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预防医学课程的学时数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预防医学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与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脱节,预防战略思想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3]。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了事[4]。另外思维差异,缺乏实践教学也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5]。

正是由于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着上述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6-8]。

我教研室在多年非预防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上述不足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也试图通过教学过程改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真实态度,我们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随机抽取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7人为调查对象。在完成防医学课程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授课前后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②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水平;③对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对哪部分课程最感兴趣;④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有意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等方面等。

调查发现,我校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预防医学课程之前,84%的学生没有或仅是偶尔接触过预防医学的概念或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其它学科的老师会主动介绍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在上预防医学课程之前大部分同学的态度是“可能以后会用得到,掌握一些总比没有好”占56%,10%的同学认为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是考试课才学,只有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认为比较重要”。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教育也不容乐观。首先临床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渠道去了解预防医学,从入学开始没有相应的预防医学的系统性教育,使学生更局限于临床医学的知识学习,对预防医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整个临床专业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预防医学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预防医学被剥离在了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之外。在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中,预防医学只是一种附属知识。由于教育者对其重视不足,才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预防医学知识不重要,学不学都行的态度。

因为这种预见性的结果,我们在预防医学的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介绍,更多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传输一种现代医学的理念,通过现实的案例介绍临床与预防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对今后临床工作的支撑作用和重要性。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发现,78%的同学部分或完全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程度的看法,这虽然很值得我们欣慰,但在这78%的同学中,看法完全改变的只有6%,另外72%的同学只是部分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由于长期只注重临床专业的学习,强调所谓主课的重要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这种预防医学无用论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需要整个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努力。

个人认为这种教育体系的调整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预防医学教育的早期介入,二是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早期介入即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展系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现代医学是一个“完整体系”,注重临床与预防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形成狭隘的专业思维定式。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完成早期的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目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在三年级以后才开设,失去了预防医学教育的最佳时间。而且在一个学期要把预防专业的6、7门课程用很短的课时讲授完毕,更加使学生加深了预防医学不重要的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提前致一年级或与医学专业课开始的同时讲授,选择那些对临床医学背景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如食品卫生与食品营养,环境医学,卫生统计学课程,并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交叉和联系,会起到较好的预防医学观念启萌的作用。那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职业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可以在更高年级完成,甚至可以在五年级时完成。通过这样与临床课程之间的的同步和密切关联,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过程的地位和掌握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早期教育的实施者,除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以外,相关课程的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学生可能更相信和易于接受本专业老师的一些观念。如果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预医学的知识引入和联系,会对学生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我们的调查还表明,近60%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的讲授与临床之间缺乏联系,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要求预防专业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然而在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化的时代,让教师掌握非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将是对教师师提出的新挑战,也是现代医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就预防医学课程本身,也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有近70%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尤其是现场实习,象职业医学、传染性疾病、食品营养等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习专业。50%以上的同学希望能给予1个月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预防医学授课后,60%以上的同学希望今后继续学习并及时更新预防医学知识;70%以上的同学会将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并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中去。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不仅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责任,也是临床医师的责任。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根据边疆地区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通过制定多阶段教育计划、加强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强化案例讨论等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成人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成人;预防医学;教学;多媒体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adult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frontier region,some measures haven been adopted,such as making out multi-stage teaching plan and enhancing students’recognition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ase discus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attain the teaching target. Key words:Adult;Preventive medicine;Teaching;Multimedia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强调把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充实到有关如何处理病人的教学工作中去 [1] 。宣言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几年来,大理学院成人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规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生大多来自于云南滇西地区的县、乡镇、村级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他们的定位是服务于社区,履行着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职责,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成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时代的要求。然而,成人教育与日制生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套用日制生的教学模式 [2] 。因此,如何提高边疆地区成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一直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现对大理学院成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探索和体会作总结如下。

1 成人预防医学教育的特点

大理学院成人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生,大部分(约80%左右)来自于云南滇西地区的县、乡镇、村级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他们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或后备骨干力量。他们继续深造的主要目的是: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业务素质,满足时展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这为学好预防医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他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1.1 对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员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及卫生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学员普遍认为只要将临床知识学好了,能对当地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合理处理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预防医学知识与己“无关”、“无用”、“无益”。“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比较严重。

1.2 高素质要求与生源的矛盾 成教学员与日制生生源相比,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家属拖累,有的还要牵挂单位事物,干扰因素较多,这些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1.3 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 由于成教学员大多数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加之各种考核措施的限制,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集中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多,集中学习时间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对保证教学质量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2 教育方法的实施与策略

上述的困难是成教学生学好预防医学的障碍,也是教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主要实施以下措施。

2.1 加强学员对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认识 在集中授课的学时较少的情况下,仍然抽出1至2学时的时间跟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首先由教师介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所包括的基本内容,然后列举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以及学员工作、生活中所发生一些事件(如滇西地区近几年发生的不明原因心肌炎等),与学员共同讨论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生产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饮食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平衡膳食与健康的关系。让学员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流行病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研究疾病的数量变化规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预防、控制疾病中的独特作用。

