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素养感悟

艺术素养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素养感悟

艺术素养感悟范文第1篇

为了探讨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建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复发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晚期重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其与患者cGVHD 和复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MDC1和DC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以及MDC/PDC比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MDC/PDC于移植后120天时已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602)。发生cGVHD 患者移植后120天PDC比例高于未发生组 ;患者复发后MDC1比例及数值下降,而MDC2和PDC比例及数值略回升。结论:白血病患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DC比例、绝对数及MDC/PDC比率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率恢复较快 ;各亚群比例和数量在移植后9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和患者复发相关。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浆样树突状细胞;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血病复发

Investiga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Reconstit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GVHD and Relapse after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 precursors after allogeneic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mismatched/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and relapse, 19 patients with leukemia were enrolled for this study.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 (DC) subsets of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constitution of DC and cGVHD, relap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patients with leukemia had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portion and absolute number of myeloid dendritic cell (MDC) , MDC1 ,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P0.05), besides the proportion of PDC which reached to healthy controls levels at 1 year(P =0.494). Compared with levels before relapse, the proportions of MDC1, MDC,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were lower, but proportions of MDC2 and PDC were slightly higher after relapse. Patients with a 'high' PDC recovery profile had an improved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GVHD in contrast to patients with a 'low' PDC recovery profile on day 120 after transplantation (P=0.007).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de novo leukemia patients have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roportion and absolute number of DC and the ratio of MDC/PDC before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hile ratio of MDC/PDC can be normalized with relative rapidity, the proportions of all DC subsets reached to normal levels on the whole at 9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also recovery level of DCs is correlated with occurrence of cGVHD and relapse.

Key words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leukemia relapse

目前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供者主要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或非亲缘供者(HLAmatched sibling donor, MSD or HLAmatched unrelated donor, MUD),在一些应用HLA不完全相合供者的移植中,供者的T淋巴细胞绝大部分已在体外去除[1-4]。我们的研究已证实,GIAC体系(即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 强免疫抑制剂, A:抗胸腺球蛋白, C: 外周血与骨髓联合)不需要进行体外T淋巴细胞去除,急慢性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率、复发率,以及两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与同期配型完全相合患者相似,从而使HLA不完全相合亲缘供者(HLAmismatched family donor, MFD)移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的方法得到改进,成功跨越HLA屏障,但我们这一体系成功的机制还未完全清楚[5-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不仅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进行增殖, 充当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而且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类型使机体产生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9];慢性GVHD的发生需要供受者APC共同参与[10-13]。此外,宿主APC是运输已致敏的供者T细胞和NK至靶组织所必需的。HLA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的重建可影响cGVHD和复发,HLA不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C的晚期重建目前很少报道;未去T淋巴细胞模式下DC重建研究未见报告。对此我们进行研究,以了解DC重建与cGVHD、复发是否相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 Exp Hematol 2007; 15(2)浆样树突状细胞重建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关系初探

材料和方法

对象

患者 从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间,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行HLA不完全相合单倍体移植的19位患者和12例健康亲缘供者进行研究。患者男性14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21(12-51)岁。19例患者中急性髓性白血病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髓性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髓性白血病1例。 所有患者在进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供者标本在获取前均得到本人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供者 所有供者均为亲缘供者,移植前进行HLA配型,HLAA、B位点检测方法为低分辨方法,Ⅱ类抗原采用高分辨方法。依据HLA配型相合程度、年龄、性别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供者。其中3/6个位点不合10例,2/6个位点不合7例,1/6个位点不合2例。

预处理方案

阿糖胞苷(cytarabine, AraC)4 g/(m2·d)×2天,马利兰(busulfan, Bu) 4 mg/(kg·d)×3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1.8 g/(m2·d)×2天,甲基环己亚硝脲(simustine, MeCCNU) 250 mg/(m2·d)×1天,抗人胸腺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 ATG) 2.5 mg/(kg·d)×4天。

供者动员及造血干细胞采集

所有患者均接受供者经GCSF动员后采集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所有供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 μg/(kg·d),连续皮下注射5-6天。第4天采集骨髓, 有核细胞要求达(3-4)×108/kg;第5-6天应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同一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循环总量10 L,总单个核细胞达(3-4)×108/kg。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和治疗

