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碰撞:兼容并包,尊重差异,构建良好道德风尚

(一)校风建设: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善政”、“信义”、“仁爱”等思想的精髓。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荡的聚集地,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因此学校需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校风,既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容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教风建设:与时俱进,尊重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社会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并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学风建设:自立自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公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意志薄弱的学生需要学校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磨合:层层渗透,处处宣传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校园设计、建筑风格、学院绿化构成的环境文化;二是由办公设备、后勤装备、教具配备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设施文化;三是包涵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方式文化,主要指宣传标语、名言名画以及著名人物的画像、雕塑或碑铭。

校园物质文化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渲染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学校里时时、处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文明举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融合:第一,环境文化重在熏陶。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蕴含文化元素。第二,设施文化重在新颖。校园办公、教学用具的新奇可以培养教职工与时俱的进观念,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求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实之能保持谦虚的学习的态度。第三,方式文化重在宣传。在景观布置上,可以培植花卉和树木,在植物上悬挂倡导文明礼貌、爱护自然花草的标牌,使学生在赏景的愉悦中激发热情,丰富情感,净化灵魂;在墙壁设计上,可以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字画、标语,使学生随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公告展览橱窗里,可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优秀师生代表及其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本质精神,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锻轧:民主法治,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只有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制定和修改配套制度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并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以形成机构精简、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切实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师生权益;最后,学校要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教学文化的交融:思政授课,实践推行

教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的行为追求,必将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践行氛围的形成。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经步入信息化管理阶段,这对于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陷进行弥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这也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1 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概述

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工作转变为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导,协同企业生产经营等职能部门,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并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规范合理,最终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也不全是借助于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开展工作,而是通过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连通的数据网络,对企业的生产信息、营销信息以及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集成整理与共享,并借助于数据网络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各种财务信息高效的传递、整理以及分析使用,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保障。

2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2.1 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部分企业的领导部门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生产经营部门的辅助工作,因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企业的整体管理理念陈旧,更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各种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条件较差。

2.2 各类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势必要依靠各种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因而财务软件的研发应用力度不足,软件不仅价格较高,而且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2.3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必须熟悉各种财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财会工作技能之外,还必须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或者是改进财务办公软件,方可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不高,必然造成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受挫。

3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措施研究

3.1 改变管理理念,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

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关键,并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来开展。应该通过自上而下主导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并增加资金投入,为财务管理部门配置办公所必须的各项软硬件设施,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2 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与部门,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应用上,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需要,与财务管理软件研发部门协调,对软件中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财务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3.3 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将人才的培养建设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重点针对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法律政策、理论知识、软件应用等各方面,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此外,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应该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财务管理软件开发应用、财务分析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以人才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3.4 建立信息化的数据交流平台,强化企业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单纯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沟通方可完成。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数据交流渠道以及沟通平台的建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工作状况,尤其是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总结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水平。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摘要: 历史建筑改造与保护一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乃至所有城市新旧交替建设领域中的焦点。本文在物化的形式上,解释米兰城市发展进程中,改造遗留在中心城区旧建筑的意义,并由此分析单功能住区到设施混合住区的发展历程,随时代变迁,旧城区的功能转变重新定义了发展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re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is alwa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and with all the old and new alternate in the field of city construction focus. Based on the physical form, explain milan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c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buildings left in the city cent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hanGongNeng analysis and residential facil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ixed residential areas, along with the time changes, the function of the old change redefined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意大利是世界上文物古迹最多的国家,这个有60%-70%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疆土面貌变化万千,长期版图分裂造成若干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版图变更以及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遗产传统。在此背景下,它所倡导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管理方式是管理本国庞大遗产的重要基础。中央逐步下放城市管理权已成一种趋势,有着显著的分散管理模式特征,使得城市网络保持原始魅力,这一切与民众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意大利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坚持注重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并注重动态规划,注重每一个基于历史遗迹城市的原址重建,它们都有广场,街道,大大小小的建筑、教堂、纪念碑,五脏俱全而结构清晰,景观丰富而具有当地的活力。随着建筑师借“国际化”的噱头搞乱了城市面貌,意大利城市并没有危于成为世界上其他城市的翻版。在50、60年代城市建设开始时,意大利建筑师就把保护看成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同等重要的事,他们悉心勾画并记录着这些城市记号,避免让建筑把城市形象切割得过于分散,研究怎样在不抹掉历史见证,不毁坏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和环境的情况下保持城市特色和差异,怎样在时代的变迁中保留建筑中有文化意义的部分不被抹杀。

