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第1篇

教师制作的各类教学素材。适合学情是教师自制教学素材的最大优点。首先,教师在制作教学素材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便于学生接受。它利于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点的学习,避免了外来教学素材“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次,可以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各类教学素材属于多媒体电子作品范畴,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随意使用他人作品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而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素材享有独立的著作权,避免了这类纠纷的产生。

教学素材是知识点的载体,不同类型的教学素材表述同一知识点的效果不同,选择不当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对于操作型知识,使用微视频类型的教学素材可以更好地演示相关操作过程;对于作品型知识,使用典型作品和练习素材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作品范例”;对于理论型知识,使用演示文稿类型的教学素材可以更好地展现知识点的推演过程。

通过因特网获取的教学素材。因特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在搜索相应的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版权问题,如是否有版权声明,引用时是否要注明出处等,应尽量避免所选的教学素材在通过网络呈现给学生时可能引起的著作权纠纷。

从因特网获取教学素材还要注意信息安全。大多数病毒都是通过浏览网页或下载某个文件进行传播的,在获取教学素材时先要判断相关站点是否可靠,尽量避免从小网站中获取教学素材。获得教学素材后,要进行病毒查杀,以免破坏信息资源和校园网络系统。

将学生作品变为教学素材。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学生作品也是重要的教学素材。作品是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技能的成果,是学生信息素养的体现。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如果有典型作品作为参考,那么在设计、制作相应的作品时就会有所启发,其所学到的操作就会逐渐内化成技能,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典型作品的收集和筛选工作。经学生本人同意后,把以往优秀学生的作品以教学素材的形式提供给现在的学生,给予学生帮助。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49-03

教育技术学不仅是一门交叉学科,更加是一门技术学科。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探索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尤为重要。

一、衡量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5月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提出衡量师生教育技术的标准,如下:

1.意识与态度:指用于规定相关人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应用意识、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要求。

2.知识与技能:指用于规定相关人员所应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应用与创新:指用于规定相关人员在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的创新与提高。

4.社会责任:指公平利用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衡量标准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标准》中的四个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和呼伦贝尔学院三所高校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的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选取大三、大四的即将毕业的师范生中抽取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20份,有效问卷200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1.有关意识与态度方面的调查。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不足。

问题一:您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帮助大吗?

问题二:您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吗?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部分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重要性的意识不足且没能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2.有关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调查。

(1)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概念只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

问题三:您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概念的了解。

从问题三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概念的掌握都只是达到了一个基本了解的程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

(2)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是很理想。

问题四:您是否掌握了教育技术的概念?

从问题四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47%的人达到了基本掌握情况,而剩下的53%的人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

(3)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获取信息能力较弱,使用其他媒体资源和创新能力不强。

问题五:您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选)

从问题五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师范生能通过一些途径收集教学资源。

(4)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单一,使用教学媒体及多媒体资源单一。

问题六:您今后在教学中通常会选用哪种教学媒体?(多选)

从问题六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现师范生普遍使用最多的教学媒体就是计算机,对于其他教学媒体使用很少。

问题七:您今后在教学中通常选用哪些多媒体资源?(多选)

从问题七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有大部分师范生使用图形、图像作为多媒体资源,其他多媒体资源同学们的使用比较少。

问题八:您通常通过哪些途径收集教学资源?(多选)

从问题八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有76.7%的师范生通过纸质资源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其他途径使用甚少,获取和收集教学资源途径单一。

(5)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掌握的现状情况参差不齐。

问题九:您对常用备课软件的掌握情况是?

问题十:您对多媒体设备的掌握情况是?

问题十一:您对考试辅助系统的掌握情况是?

问题十二:您对媒体特点的掌握情况是?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师范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备课软件,其他的多媒体资源使用技能就比较差;对考试辅助系统的掌握也比较差;对媒体特点的掌握情况一般。

3.有关应用与创新方面的调查。

(1)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设计与开发能力差。

问题十三:您是否能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吗?(如课件、图片、音乐等)

从问题十三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现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十分薄弱。

实践教学中教学设计能力的很差。

(2)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很差。

问题十四:您是否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内容?(多选)

从问题十四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师范生对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的把握能力上不强均没能超过30%;对“学习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案编教写”三个环节的把握能力也没能超过去40%。说明这些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很差。

(3)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差。

问题十五:您是否能独立进行教学设计?

