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一)计算机素养的培养

人们普遍认识到,在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学校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独特的东西来看待的,游离在学校各科日常教学课程之外。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合将计算机看作是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意味着在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因而,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学习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三)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传递工具的改变,整个信息传递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将改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将使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从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将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形式,因而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在学校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也叫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解决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思想政治学习阶段,也叫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阶段,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而且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合阶段,也叫IITC(Inter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是更强调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合问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较为理想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及教学、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将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和新技术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和依据。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阅读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出现使知识的联结由线性的变成网状的,由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

四、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极大的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它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涌现的状况。

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因在形式上具有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写板书,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等效果,因此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也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尺度。但仅仅用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计算机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中,有机地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思想政治学习生活化以及终身教育的愿望的实现提供了保证。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使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总之,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应用,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正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它将会大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王雪.网络与教育[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知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90-0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人,想要对人进行教育,做好对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做到可以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人、了解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知觉具有复杂的特征,它不仅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时,总是会处于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并且我们往往会因为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在认知上出现偏差,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失误。因此,了解知觉原理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与知觉恒常性,明确心理学认知理论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式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对于克服认识上的偏差,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对象无疑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知觉

所谓知觉,指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知觉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们后天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知觉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按知觉过程中某种感官所做的主要作用分为听觉、视觉、动觉、视―听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另外错误的、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知觉叫作错觉,有意的知觉叫作观察。所有这些共同组成了知觉的内涵与外延。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理解和利用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有四大基本特征,即我们经常说的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一,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直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各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把握该事物。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总能够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比如我们在夏天见到西瓜,不仅从感觉中看到西瓜又大又圆而且是绿果皮红果肉,而且知道西瓜又沙又甜,很解渴,虽然我们没有吃西瓜,但是通过以往的经验,知道西瓜的口感,这就是我们对西瓜的整体知觉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改革开放新局面和十新提出的城市化社会转型,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非常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有整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从整体把握受教育者的特点。当今社会,每个教育对象都有自己的气质、个性、情感诉求、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可谓是形形,如果逐一去把握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知识,积累各种各样的例子和典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越来越迅速地做出判断,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也要形成一个整体,既能体现我党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又能包括新时代的新问题,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有时效性。

第二,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人们对同时作用于自身感觉器官的所有外在刺激物并不都进行反应,而是只针对其中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这样人们才可以把注意集中到某些重要的刺激或某些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的干扰,从而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愿意把一些知觉对象优先筛选出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过程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从客观方面来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与新异性都会使人们产生知觉的选择。就对象本身特征而言,重要的东西、独特的东西、鲜活的东西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主观方面来看,人们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也都会影响知觉进行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该要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的需要、态度、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应该注重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的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多举办主题鲜明生动、形式新颖独特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事物结合起来,从而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对一些学历水平不高的群众更适合用一些感性教育的方式,而对大学生等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来说更适合用理性教育的方式,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把握不同群体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通俗地说,知觉的理解性也就是指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总是愿意用知识经验去解释与判断被感知的事物,把它归入到一定的系统当中,从而能更深入地感知它。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上的指导、时间活动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知觉结果也不同。比如说老中医与年轻中医相比,更注意到一些病理上的细节;成人与儿童相比,成人在看一段文字的时候往往更能看出这段文字的深意,察觉到一些儿童察觉不到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言语指导,讲究语言的艺术,坚持启发式的疏导,多用引导的语言,少用排斥的语言;多用探讨的语言,少用命令的语言;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生硬难懂的语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知识特点。比如在“马加爵事件”中,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马加爵的内心状况与性格特点,及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积极地语言引导他的行为,相信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有目标有方向,对教育对象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用目标去激励教育对象,激发他们积极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思政工作者,在平时的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尽量避免错误知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正确对待,正确引导,不能粗暴地进行批评,不顾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第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变化的情况下,人们依然会把事物感知成为一个稳定不变的整体。比如说我们在山上看山下的建筑,会发现这些建筑非常渺小,但是我们不会认为它们真的渺小,而是因为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我们站得高站得远导致看起来很小,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对人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基于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反映,从而更有可能基于客观实际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断的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大家对教育内容有一个长期持久的认识,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经常改变对事物的认识,而是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同时,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知觉的恒常性经常会导致刻板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要避免对人的刻板印象,切不能依靠主观感觉判断人,更不能因为受教育者突然的一些变化而对其产生错误的看法,应该通过长久以来的认识来正确看待教育对象,并且结合环境加深了解之后再做出判断。