2.2 制定“多阶段教育”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集中教学时间较少,以及成人理解能力较强,而记忆力较差等特点,制定了“多阶段教育”的教学计划。即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学与自学、教学答疑与集中学习、考试考核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细化,进度适宜的“自学指导”提纲,并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督促学员的学习。为了鼓励并确保学员能认真完成作业,将平时作业成绩按总成绩的30%进行考核。在第二阶段,首先依据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学生在自学中反馈的问题进行答疑,然后进行集中学习。在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分配上,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将预防医学分成“卫生学”部分和“研究方法学”部分。“卫生学”所覆盖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饮食与健康等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容易掌握。因此,该部分作为自学的内容,在第一阶段完成。而“研究方法学”部分所包含的流行病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比较抽象难懂,公式多,学生理解、掌握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该部分作为集中学习的内容,即在第二阶段完成。在第三阶段,将自学的内容和集中学习的内容都作为考试考核的内容。考核的重点是学员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员单纯地背概念、记内容。

2.3 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传统的预防医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在一般教室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则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指导下,2002年制作了一套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当年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2.4 开设案例讨论课 流行病学原理和医学统计学方法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学。其公式多,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是学生难学,教师难讲的内容之一。为了加深学生对流行病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案例讨论课。

3 实施后的评估与讨论

通过上述的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通过“为什么要学习预防医学”的讨论,学员们从整体上对预防医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预防医学知识是临床医学专业知识链中的一个环节,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从而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员上课率由2001年的60%左右上升到2004年和2005年的85%左右。

其次,提升了教学效果。一是,通过多阶段教学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互补作用,可有效地缓解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同时突出了重点、难点,保证了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发现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统计学的教学方面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链接统计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得统 计图形、图表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直观、形象;其二,链接统计软件进行教学,便于讲解一些很难讲透的内容和在课堂上处理大量的数据。如正态性检验、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频数表绘制和方差分析等内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难以讲清楚,学生听得也稀里糊涂,教学效果极差。链接统计软件可以使得这些内容的教学简单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三,链接统计软件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教学目的得到升华。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是建立在手工计算和计算器计算的基础上,讲授的重点是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受到课时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限制,讲授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事实上,只要学生学会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课程的全部习题和例题,只需要数小时就可以全部演算一遍。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计算后,教师完全可以把授课的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是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过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效果。

第三,提高了科研水平。开设一定数量的案例讨论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互动,一些雄以理解的概念、原理、方法都能获得较好的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等内容的案例讨论时,将部分学生的科研设计申请书和待发表的论文作为案例讨论的内容。通过讨论、点评,学生认识到在科研设计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除了实现教学目的外,还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科研水平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当然,在成人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应积极创造条件,在统计学的实验中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以提高学员的统计分析能力。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学生在各自的方面,只有不断地探索,共同努力,才能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符合时代要求的基层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17]邓树嵩,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8-80.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发现,并成为新一代的生物标志和靶点应用于早期诊断,从而把实验室内的的发现真正转变成临床的应用工具。自此,“转化研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知[2]。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概念,转化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实验研究在人类中验证新的治疗策略;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和发展新的诊断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疾病及其复杂性的了解[3]。作为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革命的时代产物之一,“转化医学”虽然是一个专业术语,但却贯穿于医疗研究与疾病防治的始终。

国外医学界近年来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发表了名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聚焦在转化医学[4]。目前国际上多间大学都已开始设置临床和转化科学中心,NIH设立了“临床和转化科学奖”,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陆续创立,更加体现了现在医学界对转化医学这一“桥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国内,国家新科技体系构明确了“一个中心:国家转化整合医学研究中心;三个支撑:研究型医院、研究现场、协同科技环境体系的科技支撑战略”的新思路。目前,医学临床、药学等领域的转化医学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在预防医学中对转化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学科还是一片空白,亟待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和涉猎。

2预防医学中的转化之路

大量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因此,只有构建强大的预防医学创新体系,将高速发展的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尽快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服务中,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级预防,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效益,增进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2.1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apical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

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环境致癌物毒性检测带来快速简便的应用手段和工具[8]。综上所述,对于卫生毒理中的基础研究来说,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医学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预防实践指导间快速有效的转化。

2.2转化医学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从18世纪起源至今,营养学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开始走向分子营养学的突破期。近年来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化学物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如大豆异黄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豆制品对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着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发现的[9-12]。经过多学科证实其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随后,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逐渐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健康促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态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使得营养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

如果说植物化学物的研究使得营养学领域更为广泛,那么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的兴起使人们对于人类营养的研究更为深入。从实验室到临床,基因多态性的存在被认为是一个许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转化障碍[5]。而对于营养学,这一障碍却恰恰成为营养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营养素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营养需求的质和量的不同。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等名词对由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个体差异已显得不完全实用了。而近年来日渐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则为营养膳食摄入的个体化指导提供了可能。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常见C677T多态性便是饮食-单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经典例子。过去的研究发现,叶酸和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3]。而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缺乏这一关键酶将导致严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MTHFR有两种多态现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欧洲人中,MTHFRC677T的发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在缺乏叶酸的情况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上升,从而增加神经管缺陷儿童的出生率。

