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范文第1篇

>> 论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简析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关系探讨 浅谈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及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问题分析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与村镇规划的比较及协同研究 探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弊端及完善对策 浅谈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利用规划浅析 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1):4-6.

[5] 吴次芳,邵霞珍.土地利用规划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弹性理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35(4):98-105.

[6] 王玉波.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博弈治理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11(4):73-79.

[7] 孙计川.浅谈土地利用计划的宏观调控能力[J].中国房地产,2013(6):40-41.

[8] 魏晓飞,魏朝富,王三,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不确定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2):211-214.

[9]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4):13-18.

[10] 朱先高.切实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J].浙江国土资源,2007(4):15-16.

[11] 周雪华,赵小敏.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8,10(2):23-25.

[12] 潘文灿.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回顾土地计划管理20年得失[J].国土资源情报,2008(6):13-15.

[13] 邓颖林,苏志军,黄玉莉,等.广西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创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3):134-137.

[14] 徐忠国.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效性及改革路径[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1):73-75.

[15] 姜海,徐勉,李成瑞,等.土地利用计划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55-63.

[16] 规划[EB/OL].[2014-06-30].Baidu百科,http:///view/126021.htm?fr=aladdin.

[17] 计划[EB/OL].[2014-06-30].Baidu百科,http:///view/149377.htm.

[18] 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我国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EB/OL].[2014-06-30].http://.

[19] 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EB/OL].(2007-10-17)[2014-06-30].http://.

[20] 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日报,2008-10-24(13-15).

[21] 国土资源部.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2]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3] 国土资源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4]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EB/OL].(2012-08-08)[2014-06-30].http://.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力;科学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预测

规划的生命力源于其科学性。规划指标的预测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案的制定,关系到规划方案的合理性。由于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总体思路或技术体系,因此,就新一轮规划修编中规划指标预测进行初步探讨。

一、 科学预测的基础

1、端正规划理念

首先应端正对规划的认识,不应寄希望于规划预测能够没有偏差,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适当修正,从而更好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其次要遵循理性发展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五个统筹”的要求,将规划作为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协调统一的基本手段。

2、准确把握形势

首先应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为判断土地供需形势、制定土地利用战略奠定基础。其实应准确把握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加快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定位由部门规划向区域规划转变,内容由侧重资源保护向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转变,方法由指标控制向空间控制型转变,决策由领导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等。

3、统筹规划目标

规划编制的过程是多目标统筹协调的过程。在制定规划目标过程中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弹性观念更新和动态观念,必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等方面的关系。

4、扎实的基础工作

准确、现势的现状基数是规划科学预测的前提条件。客观评价上轮规划实施效果,特别是分析规划目标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是改进规划预测工作的基础。深入研究土地利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增强规划预测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依据。

5、适宜的方法选择

首先是预测基本思路的确定,由于规划的上次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因此应当建立多约束多目标的预测体系。其次是具体预测方法的选择,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技术方法,同时选用恰当的标准及参数。最后是预测方案的优选,运用不同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预测方案,要最终确定规划方案,必须经过反复的部门协调、专家认证、上下衔接和公众参与过程。

二、 预测的理论方法

预测是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主要依据三个原则:一是源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连续性特征的惯性原则;二是源于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规律性特征的类推原则;三是源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性特征的相关原则。预测方法可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组合预测以及其他方法。

1、 定性预测方法

定性预测方法,是根据掌握的历史资料和直观材料,运用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在性质上或程度上进行预测的方法。其主要优点是:简便易行,易于普及和推广。需要注意的是,因其缺乏客观标准,往往受预测者经验、认识的局限,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生。常用方法包括个人见解法、集思广义法、市场调查法、特尔菲法和主观概率法等。

2、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方法,是利用历史统计数据,选定若干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在数量上予以估计。其主要优点是:运用客观指标和标准,可以大大降低主观片面性。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需要统计资料,计算手段和设备,需要一定的甚至是高深的知识准备,方法选择难度大,计算量也较大。常用方法大致可分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也称趋势外推法)和因果分析预测方法(也称回归分析预测方法)两类。其中,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常用模型包括增长趋势模型、周期波动趋势模型、生命周期趋势模型等大类;因果分析预测方法的主要工具是回归分析技术,常用模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两大类。