三、正确认识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一)正确认识和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强烈影响。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往往是在头脑中形成的最鲜明、最牢固、占据主导地位的印象,并且总能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首因效应往往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因为第一印象好而对他人全盘肯定,或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而对他人全盘否定。所谓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处于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的刺激不断出现时,印象的形成往往主要取决于最后期的刺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不是对立的,它是人们在认知问题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分别强调的是最初和最末的印象对人形成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对比较陌生的人或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首因效应往往表现得比较比较明显,而在对熟悉的人或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近因效应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看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积极作用,争取给受教育者留下美好的最初和最末印象。通过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可以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者与教育的内容,而不是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带来的消极作用,自觉避免它们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因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产生的对受教育者的认识偏差,既要避免第一印象的不好而造成之后的不合理偏见,也要做到不因为最后的印象差而否定前面的成绩。唯有做到这两点,教育工作者才不会犯全盘肯定或否定的错误,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工作对象。

(二)正确认识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所谓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人或物的认知,往往有一种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认识倾向。正如同大风天气前的月晕会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人们如果认识到客观对象具有某种优秀的品质,就认为其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这个认知对象就被一种肯定的晕轮笼罩;相反,如果人们认识到客观对象具有某种低劣的品质,就会认为其在各个方面都很低劣,这个认知对象就被一种否定的晕轮笼罩。这种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刻板印象则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客观对象产生某种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影响着对人们的认知和评价。刻板印象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有时可以通俗地看成是人的思维定式。刻板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知。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也是人们在认知问题上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人们的崇拜心理,后者强调人们的守旧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一方面要正确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积极树立教育典型,挖掘特殊人物的优秀事迹,引导教育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出色或者差劲而对教育对象进行全盘的肯定或者否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利用刻板印象这种惯性定式更好地发挥成功典型的“晕轮”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克服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作用,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固有印象去判断和评价教育对象,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每个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正确认识利用知觉理论,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可以为今后更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新局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视野和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更好地处理问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

人文关怀,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自身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因此,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的探寻,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尊重个性差异,实施素质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个体的受教育者,不仅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个性的烙印。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呈现差异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具有层次性,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呈现多样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尊重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其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和发展方向,设置、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三、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每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在同一阶段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求得发展,在内容上就要不断创新,使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克服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同人的实际相脱离的某些教条主义倾向。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日益剧烈,不同的文化中均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多元文化包括母体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性的吸收,对于延续传统,培育创新意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等学校是追求真理、探究真理的圣地,高校的人文精神内在地体现了学术精神,要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沟通与融合,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倡导和谐理念,优化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社会环境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约束个体的行为,推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情感需求,突出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

在中国进入新时代语境下,实践育人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和压力。人们逐渐意识到构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内涵及构成要素,厘清和增强价值结构中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提升价值主体认知和实践能力,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认为,价值的产生是人对象化实践的结果,人在对象化实践中不仅与活动对象、活动本身形成实践关系,而且与人自身形成实践关系,实践成为人主体性价值和主体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归宿。可见,价值实质上是人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批判和超越的结果。一般说来,所谓结构是指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排列方式的搭配和组合。结构表征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内部联系,显现为构成要素间的有机排列组合。价值结构则是指价值体系构成要素间的排列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由此类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是指由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价值介体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和排列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复合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构成要素

1.价值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是实践育人的教育对象,也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受众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心智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族群在价值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点,有正向的价值需要,也有负向的价值需要;有低层级的价值需要,也有高层级的价值需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旨在帮助大学生构建价值知识体系,探寻价值需要对人精神追求的意义,使大学生能秉持正向的价值观念,理性对待各种利益诱惑,自觉从低层次价值需要向高层次价值需要提升,积极追求真善美,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2.价值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中的价值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施教者,包括家庭、高校、政府、社会、企业五方面。价值客体能否或者多大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取决于价值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知、对国家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及彼此的相互尊重。价值客体间的有效耦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3.价值介体。价值介体在促进价值主客体间发生价值关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践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介体,也是满足价值主客体价值需要的重要承载。价值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程度不仅取决于价值主客体状态,还取决于价值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介体状态。因此,人们在考虑实践育人成效时,不仅要考虑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施加的教育影响以及价值主体能动接受教育影响的因素,还应考虑影响价值介体状态的其他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构成要素关系