意大利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法为1939年墨索里尼执政时期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Deree of No.1089)和《保护自然古迹法》(Decree of No.1497)双重法令,这两个法律持续延用近60年时间。后来,在2004年颁布的《文化和景观遗产规范》(Code of the Cultural and Landscape Heritage)中,文化遗产的种类采用了独特的列举法,周详的阐述了具有艺术、历史、考古、人类学价值的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种类,又进一步分为文化财产和风景财产两个板块。将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文物、景观和自然环境、考古区均纳入一个专门的保护法律框架,统称为“文化遗产”。意大利学者们用整体分析法,更强调文化价值的整体重要性,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价值的整体重要性,具有涵盖自然、历史、艺术、人类学等方方面面的完整性,具有促进整个社会共同进步的作用。

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是不可少的条件,米兰的CASA Morigi就是一个鲜活而成功的被保护实例。遗址旁边有老城中心区的一个重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标性构筑物——Circus。它是在罗曼城市建设和重大军事设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在整个意大利北部,只有阿奎尼亚(Aquileia)和米兰(Milan)这两个帝国城市坐拥其殊荣。Circus是皇帝展示自己接受荣誉和人民向他表示敬意的地方,占据了Torchio街, Cappuccio街, Magenta大道, Brisa 街和Morigi街的大部分。现今,在这几个街区一些房屋的地窖中依然还能找到过去的房屋地基,但已经物是人非,唯留一段石墙凭吊过往历史。Morigi的存在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历史遗址中心的优势,把技术和文化网络与这些地方优势的古遗址结合起来,通过种种方式给老房子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在全新状态下重获生机。 像CASA Morigi这样的房子在意大利有150多个(占全世界最多),它们基本都以废旧无主的老房子为基础自发生长起来。由于此类老房子属于私有财产,而年代久远对究竟谁是房主早已无法考究。最初一些社会公益组织或艺术家由于缺乏经费而免费占用其中一些屋子作为活动场地,久而久之随着入迁户数量的增多,和组织类型的多样化,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生存状态的人们纷纷汇聚于此,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达成一种新的邻里关系,成为了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旧的遗产空间为新文化的发生提供场所。当然,在这一地区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征用与居者的利益之间不可避免的发生过一些冲突,而在博弈的过程中,居者之间盘综错节的社会文化关系和舆论力量,使得这些历史遗物终于免于被地产开发所破坏。位于Morigi街8号的这个老房子就是幸存者之一,它矗立于市中心古老的罗曼遗址区,在历史的变迁中作为留存下来最为罕见的古建——它不仅是一系列公益性质社会活动的发生地,而且也存有一定规模的手工艺作坊。这些组织对它的使用已超过30年历史,它见证了米兰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地理、政治和文化品格的诸多变化。这些居民在CASA Morigi中坚持留下的决定,不仅使他们在城市中心获取了住房权,保护了社会非盈利组织和手工艺中心的蓬勃发展,而且他们将此时此地发生的一切文化活动重新融入历史,并使之成为历史名城保护的一部分。以CASA Morigi为参照点,其所处的整个城市中心也成为延续历史,承载不同事件的出色舞台,从古到今,从不懈怠。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创作 文化表达 居住建筑 长沙

“城市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沉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温总理在第三次市长协会上讲话。

一、引言

自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新建筑运动以来,现代主义建筑一直引领着建筑创作的潮流。在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形形的建筑流派铺天盖地而来,使得中国建筑师眼花缭乱。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灌输,影响并左右着建筑师的建筑创作。针对这种情形,一批学者提出了“地方主义”、“地域性建筑”等概念,其实质是强调地方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表达。本为以长沙市居住建筑为例,论述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两者的博弈关系,探讨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相互渗透融合的发展之道。

二、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

1.建筑创作的现代性

建筑创作的现代性,即时代性。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自我更新和提升的过程,受时展和需求背景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技术状况。从勒柯布西耶引导的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到未来主义建筑,建筑的表达方式是伴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表达手段不断更新。建筑创作的现代性表达是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创新,在深入剖析当今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征的前提下,针对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提出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建筑创作原则与手段。

2.建筑的文化表达

建筑处于具体的地理区位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建筑创作实践中,这种深层次的联系也对设计者的创作思路产生了约束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贯穿于整个建筑创作过程。要求建筑创作遵循场所文化特征,以恰当的、与地域及时代相一致的建筑形式,实现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特征。建筑创作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在建筑创作中整合文化的因子,并予以表达,不加以文化表达、缺乏内涵的建筑,不能与所处的地域环境形成整体,形不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更不可能被城市文化所包容和接纳。

