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增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情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钻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 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树立全新意识。仅仅会教书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增强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要转变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传递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并结合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和水平范运灵。
二、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勇气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去贪大求全。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认识来源,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前提。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认真地备课,认真地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试图从备课、上课、批改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你按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总结这样在你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提高你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三、构建教师开展科研的良好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中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构建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合理、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尊重人才、发现人才、鼓励成才、人才强校的一种手段。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如:教研项目奖励基金、学术专著奖励基金、科研成果应用奖励基金等;还可借鉴国外的“科研假期”,并应将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作为评定职称时的参考。当然,科研奖励重心在于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
四、以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科研能力提升方案教学改革一、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工学结合过程中,科研职能力的执行者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无物、简单乏味的。
针对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本课题组以我院高职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总结,4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任务时才会参加科研活动,占各调查项之首。从中不难看出,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懒惰思想;19%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科研是评定职称的需要;2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想做科研,但苦于自身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研究,当然,最后一个问题更多存在于青年教师中。调查问卷的结果充分表明,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开展科研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探讨。
为了走出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尽如人意的困境,提升高职外语教学团队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基于在可控范围内调研结果,本课题组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期提升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案及方法
1.成立科研领导小组
为了推动教师参与科研,行之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亲自指挥,组员为另外2名教授。领导小组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体教师提供科研信息、网站;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籍,并建议学院图书馆购买、订阅相关杂志;督促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定期验收;指导本系教师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予以鉴定。
2.确立科研课题组形成模式
全体教师应对自己的科研兴趣进行定位,每人可以确定一或两个研究方向。成立科研小组,并选出小组长,以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月初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汇总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研室学术讨论后,将问题汇总到科研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将问题归类,划归相关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可据此形成科研题目,申报各类科研课题。
3.鼓励教师交流互动
交流、互通有无是科研学术提升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充分交流、讨论,才可以更加明确科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活动。交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交流;二是外部沟通。内部交流通过交流读书心得、培养青年教师、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等方式开展。“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前人智慧;科研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向其传授教学经验,带领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返回学校后召开报告会,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外部沟通是通过鼓励教师出席学术会议、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来提升科研能力。只有走出去,博纳众长,交流经验,才能更明确科研前进的方向,避免重复劳动。
4.教师科研成果验收
科研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职称、科研能力不同,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成果加以验收,并公开通报科研成果。根据《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方案》给予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师以奖励。
三、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初步成效
1.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相互促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结果。传统语言教学注重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中更多注重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研究性。随着各类科研课题的开展、完成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教师汲取了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逐步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缺点,纷纷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使教师更加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深远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在前进中摸索,不断调整方向,使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真正探索出了传统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开展科研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近两年中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显著。省级科研立项已由2008年只有一人独揽的2项增长为3人分享的省级4项、部级1项、校级5项;仅2009~2011学年内撰写论文16篇,参与研究编写高职教材4部。
2.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得到控制和利用
作为一门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构建的,那么建构的过程就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都是教学科研中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真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而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发现总结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同时对学生还有鼓励和促进功能。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率先开始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文字的形式总结了现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学规划以及对学习者的考核标准。有了课程评价,教师有章可循。无论是否讲授过此门课程,只要参照课程评价,都会对教学开展明确定位,实施教学。目前,其他专业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规范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本课题组研究探讨高职外语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提升,出发点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外语系在职教师。研究对象仅限于外语专业,所制定的能力提升方案也是基于外语类教师。故对于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性、可借鉴程度有待研究考证。
科研能力的提升,直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应持之以恒,坚守信念。
参考文献:
[1]陶也青,刘叶彪,朱盛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方角色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89-91.
首先,我们对“世纪演说家”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分段实施。
我们对十二年的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语言能力水平,将课程分为四个学段,并确定了每个学段的教学主题及培养目标。1-3年级为第一学段,课程主题为“小小故事家”,培养学生能具体、生动讲述故事的能力;4-6年级为第二学段,课程主题为“小小主持人”,培养学生独立采访、主持的能力;7-9年级为第三学段,主题为“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10-12年级为第四学段,主题为“辩论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
然后,在确定课程目标和主题的基础上,我们着力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提高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跟实验有关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实验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这些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标下,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实验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的模式和类型。所以,要想该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帮助,验证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把探究活动、实验过程看成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所以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出发,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树立“勤动手、多动脑”和“延伸、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实验教学真正转移到以探究活动和实践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思维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这就要求:要改变学生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被动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课前准备好一切实验材料,实验时,学生完全按照课本上写好的步骤操作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机械操、被动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得不到发挥[2]。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一些教材以外的实验方法。例如: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的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课本上的方法培养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其它的培养方法,并鼓励他们去大胆的尝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3]。所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组溶液浓度检测细胞液的浓度”;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自学的能力。
4 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实验会因为时间、地点和实验材料的选取,以及学生不规范的操作等诸多原因,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理想,甚至失败。
对于不好的实验结果,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而是选择让学生把实验重新做一遍。其实对不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失败的原因,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4]。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装片,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他们分析一下,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结果4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些方面?然后诱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和分析,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根源。通过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必须从素质教育的实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入手,改革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创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探究和实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殷勤勇.新课程对科学课教师实验素养的新要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3):10-11.
