

1.3 德国

1.3.1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德国的规划体系由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以及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等专业领域的规划构成。规划领域主要与政府公共职责密切相关,对主要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一般不编制规划。通常德国的空间发展报告是每4年编一次,在1999年通过的空间规划主要内容涉及乡村建设内容有:①乡村居民点规划:包括乡村居民点的规模及相关商业和服务设施配置情况;②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保护的基本原则;③乡村基础设施规划等。不仅如此,德国还非常注重城乡规划法律法典的系统完善,国家层面有专门的宪法进行保障,联邦和州层面的相关法典,有《建筑法典》、《土地建筑利用条例》、《空间规划法》等。除联邦法律之外,各州享有制定本州空间规划法律的权利[9]。

1.3.2 城乡等值化均衡发展理念

德国的城乡发展经验主要在于其倡导“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并且扎实地付出实践建设[10]。

(1)城乡空间布局的均衡化

德国城乡规划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按照主城区、新(副)城区、小城镇、乡村聚落的等级模式进行合理布局,围绕大城市建设众多小城镇,但是大城市并不拥挤和庞大,大城市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1/3,其余2/3的人口大都分布在小城镇当中。为了防止大城市过度拥挤,大城市周边专门建有不同大小的副中心城镇,这些城镇集聚了功能齐全的相关服务设施,而且有便捷的交通来链接中心城市[11]。在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周边又分布有众多的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的枢纽传导,实现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与乡村聚落的一体化;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强调等值化,在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方面,都比较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建设,尤其注重设施一体化、生活水平的均衡化建设。宪法保障德国公民,无论乡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应享有在选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没有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异,从而使得德国乡村和城市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和大城市并无多大差别。

(2)土地发展的规模合作化

德国在乡村土地利用与开发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稳定发展。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农业法案》、《土地整理法》[11],允许城乡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规划调整零星小地块并集中连片,从而使得原本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小农场变为规模化农场,既盘活了土地资本,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为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地方政府通过信贷和补贴方式鼓励小地块土地所有者进行土地置换买卖,实现土地自由流通,促进德国农场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67年德国又多次修改了《合作社法》,通过合作社的建设实现德国农业的购销合作、流通合作、生产合作、资金合作 [12]。德国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通过分红和资源共享获得较高农业经济利润,从而推动农业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形成了“地区合作联盟”,农业合作组织已经达到了3500多家,大部分农民成为合作联盟的成员分子。

(3)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德国非常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表现在农业用地结构上。德国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规划上,往往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如畜牧业、小麦、玉米、大麦、牧草、葡萄等种植业,这些种植业不仅满足当地的需求,还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属于高效优质类型的农业产业。在整个德国乡村农产品当中,初级产品占据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国际农业市场需求以及迎合国际贸易政策调整而种植的相关农产品[13]。在德国的巴福利亚州,大约有75%左右的村镇都布局有乡镇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和规模化农业经营为主。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镶嵌一些乡镇企业,成为德国村镇产业发展的特色。为了积极带动就业,当地还特别专门开辟一些景观优美的村镇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从而壮大村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目标[14]。

1.4 韩国

1.4.1 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在韩国的城乡统筹劳动力转移模式当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14]:

(1)建立工业区人口集聚区:20世纪60年以来,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的工业区,有的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的分布在部分村镇当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韩国已建立各类工业园区达50多个,这些工业园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集聚节点,对韩国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集聚带动的作用。

(2)规模经济助推人口集聚:早期发展工业园区大部分是较小规模的园区,为了实现更大经济带动效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施了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五年发展计划,韩国政府在政策、资金、产业引导等方面针对乡镇企业园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规模化的经济形式,从而壮大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工业区在城乡统筹中的带动作用。

1.4.2 依托“新村运动”统筹城乡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特征,加上当时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发展出现衰退的迹象。为此,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着手开始“新村建设运动”,重点解决乡村社会发展问题,并实施五年发展计划,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试点的重点,并进行一系列农业开发项目。政府提高资金和对口保障支援,有条件的乡村进行自主开发,通过新乡村建设,实现“政府+农业+企业+工厂+学校+城市+……”为一体的新村建设活动,从而促进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农民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民获得了启蒙教育,农民更加自信自己赖以生存的乡村的发展价值,更加自发地融入建设新乡村的运动当中[13]。新村运动对乡村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韩国的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乡村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4.3 实行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保障

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当中,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乡村居民养老、健康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救济、社会福利分红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不存在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而是相统一的[15]。在韩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社会保险则是最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韩国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实现了农民基本利益的全保障,“国民年金”扩大覆盖面到农村、农民和渔民范围之内,对65岁以上的老人无偿提供土地补助,从而置换闲置农地,既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还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障利益来保障社会公平;医疗保险则有专门的《医疗保险法》,并通过自愿性保险,较早在农村进行试点,使得大部分农民能够获得保险的收益。除了在社会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城乡规划建设技术规范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确保韩国农村建设具有统一的规范和规定。如为提高乡村环境,相关规定要求针对乡村环境应改善农村排污系统、卫生系统、提供公共浴池、公用水井、道路兴修与扩展、灌溉工程和水坝修建、统一进行房屋屋顶改造、房屋维修和乡村重建等,从而切实保障每个村庄的发展权益。

2 中西城乡统筹发展的比较性分析

2.1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2.1.1 城乡统筹编制技术

目前国内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学者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由单一的层次分析法逐渐转向客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综合应用,评价模型逐渐多元化、科学化。在城镇体系之间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上,注重空间发展绩效的系统定量化研究,城乡指标体系的制定综合考虑整个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区影响因素的不同。

2.1.2 城乡统筹动力机制

国内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基于不同地域导向下,从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关注,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今后应主要加强对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空间因素的分析和关注,如城乡间历史文化的联系、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意向等,重视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基础性因素研究。

2.1.3 城乡统筹空间模式

目前大部分地区所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相对来说都具有典型特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农村全面发展模式和城市带动发展模式,对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今后应转变城市的优先发展和农村的自我发展的传统发展意识,重视城乡联系对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模式和动力促进的影响,遵循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1.4 城乡统筹实施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者从乡村城镇化、文化整合、城乡信息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制度等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途径,有利于指导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即所谓的地域导向下的城乡统筹模式。今后实施途径应强化宏观、中观、微观实施策略的结合,注重对不同类型区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研究,尤其针对山地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的研究,根据地域特色,提高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

2.2 中外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经验分析

通过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和国内关于城乡统筹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发现,自城市和乡村诞生以来,城乡关系问题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城乡问题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话题,各国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模式和特征也是存在差别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之处:

(1)城乡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或就乡村论乡村。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发展必须要有适当的发展规模,城市不可无序蔓延扩张侵占乡村领域,城市应有适当合理的控制范围。乡村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乡村基础设施上着手,还应考虑如何借用城市发展的活力来激活乡村发展的潜力,同时应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适宜的控制指标来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

(2)应建立完善、系统的城乡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基础,支持农村快速发展。如果仅仅靠规划建设,而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所有的蓝图到最后只能是一张空头口票,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发达国家都建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从区域到乡村规划设计都有相对成熟的规划体系来支撑,并有相应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保障执行,从而保证战略规划的最终实现。

(3)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当中,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都比较注重对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创造具有广域开放尺度的乡村开放空间景观是欧美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这不仅塑造了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也为永续的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保障,相对于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的乡村城市化建设趋势而言,具有值得深思和借鉴之处。

总之,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课题,针对中国城乡建设模式的探索,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经验。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明显,那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索,从而创新世界城乡发展的中国典范。

参考文献:

[1]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叶齐茂.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own and Country: Urban Design Campaign[R].Londo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4.

