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能力训练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造思维;理论与认知;教学方法;多维度;审美意识;理性思考;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6-01
一、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意义
设计思维课程训练,属于新的课程体系,近几年才得以重视并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之中。在以往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的就是对学生创造力、思维意识及审美趣味的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好奇心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思维和创造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感性更多,而理性的设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分析与规划等能力相对薄弱。艺术的本质是创造与个性的发挥,在实际设计与创作过程中,感性固然重要,而理性才是达到合理有效且富有创意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设计教育迫切需要对于设计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创造精神的汲取。通过设计思维训练课程一系列的专题训练与方法讲授,培养学生多而广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模式,从重视设计知识与技术层面的训练模式转变为设计思维意识、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等层面的培养,摆脱思维惯性与单一。
思维的过程,是人脑神经细胞对于各种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的过程。思维作为人脑最为活跃而无羁绊的部分,作为设计专业而言,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并使思维活跃,大学所培养出的所谓设计人才就如工厂批量化生产,培养出的学生学习模式和理念呆板,知识积累与技术重于思维形式与素质培养,那无疑于整个设计教学的失败。同时,也扼杀了一代代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对自我的发掘与完善,通过开拓思维与想象力,构造复杂而机敏的思维结构,提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创造的主动性。古人云:“变法不难,变人心实难。”人心,指得就是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思维模式的范畴。而设计思维训练课程,就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和体系。
二、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安排
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思维的理性分析。第二部分,侧重于艺术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设计发展进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力是推动设计不断进步的动力。整个教学环节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目的,通过想象、联想等专题思维训练,以图片、文字想象及联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感性思维的思考方式与创造力,提高学生思维维度。通过集体思维法、脑力激荡法、脑地图等思维方法讲授,以专题的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学结合进行有机训练,培养学生集体思维与个人思维的参与能力。通过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随机组合、六何法、问题日记等理论知识讲授,启发学生多而广的思维维度,为设计的思考加入新的思考角度与方向。以分析、归纳与推理等理性思维的理论讲解为载体,灵活地通过各种专题训练,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以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将思维训练与专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想结合,使感性思维和理性的思维认识得以完善。
三、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思维训练课程教学环节中,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等多角度的思维结构,不再以最终作业或作品为评定分数的标准。尊重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过程,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互动过程中的思维及思考能力水平与发展过程,课题参与讨论与专题训练的发挥与表现等等。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开发过程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模式上,设计思维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使具体课题进行实时调整。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及教学方式,从被动汲取变为主动认知、思考、参与的过程,使教与学之间呈现一种自由而活跃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状态,这才是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意义所在。
四、总结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陶艺教学 人文素养 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1.引言
理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很快适应本专业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创造性、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的专业发展往往后劲不足[1]。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
陶艺教育在20世纪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陶艺能以陶育德,以陶育能,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良好载体,典型地诠释了教育的真B[3]。它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兼具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其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造型和装饰具有浪漫的艺术性。同时,陶艺是一门参与性极强的科目,教学过程更被称为“非语言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领略陶艺文化。
因此,如何借助陶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当下理工科院校探索和实践的一大方向。
2.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陶艺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许多理工科院校纷纷设立陶艺实验室,开设陶艺课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2.1课程开设供小于求。
陶艺由于门槛低,同时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和易产生成就感等诸多优势,相关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
然而,一方面,由于理工科院校对陶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忽略了陶艺是造型和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受工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陶艺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上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陶艺课程目前的开设量与学生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2.2课程开设随意性强。
目前理工科类院校的陶艺课程基本根据本校教师的能力和意愿而开设,缺乏系统化安排。在教学模式上,模仿专业性陶瓷院校或艺术设计类专业探索的既定模式。一味模仿陶瓷专业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专业性太强,力不从心,影响学习热情,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是目前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
2.3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设陶艺相关课程,但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开放性与兼容性,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课程种类单一,陶艺课程仅仅作为某门选修课或工程训练课程的一个项目而存在,学生仅学习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已自顾不暇,无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出来,更无法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单一,与其他学科关联性较差,没有后续课程和相关课程作为延续,无法将陶艺创作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再创新。
2.4重技术技法,轻创新思维。
