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第1篇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这首诗启示我们: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正常和谐的发展,培养会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姑且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我们应大力倡导“人本主义教育”,以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那么,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呢?

提到人本主义,有人会简单地认为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们对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某些方面观点的分歧。以下借用杨韶刚(2003)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两个主体进行说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义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由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把事实与价值融合,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是这一理想的充分体现。“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必须对其它知识和研究方法有一些系统而概括的了解。人本主义的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重视自我概念,突出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自我概念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其学习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和成功感渗透到其学习活动中,变成一股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概念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人们普遍认为人本主义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这是对人本主义教师特点的误解。人本主义的教师具有民主化的性格,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不仅具有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而且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

一、健康

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健康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部分。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熟悉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学会合理营养;学会保养自己(包括保护自己的身体、生命安全),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并坚持体育锻炼(发展一项至多项体育爱好),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懂得什么是健康心理和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二、智力

智力的开发是人本主义教育的主体。它包括知识的学习和开启智慧的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包括关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基本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应该是人发展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开启智慧的能力主要有这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理解声音(语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动作、符号(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其它通用符号)、物象(抽象事物,包括国际理解);记忆力;表达能力:用声音(语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动作、符号(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其它通用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联想和想象能力;规划、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组织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别教学,轻视集体教学;重视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家乔治・奈勒曾说:“年轻人是到教师那里而不是到学校那里去受教育。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教师家里,或者在学生家里相见,如果适当的话,就在外面相见。”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在这里,知识和智慧,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获得的,通过一问一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了学生所不知晓的原因何在。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是在循序渐进地诱发、引导学生而非灌输,教师决不将自己的观点、理想、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

三、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人类灵魂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基本的思想观点、意识和品德三个方面。

基本的思想观点包括: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包括自己)、事、物(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发展的方法论);有健全的价值观,包括:人与自然的价值观,人与他人(社会)的价值观,人与自我的价值观,人与文化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审美观。

基本意识包括:人文精神;责任心;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进取和创新意识;实现目标的意志。

品德主要包括这些: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有爱心(爱国、爱民)、善心,尊重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爱惜劳动成果,自信自立自强,有明确的理想。

四、做人

做人,做会生存、会生活、有教养的人,不仅是生命体能动性的展现,是学生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外化;更是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展示和完善。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18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于美国,是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后出现的第三种思想,马斯洛是主要创始人,罗杰斯是发展者,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命令权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学生不能有所创造,只是继承教师的认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应用情感力量,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求帮助学生做到亲身体验与自我评价,从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实现“非指导性教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1.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很多教师在研究考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过于重视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种现状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应该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影响人的全部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教育观点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居于主体地位,都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虽然很多教师也明白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处于组织者与指导者的地位,但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控制着课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将意义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学习这些思想。一是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帮助者,主要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不再应用注入式与“满堂灌”,而成为启发式与讨论式,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自由学习,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3.强调情感作用,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和认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人们只将认知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这是错误的,提出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接近自己的老师,才敢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应用各种策略寻求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4.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没有顾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罗杰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所以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认识,认真研究学习过程。要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宁美妍.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第3篇

1.1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

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些转变也必将推动声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声乐教育是一种视觉和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只有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才能真正领悟到声乐的艺术特点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的重要,坚持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是比较重要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声乐教学的目标设计与声乐教学活动中,营造一个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型为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

1.2以声乐为教学的中心主轴

声乐是以人声为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声乐的学习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丰富的创造性和极高的兴趣性,它与普通的文化知识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声乐的高度艺术性对于人的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声乐教学必须所要进行的部分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掌握两方面,但它们不是声乐教学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根本的教学目标,声乐以人体为乐器,因此,声乐教学的“以人文本”应该包含着声乐功能的发挥。

1.3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方式强调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人的个性发展和发挥,培养一个有个性的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个性,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潜在个性,因为人的个人经验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正是从这些个体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教育的观点是教育和教学应该能使学生发展的更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发展成为类似的同类人;课程观: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的重点从教材转移到了个人,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教材思想结构的分解课程,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特点,使原本完整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使人难于整体把握,人本主义教育的课程观提出了“统一观”这一概念,要做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材的整体结构相吻合,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相结合,这种统一的观念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的问题,关心的是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形式的问题,弥补了常规课程的不足和缺陷;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经验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要看教师能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说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教师已经不是以往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而变成了学生的促进者,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经过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促进其不断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个性的特殊个体,他们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人本主义认识到了学生与教师的这种平等关系,提出了要转变角色,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全新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认为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使他们处于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强调个别教学,改变集体教学最大的观点,为了形成学生独特的个性,应该尽可能实行个别化的教学模式。