[4] 佚名.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EB/OL]. (2012-08-11)[2010-1-09] http://: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1543.

[5] 杨小鹏.英国的绿带政策及对我国城市绿带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1).

[6] 叶齐茂.美国的乡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8,(9):74-75.

[7] 朱晨,岳岚.美国都市空间蔓延中的城乡冲突与统筹[J].城市问题,2006,(8):87-92.

[8] 黄河新闻网.借鉴德国城市化理念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EB/OL]. (2012-09-11)[2010-11-04]http:///comment/comment_content/2010-11/04/content_692197_2.htm.

[9] 周季钢,阳炆杉.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EB/OL]. (2012-10-11)[2011-09-09]:http:///20110909.shtml.

[10] Tang, W. and H. Chung. “Urban-rural transition in China: beyond the Desakota model”, in China's Regions, Polity, and Economy: A Study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M]. ed. S.Li and W.Ta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 Press.2000:309-350.

[11] 易鑫.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1-16.

[12] Richard T.T.Forman.Land Mosaics[M].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0-40.

[13] 郝万喜.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1,(21):59-64.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最新动态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英国是城市规划立法与建立现代城市规划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城市规划为许多国家所效仿,而且英国中央集权制和判例式的特征与我国极为相似,国内规划学者向英国学习的热度和兴趣一直都较高。回顾英国自1909年现代城市规划建立以来经历的多次改革,对于国内城市规划的发展将有较大益处。

以英国城市规划法规的进程及其法定规划改革为线索,自19世纪早期开始回顾英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六个阶段:(1)萌芽与城镇规划大纲阶段(19世纪初―1947年);(2)开发规划阶段(1947―1968年);(3)“两级”体系阶段(1968―1985年);(4)“双轨制”阶段(1985―2004年);(5)“新两级”体系阶段(2004-2010年);(6)国家地方体系阶段(2010年至今),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萌芽与城镇规划大纲阶段(19世纪初―1947年)

19世纪初,工业化使得英国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急剧膨胀,以及公共卫生、住房等诸多城市问题。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并于1875 年对该法进行重新修改; 1875年和1890 年又先后颁布《住房改善法》(Dwellings Improvement Act),它们分别对城市卫生和住房环境作出规定,以解决随着城市膨胀带来的环境卫生和住房问题。

190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规划法――《住房与城镇规划诸法》(The Housing and Town Planning,etc Act 1909),标志着英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开端。该法授权地方政府编制城镇规划大纲(Town Planning Scheme),以控制新开发地区建设和城市无序蔓延。

开发控制方面,1919年《住房与城镇规划诸法》第一次提出了“过渡开发控制”(Interim Development Control)的政策,允许在规划没有完成编制之前提前进行开发活动,此类“提前开发项目”无需申请规划许可证(Planning Permission)。1922年《城镇规划过渡性开发控制规则》(The Town Planning General Interim Development Order)提出了开发控制的正式内容,即开发必须提交规划申请(Planning Application)并获得规划许可证方可进行。1932年《城乡规划法》将开发控制的范围扩展到城区所有土地。

该阶段城市规划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城市规划机制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熟,构成英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萌芽发展阶段;(2)以1909年《住房与城镇规划诸法》为起点,1932年《城乡规划法》为终点,英国城市规划的开发控制完成了它的初始进程。

2.第二阶段-开发规划阶段(1947―1968年)

1947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建立了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它提出了一种更为灵活的规划方式――开发规划(Development Plan)。该开发规划为土地利用提供基本框架和开发政策,不涉及具体开发项目。

开发控制方面,1947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城市开发控制的工作过程和具体开发控制手段也基本定型。即所有土地开发和建筑项目必须根据开发规划申请规划,并获得开发规划许可。

开发规划阶段较城镇规划大纲阶段具有两大进步之处:(1)开发规划具有更大的约束作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得以提高;(2)开发规划不设定具体项目,具有更多的弹性和更大的灵活性。

3.第三阶段-“两级”体系阶段(1968―1985年)

1968年,英国保守党政府颁布了新的《城乡规划法》。该法将1947年开发规划分成两部分,即战略性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和实施性的地方规划(Local Plan),它们构成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两级”体系。

1968年后,英国城市规划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国家规划政策指引(PPG)、区域规划导则(RPG)、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构成国家、区域、地方三层面的完整规划体系,虽然国家规划政策指引和区域空间导则不是法定规划,但两者对地方层面的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起了较好的政策指引作用。英国城市规划“两级”体系构成具体见下图。

图1:英国城市规划“两级”体系构成

4.第四阶段-“双轨制”阶段(1985―2004年)

为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1985年英国中英政府颁布了新《地方政府法》,该法废除了6个大都市郡议会和大伦敦地区郡议会,分别被32个伦敦自治区议会和36个大都市区议会取代。自此,6个大都市郡和大伦敦地区的郡一级地方政府便被撤销,其下原属区级政府变成自治政府,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根据1985年《地方政府法》和《城乡规划(修正)法》,这些地区原本由郡政府负责编制的结构规划便不再编制,而是由其区级政府负责编制一种新的规划形式――整体发展规划(Unitary Development Plan);非大都市郡则仍采用原来的由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构成的“两级”体系。如此,英国城市规划体系便保持着结构规划、地方规划和整体发展规划并存的局面,文章将这段时期称之为英国城市规划的“双轨制”阶段。

图2:“双轨制”阶段体系构成

5.第五阶段-“新两级”体系阶段(2004-2010年)

2004年,英国政府颁布《规划和强制性购买法》(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该法取消了结构规划、地方规划和整体发展规划,由地方层面的地方发展框架取代,并且将区域层面的区域空间战略法定化。自此,英国城市规划开始进入由区域空间战略(Regional Space Strategy,简成“RSS”)和地方发展框架(Local Development Framework,简成“LDF”)构成的“新两级”体系阶段。

自2004年《规划与强制性购买法》确立的区域空间战略与地方发展框架的英国城市规划“新两级”体系,也包括三个国家、区域与地方三个层面:国家规划政策(PPS)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区域空间战略是由区域政府编制的区域层面的法定规划,用以指导地方发展框架与地区交通规划;地方发展框架是区级政府编制的地方层面的法定规划,地方发展框架不仅必须在垂直方向与国家与区域的规划政策相一致,还必须在水平方向上与专项规划、战略相协调。

图3::“新两级体系”构成示意图

6.第六阶段-国家地方体系阶段(2010年至今)