在课程内容上,把技术环节放在重点位置,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观念创新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原料属性、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烧制技术,缺乏针对学生直觉、推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培养。评价标准往往倾向于陶瓷的技术之美,忽视学生通过感其质、掂其量、悟其性创造出来的艺术之美,忽视融入陶瓷中的人文情怀[2]。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制陶、烧陶的技术不是唯一的学习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比娴熟的技术更重要。技术只是保证其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
3.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3.1课程定位。
理工科院校不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清华美院等专业陶瓷学校,不是要教授系统的陶艺知识,也不是要培养有精湛技艺的陶艺大师或艺术家。理工科院校的陶艺课程面向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陶艺历史的大致了解、泥料和釉料的简单认识、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的实践和烧制流程的体验,相对全面地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开发各种辅助工具,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设计并制作原创性陶艺作品,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并得到艺术熏陶的目的。
3.2教学内容。
3.2.1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和实践并重是陶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可忽略任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的陶艺教学课时有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教师多搜集直观的视觉图像资料在课堂上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借助图书馆资源,多翻阅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等相关书籍;浏览网络资源,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参观博物馆,在经典中品味陶艺的魅力。学生还可以选修艺术、民族风俗、历史、哲学等人文类课程来增加自己的人文积淀[4]。
当然,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学生能在实践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从泥料到作品的变化过程,体会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复杂多变的工艺美和丰富的材料美[5]。在实践中感受美、领悟美和评论美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3.2.2技术与思维兼顾
理清技术与思维的关系,不可重技术轻思维。思维通过技术实现,技术为思维服务。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掌握陶艺基本的成型技法和操作过程就行,不需要在技术上花费太多学时。平时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观念上的交流、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设计想法,教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陶艺教学模式,跳出传统技术之美的“误区”。只有学生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其陶艺作品才会呈现多样性和大胆创新的局面。这与吴冠中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不谋而合。
3.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学生想学,就有相应的途径。就南京理工大学来说,学生有多次机会学习陶艺课程,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必修)、公共选修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合作项目课程等。
(1)工程训练课程。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重要必修课,属于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面向全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陶艺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时间为8学时,学生能初步了解陶艺,并体验陶艺的基本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
(2)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学时为32学时,每周一次课,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理论结合实践,兼顾艺术的欣赏、技术的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有较强的灵活性,只要学生存在需求,教师有时间和能力,就可申请开设,不受时间和开课次数的限制。实验期间,陶艺工作室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选择一或多项实验项目。学生预约进入工作室,老师提供指导。
(4)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一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两三位学生,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大,要求较高。选题可以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可以依托学科竞赛项目,也可以由师生自拟。学生需要对选题做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专利、研究报告、实物作品等。
(5)合作项目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将陶艺与产品创新设计、3D打印、铸造、精雕、激光切割等相关课程和技术相融合,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再创新。
表 陶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上表所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了理工科院校陶艺课程体系,各类课程各有特色,并互相关联、延续性强,满足了理工科学生对陶艺的学习需求。
其中,工程训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应该作为课程设置和建设的重点,保证每学期对学生开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和合作项目课程作为拓展课程,机动灵活。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前提下,拓展课程全面开花,多多益善。鼓励学生在选课时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
3.4教学方法。
3.4.1以“学”为主开展教学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知识的灌输,将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由教授知识与技巧转变为教授思维与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陶艺创作中,学生的思维不需要受制于技术的牵绊,学生提出做什么,教师指导怎么做,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
3.4.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陶瓷有72道工序。所以,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集体的智慧。通过分组合作,可以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以通过合理分工,进行设计研究、相互启发设计方案、共同解决制作工艺问题,培养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分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争论、质疑的过程中启发思维,体验互助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4.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将创作过程中的任何问题与想法与教师进行沟通。设计思想上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把个性在作品上体现[6]。
3.4.4综合测评的评价方式
鉴于陶艺教学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其评价方式应不囿于传统的出勤率、考试成绩,而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和探索陶艺的过程,体现以陶育德、以陶育能的本质。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介绍创作理念、制作手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老师和同学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和辩论。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主观学习的能力等给出综合的成绩。
4.结语
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陶艺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优质有效载体,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对理工科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会,使知识得以渗透和联系。在设备和场地上增加投入,保证工具、设备的数量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期待陶艺教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上发展得更好,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汝罗.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科学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74-76.
