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第1篇

为此,本文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创业动机、理念和品质等为中心展开,共25个问题,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4份(问卷中各项所填无遗漏),回收有效率为84%。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校大学生创业动机分析 创业动机的理性化。在2104名调查者中,有40%的学生决定“毕业后直接创业”,有41%的学生想“先就业再创业”,其中有“创业冲动”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决定,比如说年级和年纪越小,他的创业冲动就越明显。经调查显示,选择创业的专科生有58%,而本科生仅有49%,研究生是50%。以上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是审慎而又具一定理性的。

功利化明显的创业动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逐渐功利化。经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目的“以赚钱为主”的为35%;认为创业是“体现自己价值,证明自己成功”的不到19%。这种功利化明显的创业动机与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密不可分。而这种“拜金主义”的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当然,不可否认,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以大学生创业并不盲目,而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去明确自己的所想所需。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创业动机的影响。有30%的学生的创业动机“受身边人的影响”,27%的大学生创业动机“受到家庭、传媒的影响”,选择“受到学校影响”的只有8%。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情况受到社会与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学校教育对毕业生创业的影响力明显不足。可见,学校对毕业生创业教育指导还不够,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养成,不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开展创业实践。

在校大学生创业观念分析 创业观念的现代化、理性化与多种渠道的选择。大学生创业的选择虽在各个领域占据一定的比例,但让我们惊喜的是,有接近20%的人愿意“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于民。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自主选择领域宽泛,从高级IT行业到传统的服务行业,都有大学生愿意发挥自己才智的一片天地。当今信息时代,大学生高精度的知识与信息敏感度的灵活掌控,还有风险资本、天使基金对信息业的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在IT、网络等高端信息产业方面崭露头角,国内外在信息领域都有了这样成功的先例。同时,对餐饮、家政等市场需求量大的传统领域和行业,大学生也同样有兴趣,并且愿意作为和积极创新。这充分证明大学生有创新的理念,不管在新兴领域和传统行业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愿意在这些领域中开拓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的生长点。

区域性对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在区域性上呈现不平衡状态,这也影响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地点选择。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创业的地区选择中,东北三省占到9%,西部地区占总比的19%,而长三角有31%的比例,珠三角则达到33%。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创业较多考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毕竟这里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理念、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创业相对容易,当然也存在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反观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也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因为这里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劳动力成本低和竞争压力小等创业优势。不过,中西部地区在政府服务效率、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大学生在创业区域选择上,也应考虑全面,综合衡量。

创业中的创新观念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调查中,选择“创业领域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占到了45%,“和自己专业相符”的占到了25%,“周围人建议”的占到5%。可见,自身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绝对的,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占据市场,一味地迎合和追随市场,其结果很可能最终被市场抛弃。这种创业心理往往可以让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更能够承受挫折与困难,对于创业的成功是很有意义的。

在校大学生创业品质的调查分析 创业中体现出的合作品质与独立意识。合伙创业占68%,独立创业占29%,家庭创业占7%,这个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竞争的激烈与巨大的压力,由此衍生出强烈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是当今创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一项重要人格品质。现代社会创业成功的案例已经充分证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个人创业,合作才能获得双赢甚至多赢。独立创业体现出大学毕业生的充分自信与独特能力,但家庭创业被大部分毕业生否定。

创业中体现出的意志品质和灵活性问题。有76%的学生选择在“创业失败后总结经验,从头再来”;25%的毕业生选择“重筹资金,二次创业”;还有5%的毕业生选择“放弃”。创业不是简单的事情,尤其是自主创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大学生阅历少、社会经验尚浅,因此,应付起来有困难。但坚定的信心、恒心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是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高校需要提醒大学毕业生,创业仅仅有强烈的创业热情和适应性是远远不够的。

创业中社会责任品质的养成。创业者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合作意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存在,这是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认为创业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占59%,认为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能力”的占50%,认为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占到了38%,还有就是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创业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认可程度,也预见了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美好前景。可见,责任与信心并存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格。

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思考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既有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创业动机、创业观念和创业品质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受学校的影响并不大,学校并未在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指导者,高校需要做得更多,并从以下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主要体现在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积极向上的内部因素和动力。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应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和目标,拥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实现目标的远大抱负和一定程度的压力与动力,所有这一切的综合作用积压到一定程度,才会将创业意识转变成创业行动。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应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不断涌现,其中以下工作应作为侧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二是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营造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创业人格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对创业人格和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该不遗余力地将其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可通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心理上影响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人格素质,比如乐观、自信、坚毅、果断、阳光等创业者应具备的人格素质与行为习惯,以便其适应并非一帆风顺的创业之路。