3.两者的关系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思想的入侵,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受到较大冲击。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的地域建筑风格逐渐消失,地方文化在建筑创作中难以生存。但仍有部分学者如彭一刚、张锦秋等主张地域文化的表达,并不断在创作中提倡地域文化,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与文化表达是辨证的矛盾关系,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增添文化的表达,不失为最好的表达方式,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又阐述了地域建筑的文化表达。地方主义建筑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复旧,地方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构造上都遵循现代的标准和需求,仅仅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商业化和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如何在快速而无序的建设状态下保持城市原有肌理的延续性,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地域文化表达的关键所在。

三、长沙市居住建筑分析

选择居住建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原因在于:(1)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居住区开发所占比重最大。(2)居住区与城市居民联系最为密切,最易受市民关注。(3)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22%-32%的比例,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

1.长沙市居住建筑概况

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居住小区开发规模大,速度快,档次高。近年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房产公司、建筑设计公司进行建筑创作实践,城市空间中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异质化。通过对长沙市居住建筑风格资料的搜集、统计、分析(见表一)。

表一:长沙市居住建筑风格类型统计

注:1、数据根据长沙市房产信息网公布楼盘整理计算得出,2、组合风格即为本文提及的建筑现代性与文化结合表达风格。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长沙市居住建筑风格以现代简约风格为主,占整个市区的84.4%;其次依次是组合风格、欧陆风格、古典风格,分别占11.7%、3.3%、0.6%。长沙市居住建筑更多的是注重现代性,其次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下面选择长沙为数不多的历史古典建筑实例探讨居住小区的建筑风格。

2.案例分析:星语林汀湘十里

项目概况:星语林汀湘十里是一个集居住、 旅游、商业、休闲、度假、酒店为一体的复合型地产项目,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的青瓦白墙为基调,深褐色、灰绿色等深色板岩砖,外墙以暖色调小规格面砖贴面,青瓦白墙的底层联排别墅间,渗透着古香古气的韵律,建筑创作中充分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精髓,并结合现代居住理念加以创新,传统与现代高度和谐统一;总体布局上以湖湘文化为基础,巧妙地利用天然河道改造工程,创建环水的千岛湖特色景观。项目注重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大都市的长沙塑造一个完全的古典作品,营造出独具一格的场景,与周边环境形成一定的冲突。

星语林汀湘十里建筑立面

评论结论:建筑设计应充分认识到历史古典建筑关注风格的创造,在着眼于模仿既有的风格上,应透过历史上的建筑式样,发挥自己的创作思路,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历史感的风格样式。同时,历史古典建筑关注时代精神的创造,其语言是通过历史式建筑加以创作者自己时代的精神内核话语的表达,因而需体现一种时代的和文化的意志。

四、长沙市居住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1.长沙居住建筑创作的影响因子

(1)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长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区内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众多,近年来对一些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进行了整体保护和控制,对部分独立的、质量较好的历史性建筑进行了保护。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内高密度快速的开发建设使得新建筑失去传统历史的风貌特色,与传统建筑缺少对话,街道景观日益趋同,冲击着当地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生存环境进行及时保护,实施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新建建筑应与城市整体风貌取得协调,在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建筑创作,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文化内涵。

(2)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来探索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条件下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降低建筑能耗,探索生态低碳建筑,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探究一套建筑低能耗、零排放的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居住建筑占建筑的比重较大,居住建筑的节能减排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之一。

(3)长沙城市国际化发展

根据长沙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城市的定位高度已趋向国际城市网络,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将与国际网络联系互动,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国际多元文化席卷而来,多种文化的交织将对长沙地方文化有所冲击。②随着城市的国际化开放,更多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将涌向长沙进行建筑创作实践,各种创思思潮将不断涌现。③长沙的建筑创作思想也将更大领域的走出国门,借鉴学习国外优秀创作设计理念,建筑创作的思想也更趋于国际化。

2.长沙居住建筑发展趋势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长沙的居住建筑创作将整体表现出建筑的历史传统化、两型化、国际化,在多种因子的叠加复合作用下,长沙的建筑风格更多的是建筑现代性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形成建筑创作与时代及传统的呼应。可以展望,长沙市居住建筑更多的是注重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建筑风格将更多的走向组合风格,辅以开发商根据开发成本的现代简约风格与市场需求的欧陆风格、古典风格。 转贴于

五、结语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作为主流建筑创作理念在全球信息化的引领下对各地的建筑创作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第一,建筑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是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身处城市之中,应更多的考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第二,建筑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根源,建筑创作应当寻找与文化传统的关联点,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遗产。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审视建筑创作的利与弊,使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建筑现代性与文化的结合表达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5(2):5-7.

[2]吴良镛.建筑的文化品位[J].建筑与文化,2005(12):8-9.

[3]卢峰,李骏.当代建筑地域性研究的整体解读[J].城市建筑,2008(5):7-8.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