截至2006年底,共有5个修订的“区域空间战略”草案提交至中央政府,然而这些草案更像是“区域规划指导”更新,并非真正的“区域空间战略”蓝本。其中,英格兰东部地区提交了第一份区域空间战略,随后又被住房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所“摧毁”;2008年10月,西南地区的“区域空间战略”在公众咨询阶段招致了4000多人的反对,从而使得计划严重推迟。

2010年7月6日,区域空间战略被新执政的保守党和自由政府宣布废除。在2011年下议院报告中提出:“区域空间规划战略的废除给英国规划系统的核心造成了真空,这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至少为期数年的深刻影响”,以及“区域空间战略为两种不同的规划层次架起来桥梁,我们所担忧的正是他们这种‘废除’所带来的‘桥梁’中断;这会产生一个惯性,即阻碍经济发展,使得那些尽管存在争论却十分必要的跨区域基础设施更难提供,例如废物处理点、矿物运作区和为吉普赛人和流浪者准备的空间;同时也使得国家住房增加决策难以确定。”

2011年3月《National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作为地方规划部门和决策者的重要指导文件,它使得规划系统变得更简单。即英国的规划体系构成变成了“国家与地方”垂直衔接体系。

图4:国家地方体系构成示意图

7.结语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关注微观开发控制走向宏观政策引导的过程演变,以及从“技术”型向“政策”型规划的转变。(1)第一阶段城镇规划大纲需具体到开发项目,内容较细;(2)第二阶段开发规划在城镇规划大纲基础上,补充了宏观层面的战略内容;(3)第三阶段,将开发规划的政策内容统一整合至结构规划,将其详细开发规划的内容直接下放至地方规划;(4)第四阶段,英国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工党政府进行了一场行政区划大调整,整体发展规划作为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的“综合体”,目的是指导经区划调整的大都市区和伦敦自治区;(5)第五阶段,将地方规划和整体发展规划的一系列规划政策整合至地方发展框架,地方发展框架内容要更偏于政策引导;同时为了不加强中央政府的负担,区域层面规划政策的法定化便成为必然;(6)第六阶段,区域层面的空间战略被取消,国家开始行使垂直管理,以及地方政府获得更多自。

试着剖析英国城市规划改革的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城市规划体系改革的重要的背景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规划能适应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政治因素,是引起英国城市规划改革的决定力量,英国城市规划的数次改革都与英国政治变革密不开分,不论是政府执政党的更替,亦或是期间中央政府权力的下放,还是行政区划的调整;(3)公众认知的觉醒,如果说政治要素是自上至下作用于规划改革,那么公众认知的逐渐觉醒便是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城市规划变革。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法定地位不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与城乡规划建设和城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模式成为我们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简化规划等级体系,减少规划层次,使得规划体系更灵活;(2)加强各层次规划内容的衔接,理清规划关系,减少规划“打架”;(3)增加规划弹性,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减少对成熟发展地区的微观控制;(4)加快规划决策速度,规划目标是促进发展而不是阻挠发展;(5)增加公众参与程度,规划编制内容要让公众更易懂。

参考文献

[1] 唐子来. 英国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历史演进过程[J]. 国外城市规划,2000(1): 10-13.

[2] 吴晓松等. 20 世纪以来英格兰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演变[J]. 国外城市规划,2009(5): 45-50.

[3] 缪春胜. 英国城市规划体系改革研究及其借鉴. 硕士论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09.

[4] 张莹.英国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与借鉴. 硕士论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08.

[5] Clara Greed. Introducing Planning.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0.

[6] Mark Tewdwr-Jones. The Planning Polity Planning, Government and the Policy Process. Routledge, UK,2002.

[7] M J Bruton, D J Nicholson. Local Plans and Planning in England[J].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984, 27(1): 1-11.

[8] Martin Shingler. Development Control Practice[M]. Development ControlServices Ltd. 1988.

[9] Nigel Taylor.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M]. London: Sage, 1998.

[10] HM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S]. London:HMSO, Norwich, 2004.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经验借鉴

土地整治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其中以德国的土地整治历史最悠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整治有着不同的称谓,其中,德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称之为土地整理,日本则称之为土地整治或整备,又称之为耕地整理, 澳大利亚称之为土地复垦整治,哈萨克斯坦称之为土地整理,埃及称之为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概况,印度称之为土地综合治理与保护,匈牙利称之为土地综合整理,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土地重划[1-3]。由于各国对土地整理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土地整理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经过300 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土地整理的理论、法制建设、项目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土地整治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国情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治发展概况

国外的土地整理起源于16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后,欧洲的荷兰、俄罗斯等国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观历史,大致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1.1 德国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1.1 德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土地整理的内容包括合并土地、村镇改造、开辟建设用地、公共建设用地、景观的塑造和保护、森林土地整理、特种经济作区的土地整理、地籍更新测量八个方面的内容。

1.1.2 德国土地整理的机构建设。德国土地整理是在土地整理局的监督指导下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它的职责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规则,监督土地整理过程,并承担执行有关法律规定。在各基层地区设有土地整理机构,其中,州土地整理机构为最高权力机构,基层土地整理机构只需要负责本区域内的工作[4],另外,参加者联合会为土地整理的具体执行单位。

1.1.3 德国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德国土地整理的法律依据包括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和各州制订的实施细则与条例。德国联邦的土地整理法于是1953 年颁布的,并在1976 年和1982 年进行了修改,德国联邦土地整理法中具有完善的制度,明确规定了土地整理的目的、方法、机构设置、成果验收、权属调整等,此外,还规定最高行政法院需负责审议、处理诉讼案件[5]。在州一级内部设立独立的仲裁机构,负责解决有关争议问题。

1.1.4 德国土地整理的权属管理。德国十分重视权属管理,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项目立项前,需要明确整理区内的权属现状问题;在权属调整开始进行之前,需制定详细的调整方案;在形成新的土地产权关系后,需及时进行变更登记 [6]。

1.1.5 德国土地整理的特点。德国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认为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实现土地整理目标的关键;国家根据具体内容资助土地整理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土地估价在土地整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8]。进行土地估价,有利于实现地产交换价值平衡;现阶段,德国十分重视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规划设计中需明确生态的可行性;同时,德国也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已在软、硬件和一些技术标准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发展[9-10]。

1.2 荷兰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2.1 荷兰土地整理的类型及内容。荷兰土地整理主要包括以非农业为目的的土地整理、以农业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土地的调整、基于协议的土地整理四种类型。在土地整理的开始时期,荷兰十分强调增加农田的平均场地尺寸及农业经济性指标,而近年来荷兰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心已有所转移,开始以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土地及建设户外设施等多重利用方面。

1.2.2 荷兰土地整理的机构建设。荷兰土地整理的管理机构是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体说来,在20世纪,土地整理项目是由中央土地整理委员会及项目执行单位来共同管理的,最近十几年,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权下放到了区或省一级政府,省一级政府还接管了项目实施的部分权利[11]。现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部门为DLG,主要负责土地整理和农村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1.2.3 荷兰土地整理的法律保障。荷兰土地整理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1924 年第一部法案的出台,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土地整理;1935 年,荷兰建立了土地整理服务局;1938 年出台的第二部土地整理法案,简化了土地整理项目的审批程序;1954 年新的土地整理法案的出台,使土地整理项目和空间规划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敏感;1965年颁布的空间规划法案,规定了省级项目须与地区空间规划保持一致;1985 年,国家新的土地整理法律的颁布提供了多种可选实施方案,还保留了1954 年法案中的投票表决制度。

