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的感受

心理素质的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素质的感受

心理素质的感受范文第1篇

那么,学生数学心理素质有那些方面呢?

学生数学心理素质包括知、情、意等方面。知即为认知,认知的核心是思维。情即情感,它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及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意即意志,它是促进数学学习的动力,是取得数学成绩的重要保证。

怎样在高一、高二年级对形式进行高考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提前接触高考题

1、在讲授新课时,可适当选择一些高考的容易题,讲解之前说明它是哪年高考的第几题。学生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解答,感知高考题,消除对高考题的神秘感并形成条件反射。

2、在章节考试试卷中选用某些高考题,使学生体会在考场上接触高考题的感受,讲评试卷时特别强调高考题的背景、内涵、解法。让学生知道答题的失败和成功之处。

3、在黑板报上开窗口,对应每周所学的知识,介绍历年的高考题,,每次2~4道,一周一次,学生每天在教室里感受高考题,另一方面,学生边学新知识边用新知识解高考题,他们更能体会到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和成功的,更加坚定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念。

二、模拟大型考试仿真高考

1、时间上,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安排成与高考时间相同(即上午9:00——11:00)顺序也相同(即第二天早上考数学)。调整好学生考试的生物钟,经过两年近十场大型考试,学生基本能适应这种时间,并能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

2、从试卷用纸、试卷编排、试题类型上仿真高考试卷,使学生把每次考试当作高考练兵。

3、从考场座位编排上实行单人单桌,并编写考号。答题时,要求在指定位置写上考号、姓名,使学生养成答卷的良好习惯,对违规的学生仿照高考扣分,以使塔吸取教训。

3、条件好的条件下,可采用答题卡,接近标准化考试。

4、做出详细评分标准,让学生参照评分标准互相判卷1—2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解题的每一步对得分的影响,培养学生每分必争,能得分不失分的品质。

三、培养坚强意志,树立冲击难题信心

高考中较难题的解答,是拉开考生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难题的冲击是学生突破自我的重要途径,可采取兴趣小组讨论,有奖征答、无奖征答、专题讲座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解题过程,还可以肢解解题过程,在组与组之间接力解题。对于只能解出一部分的同学要肯定成绩,及时鼓励,并和学生进一步探索,引导其朝成功迈进,一定要克服学生怕麻烦不做下去的缺点。解题成功后,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快乐。

健全的人格、遇事不乱、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日常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慢功,慢慢培育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高考临时抱抱佛脚就能取胜的。

应该说,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这也需要平日里重视“以人格教育为主、以日常沟通和榜样影响为主要实现方式”的家庭教育。家长如果只注重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平常不注意与孩子沟通,不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只等到高考关键时刻,才对孩子心理上的稳定百般呵护,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无形中也许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效果未必好。

同时,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更是不可或缺。应该说,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惟分”是举的倾向,仍然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关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而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形成的合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辛勤浇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养成健康的人格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在整个人生中获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因为,从宏观上看,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梯而已。走过这一步,也仅仅是个开始,今后人生中将面临的比高考要难的考试还有许多。也因此,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战场,今后路还长,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如影随形地陪伴孩子们走过一生。所以,要一以贯之,在高考后也要十分重视孩子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感受范文第2篇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对人的意志进行锻炼,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性格,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动机等。很显然,人的心理素质会极大地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知识的接受与运用,并对整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大园地,其内容丰富多彩,负有培养与提高学生智力、能力的责任,同时也负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一 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三个方面。身体健康与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内容往往是外露而容易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由于其隐含于内而难以直接判断,因此需要长期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理事长潘厚勤在《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中提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应予高度的关注,学校也应努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富含各类语言、文字信息,这里有很多内容可成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材料。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材料,并有意识地把它们穿插于教学活动之中。

1.借对作家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对作家的人生、写作进行分析,以及对作家生活的时代、作品的形成与内涵的分析,都可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较多,可分几次分别突出某一方面来教育学生:借分析鲁迅的坎坷人生,教育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锻炼迎难而上的意志;借分析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思,培养其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借分析鲁迅的辛勤笔耕、博学多才,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拼搏向上。

2.在对作品形象的分析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品中的形象总是那样生动可感,令人难以忘怀,利用对这些典型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比如,在对朱自清散文《春》的形象分析中,师生共同赏析文中展现出来的动人景象,同时进行想象、整合、创造,共同进入那清新绚烂、生机勃发的动人世界里,谁都会涌起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切感动。再比如,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旧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感受封建制度的可憎,同时明白了范进一心想往上爬以致迷乱本性的丑恶,在对范进的批判中帮助学生了解情况,提高认识,端正学习动机,端正对成绩与学习知识的一些看法。

