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路径

科技创新的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路径

科技创新的路径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部门,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为基础保障作用、源头作用和导向作用。高校图书馆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高校、企业以及地方科技创新中,为科技创新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64-03

*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高校图书馆参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号为:SKL-2012-763 。在日益强调科技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主体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更加突出,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创新性信息资源的支撑和保障。高校图书馆是创新主体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拥有科技创新的馆藏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等优势,对地方科技创新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直接参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功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担负起信息保障的角色,为高校和地方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1高校图书馆对地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走向高速发展的轨道,建立了虚拟信息资源并形成了资源共享,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文献资源结构合理,具备综合性和个性化服务的功能。高校图书馆利用在创新信息支撑方面的优势,密切结合地区特点,为生产、科研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强化知识在科技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高校和地方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创新的新形态。高校图书馆在地方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基础保障作用、源头作用和导向作用[1]。

1.1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作用

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为基点,借助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构建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所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整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大的资源库。从资源看,高校图书馆拥有比较齐全、完整的书目数据库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利用馆藏资源具有知识密集、学科系统性强的特点,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建立规范化的科技成果信息库,及时整合各学科的科研成果,扩大区域间的科学交流,准确把握现代科技领域的反应能力。从人力资源看,高校图书馆拥有专业的信息检索队伍,较高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较强的挖掘和开发文献信息的实践经验,他们能结合科学研究的需要开发出不同层次的信息产品。在信息资源的采编、检索、筛选及传递等方面实力强,效果显著。从技术上看,高校图书馆能够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从对新技术的引进和采用方面,还是从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信息利用等方面,高校图书馆都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2] 。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在地方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1.2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

科技创新是在一定知识条件下进行的,高校图书馆必须拥有较多的科技创新知识才能增加科技创新成功的机会。要真正从源头上满足不同时期科技创新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调研地方科技信息需求,分析各行各业科技创新对信息需求的类型和特点,拓宽知识搜集的渠道,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整合、人才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整合后的优势,变拥有为付出,变静态为动态,变分散为整体,变自足为共享,有目的地建立信息需求数据库,把有用的知识聚集起来,以满足科技创新主体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减少科研人员获取文献资源的时间和成本,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动态,从源头上发掘科技创新的新思路,真正起到源头保障作用。

1.3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地方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应根据地方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结合当前研究领域出现的科学分支、交叉学科、专业与专业的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对科学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选准信息存贮点。紧密地围绕科学发展的前沿,围绕地方科学技术的主要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找准服务方向,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对地方科技的辐射作用、引导作用;积极开发地方科技资源、汇集科研成果,开展专题专项跟踪服务、个性化服务、推送服务、导航服务,引导科研人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产生创新观念,走上知识创新的道路,形成一批新的、有价值的科技成果。高校图书馆要与地方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框架,构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新体系,制定战略伙伴合作协议,形成科学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高校图书馆在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中起着传播知识的中枢作用和导向作用。

2高校图书馆参与科技创新的主要路径

2.1参与高校科技创新

高校科技创新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能否高效地运行,图书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是高校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要素。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科研信息、科技查新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科研信息资源和保障体系。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建立与完善适应本校科技创新需求的专业知识平台和构建适应本校科技创新需求的专业知识网络体系,建立以高校专业知识为重点,与信息传递相结合的知识平台,通过专业知识平台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动态的、全面的、整合的、结构化的、存取利用方便的教学、科研与学习信息资源体系,为师生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和专业支持。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高校科技创新中,实施学科化服务,加强与用户的联系,通过调研与互动,分析师生使用数据资源的情况,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应用过程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利用智能技术、信息挖掘技术、门户技术、信息推送技术等,开展网络智能知识服务模式等[3] 。实现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

王建红:高校图书馆参与科技创新的优势与路径研究*王建红:高校图书馆参与科技创新的优势与路径研究*2.2参与企业科技创新

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地方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大量广泛的情报信息和技术成果,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常常受阻于信息的匮乏,难以进行合理的项目与技术的选择。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4]”由此可见,新规程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这一特定时代的新的定位,它不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还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企业作为高校图书馆间接或直接面向的社会服务对象群体之一,理所当然应该纳入其服务范畴。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与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三向联合,打造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尤其要着重收集区域内经济与产业政策信息,开发、建立与企业相关的各种经济专题信息库,为企业的信息服务提供源头活水。其次,为企业成果转化服务。企业的创新有两个基本的动力源,一是企业自主研发的驱动,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为企业自主研发服务的同时,更要注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图书馆应与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联合,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共建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将散存在高校的科研成果信息有效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统一的资源体系,实现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全球信息网络,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走向国际化。国内外、国际间的图书馆联盟和协作网络集成了全球资源系统,蕴藏着巨大的知识、信息和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应以全球信息网络系统为依托,面向企业开展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球信息资源的巨大优势,保障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