应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喋呤方案。环孢菌素A 2.5 mg/(kg·d)静脉滴注,移植前9天至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一般用至移植后9-12月;霉酚酸酯0.5 g每12小时1次,口服,移植前10天至植活后减半,后渐停药;甲氨喋呤移植后1天15 mg/m2,移植后3、6、11天10 mg/m2。cGVHD根据受累器官和广泛程度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局限型cGVHD 包括局限的皮肤损害和(或) 本病所致的肝脏损害。广泛型cGVHD 有下述二者之一加上另外4 项中任意3 项:①皮肤全身广泛受损; ②病理证实局部皮肤病变并兼有cGVHD 的肝损害。另外4 项包括:肝脏病理呈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硬化,眼部干燥(Schirmer 试验湿度仅5 mm) ,唾液腺或口腔粘膜有本病病理,任何其他的靶器官受损 。发生cGVHD后根据情况加用皮质激素、CsA、MMF、FK506、依木兰等治疗。

植活监测

所有患者均于移植后6天始接受rhGCSF 5 μg/(kg·d),连续皮下注射至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2.0×109/L。连续3天 ANC≥0.5×109/L被认为白细胞植入;脱离血小板输注7天,血小板≥20×109/L被认为血小板植入。移植后行骨髓形态学、遗传学检查、HLA DNA分型及DNA指纹图(北京市公安局物证所进行)检查证实供者植入情况,每例患者均采用2种或以上指标。

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

单克隆抗体及其他试剂 抗CD14,CD19PerCP及阴性对照单克隆抗体,溶血素均购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抗BDCA1PE( Mouse IgG2a, clone: AD58E71)、抗BDCA2FITC (Mouse IgG1, clone: AC1441)、抗BDCA3APC(Mouse IgG1, clone: AD514H121 )单克隆抗体均购自德国美天旎公司。

细胞表面标记 每管取新鲜抽取的EDTA抗凝血至少100 μl,分别加入各种抗体及阴性对照抗体10 μl ,4℃避光孵育15分钟;加溶血素2 ml室温避光10分钟,溶解红细胞;然后300×g离心5分钟,弃上清,用PBS将标记细胞洗涤2次;加入含1%多聚甲醛PBS 200 μl, 固定后24小时内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流式细胞仪检测 流式细胞仪为FACSort型(Becton Dickinson 公司产品,装备双激光管),应用Cellquest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四色荧光标记活细胞膜,每份标本获取(1-2.5)×105个细胞,用FSC/SSC设门画出有核细胞群R1,以去除细胞碎片和死细胞;二维点图显示R1内细胞,设CD14、CD19 PerCP阴性细胞群为R2,显示R2群细胞,分析BDCA2 FITC阳性及BDCA1PE, BDCA3APC阳性细胞,即分别为PDC和MDC1、MDC2 ,并计算DC、MDC1、MDC2以及PD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cGVHD的发生率评估应用KaplanMeier曲线,P

病人特点

19位患者和12例健康亲缘供者纳入本研究,HLA配型3/6不合10例,2/6不合7例,1/6不合2例。发生cGVHD 11例,其中局限型7例,广泛型4例;复发2例,死亡5例,余无病生存。具体情况见表1。

外周血DC前体细胞晚期重建

正常对照组和患者移植前的DC及其亚群 12例来源于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标本被作为对照组。白血病患者预处理前MDC1、MDC及DC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分别为MDC1 0.03% vs 0.435%; MDC 0.045% vs 0.645%和DC 0.125% vs 0.76% (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各DC亚群的绝对值与百分比相类似,分别为MDC1 1.33/μl vs 26.7/μl; MDC 1.52/μl vs 35.56/μl 和 DC 7.89/μl vs 42.66/μl, 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MDC/PDC比率为0.50 vs 4.21,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患者移植后DC亚群晚期重建 患者移植后晚期(移植后>100天)外周血DC各亚群的重建基本同步,各亚群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随移植后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如表2所示除移植后9月时PDC在白细胞所占比例为0.08%(0.04%-0.11%),仍略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6)外,余各亚群所占比例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移植后晚期(移植后>100天)外周血DC各亚群数量的重建与比例重建基本相似,各亚群重建亦基本同步且亚群的数量与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如表3所示DC各亚群数量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MDC/PDC比率如前所述已于移植后30天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移植后晚期此趋势未出现改变,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前体细胞晚期重建与cGVHD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显示,移植100天后所有患者的 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57.89%(11/19)。移植后120天患者PDC中位绝对值为1.142/μl,我们以此值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PDC组和低PDC组。高PDC组(PDC >1.142/μl) 9例患者中8例曾经发生 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89.89% (8/9);低PDC组(PDC ≤1.142/μl)10例患者中仅有3例发生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30 %( 3/10),明显低于高PDC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7)(附图)。

