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柔道 赛前 心理素质 培养

柔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赛前心理训练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现代柔道比赛中,运动员身心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理过程的变化激烈、迅速,要消耗体力和心理能量,这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控。因此,赛前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一、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1.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表象训练法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的学习,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技艺效果。比赛前对于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充满必胜信心,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进行表象训练时,要在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暗示应简单明确。

2.模拟训练法

运用模拟训练能提高应激能力。模拟训练可根据比赛性质、规模,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运动员在紧张的气氛下易出现情绪紧张、不安、反应迟钝、知觉和思维活动过程缓慢等现象,为了调整这种不良心态,我们采用了模拟比赛练习法,使运动员在有观众、有裁判、有喧哗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一切都按比赛规则进行,让运动员经历不同情形下的情绪经验。经过几次锻炼后,这种状况得到改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自我暗示训练法

自我暗示训练法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根据学生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适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把运动员对比赛名次及多方面的焦虑和担忧转移到正确运用技术和提高自信上。这样会缓解运动员比赛中的紧张情绪,从而正常发挥水平。

4.注意调节法

注意调节法指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性,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运动员上场前感到十分紧张,就把注意力指向以前某次成功的比赛,回忆自己在获得优异成绩时的情况,尽力回想起当时的兴奋状态。如果比赛前运动员的注意力是指向和集中考虑自己尚未完善或尚无把握的某个动作时,就应该迅速把注意力指向完成较好的动作上去,多想自己有把握的动作,提高自信心,从而稳定情绪。教练员应特别注意赛前训练中提高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和把握性,这对稳定学生参加比赛时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5.放松法

运动员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会导致肌肉的紧张度增加、运动协调能力下降、技术动作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可采用肌肉放松和调整呼吸法加以缓解,来改变肌肉紧张程度,达到稳定心理状态的目的。

二、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1.加强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与能力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有自信心,能力往往能正常发挥。另外,还需要有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唯有如此,才能在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自信心。柔道运动员的自信心主要依赖于平时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及赛前训练中科学、合理的安排。教练员应尽量增强运动员对自身运动技能的自信,不允许他们出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害怕失败的念头;在训练中教练员还应多以表扬和肯定的语句鼓励运动员,使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2.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比赛目标

柔道运动员只有明确比赛任务的意义,才能加强责任感,才能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投入到赛前的紧张训练和比赛当中,发挥勇猛顽强的拼搏精神,才有可能战胜各种困难,从而战胜对手;反之则会造成紧张、失常。赛前教练员要给运动员制定比赛目标,目标的确立应既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机能潜力,又能确定行动计划,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好。如果制定的目标运动员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或对运动员在赛前期望水平过高,经常会使他们过度紧张;但如果目标过低,又激发不起运动员的斗志。因此,所制定的目标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之一,其特征包括:认知、注意、思维、情绪。因此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实现竞技能力的提高。现代足球运日趋强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比赛处于劣势状况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表现出的消极心理,极大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影响着比赛的结果。研究和掌握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它是伴随着运动员年龄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对运动员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过程

足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技战术行动时,要形成和具备对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准确性,包括对球的判断,注意的集中、分配、转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正确性等心理能力或心理品质。这些心理能力构成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过程的心理特征、思维过程的心理特征和注意的心理特征。

(二)注意力

足球比赛技术动作繁多,战术多变,运动员完成的动作属于开放型技能,加上比赛中速度快,变化多和时间长,对运动员注意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较高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抉择,完成最合理的高质量动作。如果注意强度减弱、稳定性下降或分散。哪怕瞬间,都可能导致动作反应迟缓,动作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动作失误,贻误战机。

(三)思维过程

足球比赛是在双方相互制约和各种瞬息变幻的技战术动作对抗条件下进行的,运动员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和迅速正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任何一种细小的变化,揭示对方的技战术意图,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运动员的思维活动应具有行动性、预见性、敏捷性及创新性等特征。思维活动是以双方的技战术行动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行动加以表现的。

(四)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足球运动员的情绪特点是受主观因素和足球运动本身的特点所控制的。足球比赛的对抗性,竞争性和激烈性,是造成运动员情绪鲜明、强烈的直接原因。如球队大比分领先,胜券在握,常常会出现轻松愉快的情绪。反之会出现焦急、泄气悲观情绪。可见比赛中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才能使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方法

(一)狠抓运动员气质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等。这就是运动员的气质,它是运动员的精神支柱、是运动员能否成功的基石。也是教练员要组建一支优秀运动队而首先应该解决好的,关键性的问题。