2.3参与地方科技创新

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地方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已经具备了服务的能力和条件,高校图书馆建立了虚拟信息资源并形成了资源共享,使得信息咨询服务对象全球化,使得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另外,高校图书馆还能够密切结合地区特点,提供生产、科研等方面的文献资源,使得高校图书馆扮演着地区活动中心、情报中心、学习中心等多种社会角色。

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智库的作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到地方科研课题的论证、查新、鉴定及成果推广活动中去,提供研究课题的发展动向,帮助科研人员借鉴别人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复劳动, 加速科研进程。组织专家学者协助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科技创新发展战略[5]。

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开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为社会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可以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举办各类型的培训班,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场地及馆藏文献,又在拓展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同时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科技创新培养高水平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面向地方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团队建设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这就是说,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能否组织一个优秀的信息服务团队,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资源,更是科技创新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郑州大学、武汉大学等二十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人力资源公函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有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信息服务团队,高职称的居多,80%以上的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大部分图书馆都兼备文、理、工学科的学术背景以及具有外文能力的人才。可见,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团队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以及职称结构等都相对较高,对于文献的检索能力和信息的识别能力是较为突出的。图书馆还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和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综合分析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的信息服务团队。这样的信息服务团队,有能力为科研一线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6]。当然,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都无法独自完全满足地方科技的一切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聘请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社会科研的人力资源,共同构建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机构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咨询专家库。高校图书馆协同高校的专家参与到科技创新当中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或者是其他组织机构,组织高校的专家与社会科技人员互相交流,座谈、研讨,有效地把高校专家、社会科技人员和图书馆参考馆员三者联合起来,为地方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吕祥乾.从高校科技创新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J].管理论坛,2011(3):82.

[2]贺梅萍,石德万,莫崇菊.基于科技创新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1(3):42-44.

[3]刘玉梅.面向“校企联盟、科技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7):86-88.

[4]董泽芳,张继平.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12-16.

[5]王镭.用科技查新服务正确引导科研创新[J].现代情报,2010(7):80-82.

科技创新的路径范文第2篇

 

瑞典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大学创新传统悠远流长,自1447年建立乌普萨拉大学,瑞典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综合性高校和非综合型高校两大体系。瑞典不仅高等教育发达,科技实力的盛名更是响彻世界。欧盟的创新测评统计数据显示,瑞典的综合创新能力自2003年来己跃居欧盟各国前列,高校为瑞典发达的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积极营造创新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瑞典政府提出“区域计划”。通过颁布鼓励政策、为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业者同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等多种措施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区域计划”鼓励年轻人创业与区域教育政策相结合,教育体制的重点从培养未来雇员转移到培养未来企业家,激励年轻人把个体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

 

(二)政府扶持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瑞典政府在全国15所高校设立了控股公司,明确规定这些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研究人员申请或转让专利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利用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在全国8所重点由瑞典政府划拨专款设立创新办公室,为高校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提供专门指导,为研究人员进行项目研究、科研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加强与工商业界的合作

 

1996年瑞典修订高等教育法,增加了“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与周边社区合作,并通报教学和科研活动信息”的条款,激发了瑞典高校与工业界合作的积极性。高校通过研发合作和人才互动,实现与工业的紧密合作,将掌握的市场需求信息用于教学与科研,有助于加快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商业化程度。

 

(四)高校积极兴办科技公司

 

瑞典政府对于高校创办科技公司大力扶持,每年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奖学金、拨款和贷款等,为科技公司的多个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提供资助。另外随着自身科研实力的不断提高,瑞典高校开始建设相应的基础结构,推动研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在高校周围的“科学园”、“技术转让中心”、“企业孵化器”就是典型代表。

 

二、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是北欧发达国家,虽与我国国情不同,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瑞典高校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层面

 

1.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完善相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者利益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保障;提供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支持,努力为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构了一个成熟的风险预防机制。

 

2.转变职能,正确处理与高校的关系

 

瑞典的高等教育改革表明,高校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只有给予高校应有的自主权,尊重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高校内在潜力。政府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淡化对高校的严格管理,突出其服务、监督职能,放权给高校,让它们规划、负责自身发展,最大程度上释放其活力,展现其各方面优势。

 

3.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

 

首先,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投入政策,落实相关措施;其次,继续支持高校科研投入,切实扩大投入比例;第三,支持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资金渠道,为高校科研集聚多方经费支持。

 