1.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一方面价值客体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把握价值结构的运行方向,保障其在预设的轨道上行进,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实践方式主导价值主体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价值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能动地对价值客体赋予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再造、内化,形成彰显价值主体独特性和主体性的价值符号。价值主客体间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合理性的不断完善。倘若价值客体的主导作用持续弱化,那么发生价值主体偏离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就大;倘若价值主体的主体性功能无法激活,势必影响价值客体的积极性,容易导致价值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隔阂和疏离。2.价值客体内部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客体是由高校、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组成的五方协同育人体系,五方协同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行决定了价值客体作用的发挥。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主体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中发挥着其他实施者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为统筹各方实践育人资源提供政策、资金保障;企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信息反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家庭是大学生人格成长和品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实践育人工作成效起到促推作用;社会是政府、高校、企业、家庭的衔接枢纽,协调育人体系可能存在的冲突,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格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之优化路径

(一)实践之谋: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整体布局

实践之谋是从整体上谋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需要制定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价值目标预期的全局性思考。从本质上讲,实践之谋即采用全局视野、整体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构建进行整体设计,既要激发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介体自身内在活力,调动构成要素的积极因素,提升构成要素质量,又要对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价值关系进行有效配置,夯实构成要素间的价值共识,减少价值冲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整体性优化。在具体实施中应把握以下原则。1.凝聚共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的顶层设计应以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立足点,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全局,以大学生品德修养、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等核心理念为逻辑基础,充分征求和尊重家庭、政府、社会、企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需求,明确实践育人共同体各实施者的权责边界,完善和规范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组织和实施框架,寻找价值客体五方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价值客体的价值共识,树立五方协调育人的共同体意识。合力运用家庭的支撑优势、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社会的场地、人员优势、高校的科研优势,营造共商共建共享实践育人共同体氛围。2.有效对接,坚持配套举措落地原则。顶层设计在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运行保障等方面要综合设计,构建和完善价值主客体以及价值客体内部的交流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评价机制,优化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生态体系,“从战略层面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贯穿到政府治理、高校改革、企业发展、社会服务等过程之中,又要从操作层面对具体共建的活动、项目、基地等进行统筹规划,并制定和出台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1]。加速价值主体与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家庭的信息交流、互动,开展以相关课程、实践团队、具体项目、技术服务等形式为联结的双向对接,将顶层设计的优势转化为构成要素间的无缝对接与契合,转化为价值主客体对价值目标的认同,转化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履,使顶层设计在具体措施中落小、落细、落实,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

(二)实践之道:增强互动关系,实现有效匹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说是一种追逐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信念教育,是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精神需要的教育活动,这种精神需要可解读为“大学生对事实认同的求真需要、对价值认同的意义需要、对情感体验的信服认同需要和在以上认同中毅力与韧力的建构需要。”[2]精神需要的建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驱动力使然,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基于社会责任和教育公益性的历史责任使然。1.增强价值主客体的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结构各构成要素间的合理排列组合是构建有效价值互动关系的基础,价值主客体价值关系越密切,互动交流越频繁,价值结构就越趋合理,其整体效应的发挥也就越稳定。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具有开放性、整体性、自我生长性等生态特性,在这个价值结构中,价值客体以价值主体专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出发,基于已有的实践资源对价值主体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价值主体从低、中层次的价值需要向高层次的价值需要迈进。价值主体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甄选符合自身价值发展的信息进行加工、内化,在价值介体的作用下,实现自我行为外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增强价值客体内部的互动。价值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关键。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组织构架下,坚持以生为本,围绕提升价值主体的实践能力开展系列研讨、项目对接、实践品牌塑造等系列活动,在目标任务、沟通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密切联结,减少价值结构内耗,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合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探究、反思、顿悟、确证等心理体验,拓展实践活动的时空维度,进一步增强价值客体各实施者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范文第5篇

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

(一)类存在

人是类存在物,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个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因此个人是类存在物;第二是指人类不同于物类,也不同于人类中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它是类存在物。类存在物就是人通过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而历史地形成的特殊的类,这个特殊的类只能是人这个类,即人类。因此只有人类才是类存在物。类存在物是人类全体,是人的无限存在,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人的联合与积累,主要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存在形态。

(二)社会存在

人是社会存在物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以社会群体的方式生存的,离开社会群体,个人就不成其为人等。第二是指人的群体不同于动物群体,人的群体是社会存在物,动物群体只是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的群体便是社会群体,社会存在物就是指社会群体。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形态即人和人通过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统一体,人类社会总是要通过这种社会统一体来实现、落实和体现。