我们对移植后120天的MDC/PDC也做了分组分析,结论和PDC相似,低MDC/PDC组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明显低于高MDC/PD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8)。

Figure KaplanMeier plot of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GVHD by DC group at day 120 after transplantation. Log rank P=0.007.

患者移植后复发前后DC亚群变化

本研究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监测其复发前后外周血DC各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复发后各亚群比例及数量向患者移植前趋势转化。MDC1、MDC、总DC的比例及数量均较移植前下降,MDC2和PDC较复发前上升趋势(表4,表5)。

AlloHSCT是血液恶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有效乃至唯一治疗手段[5]。移植后供者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在患者体内重建,这可使患者移植后达到完全治愈,但同时也可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关并发症,从而使移植的疗效受到严重影响[14]。众所周知,树突状细胞起源于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广泛分布于除脑之外的全身各脏器;DC在天然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均有重要的作用[9],但DC在移植后发生的免疫事件中的作用未完全清楚[15],关于DC的研究始终是移植免疫研究的热点,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人体内DC的研究由于其数量很少,仅占外周单个核细胞的1% 以下,且缺乏特异性表面标志而不易进行。目前,外周血前体DC的识别主要通过许多谱系抗体阴性(lin-),如CD3、CD14、CD19和CD56阴性且HLADR、CD4 或CD33 阳性来实现。许多研究已证实,DC细胞并非单一的细胞群,至少可将其分为两群细胞,CD123bright CD11c- PDC和CD123dim CD11cbright MDC。最近的研究显示,CD1c (BDCA1), BDCA2, BDCA3和BDCA4 单克隆抗体可以快速、方便、有效地分离DC[16],且其表达不被化疗及GCSF治疗下调[17]。

cGVHD 是alloHSCT后长期存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其非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在alloHSCT 后存活半年以上的病人中有60%-80%会出现cGVHD,尤其是非亲缘供者、HLA 不完全相合的亲属供者的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不断增加,以及非清髓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的输注,使得cGVHD的发生率增加[18] 。cGVHD 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cGVHD 可能为一种Th2 疾病, Th2 细胞可通过释放IL4、IL5、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效应, 在cGVHD 发病中都分别起主导作用[19]。Arpinati等[11]和Porta等[15]发现移植后6个月时,出现cGVHD的患者PDC数量明显减少, Clark等[10]和Lamb等[20]研究显示,cGVHD患者DC均来源于供者,而宿主来源的DC仅在无cGVHD患者中发现,这提示混合DC嵌合可能诱导耐受或无能;同时还发现移植后出现cGVHD的患者PDC数量明显增高,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此相似。患者移植后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57.89%(11/19),将移植后120天患者PDC中位绝对值1.142/μl作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PDC组和低PDC组两组。高PDC组(PDC >1.142/μl) 9例患者中8例曾经发生 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89.89% (8/9);低PDC组(PDC ≤1.142/μl)10例患者中仅有3例发生cGVHD,cGVHD的累计发生率为30%(3/10),明显低于高PDC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7)。

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呈递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尤其是DC1,通过诱导Th1发育促进抗肿瘤免疫。白血病患者DC数量减少,尤其是DC1数量减少,导致肿瘤细胞获得免疫逃逸。Reddy等[21]发现植入时低DC数量与清髓和非清髓移植后复发相关;我们的研究显示,患者移植前DC各亚群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及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尤其以MDC1减少明显;复发后患者各亚群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及数量向患者移植前趋势转化——MDC1、MDC、DC及MDC/PDC较复发前下降,而MDC2及PDC较复发前略有上升,这提示复发可能与DC诱导抗肿瘤免疫减弱有关。

总之,随着HLA 不合/单倍体相合HSCT不断增加, 深入探讨各种移植合并症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新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发现。

【参考文献】

1Huang XJ, Han W, Xu LP, et al. A novel approach to HLA mismatched transplantation using GCSFprimed bone marrow cells plus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without ex vivo T cell deple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 Blood, 2003; 102:486a [abstract].