2.人本主义思想在声乐教学中的产生和演化过程

2.1人本主义思想的产生

人本主义最初是一种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学说,它强调的重点是以人为主体,人本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的一种新思潮,主张的是人的自由权利不可侵犯,进行人本主义式教育也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这种新的教育思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为目标的新教育观,人本主义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在当今的21世纪,人本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当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中外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2.2人本主义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思想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是由音乐艺术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音乐和人是相关联的,音乐离不开人的参与、也离不开人的情感,如果没有了人,音乐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它的生命也不复存在了。弘扬人本主义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关键所在,教师运用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声乐的教学实践,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和对课程改革的切实履行,由于每个人的情感、知觉是不相同的,因此,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运用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可以建立起教师的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2.3声乐教学中人本主义的运用原则

人本主义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加以运用才能发挥到它的最大优势。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教师做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具有善于主动创设有利于声乐教学场景的能力,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的引导学生,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这里充当的是辅助和促进的角色;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声乐艺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需要创造的科学,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循序渐进,通过逐步的培训可以达到声乐教学人本回归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坚持启发和引导的教学原则,声乐教学本身属于一门艺术类的教学课程,强调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创造的潜能,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执行者,通过这种启发和引导来创造和谐、互动的学习气氛;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更加尊重和关注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大的教学环境中还要将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3.声乐教育“人本回归”理念的构建

3.1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声乐教学人文的体现

常规的声乐教学过程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来感知音乐,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表达声乐的思想感情,这种传统的方式缺乏的是一定的科学性,单单凭感觉是达不到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的,现代的科技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利用数字化的设备显示出声音这些基本元素,再通过多媒体软件和教师的音色进行比较,会以波形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自己与教师的音色差异,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觉、视觉和主观的判断能力,这种新奇的教学模式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现欲望,因此会更加热爱声乐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唱、学生录,或者学生唱、教师录的方式,再将学生与教师的声音效果进行比较,学生就可以从波形图中发现自己哪方面需要改进,教师再根据差异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表达方法、如何达到完美的表现效果,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改进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2以民族化的内容来进行人文弘扬

少数民族占有我国民族的绝大部分,各个民族在声乐的演唱形式上也独具特色,也存在很多不同的民间流派。一些有影响力的歌剧就是出自少数民族的歌剧形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具有浓厚本土气息的声乐带入声乐课堂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发声方法,掌握这些民族歌曲的特点和蕴含的文化气息。除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声乐歌曲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曲也是极具特色的,可以一并带入教学课堂中,通过对不同民族声乐的差异和演唱技巧进行对比后,掌握声乐的发声技巧,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但是注意不要刻意偏重某一民族的文化,教师在教学时,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形成声乐课堂的大融合。

3.3更新声乐教学的观念

声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课程,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在声乐教学和学习中的责任与任务,明确自己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所在,教学的本质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演唱形式、多少首歌曲的演唱,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怎样将这些演唱技巧巧妙的应用在不同的歌曲上,让学生学到音乐的本质,进而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学会用音乐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用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3.4重新构建教师队伍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谭妤晗,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博士研究生,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陈见波,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新课程研究》杂志编辑。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这种教育思想引起了当时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刻影响着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被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接受并推崇。我国高校近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准确地理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运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 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根据个人特点来帮助发展人的独特性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教育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自我,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使其实现内在价值。马斯洛(A.Maslow)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的形成。这个概念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即对自身特点的认识与判定,对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所指的“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社会之间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智、理想、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2. 主张情、智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把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培养的课程上,而且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这种思想不再只注重学科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更注重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切入,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了课程的“综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情绪、态度、价值)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要实现“综合”课程观就需要打破固定教材的界限,在知识深度的基础上扩大知识的广度,注重强调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形式,这样就可以弥补传统课程的局限性。

3. 坚持把学生作为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对传统教育持批判态度,认为使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是错误的,认为这种做法在不同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在寻求自我表现和社会化方面的努力,使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应该反过来,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详见右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被动的外在学习,抨击机械地“填”与“灌”的教学方法,主张激发学生动力,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真正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精神财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环节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达成学生“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条件。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学,学习的效果怎么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倡导这种人本主义教育,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经验中发现自己想学的知识和需要的知识。