4.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政府作为第三方,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各种基金会,引导企业对科研经费的支持;通过建立科技园等,扩大高校科研成果影响力。当高校与企业实现紧密合作,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项目研究;企业为高校研究买单,解决高校科研费用之忧。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让他们参与技术开发和业务计划,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学校层面

 

1.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人才。要改变高校在人才聘用上存在的“自产自销”现象,通过公开招募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以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最优组合效益。二是培养中青年骨干。高校应为具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开创培养条件,鼓励出国访问扩宽研究视野,支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采用联合培养、资助访学等方式培养中青年骨干。

 

2.建立健全基础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与高校允许教授兴办公司密不可分,而这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相应基础结构的不断完善,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当然我国很多高校不像瑞典高校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但国家重点扶持的“211”“985”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人才、科技、知识资源,建设有助于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的基础结构一大学科技园。

 

3.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引导研究人员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第二,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改变纯量化评价方式,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区分评价标准,按照学科性质设置不同评价标准;规范程序,保证匿名评审;遵循评价规则,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第三,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中,既要保证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让技术、知识、成果参与分配,又要注重以政策引导分配向科研创新倾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4.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

 

我国高校应改变传统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业联系,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另外,在寻求校企合作时,高校应克服狭义的创收观,眼光不要只是集中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之上,要懂得换位思考,树立与企业实现共赢的互利互惠观念,实现与企业的中长期、宽领域、高深度合作。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应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明确新的发展任务,积极主动承担起推进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高校科技创新应不断集聚人才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强音,积极探索与企业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科技创新的路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题公园产业;文化科技融合;先进技术

人类经历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以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为特点的后工业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会推动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产生深刻的变革。在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扩大消费市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产业,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的几十年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推动影视、戏剧、出版、展览、建筑等传统文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更是创造出了像文化装备制造、动漫游戏、交互式互联网媒体内容、文化旅游等等这些全新的业态。面对这样的全球化背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与科技融合在产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并研究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来。

一、文化科技融合已成为现代娱乐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质上是高新科技向文化领域的选择性渗透,也就是说,科技是以一种辅助形式帮助文化领域的产品以更精准、更直观、更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文化产业链都得到更新更好的发展和延伸。科技向文化领域的渗透推动的是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的一场变革。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进入民众生活,扩大了文化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其影响力。这是人类文化活动史上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基础上结出的智慧之果。

而现代娱乐业则是一种以提供娱乐产品和服务而产生商业价值的活动。现代娱乐产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二、以尖端科技为支撑。三、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四、以工业化流程为规范的全产业链条,具体的业态形式包括文学出版、影视剧、舞台演出、音乐、展览、主题公园、动漫游戏、文化娱乐装备、互联网媒体九大类。这其中,日渐发展的高新科技为现代娱乐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首先,由于文化科技的融合性,现代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在当今时代,这些以现代娱乐业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很难再仅靠传统的形态继续生产和传播。国内外娱乐产业的竞争日益呈现出一场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新科技占据娱乐产业竞争制高点已成为新趋势,科技创新成为娱乐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娱乐产业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业态,只有具备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才会进入娱乐产业。这是和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引擎,也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撑型产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将创新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已经能从多方面看出效果。现代科技的介入,能提升文化的体验效果,丰富文化的生产资料,增强文化的传播能力,扩大文化的消费需求,拓展文化的储存路径。在文化产业也亟待创新的时代,科技对现代娱乐业的影响只会日渐显著。

二、文化科技融合是主题公园娱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题公园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来吸引游客,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是一种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因主题公园的表达形式多样化,高科技化,并可与影视文化及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的特点,成为世界上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处于现代娱乐产业链条顶端的产业之一。

主题公园这个产业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在出现的最开始,主题公园就代表着全美国甚至是全球最高水平的文化内容创意,并且凝聚着全球最高水平的科技含量,它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正是因为采用了不同于当时像电视、图书、音像出版物、电影院这种已经成熟的、大众化的、低技术含量的文化内容载体,而是用当时先进的游乐设备、先进的现场演出技术、先进的景观规划与游乐项目包装技术,甚至是先进的氛围营造与服务技术等,再结合好莱坞影视作品或者迪士尼动画作品这些全球一流的文化创意内容,才得以发展成为今天巨大的产业市场。可见主题公园在一开始就带着文化科技融合的基因,这也是主题公园区别于其他文化娱乐业态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期主题公园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中有四个阶段:第一代主题公园以自然景观为依托,营造舒适放松的休闲环境; 第二代主题公园以都市娱乐为特征,营造热闹欢快的氛围; 第三代主题公园以模拟类体验项目和景观相结合,打造奇幻的异境世界;第四代主题公园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结合新媒体科技,是科技含量最高、技术最先进、影像最逼真、文化内容最丰富的主题乐园类型。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主题公园产业已进入第四代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的主题公园产业整个发展的历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发展节点,而这些发展节点均由先进技术和文化内容的融合来推动的。比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智能科技的应用,云计算的应用、智能产品的普及、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轨道车行进与互动技术的应用、超感平台技术的应用等等,都催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游乐项目产品品牌,进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娱乐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大数据娱乐时代的来临。以大工厂为标志的大工业革命结束,而以数据科学和感知技术为代表的文化科技革命开幕和以大数据为生产资料的信息产业革命开始。主题公园作为非常适合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产业之一,在倚靠科技的进步之下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大数据产业在信息科技体系支撑下,伴随文化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大数据为生产资料,一代又一代地创造性地生产各个领域的文化智慧产品,全面转变人类的生产生活。