2韩伟,陆道培,黄晓军等. 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GIAC分率100例临床分析.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 25:453-457

3Huang XJ, Chen YH, Xu LP, et al. Combined transplantation of GCSF primed allo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and perpheral blood stem cells in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Chin Med J (Engl), 2004; 117:604-607

4Jun HX, Jun CY, Yu ZX. In vivo induction of Tcell hyporesponsiveness and alteration of immunological cells of bone marrow grafts using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aematologica, 2004; 89:1517-1524

5Lu DP, Dong, L, Wu T, et al. Conditioning including antithymocyte globulin followed by unmanipulated HLAmismatched/haploidentical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can achieve comparable outcomes to HLAidentical sibling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6; 107: 3065-3073

6Jun HX, Jun CY, Yu ZX. A direct comparison o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primed bone marrow grafts and GCSF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grafts, Haematologica, 2005; 90:715-716

7Nachbaur D, Kircher B. Dendritic cells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euk Lymphoma, 2005; 46: 1387-1396

8Damiani D, Stocchi R, Masoloni P, et al. Dendritic cell recovery afte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2;30:261-266

9Banchereau J, Briere F, Caux C, et al. Immunobiology of dendritic cells. Annu Rev Immunol, 2000;18:767-811

10Clark FJ, Freeman L, Dzionek A, et al. Origin and subset dis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ransplantation, 2003; 75:221-225

11Arpinati M, Chirumbolo G, Urbini B, et al.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steroid treatment impair CD11c+ and CD123+ dendritic cell reconstitution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4;10:106-115

12Drobyski WR, Klein J, Flomenberg N, et al. Superior survival associated with transplantation of matched unrelated versus oneantigenmismatched unrelated or highly human leukocyte antigendisparate haploidentical family donor marrow graf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establishing a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recipients of alternative donor grafts. Blood, 2002; 99 :806-814

13Godder KT, Hozlett LJ, Abhyankar SH, et al. Partially mismatched relateddon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younger donors and absence of peripheral blasts improved outcome. J Clin Oncol, 2000; 18 :1856-1865

14Locatelli F, Burgio GR. Transplan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n childhood: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going. Hematologica, 1998; 83:550-563

15Porta MD, Rigolin GM, Alessandrino EP, et al. Dendritic cell recovery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cute leukemia: correlations with clinical and transplant characteristics. Eur J Haematol, 2004; 72:18-25

16Dzionek A, Fuchs A, Schmidt P, et al. BDCA2, BDCA3, and BDCA4: three markers for distinct subsets of dendritic cell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J Immunol, 2000; 165: 6037-6046

17Arpinati M, Chirumbolo G, Urbini B,et al. Use of antiBDCA2 antibody for detection of dendritic cell type2 (DC2)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02;29:887-891

18Prezepiorka D, Anderlini P, Saliba R, et al .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allogeneic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1; 98 :1695-1770

19Quaranta S, Shulman H, Ahmed A, et al . Autoantibodies in human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Clin Immunol, 1999; 91: 106-116

20Lamb JR Jr, Gee AP, HensleeDowney PJ , et al.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following T celldeplete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partially mismatched related donor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8; 21 :461-471

艺术素养感悟范文第2篇

所认为的艺术是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在人类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反映。所以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反映的结果。我们要学会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和感悟,从中获取艺术所表达的意义和哲理,吸收精华。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音乐的教育中重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导学生增强对音乐欣赏与人文素养的理解,丰富个人文化素质和音乐素质,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的本质

(1)声音是音乐表达的媒介,是人们把现实存在的原始的声音进行改造和加工形成的人道声音,这就是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类别的根本不同之处,所以一些人把它称之声音艺术。

(2)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是随着时间开始运行的,不可倒流和逆转,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

(3)从人对艺术形式的感知和表现特点来看,音乐是靠人们的听觉器官感受体会的。声音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所以有人称它为听觉艺术。