3、组合预测方法

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能提供不同的信息,如果简单地将一些预测结果舍弃掉,将会丢失有用的信息。合理的作法是,将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适当组合,尽可能地提高预测精度。采用组合预测的关键是确定各个单项预测方法的加权系数。

4、其他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GI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是地球上各种资源中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需求更多的耕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我国有限的资源在时空上最科学、合理、高效、节约地组合或配置,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1]。因此,如何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也愈发显得重要。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社会环境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成为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管理的首要环节。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 GIS作为一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信息技术,为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个革命性的工具[2], GIS技术与土地规划的紧密结合势必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以及未来土地管理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1.GIS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势和应用领域

1.1 GIS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其涉及面广,关系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项繁重而必要的工程。GIS具有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以及海量数据管理能力较之传统的工作方式无法及时有效的反映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而且工作过程中费财费时费力误差大的问题,具有不可取代的明显优势。

运用GIS技术,可以将空间数据或信息以直观、形象的图形化结果表现出来。GIS与RS、GPS的结合的3S技术,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部门提供精确度高、实效性强、综合性的定量定位信息,有助于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正确的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3]。

1.2 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领域

GIS的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程, 但是GIS在国内开始研究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功能是将一个研究区域的行政界线、地类图斑、建设用地、水系、交通等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文字信息、图表信息等信息录入系统数据库之中,将各类信息与其相应的属性信息结合便于双向查询[4]。

目前,GIS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规划前期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在数据存储和空间分析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众多方面,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矢量数据格式转换困难。进行矢量数据格式的转换是运用GIS操作分析的必要程序,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领域背景和技术背景,导致GIS软件之间不同格式的矢量数据转换可能造成属性数据的丢失[5];一些限制条件和专家知识难以实现合理的量化、等级化。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在实际评价分析过程中,对指标的选择较为单一,不够全面,降低了评价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关于图幅整理修饰的问题; GIS软件是通过多个图层的叠加来表达所有的地图要素,多数研究学者是采取肉眼判读、手工删除的方式来处理覆盖情况,步骤繁琐,错误率高;图件编制与数据库构建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制图与建立数据库操作步骤的重复、繁琐,大大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图库制作的整体效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数据的共享。目前,全国各省出台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尚未进行有效的衔接,数据格式结构和编码不是统一标准,无法实现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的共享;二次开发和编程的准入门槛高,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GIS的二次开发目前仍然缺乏灵活、方便的手段,此系统具有专门的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提高了GIS二次开发的准入门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3.1 GIS的系统数据库

GIS的数据库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建立数据库,利用系统中的各种处理功能,快速的对数据进行查询检索,对地理信息进行操作、分析和显示,这些功能是其他计算机系统所不具备的。如土地利用的变更、规划图的编制,都可在相同的工作底图上运用GIS完成操作、分析过程,GIS的一大优点是它能够确定图形特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GIS可以使你能够建立新的关系,将新的属性与地图特征相联,然后存储于数据库中。

3.2 GIS的制图功能

GIS有一个独创的图形和数据库编辑器,它有效地将CAD技术和地理数据库功能联合在一起。这种联合不仅对建立高质量的地图是重要的,而且对建立和维护复杂的地理数据库也是至关重要的。GIS可在数字化地图上编辑特殊属性,加上高质量的文本注释,可用其它数据库层作为背景显示,具有较强的诊断和纠错能力;所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图形处理均可构建高质量的地图。在屏幕上已经设计一个希望得到的地图后,就能够保存它或通过绘图仪输出。

综上所述,GIS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存储、处理地理信息的一种实用新型技术系统,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 GIS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展望