3.抓住作品中人物描写的语言要素,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形神俱备,生动感人,对这些形象进行描写的语言也是富有表现与感染力,抓住某些描写的语言要素,也可自然进行教育。比如,在对《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进行赏析,抓住(闰土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可感受到“闰土”生活的艰苦,劳作的辛勤艰苦;抓住“他只是摇头”这几个字,可领略到“他”内心不平,有苦难言的心理。从而可作些发挥:旧时代农民是勤劳、能吃苦的,但他们大都只会耕田种地而极少进行思考,而在现今社会的农民,要继承其勤勉、能吃苦的特点,更要会思想、善于思想。

4.在作文训练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指导学生习作,要立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什么人、什么事都应根源于现实生活。比如在写一位发愤图强的学生时,在写出这个人生活轨迹、精神状态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反省;在写某些好人好事时,考虑表现出令人赞美的行为是不是突发的,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以善小而不为”或存有私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的观念,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材料并进行写作之后,还要作修改,甚至易稿重做,培养其“求精”意识,锻炼其毅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何止上述几个方面内容。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是多角度、全方位和持续的。

三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放得太开。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大谈心理方面内容,从而背离语文教学原则,那么这种语文课就不合格了。在具体课堂教法上,只能适时、适量、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因素,切不可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学课。

心理素质的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 演唱者 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对科学发声方法、演唱气息运用以及舞台演唱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更是总经出了具有教学价值的经验,这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对声乐表演的影响是直接并巨大的,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的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等方面,都与其心里素质的好坏分不开的。为了更加全面地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将“演唱的心理素质塑造”作为现今声乐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心理素质与演唱的关系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好坏。演唱者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心理素质的塑造。众所周知,演唱是在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等的协调配合下实现的,所有这些通过受到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因此,演唱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了演唱表演效果。

心理素质是指心理自控能力,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从容自信、不怯不慌、自然大方。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塑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认知上,演唱者应该树立正确的音乐观,要因为热爱音乐、抒感才去唱歌,而不是为了功利性的东西去唱歌。在情感上,演唱者应该对音乐具有强烈的热爱之情,还应该了解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并学会如何分析声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能力上,演唱者应该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使自己专业技能技巧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演唱者在演唱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会有更好的发挥,保持良好表演状态。

二、演唱者的心理塑造方式方法

(一)扎实的基本功

演唱是复杂的,更是具有挑战的。演唱者要想自己的演唱之路走得更加顺利,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踩出属于的自己的道路。作为一名演唱者,他们要有着过硬的基本功,才会更加从容淡定的走向舞台,面对观众。扎实的基本功是演唱者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才能增强演唱者的自信心,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一日停止了学习,便损失了一周的功夫;一周停止练习,便损失了一个月的功夫;一个月停止练习,便损失了一年的功夫。最后便坠入不可救药的地步。”是音乐大家贝多芬先生曾经说过的,他告诉演唱者们只有坚持训练,才会让自己不断进步。纵观国际国内舞台,不管是美声歌唱家卡鲁索,还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歌唱家宋祖英,他们都是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才能够在舞台上自如的表演。因此,每一位演唱者,要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舞台上光彩照人,就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二)丰富的舞台经验

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逐渐强大的,丰富的舞台经验让他们熟悉舞台,了解舞台,并能够更好的表演。塑造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便是增加演唱者的表演机会。在平日的训练中,要以舞台表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管是在练声还是练唱中,都要用心去思考自己的不足,并寻找进步的突破点;在练习歌曲过程中,要做到心情愉悦,坦然的去面对每一首歌曲,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在平日训练之外,演唱者就要把握好每一次登上舞台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走上表演舞台,在多次的表演、比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和舞台表现力。舞台上演唱者应该注重表情、姿态等,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让观众看见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丰富的舞台经验,会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台风,更好的表演状态,并逐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充分的准备工作