而大数据带给主题公园产业的助推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更精准地定位受众群体,第二更有效率地广泛传播,第三更多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第四更加智能的自动化创作。有了这些推动作用,在未来,主题公园所有产品的生产、服务的提供、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业态的建立和品牌的传播,都将深度依赖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因此我们说,大数据主题娱乐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以IP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链形成

娱乐产业全球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IP为核心所构建的新型文化产业链。I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产权。现代娱乐产业的价值链条是以IP为核心构建的,以文学作品作为起点,逐步向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等高级链条延伸,形成同个IP的不同娱乐产品,级别越高的产品市场价值越大,文学出版的IP是一级价值链条,根据文学作品的IP开发出来的影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和互联网产品是第二级的价值链条,而主题公园是价值最大的第三级链条。

在耳熟能详的世界级主题公园中,例如哈利波特就是典型的由文学到电影的衍生IP。主题公园就是把由IP衍生出的所有文化产品进行实体化包装,变成可视可听可以体验的东西。在整个实体化的过程中,主题公园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这些虚拟事物中不易实体化的东西。主题公园分很多层级:大型主题公园如迪士尼;城市娱乐中心则可能更多是室内设施的形式;还有亲子乐园这种类型,体验区域更小,但是数量更多;巡游嘉年华,着重于短期的活动;还有微乐园例如密室,鬼屋等。是基于一个独立的小活动场地,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 “IP”。

(三)新技术在主题公园领域的应用

主题公园产业是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产业,在这个产业中每年都会有全新的技术和文化内容进行整合,这些新的文化科技融合的产品,需要我们在创意、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而最近几年正是主题公园从第三代到第四代进化的过程,有很多的新的科技手段已经在新的主题公园产品中进行了应用或者马上将要投入使用,包括新型的互动装置,虚实结合的全息演出手段、新的投影显示技术和交互技术等等,下面列举一些相关的最新技术。

1.混合现实技术

混合现实技术是一种把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并通过诸如可穿戴设备这样的方式来提供更加深度的沉浸体验的技术。在混合技术的游乐体验中,像视频中看到的这样,观众将会直接置身于一个虚拟空间中,并且在视觉听觉触觉和互动方面都有极高的仿真度。利用这种技术,小型的、单人的、全虚拟空间的游乐设备产品很快就会出现在各个主题公园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打破了传统主题公园游乐项目中的游客与游乐内容的关系,不是通过座椅、银幕或者骑乘设备,而是一种全新的游玩方式,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这类项目的时候也需要全新的思路。

2.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具有信息服务功能的技术,主要应用于舞台表演类项目。实际上舞台表演秀作为主题公园产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不停地与最新的技术进行结合,早在20年前环球影城就通过真人演出、3D电影和现场机械秀结合的方式来打造了《终结者》的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迪斯尼也将现场立体电影和后台工作人员实时控制结合起来打造了《海龟脱口秀》的项目,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到今天,新型的交互媒体技术可以让舞台演出的效果更炫、更吸引人,同时还可以和演员的表演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这会一直是主题公园新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3.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是一种人们可以直接使用肢体动作,与周边的装置或环境互动,而无需使用任何复杂的设备便可让人们身历其境地与内容做互动的技术。主要应用于游乐项目中。目前的体感交互技术已经从早年的动作捕捉技术中进行升级,并且和大数据的技术相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实时的体感动作识别、实时的面部特征识别、以及在虚拟图像中进行实时的渲染,带来的就是通过体感技术,可以让观众将自己直接带入到一个虚拟世界中来,成为新的游乐项目的互动体验方式,视频中的很多产品已经在一些主题公园中进行了应用,因此也是未来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技术之一。

