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快速发展

科技快速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快速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快速发展

科技快速发展范文第1篇

生猪养殖是洮北区畜牧经济结构中的传统产业,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据2011年底数据统计,洮北区生猪发展达到16.8万头,出栏9.6万头,猪肉产量4370吨;规模饲养户307家,年出栏生猪6.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达2.2亿元,占牧业总产值12.2亿元的18%。洮北区生猪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洮北区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等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推动了全区生猪生产发展;二是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牧业发展3年攻坚战使全区生猪养殖由千家万户的散养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特别是2011年年初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全区现有生猪备案养殖场34家;三是生猪品种实现了良种化,优质肉猪比重增加。洮北区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化工程,改良推广使用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猪品种,提高生产性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30%以上;四是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农户投身生猪产业,同时,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生猪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养殖户通常一年出栏2~2.5批肥猪,大大提高了出栏率和商品率。

2.市场需求情况

市区市场日均销售生猪290头,其中:自产60头,外进230头,外地生猪进入洮北区市场销售占有率79.3%,主要来源于华正、雨润、汇昌等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白条猪。全区年出栏生猪中,用于自食5.6万头,上市销售11.2万头。

3. 未来发展空间

猪肉是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的大宗副食品,生猪生产也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洮北区位于蒙、吉、黑三省交界处,是白城市区所在地,城乡人口总数50.9万,猪肉消费需求空间大。2011年洮北区被国家确定为半农半牧区,省政府2012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洮北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目前,地产生猪在全区市场销售占有率仅为20.7%,由此可见,发展生猪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要充分利用洮北区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抢占本地猪肉销售市场,“十二五”期间生猪年发展数力争达到26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由本地自给型向外销扩展型方向的跨越。

4.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4.1疫病种类繁杂,防控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洮北区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再则,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存在着外疫传入风险,对全区动物疫病防控形成严重危胁,防控难度加大。

4.2规模养殖发展不快,标准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数量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全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4.3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 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生猪产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洮北区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区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4.4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全区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4.5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 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指导生产工作能力。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防疫、检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部分养殖户科学养猪水平低,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污染控制等技术缺乏应有的了解

转贴于

和掌握,管理混乱、防疫不规范、档案不齐全,饲养条件及养殖设施差,效益不高。

4.6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畜牧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洮北区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全区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飙升,给养殖场(户)造成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损害。

5. 发展生猪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5.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禽养殖生产安全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5.2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 规模化饲养是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质量控制、产品销售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从而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小门小户的生猪散养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快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实施规模化养殖,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建议政府部门搞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选址,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净化养殖环境,达到养殖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为规模化养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整合资源,配套相关项目,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示范典型,引领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逐步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5.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政府部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帮助解决规模养殖资金周转困难,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有效降低生猪养殖风险。

5.4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 一是积极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和经纪人,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做好产前、产中、

转贴于

产后服务,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科技快速发展范文第2篇

一、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对于高校的分类方法,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笔者参考学者马陆亭[1]的的研究成果,即以学术水平作为高校的层次分类标准,并具体分解为博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硕士学位授予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四个指标,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以下4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医药高职院校应当界定为高等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划分是静态的划分,定位明确的高校可以依据学校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财力优势等,科学合理的完成三大任务。

对于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来讲,上述分类方法已然不能准确界定学校的办学定位。这类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就是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本科层次,所有的教科研工作都是为将来升格为本科院校做准备的。对于这类高职院校,其教研科研工作必然颇受重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必然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教科研管理经验的不足,必然会遇到各类问题。笔者就此类高校在教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点

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要去,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新要求,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校从中职院校升格为地方高职院校,或者从地方高职院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且不论科学与否,这是既定事实。由于学校升格指标的稀缺,导致众多学校为了升格办学层次,动用八方资源,不仅加强、加快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建设,更是大手笔的支持学校教研和科研工作。此类高职院校,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特点。

1.强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科研影响力,每年都会面向社会、面向知名高校引进大量人才,其中不乏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些人才大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这些人才的引进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总得来说就是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增加。笔者所在单位近10年来累积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累计达210余人。这些引进的人才,在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上发挥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2.教学与科研并重