(4)从音乐的特性和价值中可以看到,音乐的内容就是情感,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载体,音乐所要表达的就是人的情感状态。所以它还被称为表情艺术,音乐代表感情。

(5)我们可以把音乐艺术形式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相比较,可以看到音乐和其他文学形式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为非描写性和直观性。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相互比较中被人熟悉感知到,音乐的本质是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相比较得出的,从而被人们逐步认识的,因此把握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理解音乐的本质。

二、关于音乐欣赏

音乐是有着巨大感染力的,这种巨大的感染力对各年龄阶层的人有不一样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感悟。在我们只注意韵律和节奏的欣赏阶段中,感官感受是我们追求和接受的;当然,如果我们是被动地进行音乐的欣赏,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领会得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真谛。例如学生在欣赏《献给爱丽丝》这首经典钢琴曲时,在欣赏它的感性初级阶段,可以感受到它非常动听,其实这只是只停留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吸引我们的只是它优美的旋律和圆舞曲的节奏,所以在音乐欣赏的教育中,我们可以讲述它的创作背景。其实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个钢琴曲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不了解这首钢琴曲和其他钢琴曲在实质上有什么不同;不了解它的演奏技巧。我们仅仅被旋律所感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音乐欣赏的课程,来教育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

首先,当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做一名积极的欣赏者,而不是简单的听觉感受和随意聆听,这样我们才可能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在音乐课程中我们可以教导学生猜想创作的初衷和背景,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了解音乐的流派和曲式主题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欣赏方面比别人更深一层,感悟也更加深刻。

其次,在音乐欣赏的感性阶段,我们还可以通过很多作曲家对标题的标注或后人对原曲的感悟来增强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贝多芬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结合对标题文字的联想,就能更深的理解这曲著名的曲子;在欣赏<<乘风破浪圆舞曲>>时,我们从标题中就可以体会到曲子中所描绘的浪花,海鸥和在大海上航行的愉悦心情;在欣赏<<中国花鼓>>时,我们从音乐名称就可以看出音乐所表达的是中国风的热情而又快乐的曲调。在音乐的世界中有很多的标题性音乐,只要我们可以在音乐欣赏的教育过程中更深地教给学生欣赏技巧,就会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造诣。

三、有关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的一种人文关注和关怀,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中还包括对待科学的态度,对艺术的欣赏,对道德的评判标准。人文素养要求人们追求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提倡人的感情的真实状态和自由想象,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人文素养的显著标志是自由想象和思想解放,它以人的思想,行为,人生价值为主体来对社会现实进行主观创造。人文素养是衡量个人健康发展的标准之一,是人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课程中,我们也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

四、人文素养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作为众多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形成和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审美方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在人们体会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优秀的音乐艺术对人的人文素养起着积极地促进和发展作用。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课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素造独立健康的人格,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所以,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和人民对音乐的欣赏都很重视。在我的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一名音乐欣赏的倡导和爱好者,他提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柏拉图也曾经提出,在音乐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只要我们经常用音乐教育学生,将人文素养灌输到课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无形之中收到熏陶和影响,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和课程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在音乐中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艺术素养感悟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而且需要通过与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整合,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研究,努力探寻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增强实践能力。

一、融合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艺术是一种灵动的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可以通过曼妙的音符、丰富的节奏、动感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演唱歌曲、播放乐曲、配乐朗诵、插入背景音乐等方式,利用收音机、录音机、手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把音乐元素巧妙的渗透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陶醉音乐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诱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渗透到学生心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能力。因此,将音乐元素融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展现音乐魅力,触动学生情感灵魂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贝多芬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火花”。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性、鲜明的情感性、丰富的联想性、典型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与音乐一脉相承。从“下里巴人”的通俗直白,到“阳春白雪”的清丽高雅.从“高山流水”的知音情结,到“十面埋伏”的战争狂想.从《诗经》、《楚辞》的呼号吟诵,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咏叹吟唱,无不折射出音乐对文学的影响。音乐以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歌词、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众的灵魂。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音乐元素的渗透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所学课文的感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在课堂中展现音乐魅力,使文学与音乐两种情感相互进行激情碰撞,呈现出美的火花,绽放出艺术的光彩。

