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研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化学;酶;说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1-03
说课,就是教师面对其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过相互评说,从而达到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等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因此,自“说课”一词被提出以来,经过不断推广和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学,更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
本文以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之《酶的专一性》为例,从教材分析、学生特点分析、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学程序及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做具体讨论。
一、教材分析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酶作用的专一性》是高教出版社《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酶的专一性》实验是本节内容的配套实验模块,采用本校自编教材进行教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它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本质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也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专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相应的实验课设置,既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加强,也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酶学知识作为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关系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每一环节。而酶的专一性,是酶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2.教育教学目标。①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对最终的实验现象给予合理的分析和解答。②知识目标。深刻理解酶的专一性;掌握并熟练运用糖的基本鉴定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把握实验的设计思路;难点――合理分析具体实验结果;关键――掌握酶、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本次实验,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较为简单,并不涉及复杂的仪器设备;实验原理浅显易懂,是学生早已熟悉并掌握的内容。那么,这个实验就真的就可以用“简单”二字将其概括吗?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实验,其特点就在于它的设计性上。要通过几组简单的实验来体现酶的某种专一性,并要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可靠,那么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并设计对照实验组?这就是本次实验的重点所在。而难点则在于――真实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估结果之间是否会存在差异,以及对差异性结果如何正确地分析处理。要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其关键就在于学生对酶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对糖的鉴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学生特点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专业理论体系,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对实验课保持着较大的兴趣和热情,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过于依赖,实验统筹能力较弱,实验态度不够端正,操作过程中草率、马虎且无计划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次实验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摒弃惯常的“我说你做”的教学形式,而改为“你说你做”。《酶的专一性》实验,在课程安排上属于生化实验的中间阶段。经过小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实验室的设置、常用仪器的操作、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室安全守则都十分熟悉。因此,在本次实验中,可将实验的主导权交予学生,要求他们全程参与实验的准备和设计,以此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通过教师讲授,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使用的仪器和试剂。以提问的形式,回顾已学过的酶学知识,了解本次的实验原理。而实验的设计和具体操作,则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于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由教师现场演示,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2.教学手段。由于实验课的性质所定,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完成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展示为主,教师现场操作和多媒体演示为辅助的教学手段。
四、学情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思考、设计、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探究、分析。这种研讨式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主要包括:导入课程、设计实验、预估结果、完成实验、结果分析等几个部分。
1.温故知新,导入课程。酶的专一性是酶学的一个重要知识,也是酶区别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一个重要性质。那么,什么是酶的专一性?酶是如何体现其专一性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并导入本次实验的主题――通过检验酶对不同反应物的催化作用,从而证明酶是具有专一性的。
2.选择实验材料,引入实验原理。提出一个小问题: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这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回答的问题,由此引出本次的实验材料――唾液淀粉酶和淀粉。但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酶的专一性,因此必须还要引入另一种底物和酶来加以参照。在此,选用了同属于糖类的蔗糖和相应的蔗糖酶作另一组实验材料。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选用讨论,进而引入本次的实验原理――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即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但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但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3.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上段所述内容,既是实验原理也是实验目的。那么,如何设计反应体系,把实验原理转变为实验数据?这是本实验的重点问题。另外,反应物和水解产物共5种,俱是无色的糖类物质,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水解产物(麦芽糖、葡萄糖、果糖)的生成,从而判断体系中是否发生相应的酶促反应?在此,要求学生放下课本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4.优化实验方案,预估实验结果。经过讨论,学生提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阐述其设计思路。然后经过比较筛选,分析其优缺点,并参考教材,选取最优实验方案进行板书展示。同时,根据已知的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
实验方案(节选)及预期结果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7支试管中所加入的反应物各不相同,按照已知的实验原理,只有3号试管能发生相应的酶促水解反应,生成的还原性糖能够通过与班氏试剂的反应被检测出来。而其余6支试管对于3号管来说,都属于对照实验。那么,这6支对照组各自对照的是哪个方面,若缺少其一,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和缜密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知识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不盲目依赖教材和老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为实验的主导者,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在旁指导。
6.实验操作结束,分析实验结果。经过准确的实验操作,学生可得到两组实验结果。两组实验都由7支试管组成,其中各有一支试管发生明显变化――由蓝色澄清溶液变为黄色或砖红色沉淀。与同组其他6支试管相参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本次实验采用的两种酶都是具有专一性的。这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目的。但是实验不是纸上谈兵,很多情况下,实验结果往往会与预期结果发生偏差。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有时会有其他试管也出现颜色变化――由蓝色溶液变为绿色或蓝绿色溶液。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学生实验中,即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并不相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这种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已知的实验原理和预期的结果。要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可能会对反应物产生的影响,综合各种可能的情况加以分析,找出原因――究竟是自己实验过程中的误操作,还是反应体系中某些因素所导致的正常现象?不忽视、不掩饰,对真实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答,端正实验态度,这是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关键所在。