从高职院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此类院校是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由于其快速发展的特点及其锁定的目标是若干年后升办本科专业,必然导致其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科研工作。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设有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设有科研专项资金,用于资助科技、社科类项目的的研究。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还专门设立了博士基金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三、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特点

分为两个阶段,管理模式的改变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展和教科研活动的增加二变化。

第一阶段:科技处统管教研和科研工作,实行以教师为直接服务、管理对象的垂直管理。

对于升办专科层次后办学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多采用的是科技处统管教研和科研,并直接对一线教师进行垂直管理,其管理路线是:学校科技处――教师。由于师资队伍的快速壮大,以及教师申报教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科技处的工作量骤然增加,管理人员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终端化,执行效率高,缺点是科技处工作任务重。

第二阶段:按行政归属划分,实行校系(院)二级管理,兼管教研和科研。

随着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规的模不断扩大,以及科研活动的增多,科技处一级管理结构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1)教研工作:多是在教务处设立二级科室即教研科,对口管理各系部的教研秘书;(2)科研工作:即在学校科技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这种二级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学工作与高校教科研工作发展的矛盾。此类管理模式的路线是:教研处――二级系部(学院)――教师;科技处――二级系部(学院)――教师;特点是精细化管理、逐层推进,多头开展工作,执行效率与系部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进入第二阶段,一定程度上表明: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水平日趋成熟,但依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

四、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的申报本科的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位教师的努力和拼搏,学校教研和科研规划的实施最终需要每个教师去完成。在实现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工作效率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一线教师的科研素质需要提高

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的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科研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关注教育、科研公告的习惯,导致错过申报时间。有甚者,申报工作结束一个多月了才咨询管理部门。2、标书撰写不规范;3、缺少研究基础。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一线教师着重培养三种科研素质: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由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引导青年教师正确看待教研和科研的关系;凝炼研究方向,注重研究积累,紧跟研究热点,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水平。

2.系部在教研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管理人员不足

对于定位在升格本科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讲,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使得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学校的教研、科研氛围逐渐浓厚,教研、科研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多,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教师的增多,使得科研管理并不仅仅是高校教研处、科技处的工作,高职院校的中各个系部也需要参与至科研管理工作中。教研、科研管理模式逐渐由校管理部门全权管理转变为各个系部为管理主体的模式。然而,系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并未及时跟上,基本是由教学秘书兼任科研秘书。这种管理人员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效率。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系部虽然承担了二级管理角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其管理作用多停留在文件精神传达,材料报送等,相应地考核、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具备系统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其对教研和科研工作的管理是被动的,是被教研处和科技处推动进行的。这不仅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定位、践行,也容易造成系部科研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致使工作不具规范性。

2.3过度依赖考核制度管人,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近年来,针对高校的各类评估工作愈加频繁。学校总会遇到如学科建设、学科评估、领导调研等类似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研项目、成果信息等统计工作,涉及到各类材料原始材料的整理、报送等工作,这对于既有科研任务又有教研任务的教师来讲不堪其扰,部分教师也不乐意积极配合,致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系部为了完成各类评估任务,只得依靠绩效考核来督促教师完成各类材料的报送。高职院校的教师完成教学、教研及科研任务,这本身就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再额外增加各类评估任务,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身心疲惫,遂产生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二级系部在制定各类教科研任务时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

3.科技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3.1人员少、任务重,重使用,轻培养

因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范围的扩大,要求从事教研、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得与之相匹配。然而,现实情况是此类院校的科技管理人员并未增加,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未提高,多是停留在通知的下发,材料的报送,数据的统计等工作。此外,对科研管理人员任用中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倾向,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评估,致使科研管理人员主动性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除管理人员少之外,培训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讲,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管理培训。

3.2管理程序化,工作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教研、科研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制约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重开发轻成果转化的陈旧观念。科研管理部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行政部门,科研管理人员作为办事员,充当着“传话筒”的作用,发表格、盖公章、送报告,并没有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极大的限制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3.3价值导向偏颇,失守学术道德

