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 体质 健康 科学 锻炼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反映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权威数据,是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身体综合素质的依据。此标准也是学院大专学生和中职学生评价体质健康的重要依据。

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性

在测试内容中,根据学院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与学生身体健康和身体状况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要素作为测试的内容。其中,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左右眼视力;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这些达标项目均为学院大、中专学生的必测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锻炼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利于学生按照本标准要求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自觉参加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三是通过本标准的测试与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体育总体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好习惯的途径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榜样法。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通过大量体育活动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示范、组织以及亲身参与是完成整个教学的关键,不仅表现在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和各项技能掌握方面,还有教师言行、仪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树立起模范带头作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是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肯定、表扬和引导学生,让优秀学生成为典范。对此,笔者深知其利:就拿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培养。例如,乒乓球是一项适合男、女学生锻炼身体的健康运动,对新生来说开始学有些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表扬一些球打得不错的学生,然后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那些不怎么会的学生。将近一学期下来,有些技术不是很好的学生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锻炼的好习惯,这就是学生的榜样作用。

再次,学生要有能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每天锻炼时间至少一小时。青少年应该要养成早起习惯,早晨起床后,到运动场上呼吸新鲜空气,调节心肺功能,慢跑一到两圈后,做些小步跑练习,压腿部韧带,放松全身肌肉,做些简单的单双杠练习等等。这是一个简单的良好习惯。下午的课外活动,运动时间可长些,运动量可加大些,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计划,例如中长跑、球类运动等等,把身体中的多余热量散发出来。想要健康的体魄,那么必须要坚持每天运动。

三、基于本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锻炼方法建议

根据学院学生的体质状况,介绍一种科学的锻炼方法:健康跑。健康跑有利于肥胖的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身体。学生在进行健康跑时要注意放慢跑速,走跑交替,延长跑程,使人体主动地消耗血糖,同时消耗体内储存的多余脂肪。健康跑后再进行适当的整理运动。对于肥胖的学生来说,健康跑是减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如果坚持健康跑一年的话,平均可减少10%~20%的体重。经常参加健康跑的女生,不仅可以降低脂肪固定值,令身体健美,同时还能使腿部肌肉线条变得纤细苗条,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坚持运动,方能奏效。

由于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力量性练习,除了球类、跑跳和单双杠外,没有其他的器械可以锻炼,所以锻炼效果不是很明显。笔者认为学生除了进行力量性的锻炼外,还应该进行协调性的锻炼,不但可以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上课的效率,还能改善和强化神经系统及脏腑器官的功能。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锻炼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强身健体的时候,还需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让身心共同发展,做一名健康、优秀的大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2014.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阻碍因素;措施

一、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校高中生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比例在逐渐减少,目前只有不到15%左右,并且男女比例失调,男生人数大于女生人数。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年级的划分,高一年级的学生所占比相对较高,而高三学生因为毕业升学学习压力比较大就放弃了体育锻炼,由此比例逐渐下降。通过在学生之间的具体了解,女生对体育锻炼多为怕累、怕受伤等客观因素而不去锻炼,虽然对锻炼有一定意识,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通过在学生间的调查,大部分学生没有一定的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无法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非常的重要。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益处。目前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教育压迫才进行体育锻炼,从心理上就有一定排斥感,这就是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措施

1.根据高中生个体特点制定适宜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制特点、兴趣爱好制定出体育锻炼目标,目标标准要结合学生的适应程度,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体育目标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加强了自身的体育意识,从被动练习到主动锻炼,逐渐强化自身的自觉性,长此以往,习惯就慢慢的养成了。2.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习惯体育习惯的养成不只是日复一日的进行反复锻炼,同时也要爱护体育器材。教师要将各种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教授给学生,并且使学生在对器材的安放、布置、收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道,同时也要对器材设备进行保养,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更换,设施进行维修,避免为学校带来经济损失。3.从高中生的心理出发,建立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在任何学习中,只要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创造出一种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4.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在众多的高中在职教师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培养,教育机构或者校方要根据体育教学情况的实际出发,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新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同时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学校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外出观摩,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建立一支品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队伍。5.有助于良好锻炼习惯养成的科学方法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划分进行引导性训练,利用合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锻炼手段及方法,促进身体平衡发展。其次,要开展高中体育个性化分层教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的分层教学,并对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要激发运动能力较强学生的潜能,并锻炼运用能力较差学生的信心,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同时进步。最后,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体育锻炼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每个动作方法熟练的掌握,逐渐形成一套整体形势,在这种重复性锻炼中,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师要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6.加强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在我国的高中学校教育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是自发性的,参与的形式也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统一。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只要遇到困难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也就放弃了体育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体育锻炼的培养,更无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所以,学校要针对这些问题将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扩大化的进行,要充分发挥到管理作用,组织作用。