做好充分的演唱准备工作对演唱者建立自信心和增强演出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准备工作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歌曲的熟悉,演唱者在准备过程中,应熟记歌词,将歌词能够一字不错的唱出来。并对歌曲的旋律足够熟悉,只有熟悉歌曲旋律,才能够保障演唱不会出现音不准、节奏不对的情况。更为重要的便是要熟悉歌曲的情感基调,演唱者在联系过程中,能够通过字面理解感受到歌曲本身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让演唱变得更具有特色。二是与伴奏的熟悉,舞台表演是演唱者与伴奏者的默契配合而呈现给观众的,因而演唱者就要多喝伴奏者进行合奏与交流。三是对舞台环境的熟悉,演唱者在准备过程中,积极的去熟悉舞台环境,比如舞台设备的摆放,舞台路线的设置。四是对自身身体的准备,演唱者在演出前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嗓音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保证自己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充分的准备让获得机会,展现自我成为可能,让千千万万名演唱者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四)对歌曲的正确把握

演唱是对歌曲的情感表达,人们会通过你的声音去感受作品的情感。每一首歌曲都是特殊的,它们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展现着不一样的情境。准确理解歌曲情感,才会准确展现歌曲艺术形象,表演起来才会更加胸有成竹。如何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还需要演唱者去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了解创作者的创作风格,通过对作品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够透彻的理解。要想使得自己的演唱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还要多多观察生活的人和物,体验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将生活的情趣带入演唱之中。对歌曲的正确把握,就如同定心丸一样,让演唱者的心更加宽阔。

(五)全神贯注的演唱

要想演唱中做到人歌合一就需要演唱的内心平静、思想洁净。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歌曲表演艺术变得更加物质化,演唱者的表演更加容易受到表演结果、物质报酬等的影响。他们因为受到各种想法的影响,会造成不良情绪,演唱过程中会紧张,并导致效果不尽人意。其实,演唱者在演唱时,就需要保持正常心理状态,不被身边的人和物所影响,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演唱中,就会放松自己,让演唱效果更加完美。投入是一种境界,全神贯注是投入的至高境界,演唱者唯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够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具有更强大的内心。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的感受范文第4篇

1.1智力素质

所谓创新人才职业心理里的“智力素质”,是指劳动者从事与职业相关的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里是指创新人才在工作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如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创新人才的智力素质核心内容是创新思维,其主要表现和特点在于:在职业活动中善于观察、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记忆力强、在工作中追求理性和严谨,同时拥有良好的思维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和思维是创新人才的灵感来源,新的形象和新的假设突发性的出现和碰撞,进而产生创新的灵感。从创新思维的形式来说,创新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和统一;从思维的清晰性来说,创新又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协调和统一。不可忽视的是,智力因素需要知识结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条件作为基础。因此,创新人才要提高智力素质,可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2非智力素质

职业心理中的“非智力素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广义层面讲,创新人才的非智力素质是指在工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需要等非智力因素以外的职业心理素质。其中,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是推动人才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的驱动力,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劳动者才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意志和创新需要是保障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精神动力。通常人们认为,越是智商不高的人其创新能力也不会突出,创新能力突出的人必定是高智商。但实际上,创新能力和智商并不一定是匹配的,高智商的人未必就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原因就在于那些非智力素质(如执着的个性,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等)对创新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非智力素质的影响下,一些高智商的人在工作中终其一生也未能获得任何创新成果,而一些看似智商平庸的人,却能凭借着对职业的热忱喜爱,取得一些不俗的创新成就。

2创新人才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

2.1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缺陷

知识面狭窄。客观来说,高职生相较于本科生来说,无论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度或广度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般只局限于本专业内,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不够。而工作中要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大多会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这就造成高职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源自自身知识面狭窄;另一方面,也跟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锻炼有关。缺乏工作创新思维。高职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考试,更多是通过复述和模仿,综合前人的研究和答案而进行的重述活动,这种活动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已经出现或解决的问题开展的。而到了实际工作活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即便是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学生长期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对于用创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