三、感悟音乐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艺术素养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素养;培育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还有不少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需要的问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方面也需要得到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面对这种形势,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着眼现实情况与学生发展内在要求,自觉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促使小学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一、切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引领,思想的进步是带动行为进步的核心。音乐教师只有适应时展形势,顺应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用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音乐,将自己的身心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悟与深刻理解。音乐教师有了先进的音乐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教学技能,将音乐的激情、动人、鲜活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二、切实加强音乐教学语言的人文艺术提升

课堂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内容的有声媒介,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对学生学习感受、感觉与感悟作用效果关系紧密。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具有显著不同的作用,因为其表达形式不只是普通的语言,还包括音乐本身。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加准确、标准、生动、感人、动情且有韵味的音乐语言,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积极元素。例如,标准语音的发音、字正腔圆的咬字、行云流水般生动流利的讲解与示范演唱,可以更好地增添音乐的美育效果。

三、切实均衡发展好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当前,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以及精神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的,这也就促使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这无疑给教师的自身艺术素养提出了要求,不但必须拥有深厚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更加全面综合的艺术修养,才

能在教学中更加准确而生动地诠释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蕴与灵魂本质,并引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拥有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富有更加综合的能力素质,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感悟范文第5篇

一、核心素养培养从美术体验入手

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在美术学习体验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美术学习及美术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而体验式教学更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教师引导小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活动,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趣味性的课堂引导,让其在体验中审美,在审美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色彩大家庭》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大自然中的色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趣味涂色练习。让学生自由创作,真正参与到趣味涂色中,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其美术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色彩识别及美术分析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培养要坚持游戏导入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的游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趣味性的美术游戏,让学生进入到良好的艺术情境之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情境的刺激,学习的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正式授课前,组织美术课程相关的游戏,通过讲解趣味性的故事,消除学生陌生知识学习的紧张感。

在趣味性的美术游戏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例如,在学习《纸袋玩偶》时,教师可以讲解森林玩偶的趣味小故事,让学生制作不同的纸袋玩偶,扮演不同的玩偶角色,形成玩偶游戏,在美术学习与手工制作中实现其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也提升其表演能力,起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三、核心素养培养侧重审美习惯的养成

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想深入彻底,就必须引导小学生养成自觉审美的好习惯。教师应走出一味地营造环境,忽视课堂内容讲解的认识误区,在轻松的环境中,在高效的环境中,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能力,更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强化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做好小学生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在学习《民间面塑》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面塑实物作品,让学生观察面塑中的审美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作品具有审美性。小学生有的说是陶瓷艺术品有审美性,有的说剪纸艺术,有的说中国山水画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术作品中所应蕴含的思想,一步步更深层次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多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习惯。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联系现实生活

美来源于生活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生活的启迪。因此,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好与生活的关联,返璞归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启迪。只有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关联,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美术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化,并产生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学关注与生活的关联,以生活的关照为切入点做好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最真实的想法。认识彩泥的特性,了解泥塑的常用表现方法。例如,在学习《花式点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时父髦值阈幕蛘吲纳愕阈恼掌?,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点心店去观看,让学生观看点心师傅的制作过程,试着用彩泥制作不同的花式点心,提高学生造型、设计与色彩搭配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美术教学与生活的关联,要求必须走出课堂的局限,走到自然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和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多姿多彩,自由发挥创造助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五、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发挥多媒体优势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好专业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以理论为主,带有很大的抽象与枯燥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加强美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音视频结合,图文并茂地讲解知识,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技能的有效把握。例如,在组织《动物身上的斑点》这部分教学时,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动物视频,认识不同动物身上的斑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斑点的艺术运用,呈现来自于动物斑点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意识到各种斑点的形状、大小变化及组合关系,了解斑点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运用。尝试运用动物身上的斑点来装饰生活中的物品,在抽象到具体的展示中实现学生知识的把握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渗透爱国教育

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当属爱国思想,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价值导向,从长远看,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好爱国教育的渗透,引导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提升核心素养。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入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悟到我国艺术成就的辉煌璀璨。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可以从传统的剪纸艺术入手,教师向学生介绍剪纸的文化历史,讲解其历史艺术价值,让学生在好奇与自豪的情感驱动下去探寻传统艺术的魅力,去揭秘更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轻轻松松实现了小学生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