7.知识延伸,关注细节。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实验原理、设计、结果分析等重点难点,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譬如:①本次实验中用到的淀粉溶液,其中除了含有淀粉这一主要成分外,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那么氯化钠的作用是什么?②实验操作中要求酶与底物混合后进行37℃恒温水浴,这个温度设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忽视这些细节问题,把它当成理所当然。而实际上,这些细节问题却往往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之处。
8.辅助教学。除板书和教师现场演示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录像或图片的形式记录学生实验过程和结果,在课程结束前进行回放,纠正错误操作,并展示正确的实验结果。
9.板书。实验课的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等几个部分。版面设计要求内容精简,重点突出。
10.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详述实验设计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批改之后,于下一次实验课上进行点评。
六、教学反思
爱国主义既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还是我们继承五四精神最现实的落脚点。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五四精神最大的价值,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社会的一种承担,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社会变革中,为自己国家,为自己民族有更多的承担。因此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爱同学、爱学校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在爱人民、爱祖国的实际行动中,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希望同学们弘毅自强,勤奋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创新。
90年前,“民主与科学”是高举的两个旗帜。90年后,我们纪念五国运运还要继续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科学精神形成与成长的源泉与土壤,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呼唤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学校出台的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开展的“挑战杯”活动、大学生艺术节以及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全国全省数学建模、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等专业竞赛,都是致力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培育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希望同学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知难而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新精神。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建设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希望同学们尤其是毕业班同学们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
锦涛总书记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向全国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昭示的青年运动正确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希望同学们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为此希望毕业班同学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工作、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四、希望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建功立业,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关键词:生物多糖;壳聚糖;抗氧化
一、前言
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再生、无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良好的天然氨基多糖,其自身及其季铵盐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药理功能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日化、环保等多种行业领域中[1]。由于壳聚糖结构的特殊性,含有活泼的-OH、-NH2,在N或O上可引入其他活性基团,改善其溶解性和生物活性,甚至产生新的活。
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指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原子团或离子[1]。生物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以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eals)为主,约占95 %。氧自由基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O2·-)或其质子化产物氢过氧自由基(·H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脂过氧化物自由基(ROO·)等[2]。随着自由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生物体内的产生机理及对生物体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现己发现氧自由基在生理状态下,有增强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和抑制细菌的增殖、增强机体抗炎和免疫能力的作用。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具有巨大的损伤作用,使组织细胞的化学结构发生破坏性反应,可导致核酸主链、蛋白质肽键的断裂、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及细胞的凋亡[3]。从1956年英国学者提出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后[4],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体内过多未清除的活性氧是造成动物衰老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和寻找对人体友好无毒的外源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研究已成为当今生物医学、化学、药剂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抗氧化剂可以清除或隔离自由基和氧自由基,合成类抗氧化剂在清除自由基保护生物体细胞免受其危害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氧化剂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合成类抗氧化剂的应用对健康具有潜在威胁[5]。因此,寻找高效天然抗氧化剂成为热点。
二、生物多糖抗氧化活性
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活性多糖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张尔贤等[6]发现褐藻类中的鼠尾藻水溶性多糖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田晓华等[7]用ESR法对褐藻硫酸多糖清除活性氧的作用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周惠萍等[8]对浒苔多糖提高SOD活力及降低LPO含量进行了研究。薛长湖等[9]以脂质氢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几种合成的硫酸多糖的抗氧化活性。Nicola等[10]及Riccarch等[11]分别研究了肝素和硫酸软骨素对Cu2+诱导的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过氧化修饰的保护作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也具备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蒋煊等[12]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技术检测发现,不同脱乙酰度、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油酸脂类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亚油酸脂类自由基的抑制率除与壳聚糖的浓度有关外,还随脱乙酰度的增加和分子量的降低有所增强。徐桂云等[13]制备了分子量为700-800的水溶性甲壳低聚糖,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
林友文等[14]实验表明,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具有体内抗氧化作用,能够降低兔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丙二醛(MDA)含量,脂质的过氧化过程被抑制。何德庆等[15]研究表明,壳聚糖能使血清中LPO(lipid peroxidation)水平下降,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Guo等[16,17]制备了壳聚糖希夫碱,N-取代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羧甲基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并考察了其羟自由基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希夫碱、N-取代壳聚糖及羧甲基壳聚糖抗氧化活性低于壳聚糖原料,究其原因为该类修饰破坏了壳聚糖分子中活泼的氨基和羟基。壳聚糖季铵盐及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抗氧化活性均比原料有所提高,应该是季铵盐结构的形成使分子所带正电荷增加的缘故。
三、展望
目前对多糖的研究开展较多,对其抗氧化机理仍未明确。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出的多糖类物质对氧自由基的抑制作用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特征:即含有一个或多个醇(酚)羟基,而其对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与分子中活性羟基的数目有关。这表明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多羟基结构有关。另硫酸酯化多糖对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活性,说明硫酸酯基结构和含量也是影响抗氧化性能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表明,分子量大小、脱乙酰度等是影响其体外和体内抗氧化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对于活性基团的作用方式、作用大小还不十分清楚。进一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明确作用机理是其在抗氧化剂领域进一步应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存晋,张建中,段绍瑾.自由基生物学导论[M].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66.