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心理素质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社会实践的属性,学校要充分提供各种校内机会,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得以锻炼。据研究,大学生的薄弱能力往往和某一方面品质的欠缺有关,学校可组织开展专题性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苦练内功,增强实力。

同时,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联系社会各界,建立校外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基地,使大学生通过实习活动,锻炼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能力,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智慧、长才干,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便形成将来自主创业需要的心理素质。

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通过调查还可发现,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创业专业知识相对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体制相对封闭,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少造成的。学校可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首先,利用其校内优秀的师资和专家,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大纲,编写专门的自主创业教材,向大学生传授自主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挖掘校外的各种资源,选择自主创业的校友或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从其自身的经历中,让大学生充分感悟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为其自主创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54-02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健全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观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素质教育观念滞后、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从而致使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无法获得解决心理问题与障碍的有效方法,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被广泛关注。所以,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自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结合学生心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也较以往复杂一些。因此,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受到长时间的压抑,而引起心理疾病,使其情感世界处在一种失重、失衡状态,进而陷入失败中不可自拔,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学院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抚平学生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心理“伤痕”,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大学生。其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意味着已经进入成人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依靠自己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就会产生心理落差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使其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是职业技术学院要构建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工程建设基础,把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当作前提,把学生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并将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作为补充。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有效建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一)成才意识较强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怀着满满的信心进入校园中进行学习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与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中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在老师与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还没有面对过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在他们心中,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难,因此成才意识极强。同时,受现今社会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的物质化、现实化、目的化,许多学生在校园中从事活动时,不是优先考虑兴趣和文化含量,而是从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程度去考量,因此奖学金、学生会和入党便成为学生们的重点追求目标。

(二)缺乏集体意识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满足。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基本都能为他们提供较为富足的生活。同时,作为90后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个性上表现得极为张扬,通常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生活,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过于强调自我空间与自我感受,做事情较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同时爱自由,不喜欢被班规、校规束缚,集体活动能逃就逃,集体荣誉感极差。

(三)攀比成风,缺乏独立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时期,因此受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问题。并且多数学生还依靠于家长进行生活,没有完全的实现生活与经济的独立。在这种虚荣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问题也都随之而来,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急待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学校委派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甚至是校园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法与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构建不完全

职业技术学院中没有专门对心理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管理的部门,许多院校直接将相关的人员与机构安置在校园学工处、团委以及与心理学有关联的部门。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极度缺失,心理咨询、办公场所极为有限和分散,从而导致各部门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管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技术学院中无法形成一个完全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心理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与相关领导,受时展的影响,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代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心理构成。在教育教学中极易出现与学生意见相左或是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出现,使学生无法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与亲密感,严重影响心理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认识,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当前,许多职业技术学院过多地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抗挫能力偏离,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学院要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纳入其中,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教师是育人的执行者,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

从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来看,教育内容实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内容过于呆板陈旧,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二学生,可以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心理学与生活“”女性心理学”“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礼仪与品格修养”等多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学生,除了上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可以增加“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乐观的求业、择业、乐业的职业心态。

(三)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除了开设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外,职业技术学院还要借助校园网络、广播、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多媒体渠道扩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宣传范围。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以及择业问题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节”“新生适应月”“趣味运动会”“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或举办有关心理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答赛等竞赛活动,或组织大学生心理游戏活动、“优秀心灵使者”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强化认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健全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首先,要健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心理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清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对在心理咨询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记录跟踪,并将总结出的问题倾向及时的反映给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以便学校领导与各院系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开导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院校还要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危机等相关心理知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每学期定期对学生干部、教导主任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教育人员进行学生心理危机意识的发现与预防教育,使他们可以具备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行为的能力,还可以协助心理素质教育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防范学生自杀为重点的危机防范与宣传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优化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心理咨询模块,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建立健全人格。当前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较为滞后,学生无处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与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依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并要求相关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并且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心理咨询机构中,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咨询、讲座和职业生涯的辅导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问题处理能力,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格。因此高校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师队伍。职业技术学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纳入到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促进其加强自身心理知识的提升与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经费允许下,向外界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与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基础。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已刻不容缓,各大院校要高度重视,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体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危机,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

[2]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05).

[3]姚恩菊.浅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12(09).

