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第1篇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逐步让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同时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心里的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此外,还可以结合雏鹰争章的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锻炼。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真诚相对,角色转换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不是靠威严,更不能靠训斥,最靠得住的是老师和学生坦诚相对。教学中,有的老师怕让学生提问,我倒认为学生提问是好事,因为学生的问题是很有探索价值的。虽然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也不要不懂装懂,而应告诉学生实情,老师不会,愿意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甚至向学生请教,让学生当“老师”来教老师,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师生间的“角色互换”。通过师生的真诚相处、角色互换,学生也会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说真话、掏真劲、办真事,自觉、积极、大胆、主动地去做,把事做得更好。

3.倾注真爱,促进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第2篇

“关注健康 关注心理”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学校经过三年的工作实践,寻找到两件制胜“法宝”,那就是“细”和“实”,即注重细节、注重实效。下面就把这两件“法宝”介绍给大家:

法宝之一:管理求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顺利开展,“细”字要当头。从管理网络到队伍建设,再到文化熏陶,做到“向细节要质量”。管理网络是根基,队伍建设是保障。因此,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和制度,建立领导和实施网络。其次,在教师培养上下工夫,“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不失为好办法,校本培训与外出取经相结合,丰厚底蕴激活队伍,以此促进教师心理素质与辅导技巧的提高。

此外,还要深挖环境这本无声的教材,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走廊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我校三楼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廊,以展板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所有展板精心设计成粉红色的心形,视觉上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壁板分别展示着:九个学习好习惯、如何让你快乐、心理健康教育格言、同学之间不宜开的玩笑等。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走廊里,还以学生的视角看心理,特设了“心语小屋”专版,版面降低了高度,与学生视线持平,给孩子平等的感觉,每月更换一次,用来展出孩子们的心灵感悟。楼梯间悬挂着“教师心灵寄语”,这些美好的语言成为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玉液琼浆。

校园闭路电视台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电视台开设“心语”和“对话”两个专栏,每周播出一个栏目,节目由心理老师与学生共同策划,由学生主播,每期还有特邀观众参与节目。两个栏目就学生集中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观看互动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产生共鸣。

心语博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特色。2007年12月,我校心语博客――童心芳草地建立。博客共七个板块,丰富的内容贴近孩子心灵。如今,博客已经成为教师辅导、师生家长交流的好助手。

除走廊文化、电视台、博客外,还有心语电话、信箱和邮箱,这些都成为学生熟知的咨询渠道。所有这些都成为我校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心理健康氛围。

法宝之二:育人求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形形、性格迥异,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实效。当然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来讲,最奏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活动求实,活动育心”的教育理念,效果很好。

从2006年起,我校坚持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健康周活动一般历时3~4周时间,每届设有不同主题,开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目前我们已举办四届健康周活动。

“阳光下成长”是第一届健康周活动,目的就是引起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学校下发了《让孩子在阳光中成长》――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关注孩子心理,并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行列中来,形成家校联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第二届健康周主题是“沟通从心开始”,进行了亲子、师生、生生书信交流,让大人们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用童心解读孩子的心声,从而实现师生、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真正达到心灵和谐;第三届健康周主题是“心语润心田”,通过心语日记、心语小报、许愿树等活动,使学生心里话有地方倾诉,美好的愿望得以展现;第四届健康周“评价中成长”是结合学校省级心理健康课题《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评价的研究》进行的,目的是把研究应用于实践、以实践促进研究,进行了心灵隽语的评比并汇编成册,命名为《心语故事》。

健康周活动时间是短暂的,活动内容是有限的,但我们关注主题的研讨并没有就此结束,学校网站、博客是跟踪问效的阵地。每个健康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的昙花一现,而是学校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的继承与延续,以此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细”和“实”这两件法宝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2008年学校被授予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和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学校”称号,并在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我们在牢牢把握这两件“法宝”的同时,也希望“法宝”能让更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虎添翼。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第3篇

1 走出误区,克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不良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以此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目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误区,集中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科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医学化”倾向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医学模式,忽视教育模式,偏重学生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的矫治,忽略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摆设”,形同虚设,应付各种检查。正如有人所说,“上级检查时重要,平常教学中次要,抓统考升学时不要”。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表演”课、“作秀”课,通过课前排练,心理课形式上很热闹,其实并未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孤立化”倾向指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问题学生,忽略了全体学生。同时,也忽略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2 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探索

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关于自己的知识。前面两项在现行的学校课程里都得到了落实,唯独第三项知识很少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理想抱负等。