[2]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2-64.
[3]詹嘉,刘颖睿,李月明,等.多种陶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5):45-46.
[4]陆小英.信息技术与陶艺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9):45-47.
【关键词】作文 ; 教育 ;生活 ; 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写文章。所以,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别重要是组成部分。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开设作文课?就是因为作文课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它可以把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化为文学信息传播出去,然后再利用这些信息,产生或者派生出更有益的信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当某个人有某一种想法,只要把它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就会被别人接受吸收。这样写作也就成了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重要素质。
作文课还是一门思维型课程,写作是老师训练学生思维状况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作文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应用自己的头脑,使他们学会思维、学会表达。事实证明写作是一种最迅速、最实际、最直接、最经济的思维训练方法。因此,帮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科学的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没有把语文学好,没有把写作文学好,以后走入社会他的表达、观察、记忆、想象以及逻辑能力就有问题,他即使在某个领域有研究,也无法把它阐释给世人。所以,学生时代一定得把语文这门课程学好,把写作这门技艺掌握好,不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作文训练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因为作文训练时教师们都会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现场演示作文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方位的,用到眼观、手观、口观、鼻观……用心来观察,在训练写作方法时也是在学习一种真正科学的以及艺术的了解事物的方法、步骤。这就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品德。良好的记忆力,严密的逻辑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这三项思维能力,不但是写作的基础,而且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将来从事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生命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奉献和创造。我们现在把作文训练做好了,以后对社会的贡献不就更大了吗?
在教育发展史上,一些教育家曾经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行过精辟的论述,斯宾塞在他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说道:“为我们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是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他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我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教育责任。
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们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生活,没有人与人的生活,教育从何谈起,然而,人们在教育与生活中,逐渐强化了手段,淡化了目的,一切围绕着教育本身进行,教育被简化为考试,升学形式,极具功利性。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一样,升考时什么作文模式得高分,老师就教什么模式,教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拿高分。以至于学生无法从作文教学中找到自信和乐趣。“现在演示作文教学法”改变了学生拿高分的训练方法。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找到了乐趣,在作文写作中训练了各种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增添了成功的机率。所以说作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未来生活水平的高低。
再者说,语文这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连文字都没有学会,怎么去学习别的知识呢?
从整体出发观察和表现物象基本形体比例,组合各物体间关系,表现空间、质感及明暗,对我国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虽然这套体系至今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但因为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而忽视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建筑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现有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建筑学学科特色,探讨如何在学生基础差、授课时间短的情况下,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提高本课程在建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素描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在素描教学中得以体现。迈克尔.格雷夫斯在《建筑绘画的必要性:有形的思考》一文中,按照建筑设计的过程,把建筑画分为三个类型:(1)参考性速写,是建筑师偶发灵感和对创作有价值的东西的日记型速写,常常是构思的起点;(2)研究性绘画,是对构思的推敲、分析和建构的过程;(3)决策图,即方案完成阶段的表现图。建筑美术素描教学与纯艺术素描教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它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坚实的造型能力基础上,同时开拓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造型语言进行目标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仅将绘画看作设计方案的表现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创造性思维与绘画技能有效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力。如拉修所言:“构思与建筑绘画的关系,更像音乐作品与钢琴的关系,而不是作品与乐谱的关系。因为乐谱只告诉人们怎样弹奏,而通过钢琴,你能在弹奏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作品的反馈,使你不断的修改作品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结构把握能力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空间的学科,对空间结构的认知和运用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任何建筑的形体,都离不开基本的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包括几何结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等,作为建筑师,对结构的把握与理解是首要的。结构是物体的本质,是物象内部有规律的构造,把握结构也就是把握物象的本质。
(二)快速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学生快速表现能力的培养。建筑速写是学生进行创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观察能力训练与结构分析能力训练的过程,是素描整体意识的外延和发展。速写强调的是人的直觉感受,培养的是对形象的记忆力、对环境的取舍能力以及对物象的组合能力。
