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基层教师,笔者发现各个乡镇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伴一起相处,在活动中体会乐趣,培养积极的品质。也有一些社会组织来到学校举办活动,利用寒暑假,给孩子们开展活动,传递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笔者也参与过红十字会举办的“爱心义教进校园”活动,利用节假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汉字听写、武术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带来社会给他们的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否从内心去接纳与感恩外界的这些帮助?
笔者在《感恩父母》的课堂上进行小调查,让他们谈谈“父母对子女爱的行为”有哪些?大部分学生表示很茫然,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行为,认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极少数同学在冥想的过程中很有感触,表示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爱的付出和行为。当提起和父母的冲突时,学生们则是更有感触,发现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爱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态,更别提对其他人了。而且多个班级进行上课都出现类似的情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很淡漠。
最近在心理咨询接诊中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为了亲子关系的问题来咨询。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的关心,就心生怨恨,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关心自己。一旦发生冲突,有的时候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父母,心中产生怨恨,久久不能原谅父母,并且会忽略父母所有的付出,不懂得感恩,情感淡漠。
感恩教育是一种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过程。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研究的却并不多,很多感恩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感恩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一个人心存感恩,有助于他更好地传递感恩的行为,心存感恩也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周围所发生的事。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懂得识别别人给予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2.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伴随情绪的困扰,所有的问题几乎都离不开关系,更有一些学生是一种病态的处理方式,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他人。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和周围发生的事情?a生不满。24项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感恩与掌控感就属于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愿意去传递爱、传递帮助,通过这些助人的行为,也让他们体验高自尊及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爱和归属的需要,有助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三、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能和问题儿童画等号,应该在他们身上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现有的调查关于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品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更多地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并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品质,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感恩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通常在个体的内部识别和感知,并且从心理上真正地认可别人的帮助,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种美德。培养儿童的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任何一个途径和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它必然是一个多途径合作的过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关注与解决。
1.父母是教育的核心,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沟通
有时父母在外地务工,必须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外出务工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理解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在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当然金钱也不能是父母弥补自己爱与陪伴缺失的唯一工具,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也要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恩品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品质。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相处中也要注意识别自身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羔羊”,更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有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及时化解孩子的怨恨情绪,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易式的爱。
2.学校方面是主力军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优化校园环境
感恩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比如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演讲比赛等多种途径,在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并更多地带学生们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帮助他们,比如走进敬老院送关爱,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其感恩的品质。
(2)探索多种有益的途径,完善学校感恩教育
对于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学校必须将其系统化,不能虎头蛇尾。留守儿童的内心是特别敏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特殊的个体对待。这些孩子通常也会和同龄人一样,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他们缺少倾诉的对象。当然学校在平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另外,学校必须让各种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这样才有利于感恩品质的巩固培养。
(3)探索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观察、学习、体验,运用动力学理论,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发展良好生活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困扰和生活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其心理品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困惑。有实践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降低其焦虑水平,提高其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是显著有效的。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学生设计一套合理关于感恩品质的团体辅导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团体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市也有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我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可行的而未成熟的思想构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下去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由心理学老师牵头来给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当然从事团体辅导的心理教师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团体活动,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的,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
3.从社会层面上加大关注
(1)构建感恩长效机制并进行逐级监督
关于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光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构建长效的机制,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更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实际上并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更提不上感恩品质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管理部门只知出台政策、有时来检查,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监督,没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有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展活动。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得到更长久的效果,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和管理。真正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真正能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有效的,而不是表面的、无效的。