从问题十五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29%的师范生能够独立的进行教学设计,有70.9%的学生表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这说明现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只是理论上的学习,在实践中缺少锻炼。

4.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调查。

(1)内蒙古地区高校大部分师范生对应用教育技术社会责任都比较注重。

问题十六:您在教学中,注重教育技术中的社会责任的程度是?

从问题十六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对应用教育技术社会责任都比较注重,只有很小一部分师范生不太注重。

三、培养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议

1.加强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

转变师范生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实践应用培训,提高师范生的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优化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

2.加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高校师范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在该课程应原有的基础上以《标准》为导向,结合我校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开设教育技术公开课,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适当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门课程。

3.加强教育技术多媒体设备的建设,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学校加大对现代教育实验设备的投入以及更换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投入资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网络资源建设,鼓励学生使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根据不同的学科设定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4.加强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传授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与知识。培养师范生在理论上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师范生成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实践,让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时间。

5.增强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传业授课,还要给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和如何做人。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他们的师德教育业是尤为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要渗透“做人”的教育,引导这些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负责任的使用技术(如不沉迷于游戏、不上等),让学生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成玲.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衡量标准的解读[J].考试周刊,2008,(42).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第3篇

研修活动培训心得体会

推动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对于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优化研修内容,保持校本研修的常态化持续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本次培训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有效平台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为教师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

教师交流是校本教研中的关键环节。合作与交流可以把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加工凝结在一起,最后综合成远远大于单个教师研究的简单相加效果。校本教研中的同帮互助,就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将全世界融合为一个大家庭,让我们同处于一个村落。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教研组或课题组,还可扩展到校际教研活动、网络上的教师群体,给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三、网络为教师专业引领提供了有效平台

强大的网络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要积极建立网络平台,鼓励教师走进网络,构建自己的话语舞台和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通道。网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实现了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网上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教师们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大量优秀的课例,吸取丰富和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每位教师的成长与网络发展息息相关。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网络交流工具,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网络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教育资源共享;文本讨论;音视频研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6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10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我国的网络教研(又称虚拟教研、在线教研等)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新民等人2001年发文将“虚拟教研模式”定义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时空教研活动,彼此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成果与经验交流、共享教学信息与资源的一种方法”。近年来,由于区域内学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凸显,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区域网络教研视为促进区域内不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以往针对网络教研的研究一部分涉及网络教研的形式、实施方式、组织方式等。还有一些调查对网络教研的效果,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动因、态度、认识,教师参与度,网络教研资源,网络教研平台质量,影响网络教研的因素等进行了研究。虽然不少文章都指出网络教研可以提高公平性、参与度,但是对于我们所关注的通过网络教研促进区域教师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特别是没有发现这种策略和方法对于改善公平的效能的研究。伴随着区域网络教研的实践日益增多,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方式是否真正改善了不同学校的教师公平感?哪些技术支持的教研策略比较有效,哪些效能较差?哪些因素会影响网络教研的效能?为此,本研究以重庆某行政区的区域网络教研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网络教研的方式与效果进行研究,探究其采用的各种教研策略对于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公平感的有效性。

二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 案例区的网络教研背景

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区是重庆市西部某农业大区,全区中小学校总计103所,根据办学规模,以及教学水平等,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1~3类。近年来,案例区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带宽1000M裸光纤接入,每台计算机独享10M带宽。2011年9月起,该区利用教育城域网建设了网络在线教研平台。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开展网络教学研讨活动。目前网络在线教研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教师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文本方式进行的网络讨论,以及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时讨论。2013年大足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还开展了网络教研课题研究,共有30所学校,共计76名教师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参与课题研究。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用教师使用度来表征区域网络教研的开展状况,探索区域网络教研的参与度是否与参加网络教研的各学校教师对其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研究假设区域网络教研的使用度越高,教师对其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就越高,那么区域网络教研改善教师公平感的效能就越高,反之亦然。目前针对区域内跨学校间的教师发展的公平感研究较少,本研究的一个前期研究发现,教师感知的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公平包括获取教育资源、外出参加培训、观摩优质课、校际间教研、与优秀教师、教研员交流等机会的不公平,不少处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获得这样的机会非常少。本研究依据此将其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指标。