GIS技术与城市规划衔接,研究住宅、工业、商业用地布局。土地规划以城区建设用地为一个研究对象整体布局的,而城市规划针对住宅、工业、商业用地分类布局的,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研究方面[6]。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各环节依据不同软件平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高度集成,故系统高度集成是今后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涉及多个部门、多方利益、多个学科、多种因素、多源数据等问题,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较理想的GIS数据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将是今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关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路的新思考[J].新观察,2002,(6):21-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一些问题慢慢显现,日益增大的土地需求,耕地面积速减,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为了使耕地面积加大,实现总量动态平衡的农耕,我国全面展开以田块合并、土地平整、沟渠道路、村庄更新等主要内容,在大面积的整理土地,成效是显著的。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利用在我国土地还处于雏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要求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尽快适应,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被借鉴,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成适应中国国情的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务之急,重要手段依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性是从环境角度衡量规划实施后资源的整合,得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补救措施、减缓与替代方案,提供环境依据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终极目标,社会可接受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体现。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环境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由印度农业研究会( ICAR)、美国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美国农业部(USDA)在1990年2月在新德里正式提出。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生活质量是其未来目标,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土地资源前提是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正确实施提供重要的指导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方式。景观生态学研究理论的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 关注的是空间与时间的景观格局,以及其过程与格局的关系。它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科学, 把自然地理空间关系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横向方法,与纵向方法在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关系的完美相结合, 研究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互关系。

二、土地规划

动态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功能的转变在土地利用方式中体现,重要理论基础系统学理论在编制规划环境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中实现,土地总体规划影响评价分析如下图(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一般的工作程序, 我们将从3个阶段了解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工作、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为第一阶段或准备阶段。有关法律法规与国家生态建设主要收集保障环境保护体系,和农业、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有关资料。环境现状评价和分析、评价并制订替代方案、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方案草拟为第二阶段或正式工作阶段。篇章或说明、编写报告书阶段、编写报告书为第三阶段如图2所示: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土地利用显现.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基础,就是要在评价信息中与众多的原始数据中筛选较为灵敏的,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以便于度量,无论是研究或引用都是在为选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科学性,科学内涵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是明确的也是较好的度量性,在不同地区之间也能便于进行比较。主成分性与综合性,即规划和相应项目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现,综合性分析考虑,主成分构成了指标体系,即具有内涵丰富与代表意义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易于从相关部门资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现有资料中获取,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各级方便使用,公众参与反馈信息的不断补充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复杂性被称为动态性,应该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指标体系,以满足发展需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即总目标层;环境目标层是环境影响识别结果找出的环境主题和环境目标;指标层是具体反映环境目标的多项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生态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三方面。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实施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评价技术方法也是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的,常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在当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加权比较法、对比分析法及环境承载力评价法。GIS 技术法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系统工程学的理论方法、访问学者法、层次分析法是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般选用的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各阶段。环境影响是由可以反映土地结构数量调整可能引起的指标方法, 由于研究尺度大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偏重指标法。调整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使图形叠置法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地方级与地区级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合理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将潜在水土流失地区分布图、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地退化地区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图水、资源分布图等图件叠加分析、评价和预测是调整环境影响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空间布局。关于做好措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空间体系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建议,不同针对的问题对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是不同,与此相对,评价指标体系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也是不同的。为此, 首要问题是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体系的建立。从3个层次对土地利用规划划分,即地区级、地方级、国家级, 分别对应着国家的跨地方方案、地区性问题、战略性问题、地方的具体项目。与此基本对应的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因此,相对应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体系科学的建立与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体系相对应,借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决策初始阶段前评价的工作模式的发展影响,,利用比较熟悉的评价程序与方法, 使得规划环评容易进行, 是十分必要的。决策后评价依然是规划环评实行的现实, 即决策方案大体确定之后对其进行评价。决策审批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比较集中,这种方式仍然是被动式的评价, 会直接影响环评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规划环评发展的初始阶段出现在我国, 发展模式应该促进是决策前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研究,尤其是国家级区域的规划环评开展大量的案例分析,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才能建立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试点研究。研究多侧重于方法与技术路线的理论探讨是针对目前规划环评最好的方法。