因此,教练员要制订长远计划,从基础训练开始抓起。运动员拥有了良好的气质,由他们组建的队伍将是一只打不烂、打不垮的顽强队伍。

(二)信心的培养

信心是发挥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信心会导致运动员心理过程混乱,影响技术能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失败,足球比赛充满着变数,偶然性大,不到最后一秒,就不能轻言放弃,历史有无数次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场面。所以要经常通过实例鼓励队员,树立队员的信心,培养队员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三)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将训练的安排,尽可能与面临的比赛条件相似的一种实战心理训练的方法。在实战训练阶段,教练员可根据本队的实际尽可能多安排模拟训练。如在训练比赛中,教练员故意制造一些错判,误判或反判,使运动员产生急躁、埋怨等情绪,思想不集中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赛后教练员应及时总结,让他们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培养他们成熟的比赛心理。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抗干扰的毅力和适应各种比赛环境的稳定心理。并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自制能力,在不同的比赛条件下,发挥正常水准提高整体战斗力。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第3篇

阐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分析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

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可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这样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而我们过去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使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中要弥补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人格优化,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

1.2 可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随着大学教育向学生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同时,这种学习模式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的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想象,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是难以完成自主型教育、能动性学习任务的。只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才能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可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 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 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 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 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

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

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 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铁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光明日报,2006-05-21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王久梅(1969-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素婷(1964-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经济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五位一体’素质教育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 HB13JY009)和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08003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9-02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含义,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结合前人的研究再加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考,本文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含义界定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共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产生影响的心理品质。

关于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刘华山认为,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人生态度、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社会实践与生存心理、耐挫力与坚持力、智慧与创造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对团体、对知识、对周围事物、对困难、对压力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的特征

1.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社会实践的结果。

2.相对稳定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是大学生的个别行为表现,更不是一时一地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3.综合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的综合体。

4.可评价性。心理素质会对大学生的活动成效产生影响,其品质具有优劣之分,因而具有可评价性。

5.功能性。心理素质作为内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既可以决定当前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预测固定情景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功能性。例如,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等。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信心缺乏。受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影响,很多高职生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发展的盲目性较大。他们往往缺乏成功体验,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常常担忧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不被老师重视,怕自己将来不能适应社会,却不清楚如何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为未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忧心忡忡,经常为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自己不够优秀而烦恼,又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

2.情绪管理能力差。有些高职生的情绪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非常容易情绪低落,容易发怒,与同学不能正常交往,有时甚至造成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影响了人际关系发展。随着这几年高职生的招生分数逐年下降,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以来,这样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校园集体打架事件时有发生。

3.意志力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遇事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做事没有计划性;执行能力差,不能一以贯之,虎头蛇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持久力;自控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较低等。

4.挫折承受力不强。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缺乏愈挫愈勇的信心和斗志。

四、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得到重视和推广,关键在于高职学校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而且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真正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改变教育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心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全面引导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并将此过程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心理素质教育应该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素质教育课堂,又有心理素质实践培养,即有整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师生协助又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体现为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平台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多种教学策略并用,促使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是讨论交流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被使用,包括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后发言、老师点评等步骤。这种授课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和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适时得到老师的好评与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不断得到增强。

二是角色扮演策略。是指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心理的策略。角色扮演的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和情景模拟训练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内心冲突,表达内心感受,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有些角色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进行合理发泄。角色扮演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力,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合作能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行为强化策略。强化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当受教育者表现出教育者期望出现的行为时,采用强化的方式对期望行为进行巩固,使期望行为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的自然反应、习惯性反应或行为。行为强化的形式主要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在教育活动中,要多使用奖励,少使用批评;既要奖罚分明,又要给年轻人改过的机会,这就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

四是幽默教学策略。幽默是一种能力,需要有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做基础。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深受学生喜爱。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他人、社会都会相处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板报、橱窗、广播等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改变学生原有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活动。心理咨询可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形式,例如,我学院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就属于团体咨询的范畴。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使有心理障碍和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

三是开展心理训练。心理训练通常包括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耐挫力训练等。例如,情绪管理训练,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与管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学习情况,并且善于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告诉学生“能够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当保持理智,逐渐学会并掌握情感转移、自我安慰等情绪调节技巧。耐挫力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面对挫折的行为反应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够坦然对待,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永远都不要向失败要理由。实在解决不了时,先找个合适的对象倾诉一下压力和苦涩,进行合理宣泄,避免情绪积累,然后蓄积力量再准备厚积薄发。

5.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高职生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磨炼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每学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活动,认真安排大三期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进行实习指导,在企业一线进行教育和管理。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6.创设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心理素质的隐性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努力创建环境优雅舒适、精神文化健康、管理制度规范、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不断加强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的正面引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得到良好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平台,例如,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克服过度关注自我的狭隘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多举办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和体现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多角度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自信、乐观、勇敢、坚强、自制等品格。

[参考文献]