第三种知识的获得,一般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在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都要在学生身上体现。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和训练,自我培养和优化各种心理素质。切忌“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旧教学模式,要注意学生独立需要的满足。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我设计了《我的情绪我做主》的课堂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做“情绪蛋糕”:下面的圆形图案是周惠同学一周来的情绪状况,请你仿照此图案给自己做一个“情绪蛋糕”。你可以想一想,最近一周内你的情绪状况如何,出现过多少种情绪,并分别估算一下,每种情绪约占一周中的多少时间,算出它的百分比(%),最好用蜡笔涂上颜色,好心情可用明亮的颜色,不好的心情就用灰暗的颜色。

对以上情绪,你的表达方式是:

A.说出来( )

B.用动作表现( )

C.藏在心里( )

D.用表情表达( )

你觉得最差的一种表达方式是( )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自我探索,轻松中有思考,互动中受启发。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又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活动课,可见,它十分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是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要通过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和启示,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我设计了这样一次活动:每个同学回忆最近一段时间内,父母为了你的健康成长和专心学习做了些什么事,你为父母又做过多少事?请填到下面的“天平”上。

父母为我做的事情: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2-02

心理健康课堂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为了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本文尝试提出三种路径: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模式,以及加强有针对性的课程文本的研究。

一、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活动课范畴,是一种新兴的、开放性、不断发展的门类,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来界定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施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课堂品味。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活动教学,注重体验和践行,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通过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安全、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

其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混乱局面,甚至出现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可通过讨论形成心理课堂规范,如要求学生用心参与,要尊重他人,懂得倾听;发言要找准适合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心理教师自己也要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的回答、发言不责怪、不呵斥,让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对因各种原因而表述不清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受尊重的感受,也有尊重别人的意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促使课堂组织“活而不乱”是创设和谐的心理课堂氛围的法宝之一。

最后,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过分活跃,出现学生“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话题来表述自己的意见等现象,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遇到的并且较难处理的两难问题。教师应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来预防或减少课堂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干扰。在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忽视手段、巧用提示、重视身教、正确处理消极结果、建立奖励体系、给予社会性强化等策略。

二、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模式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生命化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成长。生命化课堂模式对提升课堂品味有着重要意义。构建生命化课堂模式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选择。生命化课堂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心理上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大家兴趣的话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该从是否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其次,结构流程。生命化课堂模式有以下几个环节:“感知—分享—感悟—践行”。在整个流程中,生命化课堂模式非常强调活动过程中师生互敞心扉,分享感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产生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师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进行“心”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智慧也在相互交流中得以相互启发,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体验和智慧。

最后,课堂目标。生命化课堂模式试图实现师生心灵共同成长的目标。生命化的课堂模式是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心灵成长的过程,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使自身知识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个体得以提升的过程。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可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的“和谐”,使得心理健康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才有更高的品味。

三、加强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上,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应当有学生和文本对话。一直以来,教育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供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文本等同于一般学科教材,只是增加了一些活动内容。后现代哲学意义上的“文本”(text)准确地表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的研究和开发,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文本,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

首先,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市面上各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泛滥,其中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来说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不可否认,很多教材大都是从心理教师怎么教的角度来编写的,很少关注学生的主动生成和主动感悟,有着忽视学生、内容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内容偏少,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难以实现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的提升。

其次,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的性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心需要、心理体验、人际交流和生成感悟。学生心理活页将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成、感悟和分享。因此,要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文本研究,用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操作性特点的“学生心理活页”来代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最后,学生心理活页文本的内容。“学生心理活页”引导师生在对话中彼此相遇、达成共识,并不断扩展课程文本的内涵,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课程实施。不仅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和探究,而且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真正实现了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目标。

总而言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品味,毫无疑问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决定性因素。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和反思,开拓进取,加强科研,不断获得自我专业成长,和谐高效、具有文化魅力和感动师生心灵的美妙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http:///edu/ReadNews.asp?NewsID=1322.