(三)个体存在

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具有肉体和灵魂、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方面。个体的人作为物质存在就是人的血肉之躯,即肉体组织。肉体组织或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是个体人成为自然存在物的直观证明,它表明个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服从自然界的进化规律,具有生老病死的特性。个体的人作为精神存在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世界的总和:即由人的情感、兴趣、意志、智力、技能、思想、境界、人格等所构成的内心世界。个体的人如果除去主观世界,便成为行尸走肉,成为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的物质存在。

二.人的存在方式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一)类存在:人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活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在人的价值实践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时出现矛盾和对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塑造不断调整整个个人和社会的矛盾,指导个体在冲突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实践结果进行审视和评价,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启迪个体智慧,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潜能,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激励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超越其他生命的关键就在于人对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世界的不懈追求,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人特有的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互配合、相互渗透,通过传播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文化理念,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推动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完善[1]。

(二)社会存在:社会交往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社会交往实践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主体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生成的社会活动,人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双向乃至多向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以往单极式的灌输模式而建立主体间的对话沟通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启迪人的交往智慧,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人们走出“单极自我”,顺应交往全球化的内在需要,激励主体开展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进一步透视自我和完善自我,在互动中进一步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同时还可以教育人们尊重个体发展差异,帮助人们在交往实践中创造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避免凭借强力和对抗来控制其他个体的做法,逐步形成共存共享的交往机制,在良好的交往氛围中推进个体的共同成长。

(三)个体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首先通过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健康的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来培养人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激励人把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逐步内化为生命主体思想道德认同,转化为生动的道德践履,在推进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同时促进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然后通过树立人正确的政治理想,培育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优化和调整自我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促进良好性格、优雅气质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人的存在方式视野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

1.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开发人的主体能力

主体意识是人积极地发挥主体性的前提基础和内在条件,主要指的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个人的主体能力、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某种自觉和认识。培?B个人的主体意识首先就要使他们自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同时为了整个社会的健康迅速发展,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能只是注重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忽视他人主体性的发挥。

主体能力是人成为主体的基础,是人作为主体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要对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他们的主体能力,就要注重提高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能够在缤纷复杂的社会中远离消极负能量的影响,多接受积极正面的熏陶,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能够使个体的发展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要,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和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就是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然后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他所说的不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稿归宿,即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提高自我修养,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可以在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把其与接收教育联系起来,要引导受教育者在清楚明白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引导他们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仅增强了个体自我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全体成员的主体性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引领个体社会化

1.激励个体社会化意识和潜能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之所以必须,是因为靠着社会中的劳动分工,每一个体都使自己从属于群体,这样整个物种才得以继续存在”[2]。因此,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中,人才能维持自身的存续和发展,真正成为“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社会力量传递社会规范、宣扬社会道德,深入透析社会本质、增强人们的社会认识,提高人们参与社会交往的自觉性,引导人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寻找个体的生命意义。激励人社会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人对社会的情感和信念,不断提升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效率,促进人对社会的认同,增强个体社会化的质量,为群体和类的塑造奠定基础。

2.引导个体社会化的方向和途径

对正确的社会化方向和途径的引领。通过引领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方向、道德意识提升个体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帮助个体理解和把握社会规则,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规范生命社会化的活动目标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的日臻完善。

对错误社会化方向和途径的纠正和管控。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某些方向偏差、道德失范和行为越界,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思想引领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以在必要时与制度法律的强制功能相配合,在法制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对人们“软引导”和“硬控制”的双重功效,使个体走上正确轨道。

3.完善个体社会化定位

从个体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帮助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增强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自我发展的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从社会层面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人们形成适合自我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同社会互动中呈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与社会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权利、义务的总和。人在生命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角色流变,每一次角色变化都意味着新一轮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的角色价值观,在面对角色冲突时互相尊重、相互借鉴、彼此宽容,帮助个体提升生命素质和品德修养,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自我协调,提高驾驭不同角色的能力,在认知社会角色中不断完善自身。

(三)满足人合理的物质需要,发展和完善个体存在

1.尊重和理解个体生存的物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建构活动,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人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过去我们曾过分强调人的精神性而忽视人的物质性,仿佛只要沾上物质,思想就变得不再纯粹。因为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内驱力,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唯物主义的,要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点,需要正确认识生命个体的自然需要,切实满足生命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物质利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同发展。

2.引导人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

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是人身上的自然性的鲜明表达,然而人的天性中有不少动物性的成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道德引领加以规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规范人的利己本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同时至少不损害他人的权利,不至于达到“人对人是狼”的彼此伤害境地;应该推动人的天性不断符合人类道德发展的需要,引导人们放弃不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培育满足合理物质利益的健康方式,推动人的自然生命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