[1]韩如芳,张彩霞,姚英.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2]匡兴华,吴东坡.关于素质教育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3]刘建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途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5).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排球;发球技术;心理因素

发球作为排球比赛的开始,强劲而有威胁的发球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手段,具杀伤力的发球不仅可以破坏对手的战术组合,而且可以创造直接得分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对方防守反击的能力,不允许拦发球增加了发球的攻击力和主动性。特别是每球得分制的新规则,发球也就从单纯的得分手段转化为得、失分兼备的技术。国际排联关于"发球触及球网上沿进入对方场区为好球"的规则修定,为发球的技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发球失误即失分,使得唯一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发球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发球队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加突出。在过去为追求破一攻或发球直接得分采用的"拼发球"等策略,需要按规则的变化而相对调整,运动员在发球时为了减少失误,也会在发球时求稳而相对发把握球,从而降低发球的难度和攻击性。发有把握球可以使队员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但会给防反增加难度,给全队增加防守心理压力。由此可见,每球得分制要求运动员发球既不能"死拼"失误多,也不能为"保险"而无攻击性,有效的对策是加强发球训练,提高发球质量的同时增加攻击性,需要指出这里的发球成功率,不仅仅是要求球过网并控制落点在对方场区内,更要有一定攻击性,不能是"菜球"。此时心理素质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发球的质量甚至影响得失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现对西北民族大学06级体育教育班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为100%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问题发放问卷。

②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的体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学生排球比赛中的心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表得出结果如下:

1.据调查数据(上表)显示学生可能比赛经验少、心理素质不稳定等在比赛中往往会出现过度紧张等不良反应。学生有40%以上在正规比赛中会有明显紧张情绪,当他们遇到激烈比赛气氛因心理就紧张而造成肌肉僵硬,影响技术动作发挥.这种由于心理因素而影响到技术动作的情况在问卷中有80%的人表示认同,可见学生还要在平时注重和加强心理训练.特别是在关键场次,关键分,发球队员面对压力很可能发出的球不但没威胁力,还可能造成发球失误.这就要求教练要充分利用每次比赛机会锻炼队伍,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能发,敢发、并减少失误,提高队员士气.

2.造成发球失误的原因分析

比赛中的各种干扰,不良性刺激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如啦啦队的叫喊,教练员的喊话不当的指责,裁判员的漏判或偏向对方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不熟悉的环境,外界干扰,比赛经验少,心理不稳定等因素的情况下会影响他们的发球效果.约有50%(由上表可知)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此类不适应的感觉.另外受同伴的影响。如连续发球失误或不适当的语言提示,也会影响他们发球的效果。 在排球比赛中,局间或一局结束前,两队比分接近时,由于队员心理紧张、情绪波动从而引起发球失误;或两个比赛队的实力相当,个别队员急于求胜,由于情绪急躁,使发球失误增多。

由于比赛气氛紧张,能量消耗较大,体力下降等原因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过于疲劳,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比赛中,激烈的对抗、使队员的精神高度集中.队员身心负荷大,易产生疲劳.就会导致队员动作变形,无法较高质量地完成发球及其他技术动作。

发球者的气质类型影响排球比赛中发球及各项技术的发挥.在每个球队中队员们有的人活泼、好动、敏捷、迅速、喜欢交际;有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有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漏、善于忍耐;有的人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处理仔细等。这些现象在生理学上称为气质类型差异,即心理活动不同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和倾向性的动力特征表现。根据希波克拉底体液分类,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在体育教学中应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因"质"施教。不同气质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由于外界干扰, 再加上排球本身的特点, 特别是每球得分规则的执行以来, 加大发球者的心理压力, 不同气质的球员对待不同条件下的发球也就有所不同。人的气质在生活和活动条件影响下可以发生改变, 以所受影响为转移, 消极的气质表现可以变为积极的气质个性, 因此平时训练中多设置心理障碍, 在各种消极条件和环境下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大胆仔细的气质个性, 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发球基本技术训练的同时努力培养良好的发球气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心里素质, 不为比分落后而气馁、不为领先而麻痹、不为相持而急躁, 能集中注意力发好球赢得比赛胜利。

三.结论与建议:

在训练和比赛中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来保证各项技术的稳定发挥。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运动员才不会有心理压力,在各项比赛以及场次中放开的打,敢打敢拼,发挥自己和球队高水平竞技能力。由于每个学生队员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身心正处在生长和发展完善过程中,由于心理不稳定容易造成失误,也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总之,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完成技战术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老师就需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训练,使运动员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发挥球队和队员的技战术。使学生队员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取得比赛的胜利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 高级教育出版社 2006.5

[2]黄汉升.排球 高级教育出版社 2005.7

[3]朱荣辉 排球比赛中心理因素对发球成功率的影响及训练方法研究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