[2]何嘉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新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参考,2010(4):16-18.
【关键词】“手机报”;信息技术;偏差;教学能力;教研能力
自我市教体局开展“手机报”活动以来,我每天都要认真研读理解,几年下来,从中得到不少感悟,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同仁交流。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但要在信息化社会获得成功,条件之一是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巨大变革就是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网络教研是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良好平台,是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感悟、案例、反思、与同行交流、以达到相互提高,实现资源的共享。我市教体局的“手机报”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及时将当前的最新教学教研信息通过手机向全市教师出来(这些信息主要是教体局目前所要推广的教学方法、大师的教学理论以及当前教育动态等等),全市教师再参与到跟帖、回帖中。这种互动作法,就改变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单一性局面,变成了全市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教研,把个人的小智慧变成了大智慧,真正使教师受益。
“手机报”克服了以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直接切中教师的需要,纠正了教师以往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偏差,避免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教师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的学习的能力。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制作,使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如使用教学软件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自主努力、自主创新。
2、信息化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互相合作、发表主见,与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相互联系,从而得到来自网络上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的评价。
3、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环境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信息技术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应该从强迫式学习转换为自我要求的学习;从知识的并列性、片段性学习转换为融合性、关联性学习;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从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为研讨学习;从固有体系的学习转换为对应生活主题的学习。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
信息时代,教师的备课工具不只是传统备课方式下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备课笔记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内容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和课件资料。
5、教研活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灵活
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活动的内容与传统内容相比,应该更多地借鉴丰富的网络资源、探讨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的应用。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上互动技术进行交流,比如在网上现场直播公开课,随后利用即时互通的网络软件进行多端点视频或音频交流。还可以制作各级教研论坛,让教师们能随时进入相关学科的论坛进行提问、交流、上传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共享。当然,这些设想都需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前期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作基础。
6、不再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7、不要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8、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手机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机报”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帮助
1、对备课讲课的提高 备课是每位教师讲课的前提和基础,而每位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自身素质,讲课的侧重点不同等等,所做的教学设计也会有所不同,再优秀的教师也会有他的疏漏之处。而“手机报”正好给我们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置疑,甚至互相批评,从而共同提高的平台。
2、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产生了很多的不理解、建议、意见等。通过论坛,网友自由发表心声,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其他教师看到以后,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质疑与批评的讨论中,促进发贴的教师和批评的教师反思。同时,对别人帖子的质疑和思考,也是促进自己对教学的思考。“手机报”经常将一些好的教学设计、教育案例先后在播种者论坛上发表,通过读帖、回帖与很多老师讨论交流,学到了很多,同时促使自己对教学进行反思,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教学能力。
二、“手机报”对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提升
上网学习探讨,进行教研活动。“手机报”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广大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科研成果,不断给自己“充电”用新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充实、武装自己。在网上开展教研活动,将全市教师的教研成果出来,进行教研交流,共同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努力营造出一个全方位现代教育环境。
“手机报”对我市高效课堂的推进和新课程理念的形成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推进到以后的提升,都及时进行跟进,随时随地进行答疑,将一些好的成果公布出来,供广大教师进行借鉴,实现信息共享,使我市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从幼教到高中教育在安阳市乃至河南省都名列前矛,我市高考连续两年取得辉煌成绩(2011年高考:上一本线600多人,清华北大12人;2012年高考:上一本线780多人,清华北大12人。创造了县级高中高考的厅迹。),这都得益于“手机报”对全市教师教研的指导。全市教师通过对“手机报”的学习,不但提高了教学教研能力,还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在网上对各学科信息的搜索和处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自主具。
三、“手机报”提高了全市教师应用计算机能力,具备了信息技术能力
由于全市教师不断对“手机报”进行学习,无形中迫使他们不断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新,越来越对计算机感兴趣,从中体会到计算机的重要性。
1、网络对教师备课的帮助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素材多,传递速度快,资料的查阅采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提供了不仅全面而且快捷的备课条件。教师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根据教材要求,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素材,方便快捷。便于增删修改,利用率高,它解放了教师的劳动力,使广大教师体验到网络的优势:方便。快捷、高质量,调动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美观整洁,再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堂辅助课件,或应用课件库中的课件,进行整合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表现。
2、网络可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的应用,大大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设计能力培养过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膜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创造任务驱动的网络自主学习新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明确概念,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作业与考评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各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容量,增加很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创作模拟仿真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多个感官并用,增加了教学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手机报”在我市的教育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福满.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2005 (2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