[4]袁萌.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3-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转变,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新思路,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年3月首次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为教育计划提出,此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得以提升,如何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局势以及网络媒体等新事物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冲击,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新挑战。

一、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及结构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素质是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从内涵上遵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逻辑顺序。

人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从逻辑上看,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是与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就个体而言存在两种情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保证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同时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应身体健康素质提出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的状态表现,而且有其内在的稳定品质。简言之,心理健康是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人们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应了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差异。

结合对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三个概念的理解,对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以下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沈德立,2004),就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拟定了一个基本结构模型,主要从7个方面概括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素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归隐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

本文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为研究基础,根据我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特点,提出下面的结构图,并以此结构图为依托,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由只重视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将加强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才培养提到重要地位,当前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老师高期望的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环境与梦想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宿舍同学生活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常表现出冷漠孤僻、缺乏热情、不能与老师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等。长期处于被排斥、冷落的境地,缺少朋友,长此以往性格过于内向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2、情感困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已步入成年期,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现代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强烈,处于动荡和复杂时期,很多大学生由于对性发展缺乏认识,对异性的神秘感等,导致他们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恋爱问题的困扰,如单相思、失恋等。

3、学习缺乏动力。由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难度与中学相比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感。自制力差的学生迷恋于网络虚拟世界,自我封闭,逐渐导致厌学影响自我认知、心理情感的定位。

4、自我认知能力偏差。大学生处于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青年期,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心理上的脆弱性更明显。很多大学生好高务远,给自己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即陷入困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思维具有片面性、缺乏深刻性,无法良好的自我认同,心理素质不完备、成熟度低。还有诸多现象如脏衣服打包回家让妈妈洗、稍遇挫折就寻死觅活等等,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膨胀阶段,他们过多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可能形成严重的认知能力偏见。

5、就业心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心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思想上产生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焦虑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随之而生。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要知道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要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注意稳定性与内在性的渐进统一,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而不只是针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新时期大学生素质健康教育,结合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绿色校园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是指以人、德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优化学生的心理。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从根本上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基础,突出道德、责任、人格的完美统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拔尖人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有始有终,高校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学生,因此确保高素质的具有心理学素养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奠定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多样性知识的指导。高校不仅可以利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只是,同时可利用网络技术另辟教育途径,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指导,还可以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个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渠道,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基地,人的言行与心理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颇、特立独行都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种种联系。所以学生家长本身应有意识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者,今后的工作应继续从发展角度对待和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秀枝.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西昌学院学报,2012(1):135-136.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建构

教育环境的改变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也对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加新媒体元素,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时展的趋势,真正影响到素质教育活动。

(一)大一新生: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晨性心理素质培养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活动和体验活动

因此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以角色适应为核心,以发展性心理培养为方向,遵循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结构的特殊性进行开展。对大一新生的培养应着重于发展性心理培养,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发展性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生活,抓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大一阶段就应该对新生进行新媒体环境方面的认知教育,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大二、三学生: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

经历了新生适应的阶段之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大多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根据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和高校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认同的心理态度,继而出现学习倦怠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也都会选择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因为性格和个性的不同而产生诸多困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所呈现的问题也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网络炫富、“有钱人我们做朋友吧”等现状无不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观和感情观。

同时,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在三年级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活动项目,用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将作用发挥到最佳。

(三)大四毕业生: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

大四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这~重大问题,大学生心理在这个阶段呈现波动大、极敏感的特点,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杀行为高发的阶段。由于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对生命教育的缺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深刻,受挫能力较低,在困难面前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心理素质创新模式是以全体大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构建的,从新媒体环境下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展性心理素质培养到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再到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培养,这三条培养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种主要力量(即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自组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层面

(1)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虽然心理素质教育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提出了,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一直将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度不够。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队伍。国外的心理健康模式与国内模式的不同表现在心理维护的人员组成方面。国内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或者辅导员,很少利用到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不得不说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主阵地建设层面

优化心理咨询中心职能,发挥心理咨询主阵地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众多学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当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并没有考虑去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这就说明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出现了缺位,没有发挥本该具有的功效。不同性质、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中心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旧的案例去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除了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数据库,心理咨询中心还应该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改革中发挥其主阵地的关键作用。从国外的学校变更模式不难看出,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如果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就应该对其进行变更。而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是否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征,所以最有资格对学校的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专业人员建设层面

提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树立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对于心理学课程的感觉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那是因为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同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学相差甚远的缘故。国内的教材教法模式就是根据这一方面进行的改革,所以教学要改革,教材就要改革,教材的改革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期望从心理学课程中学到宏观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传统临床模式就对我国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学校;社会;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教育职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逐步壮大且极富活力的团体,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是备受瞩目的明日之星,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了大量的调研,笔者发现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往困惑

异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二、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总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这个群体本身的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大学生们一定能够逐步地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以一个更加澄澈和纯净的心灵来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