为了探究影响区域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各种因素,我们将网络教研的各项实施策略、教研平台的性能、对参与网络教研的激励政策以及对于教师网络教研的支持服务作为教研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对案例区域网络教研各项实施策略的衡量,参考《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的政策评估标准,以及富兰所提出的影响教育变革实施的变革特征,以回应性、适宜性、可行性、充分性、效率性作为衡量网络教研策略效能的指标。其中:回应性指该策略设计回应了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适宜性指该策略在实施中满足了教师的需要且没有冲突;可行性指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时不存在个人能力等障碍:充分性指利用该策略解决教师教学问题的充分程度;效率性是教师认为采用该策略进行教研具有效率。网络教研依赖网络平台,其效能优劣影响教师对网络教研的使用。本研究参考用户界面满意问卷、计算机系统可用性量表,对平台系统的效能通过有效性、系统能力、界面、总体满意度进行测量。促进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政策措施由行政规定与考评要求两个指标来表征;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支持则由告知目标、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同伴互助、有效反馈等几个指标来表征。具体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各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分为: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以便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使用。 调查对象选择案例区初中和小学的教师,按照初中和小学分别抽取学校。考虑到网络教研希望达成改善不同学校、特别是相对条件较差学校的教师发展公平感之目的,抽样时将案例区所有的三类学校全部抽取,一类和二类学校按5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550份。对问卷的所有题目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问卷a系数高达0.977,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非常好。

三 数据分析

1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的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的教师63.1%来自小学,27.1%来自初中,7.3%来自完全中学,其他则来自独立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教师来自的学校类型来看,56.9%为乡镇学校教师,34.6%为县直属学校老师,5.2%为村小教师,2.8%为城市学校教师,还有0.5%为教学点教师。而从教师所属学校在案例区的等级看,一类学校的教师占36.1%,二类学校的教师占43.1%,三类学校的教师占20.8%。

本次调查教师群体主要有如下特征:52.6%为女性教师,47.4%为男性教师。教师年龄中,30―40岁和40-50岁教师分别占4l.g%和37.8%,20―30岁以及50岁以上的各占9.6%和10.8%。教师中成熟教师是主要人群,19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49.5%,7-18年的教师有42.4%,4―6年和1-3年的新手教师各占2.9%和5.2%。参与调查的教师所教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小学学科,其中以语文和数学学科老师居多,分别占30.0%和24.5%。

由于网络教研涉及技术环境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调查问卷对教师学校和家庭拥有电脑情况,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等进行了调查。统计表明,在办公室有电脑且可以上网的教师占到73.4%,5.8%的教师办公室中有电脑但是不能上网,20.8%的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表1显示了各类学校在有电脑但不能上网以及没有电脑这两种情况中的差异。相对而言,二类和三类学校的老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或者不能上网的人数比例高一些。

图2和图3显示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对于新技术热衷程度的自我评估。9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在达标以上,能力较强和很强的教师总计达48.7%。68.1%的教师称自己是新技术的爱好者甚至是热衷者,只有2.3%的教师害怕新技术,个别人厌恶新技术。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参加了网络教研的教师,所以问卷中询问了教师是否有网络教研经历,结果显示,3550名参加填写问卷的教师中,2931人采用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占总人数的82.6%。在本文后续的分析中,主要以这2931人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

2 网络教研系统的使用度分析

对于网络教研平台,本研究根据平台使用度作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指标。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48.7%的教师每周都会使用平台,15%的教师每天都会使用,26%的教师每月会使用,10.3%的教师几个月会使用平台。可以看到,60%以上的教师使用平台还是比较频繁的。

3 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分析

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是探究在引入网络教研的情况下,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专业发展公平感是否获得改善。研究从获取教育资源、接受培训、观摩优质课、与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交流、参与校际教研活动、展示自我教学能力等维度衡量教师对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状况。通过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教师们在各个维度上均倾向于比较认可公平感有所改善。

以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分析教师认可度在不同学校类别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可知,一类学校的教师认为各个维度更公平明显高于二类学校和三类学校的教师,而二类学校和三类学校之间的教师则没有显著差异。

4 区域网络教研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分析

以使用度作为自变量,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发现使用度对教师认可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教师的使用度越高,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越高。这表明区域网络教研对于改建教师发展公平感确实具有效能。

a.因变量:教师发展公平感改善认可度

5 影响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因素分析

以网络教研策略、平台特性、政策激励、教研支持作为自变量,教师网络教研使用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网络教研策略之后,平台特性、政策激励和教研支持对使用度都没有预测作用,即在本案例中,影响网络教研使用度的主要是网络教研的策略,如表5所示。

a.因变量:使用度

(1)不同网络教研策略对使用度的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别以教育资源共享、文本讨论、音视频研讨三种网络教研策略作为自变量,使用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学资源策略和音视频策略对使用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从标准化系数来看,音视频的正向预测水平高于教学资源策略。文本策略对使用度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教学资源策略和音视频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对平台的使用度,如表6所示。