(2)加强培训
关键词:沙盘游戏治疗;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51-02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但由于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完善,致使大学生仍然存在一些负相的心理品质,如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意志力薄弱、没有足够的学习动机、整体能力素质不高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品质会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结合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沙盘游戏疗法,可从心理深层面来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
1.原理。沙盘游戏技术起源于洛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东方文化理论为结合,由多拉・卡尔夫于1956年创立[1]。沙盘疗法以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其假设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由于内在无意识压抑太强,与意识和客观现实没有得到足够的沟通,自我防御机制和自我限制性信念太多,而人心灵深处却有一种自我治愈和自我完善发展的力量,个体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中,可拥有该能量,逐渐达到沟通无意识,促进心理治愈和自我完善。这种方法容易绕开对方防御机制,促进其内在无意识透过意象顺利表达,更易达到个体自我整合。
2.流程。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流程,综述国内外学者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创造沙盘世界。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规则,告知来访者用心创造自由摆放,沙盘游戏方式无所谓对错,帮助来访者唤起“童心”。阶段二:体验和重建沙盘世界。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此时咨询师遵循“非言语治疗”的原则,以建立安全、温暖环境,以无条件的陪伴来观察和记录。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和重建,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并注意个体语言和身体语言为线索,鼓励来访者停留在被共鸣的情绪中。阶段三:治疗和连结现实世界阶段。唤起来访者了解沙游的意义,鼓励来访者留意沙盘中的问题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和转化的。阶段四:留影并拆除沙盘作品[2]。
3.种类。按照沙盘游戏参与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沙盘游戏与团体沙盘游戏。个体沙盘游戏主要用于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并能激发来访者无意识的自愈力量。团体沙盘游戏治疗主要对于多人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沙盘呈现出各种人际互动的特性,用非语言来观察个体人际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便可以对人际关系进行调整,从而促进个体内心的成长,增强团体驱动力。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积极心理品质是由Hillson和Made于1999年首次提出的,后来seligman在其著作《积极心理学导论》中这样定义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构成,美德和力量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具有类似缓冲器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激发人内在的潜能,帮助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困难,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具有潜在性,必须在外界的刺激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需要人们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发现与培养。
2.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能力,通过有意识地挖掘与培养这些能力,可以让人们在相应的条件下将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积极心理学还发现,积极心理品质让人们更容易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拥有积极品质的人总是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更愿意是追求成功;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容易走出消极情绪,及时的调整自己,积极的面对困难,所以也就更容易解决困难。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钐的重要时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有效提升其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精神状态,帮助其更好的完成自我提升与自我成长。
3.积极心理品质能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赖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在遭受困难或打击的时候能够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帮助,增加大学生的幸福感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大学生活或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不仅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也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从而让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幸福感。
三、沙盘游戏疗法有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积极的情绪。大学生只有客观、全面的认知自己,才能正确的认知其他的人和物,当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很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在现实期望中受挫,当期望值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负面自我评价进而体验负面情绪。然而沙盘游戏最初的治疗对象是儿童,现在对成年人的心理治疗也越来越广泛。沙游最大优势可开启成人在儿童时的记忆,对所使用沙具的象征性语言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感知力,在赋有积极想象的意象游戏和塑造模型过程中能获得一种持续的快乐,带回童年美好记忆和反思,学会对自我认识重新定位,保有平和应对心态,有利于其产生积极的情绪,逐步养成积极心理品质。
2.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促使心智成熟。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通过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心理治疗方法,创造了从心灵到物质、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沟通桥梁。沙P游戏使咨询师提供了自由和安全的空间,大学生从建立沙盘中观察对自我探索、人际互动关系、修复原生家庭创伤等方面,运用积极想象技术,得以察觉到自身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冲突及防御模式。沙盘游戏治疗让团体成员共同创造出一个“心灵乐园”,在这个空间里个体容易降低防御,使焦虑感以意象的表达方式,充分在沙盘中得以释放,并将其与现实世界连结起来,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人格,从而缓解焦虑,增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促进个体自我整合和个性化的实现,使得心智更成熟。
3.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在沙盘游戏过程中通过意识和无意识建立,最易将童年时的原生家庭引发在个体内心深层存在的创伤触及,这使得他们能平衡外在现实和内在现实,逐步达到矫正行为和心灵自愈的目的。除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时,大学生应积极培养信任、原谅和感恩心理品质。通过团体沙盘设置的游戏规则,促进团体间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自我认识与探讨自我,以发展良好的自助功能。团体沙盘游戏还能促进个体成员的心理发展和成长,发挥由个体的自我治愈力组合而成的团体动力场,在其过程中学会感受、观察并接纳他人。合理建立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在分享阶段学习团体成员间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沙盘游戏疗法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养成优秀良好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沙盘游戏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要帮助大学生完善积极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升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好的取得成功,获得足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观察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能力。培养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环境,积极组织儿童参加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不断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观察能力,为孩子的想像和记忆思维等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二.绘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1、绘画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脑是抽象思维,右半脑处理总体形象信息。当下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重视文字、数字这些内容,使幼儿的左半脑负担过重,对幼儿的和谐发展不利。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的东西启发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和结构等,来发育其大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较差,这个时候他们学习画画却很容易,用图画表达内心的东西反而比用语言表达更简单,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重点是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因此,绘画在幼儿的教育中非常重要。