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常常忽视了对教师科研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科研工作单纯简化为拿到科研项目的数量、项目的级别与经费、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及等级等进行量化计算,而对成果数量的考核与研究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职称评定、职位晋级、项目申报。这种现象极其类似我国拿单纯的GDP数字考量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忽视了可持续性。特别是每年项目、成果的数量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增加,这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来,高校教师不必人人搞科研,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结果却渐渐发展为人人搞科研,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十分普遍、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面临激烈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偏颇,部分科研人员偏执于对各种名利的追逐,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学术道德,存在大量剿窃、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背离了科学研究求真创新的本质。

五、应对策略

笔者以为,针对快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的发展。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适量增加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根据学校教研和科研活动的规模,适量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承担过多工作必然会忙中出错,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外派学习、到兄弟院校交流培训等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2.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各项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尊重科研规律,合理指导教研、科研任务,努力做到不宜数字论英雄。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必须考虑教师的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

3.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增加良性互动,提高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虽然各级教研、科研管理工作者更多时间发挥着“上传下达”桥梁枢纽的作用,但并非仅仅做一个“传话筒”,而应依据学校教科研形势的发展,发挥积极的能动性,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工作方式,积极为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做好相关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编写项目、成果申报指南,增加导向性,提醒教师注重研究方向的凝练、团队的建设、材料的准备等;可以开展项目、成果申报宣教会议;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及时解答教师在项目和成果申报及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科技快速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经济;建议及意见;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一、 水利经济的涵义

经济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所包涵的范围很广泛,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奠基石。同时,经济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由国民经济衍生出相关部门经济。其中水利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利经济汇聚了国家水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出现水灾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关系等。是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两个孪生主体共同构成的行业经济。从实体门类角度出发,水利经济又是以水利工程为主体的经济。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水利经济的内涵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根本上转变了只注重投入而忽略了回收;只注重宏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微观水利经济管理单位的生存发展条件;单纯地认为水利是基础设施公益工程而不是以水利为基础产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认为水利是国家财政预算中支出项目而忽略了水利为国家财政创造一定收益等错误观点。

二、新时期水利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忽略水利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些水利经营项目在选择和开放的过程中,业主成为了水利企业的依托对象,水利企业过于注重当期利益,所建设发展的项目过于注重是否能够盈利,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忽略利润水利经济的发展特点,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之间无序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水利企业在主营业务中重复交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很多水利企业的规模较小且数量多,为了谋取生存,企业之间开始采取压低项目价格的方式开始恶性竞争,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本行业间市场竞争有序性,还会造成项目质量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

3、 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很多水利企业是建立和发展在原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在治理结构上难以由事业单位管理的原有模式完全转变成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一个过渡时期。同时,出资人不到位、产权模糊等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一来也会间接地造成一些管理方案无法实施。

4、 水利经管部门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目前,我国的水利经管部门基本上处于赤字状态,财政收入方面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而一些相关部门没有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一些工作上的调整,没有研究调查亏损原因,这样做不仅影响了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于水利经济的良好循环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对于新时期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的一些建议

1、在思想上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健康发展

由于水利经济是资源经济的一种,包涵在市场经济之内,所以从思想上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利企业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水利经济的重视和支持,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水利工程是水利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相关部门不但要重视水利建设更要重视防汛抗旱,水利经济的建设势在必行。

2、 运用统筹兼顾法

目前,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有的甚至根本就处于空白状态,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可以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可以减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由于财务收入的不同而在建设和配合上所出现的问题。运用统筹兼顾法一方面可以依靠水利经济创造一定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分配财务收益,使水利经济科学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了水利经济统筹兼顾的目标能够实现,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采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进自身水利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及融资机制等形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还可以为国家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促进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3、 合理运用相关政策

针对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相关政策。由于在水利经济中,

不同部门的财务收入参差不齐,因此要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政策,对于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进行合理的评估研究,将各地各种各样的经济情况及受益对象不同的承受能力考虑在内,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加以不同的政策扶持。同时,将正常以分批次的形式落实下去,积极结合当地经济实际情况,根据经济发展程度逐步降低政府的财政补贴金额,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应当加强政府的财政补贴金额。