[2]〔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4]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5]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7]王小棉.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真实与自然[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第5篇

一、《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的创设

(一)发现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工作。但是,由于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理念的误区

受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问题取向”的教育模式,往往聚焦于处理“问题学生”或“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等偏离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打折扣,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陷入被动和片面。

2.师资的不足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处于发展期,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和技巧开展心理辅导,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系统。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专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的短缺,导致心理教师与学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以曹杨二中附属学校为例,在校一至九年级学生共计1807人,包括两个校区,但专职心理教师只有一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心理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400左右。由于心理教师人数过少,使得他们无法开展经常性、持续性、大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无法开足,影响了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效率,更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开展。

(二)积极探索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早,效果较好。学校心理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集思广益,尝试用学生感兴趣、乐实践的形式,探索促进学生阳光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以教育电视片为载体,以全校学生为受众,制作、播放了以“启迪心灵、漫游人生”为主题的《人生漫游》系列教育电

视片。

1.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

仅就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是不够的。要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必须克服消极心理学中将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为关注重点的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关注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转化为关注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心理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以教育电视片为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电视片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醒学生对内容的共感,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追求自我,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他们希望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电视、网络,这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电视片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和需要,又能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3.以全校学生为受众

开发教育电视片这一新的教育模式,有效弥补了专职心理教师短缺的瓶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系统及共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的实践

(一)主体

《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反映的心理问题、讨论的心理技巧、分享的心理感悟贴近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电视片针对特定的年龄阶段学生遇到的共性心理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电视片的主题和整个实施过程。

项目伊始,从策划节目、确定主题、讨论分析、搜集素材、撰写文稿、配图配音、参与拍摄到后期制作,一直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电视片的各个环节中。主动投稿的学生,他们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分享经验、交流感受;参与制作的学生,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寻找图文素材,以积极的视角向全体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技巧;观看电视片的学生,他们通过本片发现自身优势,尝试总结问题,学会使自己更积极地应对生活。

两年多来,有1800余名学生每月定期收看《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项目开展至今,共收到学校学生自己撰写或推荐的优秀习作290余篇,并精选出17篇学生撰写的文章和49篇学生推荐的佳作在节目中进行展示,已有12位学生参与节目配音,100余位学生参与节目摄制和图片搜集。

(二)内容

《人生漫游》系列教育电视片每期十五分钟,“人生金言”“人生万花筒”“人生一点通”“人生花絮”和“人生漫游”这五大版块相得益彰。其文本素材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案例、人生感悟或遇到的心理困惑。

《人生漫游》节目单(第九期)

板 块 内 容

人生金言 生活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未知,在于不断地增加知识……

人生万花筒 《电梯里的温暖进行时》

人生一点通 《我为谁学习?》

人生花絮 《妙在“出人意料”中》

人生漫游 《有一天我们长大了》

(三)形式

《人生漫游》这一教育电视片努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内涵、改进技术、完善形式,具体体现为“三性”。

首先是可看性。教育电视片尽量选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悦耳的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此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净化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的身心,触动他们内心那根未被拨动的心弦……理论概括要少而精,要增强趣味性和生活性,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形象之美中,以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和教育成效。

其次是针对性。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前的动荡不安但可塑性较高的时期,因此可利用其心理柔软性施加审美影响力。教育电视片,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心理“自助”,使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得到固化,逐渐形成习惯,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个体自我发展的内

驱力。

最后是实效性。选材要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入情入理的剖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心灵与生命关怀的热流涌动。例如,在期末考试期间播放的《人生漫游》第6期中,“人生一点通”板块《复习迎考的策略》一文侧重考前心理辅导,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学习的目的、复习的策略等,在学生中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三、《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已日趋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校园内也形成了一股催人进取的积极氛围。

(一)教育电视片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

1.内容积极

这里没有大道理的说教,一点一滴的感悟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开启成功人生的“金钥匙”。它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心理知识。电视片的五大板块各有侧重,富有哲理的格言金句、触动心灵的学生感悟、启发智慧的人生故事、调适自我的心理技巧、充满趣味的生活花絮、优美动人的励志散文,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感悟人生。

2.主题积极

增强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第1期)、《带着自信出发》(第14期);改善沟通技巧――《赞美――人生的鲜花》(第2期)、《沟通让生活更美好》(第11期);学会情绪管理――《克服害怕心理》(第10期)、《发怒――扭曲你的形象》(第18期)……这些来源于师生生活体验的文章或学生自发搜集的素材,更贴近本校学生实际,从学生关注点上找角度,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学生想知而未知的知识,使学生在制作与观看中寻找一种心理共鸣,学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我、审视生活,保持最佳的生命状态。

3.资源积极

《人生漫游》教育电视片整合了心理、美育、德育、礼仪、信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以“联系实际、增加体验、开放心态、自信自强”为原则,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生动典型的故事情节、富有内涵的语言解说,很好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性与形象性、思想性与情感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结合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学生制作、观看电视片后的调查访谈,学校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评价,并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教育电视片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