2.惠宏襄,赵小宁,金明,等.自由基与细胞凋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1):12-15.
3.印大中,刘希彬.自由基伤害衰老理论的严重缺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2):123-126.
关键词:学生事务;科技文化;构建
科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构成的高校学生科技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从事科学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学术科技文化的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对于学生学术科技的经费保障、配套措施都显不足;有些高校无法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辅导教师进行指导和规划。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制约了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的积极性,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校科技文化活动体系
首先是开展科学启蒙,培养广大学生的科技兴趣。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种活动,如各种内容的学术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为课堂知识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以学生为主开展各种内容的学术沙龙活动,让学生成为科技普及活动的主动者和受益者。要借助各种契机,举办科技制作成果展等,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专业感情,培养其科技兴趣。
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文化节,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应整合校内学生科技活动资源,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科技竞赛与学生科技立项,在实践中增强科研能力。结合学科特色和相关学生科技竞赛提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建设目标,对学校学生科技活动品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二、构建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在荣誉称号评选时,将参加学生科技活动的情况作为一个条件,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文化活动中来;在学生奖学金评定时,对在科技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倾斜;设立科研与科技文化相关的系列荣誉,对科研能力突出或者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其次是系统规划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的成长路线,为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建立求职的畅通渠道。要结合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能力强、综合条件优秀的学生积极推荐工作,建立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畅通渠道;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总结学生培养的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修正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三、构建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的基础平台
在硬件方面,建立公共平台以供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使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活动场所、开发设备及参考资料等必要条件,建设好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并提供具体的创新项目支持和引导。同时,要定期开放校内优秀实验室,给优秀学生提供展现科研成果的平台。
在软件方面,要建好学生科技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不同的学生社团和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校园争先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设立专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四、构建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的师资队伍
在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选拔和培养有技术、有责任心的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科技理念、最新信息、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这需要高校积极研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努力构建形成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
关键词: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高盐有机废水;可行性
