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个性 价值 发展 创造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学术界各类文章中,“人文主义”这个词使用的非常多,而且相当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把“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等同,认为“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中国的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总概括。却没有真正分清这两个词的不同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1 “人文主义”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语“humanism”的中文译名。若追根朔源。这个词又是从德语“humanismus”中译来的,它是由教育家尼采曼尔在十九世纪初叶所创立的,后经多位哲学家如西塞罗和历史学家乔治伏伊各特以及雅各布布各哈特等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的说法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它的基本内涵是指以欧洲中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为主导思想,其实质是追求人类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承认并尊重人性和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人的个性等。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是以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即“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与内涵的。
2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李贤曾注:天运犹天命也,人文犹人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人文”的涵义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常常误将中国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概括地称为“人文主义精神”。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人文”一词。不能构成“主义”。它主要是泛指人世间诸方面的事态、状况以及文字、文章、典籍甚至民俗、文化等一切形态。这些均可以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只是不能称之为“主义”。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
既然“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以尊重人性、承认人的价值、肯定与发展人的个性、以人作为其核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就应该融入到高师音乐教学中,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作为我们的教学指导理念。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及相互间各有差异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和不足。这种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直存在的,进入大学以后仍无例外地延续下去。(这是否和我们文化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当今的教育体制有关?值得另行探讨和研究)。
下面,我们可以从高师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缺失的表象做出一些粗略分析:
1 以“教”为主,“学”为属的传统教学理念
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以“教”为中心,而“学”的过程始终是被动的。教师的授业多数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老师所讲的概念、定论等,不用做独立的思考,更不提倡“离经叛道”的想法,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要着眼于“学”并服从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传统教学模式
回顾我们几十年的音乐教学。根植于我们脑海深处的“师道尊严”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思想,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育活动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这样一种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则体现为“教师永远都是正确的”,极少鼓励学生发展逆向思维,也不提倡学生经独立思考后提出的不同意见,没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甚至还对接受与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说一些贬损人格的话语。走向了理应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反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不尊重人,不承认人的价值并泯灭人的个性发展,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3 固守传统思想与方法,个人创造性思维欠缺
交流与探讨是非常多的,也可以说构成了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的主流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无论回答问题多么“离谱”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像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以证明体温是否可以让鸡蛋变成小鸡这类想法,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说很少有老师鼓励这种探索精神(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幼稚),相反却会被视为~种非理性的行为令师生取笑:我们的家长也会将其作为“问题”儿童求助于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但是在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中,老师会首先肯定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表扬学生对事物具有的探索精神,然后才来讨论用人体孵小鸡是否可行……。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鼓励与启迪创造性思维,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念。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看,我们一贯提倡的是个人服从大家,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理念。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如果把这一理念完全用于教学过程中,则会出现不提倡个性发展、抹杀创造性思维的偏颇现象。“教育要改革、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展创造性思维”等口号喊了很多年,仍然不见多大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中(包括音乐教育)没有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创新意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思想、体制和方法始终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三、如何将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1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个性,承认人的价值,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
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学生均是成年人,他们已具备相对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学习、理解专业知识的相应能力。因此,无论是课内与课外,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及互动关系。在课堂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的难点、疑惑等,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首先要予以赞扬,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问题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联想、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外,教师也应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 加强沟通联系。无论是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均可以作为互相交流的题材,真心诚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好师长,使师生情谊进一步融洽,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促进教学相长。
2 摈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鼓励个人创造性思维
在旧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和“学”是一种隶属关系,强调的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认真教学,学生能记会背并掌握一定的相应技能,考试良好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并不刻意鼓励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要知道,不同的人演奏或演唱一首音乐作品,由于个人经历、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层次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也是大相迳庭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应将作品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子里,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演绎。例如,取材于陕北民歌的“哀乐”,多么地缓慢、沉痛和肃穆!可它作为原生态的民歌,速度要比“哀乐”快很多。如果将这首作品从每分钟的四十二拍提高到七十拍以上,那将另是一首风格回然不同的作品。当然,有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外传统经典作品)也不能完全脱离原作的面貌和风格要求,只能在原作的总体风格框架内做出些许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肯定评价时再给予正确指导与合理的解释,使学生明白哪一类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可以尽情发挥,那一类作品只能做一些少量且不影响整体风格的艺术处理。