1.2.4 荷兰土地整理的特点。纵观荷兰土地整理项目发展趋势,荷兰土地整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单纯的调整农业本身发展为实现农村地区土地的多重利用,从演变的轨迹中可以发现,决定土地整理项目的启动、规划及实施的最为重要的力量是与利益分配紧密相关的个人和团体[12]。随着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未来的土地整理项目牵涉到的利益群体将会越来越多,但是项目必须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这一原则将不会改变。

1.3 日本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3.1 日本耕地整理的内容。日本耕地整理通过各种改造手段来增进土地在农业上的应用,整理的内容包括土地交换、分割合并、土地开垦、种类转换及有关内容的变更、造田;道路、沟渠、蓄水池等的变更及对上述设施的改造或新建等[13]。

1.3.2 日本耕地整理的特点。日本耕地整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完善耕地整理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有法可依;共同监督四个方面。耕地整理的实施主要包括耕地整理实施的认可、开工、完成、换地处分、地租分配、登记及土地整理事业的终了几部分。

1.4 俄罗斯土地整理发展概况

1.4.1 俄罗斯土地整理的内容。俄罗斯土地整理的技术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现已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5]。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组织管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科学、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实现土地的再分配,综合改善农用地质量,维护已有自然生态景观,并为合理进行生产创造条件。

1.4.2 俄罗斯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俄罗斯的土地整理开始于17 世纪初的沙皇俄国时期。1789 年,沙皇俄国土地整理大学的建立适应了当地土地整理的需求,为俄国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在前苏联时期,土地整理是提高和保护耕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来进行[4]。前苏联的土地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经济效益,在自然资源调查、选择区域进行开发、对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土地基本法》,对土地整理的概念、任务、目的、内容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5 我国台湾地区土地重划发展概况

在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称之为土地重划。台湾地区的土地重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市地重划和农地重划。

1.5.1 台湾地区农地重划发展概况。(1)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内容。农地重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规划整理农地重新,建立标准田块,通过土地交换分合来集中农户的土地; 规划配置完善的道路,使每一田块都能直接通路、排水、灌溉,方便运输,减少邻里纠纷; 配台农地重划实施,做好排水设施,修筑堤防,兴建道路,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生存环境,发挥农地整体效益,从而提高经营效率。(2)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机构建设。台湾管理土地重划的机构是内政部土地重划工程局,地政处是“ 省”主管机关,负责业务的规划、推动、督导工作;农地重划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实际过程中的执行工作;农地重划协进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协助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业务的顺利进行。(3)台湾地区农地重划的经费情况。台湾农地重划所需经费分为四项,主要设计行政业务、相关改善工程、规划及农水路工程等方面[14]。在这四项费用中,行政业务费由省承担;相关改善工程费、规划费由中央和省各承担一半;农水路工程费由农民自己负担4 万元新台币,其余由政府辅助。(4)台湾地区农地重划取得的成效。1958--2004 年期间,台湾地区共完成农地重划788区,重划面积超过39×104公顷,超过台湾面积的11%,增加了生产用地面积、农场规模,改善了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地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台湾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5]。

1.5.2 台湾地区市地重划发展概况。在我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整理称为市地重划,也叫旧城改造。其实质是在城市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及用途,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台湾地区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了市地重划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目前与市地重划相关的法令主要有《平均地权条例》、《平均地权条例施行细则》、《市地重划实施办法》等,另外,还有一些与这些法令相配套的法规。

推动台湾地区市地重划的方式分为由政府征求地主同意办理;由政府强制办理;由地主申请办理;由地主自行办理四种[14]。市地重划的实施程序分为10个阶段,包括选定重划地区、拟订重划计划、通知的核定和公告;测量;地价查估;土地拆迁补偿及工程施工;计算负担;分配设计;清理权利;整理地籍;交换与清偿;财务的结算。

2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研究领域较为全面,成果颇丰,但我国土地整治开展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土地整理方面的经验,对全面提高我国土地整治的整体水平,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将大有裨益。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法律政策

土地整理涉及多方面利益,而这些利益需要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来调整。从1988 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到1998年新的《土地管理法》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再到2003年《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颁布,都为我国土地整治的立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国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尽快制定适合国情的土地整理法律及法规,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2]。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土地整理原则、工作程序、土地整理的规划与编制、主管部门、成果认定、资金筹措、考虑农民意愿、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等。

2.2 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的组织机构,保证机制顺利运行

1998年之后,我国各级土地管理机构都相应成立了土地整理中心,但由于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过程,涉及范围比较广,工作时间较长,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涉及到与当地很多部门的协调工作。因此,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权与工作程序,才能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防止推诿扯皮,提高土地整理机制的运行的效率。

2.3 推动土地整治由单一目标逐渐向多目标综合型过渡

现阶段,我国应充分学习德国土地整理的经验,着眼于未来,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注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农用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的协调统一 [4]。学习中德两国合作的南张楼村项目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建设新乡村、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小康和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4 重视土地整治的权属调整

土地整理过程中会涉及权属调整问题,而权属调整对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广大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完整的、明晰的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要使土地整理中原有产权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就必须充分实现产权的明晰,避免产权共有[9]。基于此,我国应充分认识权属调整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权属调整,包括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农民合法经营权等方面。

2.5 拓宽土地整治融资渠道

土地整理涉及方面宽泛,工作量很大,一定的资金投入可为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借鉴国外土地整理的成功经验,只有加大政府投入资金,才能使土地整理按照全局利益的要求实施,符合长远规划,然而,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资金相对缺乏,因此,资金问题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强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同时考虑其他有效的筹资渠道,如开发、信贷等专项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从而,建立起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为主,农户积极参与的投资模式,为加快我国土地整理的产业化建设奠定基础[7]。

2.6 构建土地整治科技支撑体系

土地整理系统复杂,涉及方面广泛,客观上需要多种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撑。当前,我们应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就是以土地的等级和价格作为对土地重新分配的依据,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土地权属调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3S”技术应用研究。将“3S”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规范项目编制工作,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效率;三是激光技术应用研究[16]。激光平地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其显著优点是灌溉比较均匀、平地精度比较高,在实施项目中引进该项高新技术,将有利于提高土地平整工程的质量。

2.7 重视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整治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对土地资源的再组织和再优化,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会用到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已意识到土地整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力和冲击力,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景观布局等,充分认识到这些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工作[7]。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应作好生态评估工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大力营造防护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8 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

土地整治是一项 “民心工程”,最终目的是在为农民自己办好事,因此农民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土地整理工作向前发展的一种有利方式。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追求的是有限的政府权力和有效的公众责任,体现的是项目决策的合理性,无论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公众参与项目决策都是不可或缺的,可通过公众提出的宝贵意见来弥补技术研究的不足,完善相关可行性研究,使项目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17-18]。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的土地整理项目,才可以使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少走弯路,节省投资,达到应有的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乔庆伟,许庆福,王增如. 国外土地整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 山东国土资源,2012,10:68-72.