四、中国主题公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主题公园发展状态不算乐观,真正能带来商业利润和价值的主题公园并不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主题公园存在的一些短板也非常明显。

(一)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中国主题乐园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一度呈现出模仿追赶其他世界级主题公园的痕迹,然而却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铺垫,产业链延伸度不长,产品内涵可挖掘程度浅。由于个别主题公园的空前成功,许多地方把主题公园当成快速致富的一种手段,从而忽略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许多主题公园仅是对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案例的一种简单的模仿和粗制滥造,虽然项目繁多,却没有独特鲜明的主题,也没有精品,同质化严重,形成恶性竞争。

科技创新的路径范文第4篇

一、形成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自觉探索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阅读需求是自主探究的基础,只有让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以我观书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说的是面对浩瀚如烟海的书籍,人应以自觉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态度进行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进。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明确学生通过课堂阅读,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该怎样得到;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之情、所达之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善于对教材、对教师、对同伴、甚至对自己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语文课堂才具有活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参与下,充满创造力。

二、营造竞争合作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勃发,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是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与合作是有机统一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会加强竞争力,竞争也促进人的合作。因此,努力营造竞争、合作的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课堂中,合作决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配合方式,其本质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网格,每一个学习成员包括教师,都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互动,为每位个体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从而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使个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这种多维互动的信息交流,又会营造一种竞争的格局。学生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又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同伴,超越自我,超越同伴,这也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创新的语文课堂应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创造空间。

三、创建结合实践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语文课堂并非一味的“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增强,不单纯是课堂上“自说自话”的结果,而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去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也是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读、思、议、用等实践活动的时空。比如,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在读书准备、读书尝试、读书探究、读书小结各环节都要渗透实践的要素,基本理念是以“读”为主线,“思、议”是伴随“读”而产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议,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四、创设启迪人文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学习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人的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尊重学生的价值,开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创新语文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的语文n堂,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在鼓励学生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尊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独特、多元的认知,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孕育着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理解的独特性、多维性,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个性。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使语文学习成为启迪人文的过程,成为凸显人文性的创新课堂。

五、构建开放融通的语文课堂

开放是与封闭相对应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旨归,把课本的“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教育意义。创新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语文课堂。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拘泥于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延展,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

开放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知识、相关领域的学习融入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美和情感的熏陶,兴趣的激发,视野的开阔。

科技创新的路径范文第5篇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专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推进高等专科学院教育改革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等专科学院需要改变一下它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考虑,大力发展学校“互联网+”的教育。通过采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将会实现学院教育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而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创新学校教育模式,还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改革学院教育模式,会使学院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由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将会大大提高一些重要决策和方案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2.改变教育模式,扩大辐射范围

学校由从前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不仅只是改革了一种教学模式,而且还能扩大学院的辐射范围。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可以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联系,使各个学校之间能够相互学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院的辐射范围。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只要将资料放到网上,将会有许多的人看到这些信息,这样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学校,大大增强了学院的辐射范围。

3.“互联网+”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对大多说高等专科学院的教师而言对他们今后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他们需要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并且根据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找到他们各自适应的教学方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习惯都是长时间才能形成的,因而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转变他们从前的教学方式。另外,在当下,教师还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只有考虑到各个方面才会使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专科教育引进模式及发展对策

1.搭建信息化资源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高等专科学院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搭建一些信息化资源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讲课,如可以通过PPT、投影仪、音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这样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

2.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不会仅限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中,让学生在虚拟的操作中真实的体验到工作环境,使他们对此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通过这种仿真的实训基地,可以使他们有工作的意识,让他们的态度更加认真,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进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要适应“互联网+”的教育模式

高等专科学院要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因而整个的教育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展开的,学院教学的效果也是由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出的。因而在“互联网+”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尽快的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习领域内,他们必须得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有这样他们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例如,以高等中医药教育为例,学生可以借助一些著名的老中医的有关于医学经验交流的教育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接受这些老中医知识中的精华,同时还要了解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中医药的知识,这样将会使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学生想要在当下适应社会,就必须适应这种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专科教育中的应用

1.“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企业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而这些企业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样在当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要跟随时代前进做出改革。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进行的学习,因此在目前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只有对这些成人高等专科教育进行改革,他们才能更加的适应当下的社会,做好他们的工作。

2.“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中医药高等专科教育的改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等学院也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学院只有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改革才会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中医药高等学院也是如此,只有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且要以适应时代为主旨,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这位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许多的信息都通过网络进行记录,因而在网络上将会有许多有关于中医药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因此在一些中医药高等专科学院就可以通过教育平台进行网上授课,学校可以聘请一些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网上为学生进行讲课,拓宽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