3 体现人文主义关怀,构建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科学;美术;文化
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它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其性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在社会和历史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文艺复兴运动作为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为积累了原始财富。也为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及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是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
第二,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著名的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人民”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三,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实生活,反对权威,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实生活,反对权威。
第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哲学体系,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出了民主政治思想,也要求民主自由,但其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文艺复兴力图恢复希腊、罗马时的古典文化,其实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化, 并非单纯的复古。古典艺术的具体形式给人人以启发,但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现实主义的方法和古典社会的民主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则是力图突破中世纪教会控制的非现实主义,为此文艺复兴在创作和实践上密切结合。这个时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其中最耀眼的便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在艺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也颇高。他擅于将艺术创造和科学相结合,《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银行家的夫人,她温文尔雅,身着华贵,给人一种美的无限的遐想。达芬奇敏锐的抓住了她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直击她灵魂深处,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以真人为表现内容。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着手,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这幅画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欣赏此画,感受大师在作画时是我心里活动。
文艺复兴的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还是位了不起的建筑师、军事工程师和诗人。《大卫》是米开朗基罗整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大师通过作品来表现他心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在大卫决战前的瞬间,以站立姿态,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无畏惧,是一种准备迎接战斗的姿势,这种身体得放松和精神得专注形成对比。米开朗基罗赋予这块原本废弃的大理石以新的生命,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四、结束语
文艺复兴不仅仅对欧洲的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另一个程度上影响着西方的美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并在人文主义的氛围中体现出它的风貌。艺术家解放了思想,提倡个性自由,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传统。借助理性与科学知识,使生动的形象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开创了现实主义。对后世美术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进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苏珊·伍德福特等编著.《剑桥艺术史》第二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外国自然科学哲学选辑》,哲学研究编辑部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
[5] 丁宁著.《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酒神精神 人文主义思潮 异同
在14-17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不堪基督教的枷锁,最终举起了人文主义的旗帜。几百年之后,在19世纪的德国,有着敏锐眼光的哲学家尼采对人生的思考着了迷,大发玄想,写出了《悲剧的诞生》这一名作,他把书中的酒神精神当作锐意革新的思想,无比沉醉,他呼应前人,怀着历史责任感,一句“上帝死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样的惊世骇俗。
一
公元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的丧钟敲响之后,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古典文化而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化。中世纪时代人们遵从信仰,基督教观念深入人心。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原罪与救赎,同时也宣扬天堂与地狱的观念,认为人的一生是罪过与苦难的一生,虔诚信仰和顺从上帝者,死后灵魂便可升入天堂。天堂是上帝和天使们住的地方,是一个极乐世界。但那些作恶多端和不敬上帝的人。死后就会通过末日审判而被投入地狱,灵魂永远受苦。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垄断了一切文化和教育,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妨碍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这就急需一场变革的发生,因此随着经济和政治发展,西欧出现了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通过这一斗争,具有理性精神的近代资产阶级世俗文化取代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而成为两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18-19世纪的西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更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理性成为解释宇宙现象的唯一钥匙,科学文明带来了巨大财富。却造成了人们心灵的枯竭。在这种历史沉沦中,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与理性主义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样的氛围中,“酒神精神”诞生了,它的发源地是《悲剧的诞生》,尼采在这本著作中最早提出“酒神”概念。这位宁做萨提尔,不想当圣徒的思想家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我,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最后一个弟子。”同样的,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权力意志》的扉页上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我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弟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水果、蔬菜之神。酒神的祭祀仪式通常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情绪亢奋,达到癫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尼采对酒神和酒神祭祀作了独特的理解,形成了“酒神精神”这一概念。它是一种迷醉的状态,个体化原则遭到彻底破坏。“在酒神的魔力下,不仅人与人的联盟重新建立,甚至被异化了的,充满敌意的或受到奴役的自然也与它的浪子――人重新握手言和”。
二
上述是酒神精神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发生背景,这两种超越各自时代的思想有着诸多可比性,以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精神的异同。
不同的根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是与古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核心是强调希腊罗马古典著作中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象征,可见,人文主义实际上倾向于理性主义。
相反,理性主义则和尼采的“酒神精神”格格不入。尼采极力要求复苏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以酒神精神为根基,将本能从理性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同时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极力倡导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理性因素隐退,感性、欲望、本能冲动获得了彻底解放,并得以自由发挥,人的本能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原始的生命力充盈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非理性主义因素还表现为,尼采将酒神精神诉诸音乐艺术。应该说,艺术活动是带有相当的非理性因素的,它不像科学那样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法则之上,完全与理性主义相对立。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宣称的那样:“现在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站到公正的审判官酒神面前。”
不同的受众:大众和超人。