2.2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缺陷

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时缺乏主动性是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企业中不少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是不可能用文字描述的那么明确具体的,其工作目标也相对比较模糊笼统,这就需要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去主动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开拓解决、创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且,这种被动接受的工作态度,还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遇到需要承担较大责任的工作任务时就推给其他同事,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扯皮,不仅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还容易造成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睦。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在行为上、工作中,喜欢将事情的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周到,这并非坏事。可是当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仍然不改这种与岗位需要不适应的习惯,过于追求按部就班就是一个明显的缺点。须知,企业工作常常需要打破常规,去创新地工作。这不仅在产品研发工作中是这样,即便是管理岗位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是如此。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对于工作和兴趣之外的人和事关心少,这是多数高职生都存在的职业心理弊病。一些高职毕业生虽然参加了工作,但仍保持着和在学校时一样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每天下了班就回家,或是参加一些兴趣聚会,对于工作和兴趣以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一些自认为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有突出创新能力的“精英学生”,主角意识更强,对于周围的同事不屑于进行更多的情感沟通。结果造成个人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学校教育为学生树立了超越前人、勇攀高峰的权威和理想,学生们也接受了这种思想,这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某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全面,在工作中自己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只想做那些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却忽视了与同事合作这种日常事务。最后是主角没当成,创新活动也因缺乏他人的有效配合而流产。

3加强创新人才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实习实训等职业实践

高职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积极搭建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平台,邀请企业管理者、行家里手到学校讲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文化,增进对职业心理素质的了解。学校应建立更多实习实训的渠道,在校企合作的各个育人环节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职业体验和创新体验,让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把外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这是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职业心理素质的价值和重要性。工学结合是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过程,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3.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通过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素教育课及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职业课程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应积极利用课堂这一教学阵地,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以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为中心,选择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中挖掘一些前人未涉及或少谈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讲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使他们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潜能以及所要求的职业心理素质。

3.3开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讲授必然要涉及很多心理专业方面的内容,因此应开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不同阶段、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任务及侧重点。一年级主要进行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侧重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三年级倾向择业教育、就业心理辅导。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的形式开展职业心理讲授活动,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中找出过往毕业生身上的优秀职业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可信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动力。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职业心理素质。

3.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职业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讲职业道德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学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职业道德为中心,通过向学生系统地讲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养成等内容,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敬业意识、创新意识、纪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前瞻性地认识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进而对整个企业和社会形成正确的审视,将职业和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3.5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当今兴起的网络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乃至创新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网络进行创新创造性活动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由于网络为高职生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和视野,这对于学生提高鉴别是非、认识真理和谬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对社会和各行各业的人或事的片面和绝对化评论,高职生虽然在年龄上多已是成年人,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尚处于形成期。如果长期受网络上片面绝对化信息的熏陶,难免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在充分利用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以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心理素质的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心理素质;钢琴演奏者

音乐是一门音响艺术,音乐活动的完整化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几个部分。在这些部分中,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充分显示出音乐的生命力。音乐的表现离不开表演,音乐表演是指演奏者将乐谱上的符号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气息的音响运动。这种活动的实现需要演奏者来作为媒介支持。音乐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作品的创作在本质上源于人的心理活动。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对最终的音乐表现效果具有影响意义。根据钢琴演奏发现,钢琴的学习不是完全顺利的,练琴的过程是曲折的,由此会让人们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会影响人们的钢琴学习。在钢琴考试和公开演奏之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演奏者虽然在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实际发挥效果却不理想。由此可见,钢琴的演奏不仅需要良好的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此,本文对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对钢琴演奏者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一、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概述

(一)内涵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具有心理素质研究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音乐表演自身艺术活动的特点,是通过对表演者表演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艺术化来实现的。在本质上,钢琴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是由音乐艺术在各种表现形式、各种性质决定的。钢琴音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结构是指以钢琴演奏表演艺术活动为中心的演奏者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为一体的,能够和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动态组合的结构。

(二)特征

1.心理素质结构再现性特点钢琴音乐演奏者的演奏活动是艺术形式再现的过程,演奏者在进行钢琴音乐演奏的时候,需要借助音乐表演的乐器、周围环境来进行。在演奏之前,钢琴音乐演奏人员需要对所要弹奏的音乐作品进行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认知来表达音乐作品。钢琴演奏的目地是通过音乐演奏者的表演,设定一定的音乐情境对音乐作品进行恰当的表达和再现。在某种程度上,音乐演奏者赋予了音乐作品鲜活的生命。在呈现给受众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往往体现了表演者的个人气质、性格特点等。2.心理素质结构的对象性特点钢琴演奏者需要借助音乐表演来展现自己的音乐情感和对音乐的感受。每一种情感体验和情感的表达都具有对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钢琴演奏者对作品产生的独特性的情感体验,作品成为主题情感的重要表达对象。演奏者作为表演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表现在了演奏对象的身上,赋予了演奏对象性格和独特的属性。3.心理素质结构的调控性特点钢琴演奏者表演音乐时的心理素质结构调控性主要表现在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对艺术形态下所有情感体验的一种持续过程中情感转换时的不同心理状以及音乐表现的不同心理强度。在时间角度上,钢琴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和延续是表现在音乐表演者所显示出的一种虚幻的时间表象。在空间角度上,钢琴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和延续主要体现在声音在虚幻空间中的深度变化。时间和空间角度的调控都依赖演奏者自身的生理调控。4.心理素质结构的适应性钢琴演奏者在音乐表演中,心理素质结构存在的适应性因素是音乐的行为、音乐的形态和音乐的意识。首先,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行为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结构做好了表演之前的准备,为钢琴演奏表演中心理过程的变化提供了专业的心理适应性能,主要包括了钢琴演奏的专业技术适应以及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适应。其次,音乐表演的形态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结构提供了艺术性的心理适应性。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声音也是音乐心里情感的一种外在化表现形式,借助创新性的音乐韵律和音乐美感存在,体现了一种独特性的音乐演奏审美特性。最后,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结构适应性还体现在审美中的职业化心理适应性,具体表现在艺术性、专业性和职业性几个方面。