(三)艺术审美感受力技法课的教学往往重视实教而忽视艺术审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任何技法都是建立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的。艺术门类、艺术思潮与建筑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种艺术思潮的萌动都在推动建筑理念的更新。有鉴于此,建筑素描课程中不能忽视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各种艺术门类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建筑设计的构思无疑会产生巨大帮助。
把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的完成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仅是靠逼真的造型能力来实现的。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素描教学不应作为单一的造型训练课程,必须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把创造性思维作为关键元素融入到基础素描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衔接基础美术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层次行为,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素描大师博巴认为:“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素描教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组织安排。在充分了解几何体结构的基础上可结合命题对固有物象进行解构、重组,进行创作练习。如在“失衡”,“迷失空间”,“转角”,“锥的想象”等命题中,可鼓励学生尝试突破空间限制再现空间尺度,激发学生的联想创造思维。当然,解构与重组并不意味着对形体的简单拆分和随意重组,而是在对物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取相关元素,通过对功能价值与审美理念的整合,对形体进行重新建构与组合,以达到预期设计目的。这种注重对物体结构研究的素描方法更具科学性,弥补了传统素描只注重明暗调子表现而忽视研究结构的不足。而结构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物象规律,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室内景物还是室外建筑都遵循这个规律,摆脱了过去绘画过程中纠结于形体和明暗塑造的窘境,更适应没有充足教学时长的建筑学素描教学的需求。
素描课程教学方法尝试
约翰•伊顿不仅将抽象与具象都纳入到素描的范围,而且认为素描训练就是具体化、自觉化到创意、再现的过程。多年来,建筑素描教学所沿用的石膏几何体写生——景物写生——风景写生的传统教学训练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熟悉了技法的表现,形成了程式化的思考模式,使学生在面对物象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对象的比例、形体、空间、调子照搬到画面中,没有思考,不去探索,缺乏想像,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状况,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过程伊始,就可尝试提前与建筑设计理念衔接,结合初步的相关建筑学知识,引入建筑平、立、剖概念,加入平、仰、俯练习,进行几何形体的多角度、多视点训练,提高绘画过程中学生的形体建构与图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由二维思维方式向三维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为学生后期的建筑设计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分析理解,注重对形体结构的归纳概括,注重分析结构,善于举一反三,正确理解物体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框架关系,加强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不追求表面的画面效果,抛弃复杂形体繁琐偶然的因素。教师在进行评价分析时要把握重过程轻结果、重分析轻描绘的原则。为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可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的空间意识,进行意识空间的再造,培养学生对意识空间的感知力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性与能动性都得到提高。快速写生能力训练可不再拘泥于对景写生,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将漫画内容、生活场景都纳入学生训练范围,大大加强课后时间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对生活资料的积累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办讲座、观摩电影、集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各种艺术流派,把握当代艺术形式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寻找建筑语言与其他艺术形式语言的对话通道,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建筑学素描课程多元培养目标的完成。#p#分页标题#e#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在用具体的物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该提出要求,要求其通过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而不能只满足他们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特点。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常抱有很高的积极性,家长应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巧妙的引导,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向孩子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能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要利用孩子所接触的各种事物,练习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小动物时,不是罗列一大堆动物的名字,让孩子知道动物的名称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分析,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孩子看到小鸡时,会对小鸡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毛茸茸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小鸡的身体特征如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和细长的腿脚,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小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小鸡和小鸭等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了动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头脑中就不是杂乱的、无序的动物名称,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长应尊重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具体事物激发幼儿的思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各种材料、通过孩子直接的操作和活动,发展孩子的思维。如在数数教育中,通过点数实物,孩子开始真正理解数的含义,而只是口头上会数数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单纯的说教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因孩子的理解有限,所以学习效果一般不好。
利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现场教学,看到树木就让孩子观察树的叶子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枝的疏密程度,明白太阳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比较它与别的树的区别,明白不同种类的树木对阳光湿度的要求,对气候的选择,等等,再讲树的分类,用笔画出树的形象,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这种树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只要耐心引导启发,让你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能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