4、 加强人才的培养

水利企业应当加强人才的培养,积极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调整,重点在道德教育和技术水平两方面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水利企业工作人员的各项素质水平。企业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成立一支科研攻关小组。水利经济科学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水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招纳一些人才,并加以重点培训,为企业尽一份力。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激励措施,使得人才能够安心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四、 结论

总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着重研究目前我国水利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科技快速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快速成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CAD/CAM

快速成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才显著发展起来的新型制造技术,颠覆了传统制造观念,能够快速自动的借助三维实体建模软件将设计理念变为实物,突破时间、设备、工具、场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在最短时间设计与研制出符合设计者与用户需求的新产品,从而快速相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占据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新产品快速加工与制造的强有力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国民生产领域。

1 快速成型技术原理和特点

RP技术基本原理是先借助计算建模软件构建三维数据模型,再利用专门的切片软件进行分层切片,然后提取每一层截面的数据轮廓,利用数据技术控制激光器或喷嘴有选择性的制作一层层具有微小厚度的的片状实体,然后采用 粘结烧结等方法堆积成一个整体,从而得到设计实物,其制作过程实质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是一种生长制造,只有当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机电技术、CAD/CAM技术、材料技术发展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的制造方法,带来了制造技术的变革[1]。

快速成型的最显著特点在于能够及时迅速的制造出复杂的实体零件,无需专用设备与工具,往往只需传统加工过程的三分之一时间和成本,大大提升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上竞争力,此外,以软件模型直接驱动打印设备,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此外软件模型功能强大,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都可以绘制,突破了产品结构的限制,同时软件模型还具备可修改性,能及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反馈进行调整,非常适合于企业研发新产品,制作试样或小批量零件,结构复杂、传统加工方法不易加工的零件,也可以应用于加工快速反求(逆向工程)、快速制模、快速铸造等行业。

2 高职教育开设快速成型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一向强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完善学科建设,推行双师双证,着力提升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培养市场急需、企业欢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由于快速成型技术将传统去除制造法变革为增长制造法,为制造业带来全新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也必须相应发生变革。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2]。当前国家示范性骨干职业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注重内涵建设,立足行业发展,服务滨海新区"为办学指导思想,已经开设数控技术专业(快速成型方向),同时还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开设快速成型技术和快速成型与逆向工程实训等课程,因此,结合我院现有师资、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对我院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变革也是应运而生。

3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目前虽然快速成型技术在国际上其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制造领域的全部行业,但国内的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产品开发。在工业设计领域,虽然现在的三维模型绘图软件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但设计者仍旧无法在短时间内,仅凭自己的想象和图形数据,全面考虑尺寸、结构、功能性、形状、实用性、可加工性等问题,得到最终优化结果。因此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出的样品将能使用户直接评价产品外观和性能,使生产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市场方面的反馈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美国Stratasys公司是世界上快速成型技术创新引领者之一,它的客户中有营运设计、制造和安装实验室家具业务的Servco公司。凭借Stratasys的3D打印机,Servco的客户能够提前看到原型,因此说服和沟通更加简单,同时3D打印机还让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设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因此可以快速开发令人振奋的新产品和涉足尚未开发的市场。快速成型技术是真正实现并行设计的强有力手段。这一特征意味着设计行业需要大量掌握快速成型技术的人才,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完成三维软件模型的建立,还要掌握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完成产品实物的制造工作。

当前,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其课程体系内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以及专业方向课,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公差配合及测量技术、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模制工艺与夹具、SolidWorks、UG,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完善,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则能够使得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拓展到新产品开发、概念模型可视化,结构设计验证、功能测试等方面,从而充分迎合制造业市场需求。

