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统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2]。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求校园文化紧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理论依据

1.校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和形式。校园文化依其本性,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校园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由于各个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在校园中的特殊存在状态,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凝练时代特色,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就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校园文化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校园物质文化的直感性、精神文化的隐渗性、制度文化的规范性和活动文化的体验性,使“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四个层面结合,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和流于形式,实现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教育主体的生活体验,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4]。校园文化建设为此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引领和环境保障。因此,应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建设具有自身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

(1)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精华与糟粕并存,很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这就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含着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念,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德性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2)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文化主体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能动性得以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以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升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同时,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可行性路径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困境

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学校注重在物质文化层面加大投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得到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支撑,如校区的建设、教学设备的增补、绿化环境的布置等。但现实中,学校除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外,不少精力都放在加大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建筑、雕塑、喷泉、山石等成为重点打造的对象,规模、数量、速度成为主要衡量标准。存在以物质环境建设来评价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果的现象,重视环境布置却忽视内涵挖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趋于功利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校园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了布置而布置,没有认识到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支撑和保障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路径

应该认识到,纯粹重视环境布置的行为只能使校园物质文化成为几项设施或建筑,不具有较高立意和人文气息,自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和文化需要,这必然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校园物质文化是凸显校园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可通过精巧、和谐、实用的设计,将其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在合理规划校园绿化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通过张贴名人警句、树立历史人物塑像、重要建筑以历史名人命名等形式凸显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等内容;开辟传统节日场所以纪念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才能使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更有“神”,并在其内涵的挖掘中,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冶性、修身养德的重要场域。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困境

学校厚重的办学传统、优良的校风校训、和谐的人际氛围等,都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和濡染功能,必须得到校园主体的积极认同。但现实中,在很多学校的师生员工中存在着对校园精神不知晓、不理解、不认同的困境。被问及学校的校风校训是什么的时候,一脸茫然;对学校的人际氛围显示出无力和不满;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维护欲极其缺乏等等,校园精神很难成为熏陶和引导主体的有力力量。究其原因,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功能扩展,其工具性、技术性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理论说教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们变得功利和务实,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成为通病。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路径

校园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在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凝练中,需要校园主体的积极参与,并得到其逐步的认同,这样才能发挥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渗透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养料的汲取中凝练校园精神。这就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一方面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外,通过阅读经典、参观故居遗址等途径弘扬爱国进步、诚信朴素的优良传统,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另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结合以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在专业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通过这两方面的相互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主体的精神养分,渗透于校园精神的凝练过程。同时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助力实现校园精神的积极认同。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

(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困境

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建立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凝练积极的校园精神、培养师生的优良品行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文化的初衷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鼓励和惩戒,引导校园主体自觉按章办事。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不注重在氛围营造中引导学生,片面强化制度管理和制度约束,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人文性体现不够。这样就导致制度无法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对制度的文化内涵和制度育人的可行性缺乏认识,没有理顺学校教育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的路径

作为学校教育与管理职能发挥的手段,良好的制度文化应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彰显制度的规范和导向功能。制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传统文化中的制度对于协调人与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制度文化要实现其功能,一方面必须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中获得支持,体现平等、公正、严谨等思想内容,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正确行为的鼓励、对错误行为的惩戒,帮助校园主体获得参照,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引导下,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重视对主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获得学生的认可,引导学生自觉按章办事,并自觉形成习惯。

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

(1)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困境

校园活动因其新颖活泼的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更容易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在社会调查、教育实践、体育与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中,校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现实中,虽然很多学校都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却不同程度出现校内各种活动开展得风风火火,参与者却寥寥无几;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单一;说教型活动偏多,没有体现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活动影响却微乎其微等现象。究其原因,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同时存在人云亦云、缺乏特色等弊端,这些都影响着校园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的路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发展个性的机会。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获得濡染和教育,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在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直观体验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活动,增强活动的文化底蕴。一方面,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纪念活动,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邀请专家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举办国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重读经典等活动,以先哲们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新的环境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赵和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J].现代妇女,2013(3).

[2]余守萍.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黄定华.蒋孔阳论美育[J].宜春学院学报,2009(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非实体文化;传统文化

概括来讲,校园文化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情操、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无声管理机制,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陶冶个性

陶冶,即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健康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昔孟母,择邻处。”说明古人就对利用育人环境有所了解,知道育人环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从理论上精辟地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校园走廊墙上、在活动的房舍里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意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当对他有所启示。”在班级里建立“荣誉角”、“学习角”等;学校里绿地、草坪、花草、树木,校园里挂上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校风”之类的大幅标语,这些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教育环境,可以有力渲染教育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感染情绪

感染,即以一定的教育机制来感染学生。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向周围辐射着文化的氛围和气息,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影响和启迪。因此,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健康、优秀的环境。要根据教学、生活的需要,科学安排校内各个功能区。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受到激励,健康成长。学生在好的校园文化中能培养坚毅、顽强勇敢的品质,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能得到增强。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正,学生爱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恒心、坚持学习的意志特征、主动学习、富于创造等性格特征。这说明,好的校园文化对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熏陶行为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时政讲座,增强学术研究信息,扩大与外界交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探讨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举办读书会、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等,使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才华,培养学生求知、进取、开拓的意识。有的学校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科技制作、模型比赛等,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在各种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克服消极方面。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展现个人才华,又可以学习知识、扩大交际,增强实践能力,以生动的形象和浓厚的感彩,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少年儿童受到熏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校园文化,具体而言,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与非实体性校园文化。实体性校园文化有两类:一类由学校建筑的布局造型、颜色、各项教学设备、设施、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等组成的校园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以及从社会流入学校的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非实体性校园文化有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学生的行为守则等校规、校纪所构成的非实体性制度文化。一类是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构成的校园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由学生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这是因为:

第一,校园内的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因素较多地渗透了精神因素;

第二,校园内的各类活动带有较多的精神因素、审美因素;

第三,校园文化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调节与影响着校园内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审美化。

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使青少年情感获得某种释放与宣泄。通过校园的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竞赛、文艺表演、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被压抑的某些情感获得宣泄,在这种宣泄中情感得以升华。美是以善为前提的,美感中往往蕴含着道德感、审美感受与道德具有内在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两者之间通过相互渗透而互相补充,美感可以增加道德感,道德感亦可以增强美感。

三、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内核。它既包含着内涵深刻的本质意义,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发展的动力、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是校园的历史赋予和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建设的硬件方面尽力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亮点。

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育人出发,精心设计,综合治理。既要培育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既要建设精神环境,又要重视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产生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精神,展示新的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潮的侵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意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伟员.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论坛,2009.12.

2、丁国旗,白寅生.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 学校美育,2008.3

3、刘志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硬件设施 校园环境

强化学校管理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围绕校园整体开展的群体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学校借助现有资源及先进理念,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升级校园硬件设施,打好校园文化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头兵,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如同空中楼阁。为此,我校依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校实施了整体的升级改造。

首先,我校根据学校现有基础,从长远发展考虑,对学生进行整体布局,我校总占地面积93380O,建成了多功能的教学区,如实验基地、现代化的度媒体教室,同时对教学的基础教学用具及软件进行升级;为了让我校师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建成校舍15071O;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开发运动区,如新建标准运动场。经过升级改造学校整体环境得到巨大改善,让教师更加舒心地工作,学生更加舒心地学习。

其次,在校园布局上进行了统一设计,校园外墙采用古典色,如一面“百龙壁”充满中华文化的气息,建成池塘、凉亭、树木相间的优美环境,就连学校的雕塑也无暇融入整体环境中,整洁有序、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教育的启迪,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实现环境教育人,环境改造人的目标。

二、创造优美校园环境,发挥校园环境功能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优美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受到启发,受到启迪。为此,我校打造以绿色为主体的文化园林校园,不为了建筑一间房而减少一寸绿地,严格保证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都传情。

第一,绿色主体,园林校园,美化校园。学生各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受到环境感染,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师生心情舒畅,人际和谐。校园采取园林风格,小桥流水,树木环绕,与蓝白相间的教学楼相映成趣,漫步其中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优美的环境切合学生心理,营造有助于学生成长的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氛围。

第二,文化装饰,营造氛围,教人育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就是要通过校园的文化装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教人育人。我校作为榜样式风格校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能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心理,在校园的外墙,教学楼的外墙等都成为宣传本校文化的基地;在走廊、过道、校舍等地方悬挂名人名言、图文并茂的《弟子规》等宣传标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校门口,教学楼的雕塑等位置,布置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标语,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通过这种“无形的言语”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开辟专门的文化宣传栏,对学校历史、环境、文化,甚至安全事项进行宣传,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与进取意识。

优美的环境不仅能赏心悦目,而且能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文化教育功能,更能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校园建成师生的工作、学习、成长的乐土。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是校园正常运转的保障,是规范师生言行,保证校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需要。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是规范师德,树立校风、教风、学风的有效保证。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第一,提高管理意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整体设计,精心安排,制订了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同时,在校园发展过程中,我校重视各项制度的完善,将制度建设作为一个工作来抓,建立了涉及学习、生活、工作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将校园人、教学楼、校舍、操场等都纳入制度范畴,并完善了监督、检查机制,形成有制度、能执行、能落实的良好局面。

第二,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三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民办学的教学理念,确立了“爱国、求知、强身、立业”的校风,形成了“严谨、通达、爱生、乐教”的教风和“立志、勤学、守纪、成才”的学风。

校风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在校风建设上,我校积极倡导主人翁精神,将爱国作为基准,确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位,让师生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也不会有我们现在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建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学习风气,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责任,是以后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同时我们重视体育锻炼,建设专门的运动区,让学生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立业不仅是对学生学有所长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风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特点,承载着师德师风师能多层次的内涵。我校长期坚持师德建设,树立教师形象,明确教师先做人后育人的理念,强化教师业务,通过多渠道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形成“严谨、通达、爱生、乐教”的教学风格,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者。

在学风上让学生从小就树立高远的志向,让学生养成刻苦学习、守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校是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而且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形成快乐自信、敢于挑战的学习风貌。我校学生在本地区比赛中多次获奖,整体成绩也名列前茅,同时学生敢于创新。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凝练校园文化精髓

课程资源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展,让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在日程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文化建设达到知、行、意统一,进一步推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一,借助课程资源,彰显文化功能。我校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的机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书法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