二、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的理论依据支持

(一)情感表现理论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音乐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具有主观性的体验报告。音乐艺术家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个性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一种主观感受。可见,音乐是一种人类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人类情感集中在音乐的形式中,也加深了音乐自身的本质。在十九世纪的后期,也就是音乐中音的概念本体论发展时期,从音乐演奏者自身的心理素质结构上看,演奏者在展现自身音乐技能的同时,也构建了音乐演奏的心理素质。音乐演奏者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为基本中心,在演变中逐渐发展形成了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情感表现理论。

(二)有效的活动素质理论

心理学家将有效的活动素质理论的第一种划分方法是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几个方面。有效活动素质理论的第二种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音乐演奏主体的个人意志和心理行为活动的内容将心理素质细分为意向、智能、身体素质和个性化的心理。第三种划分方式是有效心理活动素质理论发展必备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又被细分为对主体活动影响的一种倾向、个人发展目的方面的素质、主体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影响。有效活动素质理论对音乐演奏主体的心理发展动向和心理发展目的素质一般包括演奏者的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心理素质。其中,能够对音乐演奏者一系列音乐表演活动产生影响的是心理适应性素质,对音乐演奏者个人演奏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的素质一般和演奏者个人素质有关。

(三)认知因素、个性化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理论

认知因素、个性化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理论是由专家以实证的方式在借鉴了他人的心理机能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主要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角度对心理素质结构进行新的构建,对音乐演奏者个人表演心理素质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知因素、个性化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理论强调行为因素对音乐演奏者心理素质结构活动的基本导向作用,适应性因素着重体现了音乐表演的一种角色化特点,着重体现在艺术性角色、社会性角色和专业性角色几个方面。另外,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对音乐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结构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意义,且理论重点强调的是个人的生理方面特点,能够更好地通过音乐演奏实现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心理素质的构建。

三、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方式分析

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的重点是钢琴演奏者表演情感素质的构建,一般体现在情感表达和情感的体验。而情感的体验细化包括了情感的感知、对情感的记忆、对情感的想象以及情感直觉体验等多种方面的素质。情感表达的心理素质包括了对情感表达的选择、匹配、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等。音乐演奏者心理素质中的基础是演奏者的表演认知,一般体现在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对音乐作品演奏所要营造情境的认识以及钢琴演奏者的自我认知等几个方面。另外,演奏者自身的个性特点也能对其音乐表演的心理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乎心理素质功能之间的协调实现,一般包括心理调控素质、音乐演奏者的表演动力和心理坚持等几个方面。音乐演奏者的表演适应性一般是指将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和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对音乐的特征进行表示以及在表演过程中和其他元素之间的适应,包括音乐演奏者的角色适应、音乐演奏职业适应等。

四、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调节

由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钢琴音乐演奏者个人心理素质会对其音乐演奏的过程和演奏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在钢琴音乐演奏者的个人心理素质中也具有个性化的气质、性格以及情绪变化等特点。钢琴音乐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自信心、好奇心、认知能力、对待突发状况承受能力的综合性心理品质体现。音乐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形成一方面是先天,一方面是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形成的。钢琴演奏者想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在钢琴演奏的练习中排除自己练习的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境进行钢琴演奏,从而实现最佳的钢琴表演效果。