[2]秦玉芹,李斐,金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 当代生态农业,2012,Z2:117-121.

[3]郭飞. 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

[4]谢德体. 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及启示[J].国土资源,2007,09:30-33.

[5]曲福田. 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的经验及启示[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20:12-17.

[6]中央党校访德代表团. 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6,01:112-114.

[7]董利民 ,毛泓 ,叶惠 ,王雅鹏. 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及其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3,05:73-74+69.

[8]栾波. 联邦德国的土地整理及主要技术手段[J]. 测绘科技动态,1988,03:39-44.

[9]伍黎芝. 德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5,04:75-78.

[10]何芳. 前联邦德国土地整理介绍与分析[J]. 中国土地,1997,10:41-44.

[11]廖蓉,杜官印. 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09:26-28+48.

[12]张晋石. 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6,05:66-71.

[13]袁中友,杜继丰,王枫. 日本土地整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国土资源情报,2012,03:15-19.

[14]刘宪法. 台湾农地重划制度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1:82-91.

[15]刘健哲. 台湾之农地重划与环境维护[J]. 台湾农业探索,2010,05:1-5.

[16]张志谭. 浅述三维GIS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0,08:65-67.

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范文第5篇

玉山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2021-2023年)

(征求意见稿)

 

 

玉山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四月

 

目 录

目 录

前 言

一、概况

(一)行政区划

(二)区域经济

(三)地形地貌

(四)气象气候

(五)水文地质

二、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二)编制依据

三、成片开发区域情况

(一)成片开发的位置、面积

(二)成片开发土地利用现状

(三)基础设施条件

(四)批而未供、土地闲置情况

四、成片开发必要性、主要用途和实现的功能

(一)成片开发的必要性

(二)主要用途和实现的功能

五、成片开发合规性分析

(一)与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说明

(二)与永久基本农田符合性说明

(三)与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说明

(四)与自然保护地符合性说明

(五)与一级公益林符合性说明

(六)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符合性说明

(七)与土地污染地块符合性说明

六、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性符合分析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概述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情况

七、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用地情况

(一)土地征收成片开局

(二)成片开发拟安排的建设项目、开发时序

八、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年度实施计划

(一)用地项目性质、面积、开发时序

(二)成片开发范围内公益性及非公益性用地比例

九、成片开发效益型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十、征地农民利益保障

(一)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意见

(二) 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三)征地程序

十一、结语

十二、附图

 

 

前 言

 

《土地管理法》第45条(五)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成片开发建设需要用地的,确需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可以依法实施征收;成片开发用地需符合自然资源部规定的标准方可实施征地。按照自然资源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自然资规〔2020〕5号)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5条规定,依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组织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玉山县拟实施的成片开发项目属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需编制成片开发方案的产业项目。为保障项目落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当地居民就业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执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赣府厅发〔2021〕2号)的具体要求,我县组织编制了《玉山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021-2023年)》。

一、概况 (一)行政区划 玉山因境内有相传天帝遗玉怀玉山而得名,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面积1728平方公里,人口63万,下辖16个乡镇(街道)。

玉山位居闽浙赣三省之要冲,素有“豫章第一门户”、“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与浙江江山、常山、开化三县市接壤,高铁南站、沪昆高速、320国道和浙赣铁路横贯县境东西,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已形成快捷通达网络,到杭州318km、宁波410km、上海543km,距衢州机场80km,交通便利,是全省向东开放的先行区。

玉山县现辖冰溪、文成2个街道,临湖、必姆、横街、下镇、岩瑞、双明、紫湖、樟村、仙岩9个镇和怀玉、南山、下塘、四股桥、六都5个乡,以及七一、王宅2个水库管理局,总人口63万人。有汉族和畲、布依、苗、蒙古、彝、回等29个少数民族。

(二)区域经济 “十三五”期间,玉山县经济社会呈现出“总量进位、增速居前、质效双升、圆满收官”的特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5.87亿元,增速4.6%,列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幅达9%,超额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财政总收入达28.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同比增长9.7%,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七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综合先进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累计突破400亿元,城镇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三五”期末分别达到3.68万元和1.84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2.0。

(三)地形地貌 玉山县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主要山脉有怀玉山脉和武夷山脉。怀玉山脉是赣、浙、皖省的天然屏障,发脉于三清山,横贯县境西北部,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为怀玉山脉最高峰,也是县内最高点。怀玉山脉西入广信区境内后,又折南向东,由雷公包(海拔1054米)复入玉山县境,成沙溪岭。武夷山脉由东南面入县境,构成丘陵地带。华山在县城南10公里,是武夷山余脉自广丰入县境的第一山,海拔437.3米。玉山县整个地形为“五山、四丘、一平原”,玉山县常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即山区面积占49%,丘陵占41%,平原占10%。河谷平原为主要的农业区。

(四)气象气候 玉山县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玉山县年平均降水量1841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35天,年平均日照1831小时。

(五)水文地质 玉山县境内河流主要属信江水系,其中金沙溪、玉琊溪是信江两大源流。金沙溪源于三清山,源头建有七一水库;玉琊溪源于怀玉山,源头建有峡口水库。北有金沙溪,发源于三清山东北麓,是信江主要源流之一。东南有甘溪、沧溪。金沙溪与甘溪汇合后成冰溪,冰溪沿县城流至十里山,与源出怀玉山的玉琊溪汇入信江。黄家溪由西北向东南流,汇入信江;葛仙溪从广信区白沙村流入县境,经临湖镇复入广信区境内,至信州区灵溪注入信江。陇首溪流入德兴市境乐安河;程溪属山溪性河流,流至花山进入开化县境注入婺江。玉山县境内8条主干河流总长385.25公里,流域面积1600.2平方公里。

二、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护耕地,注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注重节约集约用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依法依规的原则。《玉山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021-2023年)》编制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通知》(自然资规〔2020〕5号)等规定。

(2)公共利益的原则。《玉山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021-2023年)》编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兼顾群众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和片区群众长远利益。

(3)生态优先的原则。《玉山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021-2023年)》编制着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和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环境敏感区等;合理设置生态绿化用地,实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

(4)节约集约的原则。《玉山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2021-2023年)》编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节约集约优先战略,每类建设项目都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际用地需求、土地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等合理确定建设总规模和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等,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0年);

(6)《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年);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2017年)。

2、政策依据 (1)《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通知》(自然资规〔2020〕5 号);

(2)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执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赣府厅发〔2021〕2号)。

3、相关资料 (1)《玉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延续方案》;

(2)《玉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

(3)《玉山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4)《玉山县自然保护地优化预案》;

(5)《玉山县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方案》等相关资料。

三、成片开发区域情况 (一)成片开发的位置、面积 本次成片开发共涉及11个片区,面积总计370.1384公顷。

片区1位于横街镇碓头村、斧市村和文成街道姜宅社区、仑溪村,位于G60沪昆高速西侧,东侧有高新区互通线与G60沪昆高速连接,北侧靠近蜜月小镇,成片开发总面积约为93.1464公顷。