一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成功开展,可以推广到模具专业,使其向快速制模方向发展,快速制模使模型或模具的制造时间缩短数倍甚至数十倍,将快速成型技术与传统的模具制造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模具制造的开发周期,提高生产率,是解决模具设计与制造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3]。此外,借助快速成型技术甚至可以推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铸造方向快速铸造方向发展。快速铸造可以直接成型铸造用蜡模和可消失模、能直接成型砂型铸造用砂型或木模,还能直接成型精密铸造用的耐火型壳和蜡模铸造中的压型模具[4]。快速铸造技术能缩短铸造生产的周期,能提高生产效率,适合复杂零件的单件小批量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快速成型技术中的快速铸造也将会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4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一门课程若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讲好课,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都是空中楼阁的。因此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

我院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落实到位,主抓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提高和培养,并且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经过多年资源积累和沉淀,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拥有一支堪称精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余人, 同时我院的师资建设还与市场接轨,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目前已备有国内知名企业就职的高级职称专家近15人。同时我院还注重专职教师的水平提升,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近两年,我院派出多名教师到无锡工业园无锡易维模型设计制造有限公司进修学习逆向设计软件和快速成型技术,同时专程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我院开设快速成型设备操作培训课程,为开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和实训奠定师资基础,从而实现我院一贯坚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方向,用"创新"、"特色"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坚持依托市场需求办学,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学生作为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5 实践训练体系

运行良好、管理规范的实践训练体系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强调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目前现有万余平方的实训场所,有现代工业中心模具实训基地、现代工业中心数控技术基地、现代工业中心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三个共享型基地;一个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实训中心。实训设备初具规模,现有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注塑机、逆向激光扫描仪,快速成型机等250多台机床设备及CAD/CAM软件,设备总价值6000多万元;实训基地内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建有全国CAD技术应用培训网络南京中心常州培训基地、美国UGS公司授权UG-NX培训中心,常年举办UG、AutoCAD、钳工、车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此外,为了实现学生就业与市场无缝接轨,我院重视院外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与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我院与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江苏常发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梅特勒托利多电子衡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实施双证融通的教育政策使得我院学生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省市级CAD大赛中多次获奖,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完成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的毕业生除了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以下资格证书:1)数字设计、数字制造软件中级证书(必取);2)快速成型与逆向工程操作中级证书(选取);3)数控设备操作中级证书(必取);4)钳工操作中级或高级(选取),其就业方向也从单一的从事新产品开发、数控程序编制、产品批量生产、机械设计等技术人员拓展到制造中的其他工作岗位中,就业渠道更为广泛。通过开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必将为我院毕业生就业锦上添花,提供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因此,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体系等方面来看,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将传统模具设计方向转型或开设新产品开发应用方向,甚至推广到快速制模和快速铸造方向,这将为我院模具系人才培养创造新的天地。快速成型技术作为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手段,在制造工业中高达67%的应用,已经引起工业领域的极大重视[5]。由于快速成型技术的巨大吸引力,不仅工业界对其十分重视,而且许多其他行业都纷纷致力于它的应用和推广,促使向更高精度与更优的材质性能方向发展,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的复制工艺体系。快速成型技术课程也将会在高职教育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冯娥.快速成型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0(39):129-131.

[2]王英博.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应用的高职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72-73.

[3]郭永生,周丰松,张轶斌.快速成型和快速模具在发动机进气管开发试制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10(4):43-45.

[4]张锡联.快速成型技术在熔模精密铸造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75-76.

科技快速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

引言

工业自动化仪表的控制是以良好的工业自动化仪器控制系统为基础,逐步完善自动化仪表的信息平台,对系统进行安全性保护,完善仪器仪表的诊断维护标准,加强通信数据的实时更新,建立良好的通信控制网络。工业信息自动化控制在网络平台的快速应用下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的实际系统化建设