(一)针对钢琴音乐演奏高原期的心理调节方式

钢琴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影响学习进度的阶段,一个是钢琴练习没有进展的阶段,一种是钢琴练习中间阶段出现的高原期。第一种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上一般能够克服,第二种阶段往往是和钢琴练习者自身大脑神经、肌肉紧张程度有关,不能通过外界的力量来实现缓解。另外,在钢琴音乐演奏学习的心理适应性活动中,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挣扎心理、恐惧心理、逃避心理等都是钢琴演奏高原期的不良心理反应。高原期出现之后需要演奏者从思想上正视这个问题,尽自己的努力来缓解心理和生理上的烦躁疲惫,以一种轻松、良好的心态克服钢琴演奏练习的高原期。1.改变自我认知,实现对自我的科学认知首先,对自我价值正确评估。克服钢琴演奏练习的高原期需要对自身形成清楚的认知。要认识到,钢琴的练习是一种复杂化的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问题。为此,需要钢琴演奏者在多加练习的同时,对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形成清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适当的练习。其次,改变不合理的练琴理念。钢琴演奏的练习需要脱离绝对化的要求,即不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完全以自己的意愿来考虑问题,而是需要对现实因素进行考虑。最后,保持钢琴练习的自信心,对自己的认知态度进行改变。在钢琴演奏练习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练习问题,都需要时刻保持自信心和练习的勇气。钢琴演奏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会出现身心疲惫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钢琴音乐演奏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之后,钢琴乐曲自身对演奏者能力的要求提升,在演奏动作变化大的情况下,演奏者学习的强度也会增加,以至于大脑长期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进而引发心理上的疲劳。对于这种疲劳演奏者需要将自身技术掌握情况和钢琴乐曲特点进行结合,找出问题予以克服。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首先,钢琴演奏者要抛弃学习的杂念。钢琴演奏者的演奏需要全神贯注的进行,不能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练习心态。其次,要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练习。在遇到钢琴演奏练习的瓶颈阶段,需要演奏者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二)提升钢琴演奏者自身心理适应能力的策略

1.提升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策略首先,钢琴演奏者要形成科学正确的钢琴演奏表演观。钢琴演奏者演奏的基本素质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钢琴演奏。对待钢琴演奏的结果要抱以轻松的心态。其次,在钢琴演奏的实际操作中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钢琴演奏者的演奏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演观念外,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练习中提前预演感受比赛的紧张氛围,从而在真正的演出中提升演出成功的概率。(1)钢琴演奏者要坚定自己的钢琴演奏意志力,即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坚定信心进行演奏。(2)集中注意力进行钢琴演奏的集中训练。根据钢琴演奏者的演奏心理分析可以发现,钢琴演奏者的临场表现和注意力是影响钢琴演奏的重要因素。一些钢琴演奏者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提升钢琴演奏者演奏的集中性。比如可以静坐思考。每天在钢琴演奏练习之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闭眼静坐,同时在脑海中回想之前的钢琴演奏练习片段,对之前学习的钢琴演奏内容进行巩固。另外,还可以进行抗干扰的练习。钢琴演奏的抗干扰练习主要表现为对抗外界和自我注意两种。在钢琴的正式演奏之前,除了要对之前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回想,还需要安排小范围的观众模拟现场演奏。(3)适当地进行心理练习。心理练习主要是指摆脱钢琴和乐谱,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在脑海中回想之前钢琴演奏的动作。心理练习是一种假想性的练习,在具体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4)加强沟通,提升钢琴演奏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钢琴演奏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从而在真正演奏现场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5)为学生的钢琴演奏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钢琴演奏者第一次上台演出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为此,需要教师为学生安排更多演出练习的机会,为学生的钢琴演奏积累舞台经验,锻炼学生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2.钢琴演奏者现场演奏的自我心理调适第一,演奏之前的心理准备。在钢琴演奏上台之前,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来完成演奏准备,做好心理上的演奏准备。对于平时钢琴演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拟性的训练,从而在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演奏表演紧张的心理。(1)演奏之前保持轻松的心态。在钢琴公开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这种了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对自己演奏水平认识之后,为了保持演奏的最佳兴奋点,需要在演奏开始之前的几天多进行练习。同时,练习的频率要适当。(2)对于怯场心理的克服。钢琴公开演奏中怯场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为了客服这个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对怯场的心理进行克服。常用来克服怯场的方法有自我心理暗示法、“吃”的方法、呼吸调节法以及文字辅助手段方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