4. 提倡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整个教育环节中的师生关系有了新的界定,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罗杰斯(C.R.Rogers)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罗杰斯曾经主张废除“教师”这个角色的定位,应以“学习的促进者”来诠释这个职业。罗杰斯还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

二、人本主义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以人为本”已经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如何实现大学生世界观的科学构成,以及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央16号文件已经颁布8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8年里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有部分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也迟迟未能解决。例如,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执行力度不一致;有些学校对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统筹的管理;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由多个部门同时监管,乱而无序的境地;在教学中出现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实践课程等诟病;存在重视实践活动的宣传效果而忽视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升等现象。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环节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审美情趣的提升,激发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对艺术的欲求发自内心深处。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它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理念。任何一个理念的提出, 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

Keywords:life

Philosophy of life

Humanistic

Constructivism

Abstract:Life educationoriented management concept to their own potenti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matrix of lif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to

education. I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nurturing students in their hearts,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of the training, Is a harmonious fullness, contains the wisdom of the life education philosophy. Any ideas that will certainly be the underlying

theoretical basis. Lif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fe philosophy,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 来唤醒生命意识, 启迪精神世界, 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旨趣, 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提出, 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也不例外。在笔者看来,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论基础。

生命哲学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对其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获得生命问题的根本解决的学说。它是更直接的存在主义哲学。该哲学的主要观点是:生命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活力。这种活力又来自精神面,因此,人的生命是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去考察的。从这个角度看,生命哲学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历史。例如,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更广的文化)等,那就是他们的生命,那也就是文化,也写就了历史。故而,生命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最终根源。生命作为一种活力,又被从不同侧重面去理解,意志、冲动、渴求、期待、体验,不同的生命哲学家选择了不同的侧重面来建立自己的哲学。生命哲学,在认识论上,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或直觉高于分析);在心理学上,认为情意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倾向。直觉可获得理性之外的体验,同时,直觉又超过一般感性。生命哲学认为,只有用生命去理解生命。而当体验与直觉被认为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的时候,进而也就认为,生命只有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自己。体验是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基本方法,体验也是对他人的存在加以理解的基础。由此,生命之间才得以联络,生命之间才得以沟通,对生命的研究也才成为可能。生命是自身运动、生成发展的过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识流,故此,生命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现象先于本质,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这是视生命为活力的观念延伸。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 生命化教育价值观念的基本理念体现为:教学是一种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 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和谐的关系;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及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种唤醒教育。即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更新自我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这种体验性和创造性。从生命哲学的角度, 生命化教育价值观念主张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不存在至高无上或权威的知识,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习就是经验的建构, 学习就是体验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

因此,如果说生命哲学的基本功能是确立人的自我形象,那么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以生命哲学所确立的自我形象为蓝图,以实现自我为目标的教育管理理念。其基本功能是尊重个体的生命意识,塑造自我的整全人格,塑造自我形象。在二者的关系上,生命哲学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生命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是生命哲学的实现。二者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心理学家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不能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也不是鼓励或片面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中心理念有二:一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二是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人本主义观点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人的潜能的发挥是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潜能和人格发展的驱动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最终不是被浇铸和塑造、教育而成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或帮助,使他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呼吁教师不应该以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告诉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过程中的“促进者”。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 也必然是借鉴了人本主义积极思想。人本主义观点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该观点坚持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坚持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等等,实质上体现为对人及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其的个体性,帮助学生探讨和理解隐含在他们所有经验中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强调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发展,并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强调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不是 “判断”和“说教”,而是“发现”和“促进”。即要“目中有人”,即目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及其意义的赋予是由主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地建构起来的。因而, 知识不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知识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合作学习,注重让学习者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并且指出个体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必须建构自己的意义,但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第二,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根据这个原则,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地转移(transfer)到学生头脑中去,相反,是学生自己从他们所听见的话语或所见到的形象中建构了他们自己的意义。在此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极为重要。因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第三,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因此外在世界的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尝试性建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但却认为人们只能以个人的和主观的方式认识这一实在。有时人们对这条原则产生误解,以为它主张“什么都行”(anything goes)的相对主义,以为人的每一个建构结果都是允许的。其实绝对不是这样。建构的结果必须是“可行的”,只有那些对建构者有用的建构才是“可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构想, 但其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思想, 正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极大关照,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精神所在。

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三大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的生命与本性,给人类的教育活动以极大的启迪。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在笔者看来,随着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将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