2、绘画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我们通常把幼儿爱好、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等的综合叫做个性心理品质。对儿童进行绘画教育,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愉悦感,无论是教幼儿绘画还是让幼儿动手,都会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可以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进行绘画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会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一些良好品质的形成。绘画教育是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道德判断,正是这个过程使幼儿的心理素质发生了变化。
3、绘画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形象性是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绘画的时候,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绘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体现出来。绘画教育的自由性和表现性,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想像,发散自己的思维,使自己产生灵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性品质。
三、幼儿绘画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通过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要想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幼儿与生俱来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究,在幼儿学绘画之初,教师就要保护好他们这种天性。绘画教育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不断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激活幼儿绘画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把绘画教育融合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乐中画,在画中乐,使绘画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绘画,可以激发幼儿更大的绘画兴趣。
2、让幼儿在绘画中培养自己的绘画思维
培养幼儿的绘画思维,丰富想象力,使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应积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以下手段:一是用创意命题,培养想象力。在进行绘画活动中,用创意命题给幼儿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要用一幅图画来描绘春天,可以先带孩子们去自然中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之后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效果将会更好。二是鼓励幼儿自由作画,激发想象力。比如我们明确了绘画的主题,其中画面背景要求幼儿自由想象作画。引导幼儿无拘无束作画,充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自由发挥。三是注重幼儿个性化的培养,丰富想象力。鼓励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放飞遐想,充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让幼儿对绘画的构思,对事物的独特认知,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美妙图画。
3、幼儿在绘画时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突破已有的绘画思维
幼儿在绘画时,有时候会遇见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注意观察幼儿,给予适当的点拨。一是幼儿在进行绘画时要以自己绘画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让幼儿自主绘画,充分发挥幼儿绘画的自主性和表达的自主性。二是让幼儿大胆的画,用心画,不用害怕自己画不好。当幼儿产生胆怯,教师要多加鼓励,大力支持。当幼儿心理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就会产生创作的激情。三是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讲述自己的绘画过程,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感受。在绘画教育中,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让幼儿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春天的景象。
四、结语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心理发展;影响
J60-4
一、音乐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
幼儿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形式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该学科涉及音乐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通过开展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美感,发掘幼儿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艺术学习以及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幼儿在相应的年龄段内达到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开朗的性格、积极的情绪、无心理障碍等。幼儿音乐教育与其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音乐的渲染,既能够舒缓幼儿紧张的情绪,又能够调动起幼儿的热情,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音乐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活跃幼儿大脑,进而对幼儿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不同风格的音乐,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儿童歌曲拥有轻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能够活跃幼儿的思维,提升幼儿的记忆力,引导幼儿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古典音乐拥有厚重的旋律,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感,舒缓幼儿的情w;流行音乐拥有自由多变的艺术风格,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流行音乐会对幼儿产生误导。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消除幼儿的心理恐惧
幼儿往往会对陌生事物感到害怕、恐惧,尤其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而言,他们多半会哭闹不止,不适应陌生环境中的生活。这时,教师可播放一些符合他们年龄段的音乐,用舒缓的音乐稳定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逐步消除幼儿的焦虑感。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利用音乐进行辅助教学,如讲故事时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幼儿放下戒备、胆怯心理,认真听故事,既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消除幼儿的心理恐惧。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交往沟通能力
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幼儿渴望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关注与赞许,希望被集体接受,但是幼儿又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使得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环境。这时,教师可运用音乐教育,为幼儿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氛围,让幼儿通过参加集体音乐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形成团结合作意识,并得到同伴们和老师的肯定。如,教师可组织合唱、合奏等协作性要求较高的音乐活动,引导每一名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明白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音乐效果,从而有助于培养幼儿交往沟通能力。