1仪器仪表的信息化建设

自动化仪器仪表是以数据信息采集为基础,通过对相关处理过程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合理的信息仪表自动化管理平台,对可操作的生命周期信息进行分层次调节,完善实际自动化仪表的全局调节过程,尽可能的完善功能建设水平,推进市场的快速发展,争取仪表制造产业功能安全水平的提升。提高仪器仪表的系统维护和判断管理过程,明确实际生产震旦标准,对生产装备、控制系统的诊断、现场仪表的判断进行分析,确定生产流程中需要判断不归属自身的仪表内容,对信息的交换、仪表系统的设备监控、仪表新产品的研发,自动化系统诊断开工资设备的软件模拟进行分析,确定实际功能模块的有建设,明确实际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现场仪表负责人,对实际的预测数据和维护标准进行分析,加强仪表的诊断判断过程,明确实际维护周期的耗损情况标准,保证固定时间内的准确判断。加强无线通信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合理的自动化仪表数据显示为基础,不断提升技术方案的有效转变,成立有效的专业组织,推行合理的无线演练系统,采用合理的一角数据测量方式,实现全球化的自动仪表通信。加强现代网络仪表的发展,提升仪表发展水平,拓展无线功能网络的快速发展。

二、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的额发展

1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的介绍

工业自动化信息设备控制是以综合总体条度控制为核心内容,通过自动化功能空间的合理控制,按照设备实际运行的实时监控标准,采用合理的设备运行参数调整,提高自动化功能的完整性。根据自动化仪表的开工资需求,分析自动化报警、数据记录、显示功能分析等模块,用于电力、冶金、科研、国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加强数字化仪表、温度控制仪表、电力通信仪表、流量检测仪表、压力分析仪表等多功能仪器仪表的分析,建立良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加强数据信息的平台建设,实现对数据信号的及时转换。

2工业自动化控制平台的快速发展

2.1加强数据总线的研究

工业自动化控制平台需要对仪器仪表、变送器、通信网络进行现场设备的使用调整,这些设备都需要有效的总线控制调整,采用分布测试的方式进行拓展,提升自动化控制建设的发展,提升集中测试系统的建设。现代模块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有效的设备仪器配合建设,提升网路控制平台的管理,解决现场总线控制分布技术不足的问题。现场总线技术需要以智能化仪器仪表、中央控制系统平台的链接控制中心,采用全方位的数字化、双向传输、开放式的建设标准,提高多站式的数据信息传输控制平台。在自动化系统控制建设过程中,以现场总线为基础,加强系统建设中的各项技术应用,改善系统快速发展的能耗标准,提升适应强度,完善精确度,稳定空间控制建设效果,实现对总线控制系统的快速生产分析,实现对测量仪器仪表的准确扩展和调整,确保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性。

2.2加强网络数据自动化调整控制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以连高的网络数据信息平台进行建设和应用,加强数据通信系统的发展,以良好的网络数据层面的模块通信技术进行合理的传输,提升仪器仪表的快速发展水平,加强网络信息应用和自动化仪表的嵌入式管理,增加网络透明化程度的建设,完善自动化网络和工业自动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完美融合。

2.3网络信息控制平台的建设

网络信息控制平台是对系统核心软件数据进行嵌入式操作管理,对操作仪器的核心软件和硬件进行操控,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仪器仪表之间的传输控制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仪表设备局域网络接口,以USE接口、打印机接口等多元化的结构方式,实现测试仪器仪表的通用控制。按照计算机的实际链接效果,对设备的相关操作进行处理,明确与计算机实际操作的相关性,提升智能化设备控制调节过程,明确实际开放性和有效实用性的建设。

2.4分布式的调节控制系统

分布式的调节控制系统是以智能化的设备监测控制标准为依托,通过集中实际控制系统基础,建立合理的现代图形技术检测标准,提高现代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提升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平,构建完整系统的技术显示控制标准,以计算机、通信、设备相关参数为依托,不断提升设备配置的灵活应用和分级管理水平,确保计算机分布控制系统的优越水平的有效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业信息的自动化控制是以智能化生产为平台,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仪器仪表的工业自动化应用效果,改善自动化控制的理论基础,对各项自动化控制内容进行改善,完善市场的认可度,提升市场的应用广泛度。自动化控制平台以合理的控制发展为依托,不断提升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通信、设备数据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提升工业信息化产业仪器仪表的建设,改善仪器仪表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能的快速发展水平,完善仪表的安全技能使用水平,提升自动化控制平台的能耗发展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经纬.探析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自动化控制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