片区2位于文成街道仑溪村,位于新320国道与G60沪昆高速之间,东侧毗邻新320国道,南侧靠近玉琊溪,北侧靠近六村村,成片开发总面积约为22.0710公顷。

片区3位于冰溪街道文成村,东侧为高新区轴承产业园内,南侧为怀玉山大道,西侧距玉隆路约320米,北侧距科龙路约160米,成片开发总面积约18.9699公顷。

片区4位于冰溪街道王村畈村、下徐村,南侧距新320国道约200米,东侧距金山大道约160米,南侧为高新区家具产业园,成片开发总面积约5.6043公顷。

片区5位于四股桥乡皇珠村和冰溪街道小徐村、许家社区,北侧为新320国道,南侧为富力院士廷小区,西侧为在建玉山一中城北分校,东侧与玉清大道相距约440米,成片开发总面积约36.4169公顷。

片区6位于冰溪街道后山村,东侧为玉山二中,西侧为玉清大道,南侧为民俗路,成片开发总面积约为20.2307公顷。

片区7位于岩瑞镇太平村、新康村、岩瑞镇东垄水库,东侧为东垄水库,北侧为320国道,成片开发总面积约为102.1251公顷。

片区8位于必姆镇上湖田村、石笋村,在必姆镇集镇范围内,靠近306省道,成片开发总面积约10.8349公顷。

片区9位于临湖镇临江湖社区,在临湖镇集镇范围内,南侧靠近饶北河,东侧为临江湖大道,成片开发总面积约6.4001公顷。

片区10位于下塘乡曾家村、下坛村,在下塘乡集镇内,南侧靠近下塘中学,成片开发总面积约8.0089公顷。

片区11位于岩瑞镇龙琴社区、岩洲村,位于龙琴社区与岩洲村的交界处,成片开发总面积约46.3302公顷。

(二)成片开发土地利用现状 本次成片开发用地总面积共计约370.1384公顷,涉及农用地245.5572公顷,占总面积的66.34%,其中耕地64.5115公顷,园地2.2880公顷,林地173.5648公顷,其他农用地5.1929公顷;涉及建设用地109.2123公顷,占总面积的29.5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90.746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6.2489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2173公顷;未利用地15.3689公顷,占总面积的4.15%。

 

 

 

 

 

 

 

表1 成片开发范围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面积

占比

农用地

合计

245.5572

66.34%

耕地

小计

64.5115

17.43%

水田(011)

47.5787

12.85%

水浇地(012)

2.1737

0.59%

旱地(013)

14.7591

3.99%

园地

2.288

0.62%

林地

173.5648

46.89%

其他农用地

小计

5.1929

1.40%

农村道路(104)

0.1501

0.04%

坑塘水面(114)

4.7796

1.29%

设施农用地(122)

0.2632

0.07%

建设用地

合计

109.2123

29.51%

城乡建设用地

小计

90.7461

24.52%

建制镇(202)

58.9421

15.92%

村庄(203)

6.7827

1.83%

采矿用地(204)

25.0213

6.76%

交通水利用地

小计

16.2489

4.39%

铁路用地(101)

0.3588

0.10%

公路用地(102)

7.8733

2.13%

水库水面(113)

7.3244

1.98%

水工建筑用地(118)

0.6924

0.19%

其他建设用地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

2.2173

0.60%

未利用地

合计

15.3689

4.15%

其他土地

其他草地(043)

8.0569

2.18%

裸地(127)

7.312

1.98%

总计

370.1384

100.00%

(数据来源:玉山县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

 

(三)基础设施条件 成片开发主要位于玉山县高新区、城东新区、衢饶示范区、必姆镇、临湖镇、下塘乡、岩瑞镇。

高新区涉及片区(片区1- 4):玉山县高新区位于玉山县城西部,320国道穿区而过,拟建互通线与G60沪昆高速连接,交通条件好,区内规划布置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及变电站,能满足区内用电与污水处理求,并设置有多个垃圾转运站及垃圾填埋场。玉琊溪为区内主要河流,能满足用水需求。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较好地服务于片区成片开发。

城东新区涉及片区(片区5-6):城东新区为玉山县主城区,北有新320国道与G60沪昆高速,南有浙赣铁路与沪昆客运高铁,交通出行较为便利,区内合理布置了多个学校、医院,绿地与公园较多,商业服务设施与公用设施完善,能较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衢饶示范区涉及片区(片区7):片区基本沿320国道建设,东临浙江省衢州市,位于上饶市至衢州市的咽喉位置,交通较为便利,靠近岩瑞镇东垄水库,北侧将新建水厂,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能有效满足。

必姆镇涉及片区(片区8):片区位于必姆镇集镇范围内,306省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沿河规划了滨河公园,设置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并有学校、医院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临湖镇涉及片区(片区9):位于临湖镇集镇建设范围内,主要河流为饶北河,生活与生产用水充足,北侧为237国道,交通便利,设置有消防站、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符合成片开发的用地需求。

下塘乡涉及片区(片区10):位于下塘乡集镇范围内,657县道穿集镇而过,北至玉山县城、南连320国道,交通便利,东侧靠近河流,规划拟建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能满足区域内的用水与污水处理需求,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布置合理。

岩瑞镇涉及片区(片区11):片区位于岩瑞镇岩洲村与龙琴社区的交界处,区域有上海铁路局的货运专线,交通便利,片区内建有较为完善的路网,绿地面积较广。

(四)批而未供、土地闲置情况 以自然资源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掌握的县域内实时批而未供率判定批而未供率和闲置土地率。市县区域内2009年以来实时批而未供率超过全省2009年以来实时批而未供率平均数1倍以上的;市县区域内实时闲置土地面积占全省闲置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5%的,暂缓批准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根据自然资源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统计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相关数据情况。玉山县不涉及上述暂缓批准方案的情况。

四、成片开发必要性、主要用途和实现的功能 (一)成片开发的必要性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积极引进龙头产业项目落地,带动玉山县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共进的产业新体系。

2、大项目建设的落地需求 (1)大项目的落地发展,能够为玉山县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玉山县的民生就业问题,保障人民幸福、社会稳定。此外,一系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将有助于缓解玉山县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提高区内居民生活水平。

3、完善道路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需要 优化整个区域的功能布局,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水平,完善生活服务配套,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玉山县的快速发展使得成片开发区域的道路交通及其配套设施越来越显得乏力,为缓解交通压力,为区域内的居民、企业提供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有必要在现有交通网络上进行道路新建与改扩建工程。道路工程的建设落地,将增强现有的交通网络覆盖力度,为区域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性和通达度,也为我县的发展扩张提供有力的道路交通保障。

4、提升景观风貌及空间形态的需要 浙赣边际地区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建设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有利于整合两省优质的生态资源,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有利于打造长三角区域的“后花园”。 