人文主义思潮主张个性自由,它是针对全人类的,其自由的对象是一切背负着封建神学枷锁的人们,一切受宗教体系压迫的民众。它号召人们摆脱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可见人文主义思潮的受众范围较为普遍,是一种大众精神。
尼采的“酒神精神”严格意义上说却是一种贵族精神,它的受众只是尼采所谓的一些“超人”。尼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超人概念,对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惊人的发展。从尼采前期艺术理论出发来看超人,超人不过是酒神艺术家的别名而已。一位叫做斯莱德尔的德国学者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言简意赅地指出:“超人不过是酒神的另一面。”尼采认为,超人是未来时代的统治者,是打碎旧价值体系枷锁后产生的新人。酒神精神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尼采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的凡夫俗子不配进入这个新时代,他们身上沾满了这个社会的腐朽气味,注定要被一代精英――超人所取代。在《悲剧的诞生》第二十四节中就有如此的例证,尼采把德国比喻为“一个沉睡而深入梦乡的骑士”,“仍然梦想着古老的狄奥尼索斯神话,总有一天,这骑士会在长睡之后醒过来”,消灭一切。很显然,这样的“德国骑士”肯定是于亿万凡夫俗子之上的“超人”。
共同的倾向:反基督。
人文主义思潮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相对立的世俗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居民中。基督教的来世天堂观念日益淡漠,他们整日劳作,并不像过去那样只为了灵魂的拯救和来世的幸福,而是对现世的美好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反对基督教对人身心的桎梏。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青春是多么美丽啊,但是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简短的诗歌足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观念。
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有着相似的倾向,尼采认为,基督教文化的最大弊害是造成人性的残缺不全和生命本能的衰竭。他说,在基督教义后面,“我总还感到一种敌视生命的东西,一种对于生命的满怀怨恨,复仇心切的憎恶”。基督教文化视生命为罪孽,把人的肉体需要置于诅咒之列,用虚幻的彼岸天国诽谤、逃避和弃绝人的此岸生活。过去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上帝,上帝成了最高价值,如今上帝死了,基督教借上帝之手创造出来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土崩瓦解,上帝是扼杀人的本能、束缚人的个性的恶魔。尼采声称,基督教文化已经衰落,希腊人的悲剧文化正在复兴。悲剧文化是“酒神人”的世界观。它的核心就是酒神精神。因此,准确地说,尼采是否定宗教的。
共同的追求:人性解放。
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世俗享受,反对禁欲苦行。它刺激人们对现世利益和享乐进行追求。对个性解放与自由充满向往,纵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生活,可以看到人们在人文主义思想鼓励下,竭力热爱现世生活,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努力向上、发挥个人才能及追求现世幸福的积极性,使社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酒神精神同样追求着人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首先,从历史上看,酒神冲动反映了初民放荡、感官开放的原始状态,它无条件地肯定肉体存在和感性生活。酒神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即整个情绪系统的亢奋状态。“酒神精神”使人的心灵进入“醉”的状态。即从人的最内在的基础――天性中升起充满幸福的狂喜,逐渐进入浑然忘我之境。人的感性、欲望及本能冲动获得彻底解放,并得以自由发挥,本能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本能的自由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这个方面可谓是追求人性解放。其次,从酒神精神的内涵上看,尼采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酒神精神,他给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是:“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肯定生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意义,肯定现实的人生,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地过好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是肯定现世生活。因此可以说,酒神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伟大的人性解放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人性的肯定是以贬损、牺牲理性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酒神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全面肯定人性的观点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
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主义 教育思想 重要性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一)人文主义教育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都作为文化的精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其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从而力求做到科学、人文及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具有广博的视野、独立的理性精神及智慧的品格,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培养。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显现出来,倡导人本主义。目前英语作为教育体系中地重要课程之一,其属于人文学科,所以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人文学科知识的特殊功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尽量使用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材料,以促进二语(英语)自我与母语自我的结合。
(2)减少或避免批评,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
(3)导入情感教学,使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4)鼓励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5)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二语自我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学习者自己愿意做的人。
(6)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人性化的途径。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英语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都有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而对于英语专业,则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但在英语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对语言缺乏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具有较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在英语学习中会有许多关系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对这些方面缺乏了解,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在当前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英语学习还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且在英语写作及口语学习中由于思维领域较窄,所以其表达的内容较少,每天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英语的学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自学和实践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语言教学思想认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要求。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很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则关注很少。比如,在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改正学生拼写中的错误、语法使用上的错误和句型上的错误等,而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内容是否恰当则不予重视。这也就是说,教师只侧重于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目前各院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教学,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教学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来对待的。学校如此安排,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这样一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的要求却被忽视了。近些年,高等院校都很重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在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活动虽然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仍无很大帮助,仍没有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使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相关课程或安排相应的活动。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其更主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将人文主义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贯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