强健的体魄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以使学生减轻学习带来的各种压力,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所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尤为重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的教育策略。

作者:张德利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锦彬.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J].新课程(中学),2016(08):210.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证明,如果学生缺乏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就很难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想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就非常难了。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增强、并且毅力也在不断的加强,体育锻炼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注意体育课程内容的“三性”。即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科学性。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学生增强了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趣味性。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锻炼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去尝试。

实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的内容要有实效性,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必需、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促进身体健康打好全面的基础。

2.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理解并掌握动作的速度快,体育课就能上得生动活泼,教学过程就能进展得顺利。为此,教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3.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而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虽然这只涉及到一少部分学生,但是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一部分学生来到运动场边,先是观看,也许紧接着就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产生兴趣,促使下一次的体育实践。

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墙报,黑板报等,这些对学生锻炼兴趣的增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看体育频道节目,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等用体育课、业余训练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

班主任对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威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具有做出能够影响学生决断的能力;第二,让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或是受到阻滞的能力;第三,就是班主任的影响力。所以,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 理论课 教学方法

前言: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关键在体育教师。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进行调查研究,抓不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照本宣科,这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功夫,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多联系实际讲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

一、什么是体育理论知识

体育理论知识是以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建立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依据而编排设计的。教材的特点是:与实践相结合,即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具有鲜明的教育性。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三条主线设计的:

1.人体和生长发育的知识。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因此,要使学生掌握与初步了解人体结构、机能和身体身体生长发育的知识,使学生关心自己身体的健康成长。

2.卫生保健和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和卫生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运动锻炼的两个重要方面。

3.体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知识。 使学生掌握与健康有关的多种体育手段和方法,提高全面锻炼身体的兴趣。

二、现状分析

目前,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大多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在操场上的那种生龙活虎劲头,荡然无存,个个无精打采。问之,答曰“枯躁无味”。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关键在体育教师。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进行调查研究,抓不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照本宣科,这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

三、如何上好体育理论课

首先,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以体育锻炼获得强健的体魄,以强健的体魄来支撑自己事业。还有医学家孙思逊,他坚持体育锻炼活到101岁,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此外,诸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等至理名言,也可在理论课上作富有启迪性的阐发。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理论课堂上相机引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就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预期效果。

其次,理论课要与教材组合:体育理论课是由体育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二类组成。目前中学体育理论课的教材是二类知识的结合教学,其教材内容的搭配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1.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连贯性:体育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课教学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教者必须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点,有计划、有步骤指导实践教学,让学生知其然也知所以然,有效的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

2.知识的趣味性:理论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有目的地选择具有趣味的补充教材,如传授奥运知识的趣味与体育新闻,现代社会生活与体育的娱乐性,养生知识的艺术性等,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增长知识。

3.教材的整体性:首先确定各学期传授理论知识的点和面,依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本地及传统项目的特点补充教材。其次,注意传授知识的更新和延伸,如某些项目规则的更改和技、战术变化。再有,突出某些教材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如篮球、快速跑、耐久跑等,都是一个学段内连续编写的教材。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能力 行为习惯 中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达标和增强体质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所开始的漫长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

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艰苦的阶段,许多学生会因为紧张的学习而疏忽体育锻炼和轻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一般身体能力除包括身体的基础活动技能(走,跑,跳,投,攀蹬,爬越)外,还应包括对动作的判断,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喜欢体育,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理想乐园,但是,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我们体育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的作用。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