5、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完整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范围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其他公益性用地,注重保护耕地,注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6、节约集约用地的需要 成片开发是综合开发的基础。综合开发就是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和房产开发、商业和公益、居住和公共服务,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统筹规划、集中性、一体化开发,通过统筹规划各类配置,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

(二)主要用途和实现的功能 1、主要用途 本次成片开发方案主要用途为储备库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等。具体用途分类面积见下表:

 

 

表2 成片开发范围主要用途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片区编号

用途

面积

片区1

工业用地

61.6153

交通运输用地

19.8335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11.6976

小计

93.1464

片区2

储备库用地

2.0379

工业用地

12.158

交通运输用地

4.3184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3.5567

小计

22.071

片区3

工业用地

2.077

交通运输用地

3.0746

居住用地

5.5312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8.2871

小计

18.9699

片区4

工业用地

3.0339

公用设施用地

2.3906

交通运输用地

0.1798

小计

5.6043

片区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6.2428

交通运输用地

6.2183

居住用地

15.8179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3.5954

商业服务业用地

4.5425

小计

36.4169

片区6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7217

交通运输用地

5.2308

居住用地

12.2782

小计

20.2307

片区7

工业用地

66.9582

公用设施用地

4.964

交通运输用地

28.4392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1.7637

小计

102.1251

片区8

工业用地

1.19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6.1338

公用设施用地

0.1041

交通运输用地

0.8901

居住用地

1.4668

商业服务业用地

1.0451

小计

10.8349

片区9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5896

交通运输用地

0.6366

居住用地

3.9491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0.2248

小计

6.4001

片区1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3.8073

交通运输用地

0.2282

居住用地

2.3202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1.4083

商业服务业用地

0.2449

小计

8.0089

片区11

工业用地

30.3863

公用设施用地

0.6786

交通运输用地

5.7382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9.5271

小计

46.3302

总计

370.1384

2、实现的功能 此次成片开发主要服务于玉山县的用地需求。成片开发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的产业发展基地,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生产、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此次成片开发规划主要用途为储备库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等。

其中储备库用地2.0379公顷,储备库是保障城市良性运转的物质条件之一,对于保障城市良性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城市其他功能部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工业用地177.4237公顷,实现促进产业与经济发展功能,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工业的发展,对于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推动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公用设施用地8.1373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0.4952公顷,实现完善周边区域配套设施布置功能,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文化娱乐等公共场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群众幸福感。

交通运输用地74.7877公顷,实现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功能,可为周边群众和产业园提供便利的交通通道,提高出行可达性和交通效率,促进片区功能调整,使整个区域发展环境得到改善,进而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居住用地41.3634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5.8325公顷,实现居住和配套商业服务一体化功能,建设集菜篮子、便民店、家政维修店为一体的城市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集零售、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40.0607公顷,实现建设居民公共空间功能,有利于片区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的空间格局。

五、成片开发合规性分析 (一)与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说明 本次成片开发范围以玉山县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定位为指导,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壮大提升既有产业,同时完善基础配套产业。根据《玉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为保证拟建设项目用地顺利完成征地报批,并满足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本次成片开发范围均位于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内,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二)与永久基本农田符合性说明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

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土地征收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根据玉山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本次成片开发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三)与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说明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根据玉山县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方案数据,本次成片开发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四)与自然保护地符合性说明  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及其他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筹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地域。

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还须把科研、教学、旅游和生产结合起来,统一经营管理,使之成为以自然保护为主的科学实验、生产示范和旅游的基地。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原始状态保护较好的自然景观地区,是开展生态系统研究的基地。

根据玉山县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方案数据,本次成片开发不涉及自然保护地,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五)与一级公益林符合性说明 通常所称的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公益林,是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划定,经批准公布并签有公益林保护协议的森林、林木以及宜林地,包括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公益林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公益林。

根据玉山县第二次林业调查数据,本次成片开发不涉及一级公益林,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六)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符合性说明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根据玉山县历史文化保护区数据,本次成片开发不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七)与土地污染地块符合性说明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广、种类多,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根据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掌握的玉山县土地污染地块数据,本次成片开发不涉及土地污染地块,符合方案报审要求。

六、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性符合分析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概述 《玉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经济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工业强县、交通强县、教育强县、文化强县、旅游强县、体育强县,基本建成符合玉山实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区域经济竞合优势明显增强,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驱动我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玉山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明玉山、法治玉山、平安玉山、廉洁玉山、健康玉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全省前列,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的新风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本成片开发的实施将增强玉山县的产业集聚力,加快区域产业的升级转型,拟建设项目符合玉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情况 锚定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综合考虑玉山未来五年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与发展要求,“十四五”时期,玉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一)“一强”:

——综合实力强。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在平稳健康发展基础上提质增效。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GDP增速保持在7.5%以上,GDP总量力争突破32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38亿元,实现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市排位进一步前移,市场活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二)“两美”:

——生态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全省一流水平,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成果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双向转换更加顺畅有效,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更加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趋合理,全县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68.33%。

——人文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文化服务和供给进一步扩大,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文明玉山进一步提升。

(三)“六好”:

——产业质量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科技研发支出不断提高,到2025年,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及优势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十四五”期间,成功打造300亿级、200亿级、50亿级产业梯队,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产业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发展格局好。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浙皖闽赣国家旅游生态协作区、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建设等机遇,加快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促进玉山与浙江、上海等地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8.5%左右,全力打造江西对接浙江的示范点,推动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营商环境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五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治理,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强化招商引资,持续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努力实现营商环境“全省一流、可比浙江”的目标。

——城乡协调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一主两副双廊四片区五平台”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基础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向浙江看齐,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均衡。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6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16万元和2.68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93。

——社会治理好。“平安玉山”建设取得新成果,持续推进“信用玉山”建设,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彰显,政府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和社区协商制度不断完善,乡村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

——百姓生活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县乡村社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宜业宜居的幸福玉山基本建成。

表3:“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实际

2025年

目标

年均/累计增长(%)

属性

综合质效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225.87

325

7.5以上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8.76

38

5.5以上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7.5以上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8.5以上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9.4

200

9以上

预期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4.18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创新驱动

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8

2.2

[0.4]

预期性

协调发展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2.0

1.93

[0.07]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6.5

62.5

[6]

预期性

改革开放

进出口总额

亿元

1.54

1.9

5左右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4

1.4

6左右

预期性

利用省外资金

亿元

72.52

106

8左右

 

绿色生态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省市下达的目标

-

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省市下达的目标

-

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8.27

 

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比例

%

100

91.67

[8.33]

约束性

森林覆益率

%

68.13

68.33

[0.2]

约束性

民生福祉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431

26800

8左右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76

51600

7.0左右

预期性

备注:1.全县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年均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2.[ ]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十三五”平均增速;3.约束性指标具体数值按国家下达任务执行。

数据来源于《玉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

七、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用地情况 (一)土地征收成片开局 本次成片开发方案共涉及11个片区,面积共计370.1384公顷。拟规划用途为储备库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等。