(三)有助于发展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够通过多样的韵律、节奏、音响效果表达歌唱者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进而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使得幼儿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情绪波动,做出欠妥当的行为。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快速缓解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融入到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如,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时,幼儿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妈妈,体会到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获取切身的情感体验;又如,在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时,由于这首儿童歌曲节奏感较强,所以能够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吸引一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幼儿积极参与到儿歌的学唱中,从而发展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四)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避免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而音乐教育能够对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让幼儿放松心情,调节幼儿的情绪。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的音乐学习环境,能够发掘幼儿的艺术才能,并且设置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难题,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幼儿乐观应对困难的良好品质。在音乐活动评价阶段,教师要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和积极评价,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有助于帮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结合幼儿心理成长规律,有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发展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晓玉.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创业家,2014(1):121-123.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学生;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特殊区域。该区域人口密集,流动性强,不同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差距悬殊,这也导致了该区域整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城乡结合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需我们的重视。此外,由于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缺乏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只能由非专业人员兼任,这样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培养。
一、城乡结合地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层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缺陷。城乡结合地区的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甚了解,往往采取与学生年龄不符的行为模式或学习模式,学生往往会产生压抑、沉默甚至暴躁的心理。此外,大多数家长长期在外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特别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家长的关注与陪伴,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父母关系恶劣或父母离异会令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导致敏感多疑、充满敌意甚至行为偏执。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则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类似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原生家庭会对后代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习惯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2.学生层面。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由于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一方面要求独立自主,脱离大人的看管;另一方面又表现得十分幼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他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吸引,尤其是城乡结合地区的学生,面对外面各种各样娱乐场所的诱惑,例如网吧、游戏厅,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疏于管教的他们逐渐沉迷其中,导致不良行为的滋生。
3.学校层面。学校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班级文化以及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会有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难免会出现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厌学、考试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体验,从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会造成和加剧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城乡结合地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能经常体验到快乐、满足、幸福等积极情绪,就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能不断地取得成功,改变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自信幸福的人。因此,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做好家校社合作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影响,因此,要努力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创建幸福的学校文化,营造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以及打造积极阳光的社区,通过三点一面的带动,充分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普及起来,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积极的心态以及行为习惯。
1.创建幸福的学校文化
一个良好的学校文化往往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创建幸福的学校文化势在必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第一,学校领导认同幸福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教育理念并愿意为其付出努力,完善相关行政机制,建立专业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小组,以校园积极心理学课程、课题带动,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培养积极向上的学生。第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教师的人格特质和情绪都会影响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离不开培养教师的积极品质。
2.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密不可分。家长的教养方式、行为模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应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力量,主动学习和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同时,学校应该定时开展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面的论坛、讲座或者家长会,让家长能够更近距离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3.打造积极阳光的社区
城乡结合地区虽然环境特殊,但是社区是不同区域资源的统筹者。社区能够更好地调动该区域的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能够更好地利用宣传册子、媒体宣传等手段给学生和家长传授积极心理学理念,让他们在社区文化中感受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同时,社区可以创建积极、幸福、健康的文化环境,及时给予心理困惑的学生或家长更好的辅导和帮助。
(二)落实心育工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能力,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落实教学工作,践行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1.多方位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课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除此以外,团体心理辅导、个体辅导以及学校心理辅导中心都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首先,专兼职心理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接纳学生,理解学生;其次,要切实落实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在心育课上能够有所收获,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秀品质;最后,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去疏导学生,让其享受快乐幸福的人生。
2.全方位践行学科渗透教学工作
仅仅依靠专职心理教师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常规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让学生在每个学科都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积极心理品质。首先,每个学科的老师必须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应该创设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并内化成积极的行为模式;最后,多采取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
城乡结合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坚持践行心理健康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心理健康的诉求。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念,用心教育好城乡结合地区的每一位学生,用积极心理学的力量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徐伟.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佰桥,王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2).
[3]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