(2)不同网络教研策略的效能分析

本案例的网络教研共分为3种形式:教师的教育资源共享,以文本方式进行的实时或非实时网络讨论,以及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时讨论。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每位老师可以将自己认为优质的教学设计,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上传;同时,面对面的教学研讨的成果,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也上传以供分享。目前资源累计已经接近30万件。文本方式进行网络讨论可以是实时的,类似即时聊天,也可以是异步的,类似论坛方式。基于音视频的网络实施讨论可以是多人音频或者视频。

本研究从回应性、适宜性、可行性、充分性、效率性对这3种网络教研策略效能进行分析。3种策略5个维度得分的均值分布在3.29-3.61之间,说明三种策略的设计效果处于一般到较好之间。继续将3种策略在5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由图5雷达图中可以看到,整体来看,教师评价教学资源共享策略的效能最好,而利用音视频方式实时在线讨论的效能较差。具体而言,在策略的可行性、充分性、适宜性、效率性方面,教学资源共享策略都相对其他策略较好;在回应性方面,文本讨论策略更高一筹。这可能是由于教学资源共享只是将教师自己的优秀作品分享,但未必满足其他教师需要,而音视频在线研讨一般是教研员等组织的统一活动,也不一定满足教师的个体需求,而文本讨论往往是教师处于个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发帖讨论,因此研讨的结果对于教师个体需求的回应性相对较高。

四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针对重庆市某区的区域网络教研是否可以改善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证实了区域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改善是有效的,通过利用各种途径提高网络教研的使用度,会使得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提高。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二、三类学校教师对于公平感改善的认可度还没有一类学校教师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线上和线下促进公平的途径。

研究发现在影响教师网络教研使用度的各个因素当中,采用何种网络教研策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发现对于网络教研的组织与实施者的启示一方面在于网络教研的方式与内容是教研成败的核心要素,需要仔细地设计网络教研开展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教研的本质因素,才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另一方面的启示在于平台性能、政策激励以及教研支持目前对于吸引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作用还不明显,可以在这些方面继续改进。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创新人才;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邓伟(1976-),男,四川巴中人,清华大学注册中心;宣华(1960-),女,河北丰润人,清华大学注册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29-01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创新人才的主要特点

创新人才,从社会意义上讲,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创新贡献的人才;从个体意义上讲,是指那些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才。[1]创新人才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强烈的探究精神。创新人才不仅仅满足于现有领域的成就,更重视已知领域的突破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开发。

(2)超前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能做到独辟蹊径。

(3)优秀的协作意识。创新人才在工作中注重团队配合,注重沟通协作,从而实现思维智慧的群体共享和共同进步。

(4)突出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棘手问题,开拓事业新局面。

二、从理念到环境,全面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2]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主动研究精神以及主动创新能力等核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担任课堂的“主宰者”和“灌输者”,且由于教学时空和资源的限制,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机会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不断改革,全面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1)教育理念要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育功能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转变。

(3)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开放式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环境转变。

(4)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主动式、协作式、资源型、探索型、研究型等多种教学方法转变。

(5)教学环境由以课堂为主向课堂、电脑和因特网等多种环境转变。

(6)教学手段由黑板加粉笔为主向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交互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转变。

三、网络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能够跨越教学时空的限制,适应各层次的教学需求,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提供支撑平台。相比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在于:

1.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加强师生交流协作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网络教学能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在时空上对师生的限制,有效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自学提供素材和资源,或者利用平台开展探究式或研究型教学,培养研究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上网学习,既可以利用丰富的课件资源进行课后自学,也能通过虚拟学习区与教师或同学之间保持同步交流或异步交流。

2.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使得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单纯听讲和被动灌输的客体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和提高,这是一个主动参与、完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3.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支持多种教学策略

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主体—客体”关系被“主体—主体”关系取代。网络教学为师生开展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供支撑平台,不仅支持基于课程讲授的辅助教学模式,也能开展支持基于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基于问题或案例的探究式教学、基于学科/课程网站的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4.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零散的教学资源有效集成,走出独立的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拓展资源服务功能。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扩展获取教学资料和素材的空间,为开展创新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提供资源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选择需要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扩大知识涉猎面,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