高盐有机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高浓度无机盐离子,其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对生物处理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为此,在废水处理中,高盐有机废水具有处理难度大、去除率低等特点。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处理方法,具有微生物浓度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强、不需污泥回流等特点,在污水处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本文通过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分析,阐述镜检结果,同时探讨COD、氨氮的去除效果。
一、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概述
(一)体系框架
某厂制备肠衣,排放一些高盐特性污水。污水处理安设的体系框架,能阻止高盐度物质对活性系统的冲击。其处理原理,是在建立的污泥反应池中添加弹性组合填料,变为特有的接触氧化池,以便适应新颖的氧化工艺。同时可以将反应池分成四个。在这之中,单号的反应池为厌氧池,有不曝气的特性;双号的反应池有曝气的特性,为好氧池。两类处理池的容积比为1:5。
污水在排放过程中会经过以下构件:机械架构的格栅、集水井、初沉池、调节池;经过初步处理之后污水会进入二沉池,在充分沉淀之后排出。进水处污水中含有大量COD、BOD、NaCl、SS等。污水中潜藏氨氮含量也比较高,测定值为每升29毫克;含盐量达到了4.3%;废水的PH值为6。
(二)运行中的查验及解析
年度中的九个月,对于厂区的处理体系,予以连续查验。进出水查验指标主要包括含盐数目、氨氮及COD含量。每周设定采两次样,微生物解析得到的生物膜,被制备成样品,其主要来源于反应池。指定合理的时间,便于取样。解析方法主要包含重络酸钾法、碱性消解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纳氏试剂比色法。除此以外,为测定总体的含盐量,采纳了重量法。
(三)拟定计数方式
微生物计数流程,首先搜集一定规格的生物膜,添加至混合的生理盐水当中。之后将这种混合液添加到锥形瓶。选用合理的振荡装置,一般而言均是漩涡架构的振荡器。经由半小时的振荡,再把混合液安设在超声波装置上,接续振荡两分钟,以便分散生物膜。
异养菌的计数,可采纳稀释倍数法;选用适合的培养基,一般为营养琼脂。采纳MPN法,细菌计数等同于填料的微生物数目。计数得来的精准数值,拟定成CFU这一计数范围。
二、镜检得来的精准结论
经由镜检流程得知:生物膜表征的絮状物,凸显出优良形态,且膜体以内的构架很致密。这就表明,生物膜附带着多重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抗盐度。与此同时,生物膜还潜藏细微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例如,枝虫、纤毛虫。
二段好氧池,生物膜被查出大规模线虫,以及线性蚯蚓。这种耐盐的微生物,拓展了污泥体系的食物链,也延展了原有的生态体系。微生物蚕食污泥,缩减了含泥量,也缩减了平常的排放量。拟定完备工艺,带有无剩余的特性。运行起始,构建合理体系,排放少量污浊泥水。
三、COD去除成效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可以有效去除高盐有机废水中的COD。经过相关分析得知,进水中COD波动较大,而经过处理之后,出水COD浓度均可以降低至每升45毫克以下;COD平均浓度仅达到每升42毫克,COD去除率超出了93%。这就表明,对污泥内的有机物,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处理,具有运行成效优、流程稳定的特性。氧化处理池可适应高盐态势下的体系环境。
通常来看,惯用的生化法,无法高效处理高盐有机废水。其原因主要是:生化处理体系降低了污泥活性;絮状累积污泥慢慢解体,留存的生物难以存续。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可有效降低污水中的盐浓度,基本可以控制在4.3%以下;平均情形之下的盐度,也被缩减直至3.7%。这种情形下,COD去除效率可以保持较高的水准。经过长期运转,生物膜原有的耐盐特性,也在逐渐递增,能与高盐特性的水质契合。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可以有效提高原有的耐受特性。经由接触氧化处理之后,生物膜并不会凸显出絮状分解的倾向。而普通处理得到的活性污泥,常会使测定好的盐度数值发生改变,盐度更替造成絮状漂移。除此以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排放的污泥比较少;污泥沉降特性也超出普通处理工艺。这样做,就化解了沉降中的难题。
四、氨氮去除效率
从水质查验得来的数值可知,进水端口以内的氨氮浓度超出了每升26毫克;对应的出水氨氮浓度相对稳定在每升1.2毫克。去除率达到86.9%。受到区域温度干扰,寒冷时段内,氨氮去除效率略有偏低,但也与预期标准基本相符。生化处理路径下,依托硝化菌受到的盐度干扰,来处理降解菌。从计数数值来看,生物膜之上的硝化菌,达到了高层级的数量级。好氧段的硝化菌,还会达到更高层级。硝化菌存留在体系以内,提升了氨氮的去除率。
盐度变更状态下,总体范畴内的含氮量,并没能显著变更。测量得来的浓度为:进水范畴的总体含氮,为每升39毫克;对应着的出水含氮,缩减至每升23毫克。总体去除率达到52.3%。这是因为,出水端口的高盐物质,是偏多的硝酸盐氮。硝化反应凸显的作用并不彻底。初始时段的设计中,预设了偏低的回流比,造成这种状态。若能提升原有的回流比,则可除掉更多的氮。好氧段布置的生物膜,存在反硝化菌的偏多菌种,环境促动了菌种生长。
结束语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还欠缺完备程度。在后续的实践中,应着力去改进。通常来看,对于搜集的高盐废水,可接种活性污泥,逐渐增加进水中的海水比例。用这种途径,驯化出最佳的耐盐特性。设定的处理框架内,微生物的总含量偏高,凸显了多样类别。这就为体系的运转,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钟Z.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 [J].化工进展,2012(04).
[2]吕宝一.两段A/O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高盐有机废水研究 [J].中国给水排水,2011(01).
[3]丁晓玲.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 [J].水处理技术,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