总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在目前土地中利用,雏形阶段是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要求适应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因此理论和实践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材料,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评价方法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务之急;重要手段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现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从可持续性发展据角度阐述环境角度衡量规划实施后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补救措施、减缓与替代方案,为提供环境依据而最终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规划环境评价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P285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是解决我国当前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发展现状也如同发达国家早期一样,经历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大发展。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必然要求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加以改变。土地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众多环境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因此,土地利用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对社会各方面发展都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2、适应了当前土地规划环境现状的改革的要求

当前,我国土地问题较多,如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土地荒漠化、珍惜动植物生存的湿地日益减少等等,都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深刻,新时期必然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突破口,土地利用中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3、有利于促进土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很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大力将宝贵的农田资源用于工厂建设、地产开发等项目,严重缩减了我国耕地的有效使用面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实现土地恢复。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克服项目环评的不足,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规划环评使得在决策的“上游”就能充分考虑到规划的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为减缓措施的制定留有更大余地,而不是到了“下游”的项目实施阶段或实施之后去弥补出现的问题;规划环评还能考虑到项目环评无法考虑的多个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能对一些大型、累积的环境问题作出预测。可以说,规划环评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抽象、宏观的战略落实到了可操作的具体项目上,因此规划环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2、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和战略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 情,在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对土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的问 题,我们需要对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不断收集、分析战略实施过 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科学的遇见和把握发展动态,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战略性 ,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同时实施战略环评,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考察规划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使土地利用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值。

3、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关注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综合发展,是一条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城市发展及工业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愈来愈大,亟需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的有利于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规划环境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由印度农业研究会(ICAR)、美国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美国农业部(USDA)在1990年2月在新德里正式提出。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与人类生活质量是其未来目标,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土地资源前提是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正确实施提供重要的指导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方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核心,重要手段依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可持续性是从环境角度衡量规划实施后资源的整合,得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补救措施、减缓与替代方案,提供环境依据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终极目标,社会可接受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体现。

四、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分析

在这个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中,我们主要应该遵循几个不同的原则,首先是科学性的原则,也就是说我国土地的利用规划的环境方面的具体影响都应该具有比较明确的科学内涵,比较好的度量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综合的比较。其次是综合性以及主要的成分性,也就是我们土地的利用规划方面的影响都应该与规划包括相应的项目相联系,并且积极做好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考虑。第三个方面是可操作性,这主要是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的具体影响从国民经济的统计数据或者是相关的部门资料之间进行筛选考虑。第四个方面是动态性,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利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复杂性或者是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补充来达到最终完善的程度。

在对这些都有比较切实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要积极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之间的联合框架了,常用的方式主要是进行加权的比较方法、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评价方法、环境的承载能力方面的评价方法以及最后的对比分析方法。

五、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只限于小区域范围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探究着重于小区域尺度范围上,考虑较多的则是土地用地性质变化或土地利用对土壤、水质和地质酸碱度等的影响。只能在一个很狭窄的空间去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仅靠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很难进行大范围区域影响的研究。

2、缺乏相关预防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

预测、评估结果,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所提出得预防或者减轻环境负面影响的措施,这是环境保护评价规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很多战略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在评价结果中提出相关内容,而具体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方面相关难题缺少专门的研究。其实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异常杂,需要我们科学探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质量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在探究进程中要善于利用环境科学、可持续理论、地质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所得出的理论成果,进行全面的探究与综合分析。

3、我国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到目前为止,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普遍的共识,所以人们迫切需要对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建立科学合理地评价体系。然而,我们需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规划,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探究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以后的评价体系标准更应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影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六、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措施建议

1、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提供一种较为完善的选择模式。因此,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中,有利于提高规划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技术规程编制

制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技术方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清单法、公众参与法等快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土地利用规划转变为“决策前评价”;在规划中,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因子,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现“同步决策”;在规划编制后,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做预测分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保障。

3、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就需要再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规范土地利用归化环评行业行为,否则现行的制度实施起来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做保障,会影响行业发展,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会把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当成了“走过场”,增加政府负担不说,还起不到预期效果。

结束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加重,国家对环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越来越重视。而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还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实例研究分析,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及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克宁.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资源・产业,2012,7(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