其中储备库用地2.0379公顷,占总面积的0.55%,工业用地177.4237公顷,占总面积的47.9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0.4952公顷,占总面积的5.54%,公用设施用地8.1373公顷,占总面积的2.20%,交通运输用地74.7877公顷,占总面积的20.21%,居住用地41.3634公顷,占总面积的11.18%,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40.0607公顷,占总面积的10.82%,商业服务业用地5.8325公顷,占总面积的1.58%。详见下表:

表4 成片开发用地布局情况表

单位:公顷

用途

面积

比例

储备库用地

2.0379

0.55%

工业用地

177.4237

47.9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0.4952

5.54%

公用设施用地

8.1373

2.20%

交通运输用地

74.7877

20.21%

居住用地

41.3634

11.18%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40.0607

10.82%

商业服务业用地

5.8325

1.58%

总计

370.1384

100.00%

开发片区内用途布局能与周边现状用地相结合,且符合开发项目和片区周边发展用地的需求,如片区4用地为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其周边为工业用地、城镇村道路用地及农村宅基地,片区建设能够与周边形成紧密连接,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完善了区域基础配套。

(二)成片开发拟安排的建设项目、开发时序 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情况、征收难度、融资情况、建设计划等因素,综合研究后制定拟建项目开发时序及年度实施计划。本次成片开发拟建项目用地开发时序确定为2021~2023年。拟建设面积共计370.1384公顷。

1、环保二期地块:拟建设面积约93.1467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约83.3722公顷。

2、热电联地块:拟建设面积约22.0710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约15.8236公顷。

3、标准厂房地块:拟建设面积约18.9699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16.8261公顷。

4、恒昌实业地块:拟建设面积约5.6043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约3.0229公顷。

5、法院北侧地块:拟建设面积约36.4169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25.7319公顷。

6、玉山二中西侧地块:拟建设面积约20.2307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9.0977公顷。

7、衢绕示范区地块:拟建设面积约102.1251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97.1611公顷。

8、必姆幸福商苑地块:拟建设面积约10.8349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1.5056公顷。

9、临湖建材大市场地块:拟建设面积约6.4001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4.1788公顷。

10、下塘国营大垄垦殖场垦区棚户区改造地块:拟建设面积约8.0089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1.7668公顷。

11、南方水泥地块:拟建设面积约46.3302公顷,其中需报批征收面积8.7503公顷。

本次成片开发拟在2021-2023年完成项目报批征收54.4324公顷,详见下表:

表5成片开发项目拟征收年度计划表

单位:公顷

片区编号

片区名称

时序

片区面积

拟征收报批面积

片区1

环保二期地块

2021-2023

93.1464

82.3722

片区2

热电联地块

2021-2023

22.071

15.8236

片区3

标准厂房地块

2021-2023

18.9699

16.8261

片区4

恒昌实业地块

2021-2023

5.6043

3.0229

片区5

法院北侧地块

2021-2023

36.4169

25.7319

片区6

玉山二中西侧地块

2021-2023

20.2307

9.0977

片区7

衢绕示范区地块

2021-2023

102.1251

97.1611

片区8

必姆幸福商苑地块

2021-2023

10.8349

1.5056

片区9

临湖建材大市场地块

2021-2023

6.4001

4.1788

片区10

下塘国营大垄垦殖场垦区棚户区改造地块

2021-2023

8.0089

1.7668

片区11

南方水泥地块

2021-2023

46.3302

8.7503

总计

370.1384

266.237

八、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年度实施计划 (一)用地项目性质、面积、开发时序 统筹考虑研究后制定拟建项目开发时序及年度实施计划,本次成片开发拟建项目用地开发时序确定为2021~2023年,拟新建项目面积共计370.1384公顷。

(二)成片开发范围内公益性及非公益性用地比例 本次成片开发方案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用地比例如下:

本次成片开发范围共370.1384公顷(含拟建区及现状建成区),其中非公益性用地224.6198公顷,其余用地均为公益性用地,共145.5186公顷。详见下表:

表6成片开发用地项目情况表

单位:公顷

片区编号

片区面积

公益性用地面积

公益性用地比例

片区1

93.1464

31.5313

33.85%

片区2

22.0710

9.9130

44.91%

片区3

18.9699

11.3618

59.89%

片区4

5.6043

2.5704

45.86%

片区5

36.4169

16.0563

44.09%

片区6

20.2307

7.9525

39.31%

片区7

102.1251

35.1668

34.44%

片区8

10.8349

7.1279

65.79%

片区9

6.4001

2.4510

38.30%

片区10

8.0089

5.4437

67.97%

片区11

46.3302

15.9439

34.41%

合计

370.1384

145.5186

——

九、成片开发效益型分析 (一)经济效益  基础服务设施产业的完善和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规模效应进一步突显。促进经济的增长最为直接的方式是税收的增加,另外,基础设施的完备将提高区位优势,对周边产业行业有较强的带动力。

通过本次成片开发的实施、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和聚集符合当地资源特点的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将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全县的综合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通过城镇的传导作用,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等,辐射、传播到农村,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加速城乡一体化,从而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社会效益 成片开发的实施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发展,新增产业项目的建设发展也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片开发的建设和投产有利于吸收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降低城市就业压力,减轻政府负担;有利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稳定政治、社会大局,加强社会管理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相关企业的生产消费和纳税可促进地方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本次成片开发的实施,可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完善产业链,符合玉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同时由于项目的建设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将直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间接增加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带动当地消费水平的上涨,搞活当地经济市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生态效益 土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土地开发建设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将农业用地为非农业用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从而改变地表植被的种类及覆盖程度,本成片开发实施过程将严格对涉及的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将有效恢复生态绿化功能,改变城市环境,在减少水域污染、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噪音等诸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使项目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征地农民利益保障 (一)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意见 本成片开发方案拟于2021年4月28日至5月27日在玉山县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且在开发涉及的各乡(镇、街道)及村委会公告栏张贴公示,征求范围涉及的村集体和当地村民的意见。

(二)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依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赣府字〔2020〕9号),本成片开发方案实施时,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区域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补偿,玉山县各乡镇及街道征地补偿标准如下:

1、冰溪街道 耕地、园地、人工高产油茶园、养殖坑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3400元/亩,林地、其他农用地17360元/亩,未利用地13020元/亩。

2、文成街道、临湖镇、樟村镇、六都乡 耕地、园地、人工高产油茶园、养殖坑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1100元/亩,林地、其他农用地16440元/亩,未利用地12330元/亩。

3、下镇镇、紫湖镇、横街镇、四股桥乡 耕地、园地、人工高产油茶园、养殖坑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40100元/亩,林地、其他农用地16040元/亩,未利用地12030元/亩。

4、必姆镇、双明镇、岩瑞镇、枫林镇、怀玉乡 耕地、园地、人工高产油茶园、养殖坑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38800元/亩,林地、其他农用地15520元/亩,未利用地11640元/亩。

5、仙岩镇、南山乡、下塘乡、三清乡 耕地、园地、人工高产油茶园、养殖坑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37100元/亩,林地、其他农用地14840元/亩,未利用地11130元/亩。

拟征收土地范围涉及的青苗、地上物及其他建、构筑物由玉山县人民政府按实际落实补偿并组织实施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