由此可认为,对于携带MTHFRC677T基因的个体,需要补充更多的叶酸,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优生学的预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态性和饮食的相互作用与多种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间关联紧密,包括癌症、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国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经开始就基因-饮食的相互作用特点开展专业诊断,为个体的饮食补充决策给予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从人群膳食指南到个体化膳食指导的转化,将会是新世纪的营养学发展趋势所在。

2.3转化医学在妇幼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1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聋[18]。而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也多达3余万人。不可忽视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致聋原因中占有高达60%的比例。如何通过快速、敏感的筛查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减少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降生,是妇幼保健的关注重点之一。

近年,我国遗传性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国的遗传性耳聋中的基因位点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结果,中国人民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研究所联合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为遗传性耳聋的广泛筛查,尽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病因学方面的证据。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人民总医院进行的515例双盲对照实验中,芯片结果与测序结果符合率为100%,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为42.41%[19]。从而使得该技术在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医院开始得到了应用。这一检测技术能否像唐氏综合症的产前诊断那样灵敏与特异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是,在这个从基础到临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儿少预防保健技术的过程是明确的———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研究,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研结果,协同相应产业共同开发,推出相应手段应用于临床与预防保健。

2.4转化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正是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疫苗的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带来了新曙光:例如,传统的疫苗生产的方法从研发、毒理学和动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体试验至少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近年来,疫苗佐剂改良、皮内接种节约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遗传学技术和应用重组DNA技术直接细胞培养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20],而采用鼻腔喷雾的方法也将使接种更简易快速[21],同时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政府对于疫苗管理审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因此应该认识到,以基础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成果为支持,相关企业产业化为依托,多学科共同协作为平台,政府的决策支持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和科学实践结合,把“转化医学”的桥梁搭建于研、产、学的鸿沟间,实现科学进步、公众健康的双赢局面。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1 预防医学教学面临的困惑

1.1 教学观念更新欠缺:目前,医学职业院校的预防医学课程采用教材仍是公共卫生版的教材模式,其中充斥着单纯的生物医学的观念,虽然增添了心理、社会因素,但内容较少、零碎、孤立,整体融合不够,没有完全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对健康的影响融入每一个环境因素,缺少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去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观念。缺乏从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去寻找防病治病措施的全面整体的思维。使培养的学生只会孤立的用生物的或是社会心理的因素防治病,缺乏从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来分析和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

1.2 教材内容庞杂、繁琐:目前,高、中等医学职业院校预防医学的教材,仍是原公共卫生专业版,把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劳动卫生、流行病学、卫生统计等内容融在一起的构建模式,这些部分,又是自成体系,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原则,并与临床医学、护理医学联系较少,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护相对脱节。由于教学内容庞杂繁琐,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容易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倾向,使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1.3 学生基础较差,课时较少:职业技术院校预防医学教材内容较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和医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但当前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底,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他们在学习中困难较大,又缺乏努力钻研精神,虽然经过文化课和基础的学习,学习专业课时仍然困难较大,由于教学时数较少,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地理解领会和掌握应用,因而对学习专业失去兴趣,甚至丧失信心。

1.4 条件欠缺、实训难于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涉及面广,许多实验、实习如社区卫生、社区护理、饮水卫生(水的净化、消毒)、食品卫生,生产环境调查等由于设备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实地考察、参观等,由于条件欠缺,而不能全面地按要求开展教学,形成讲授多而实践不足的局面,影响着教学效果。

2 采取的对策

2.1 灵活生动、更新教学观念:由于大多教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融合不够,注重生物因素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但是改用教材、改编教科书,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是无法进行的,惟有在教学中补充、渗入一此相关内容和新的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把人体健康有关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在研究生物医学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统一和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相互统一。

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中,一般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病已不再是威胁生命的重要疾病,它在疾病谱中的地位已不重要,相比之下,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多。目前居前三位死亡率的心血管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的病因中,都会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社会因素。至于公害病、事故、自杀、吸毒、汹酒、艾滋病以及其他种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因性疾病的广泛流行,更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新的医学模式对一切卫生工作人员,都提出了(知识结构的)更高的要求,对于预防医学来说,尤为如此。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补充、渗入新的概念、内容、观点,把生物、心理、社会融入影响健康的各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删繁就简,调整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庞杂、繁琐、重复等内容,作为教师,仍然无法改用或改编,只有运用现有教材,删繁就简,适当调整内容,尽可能地结合临床医学、临床护理等针对学生专业讲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模式要转变,要根据岗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使教学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学用一致,采用模块式的教学,不强调系统性、完整性、重点突出技能性教学,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

模块式教学,例如《环境卫生》就可以从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变,从知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将《环境卫生》中岗位就业需要的,能实实在在地用于实践的内容,科学地分成几个模块,讲深讲透,使学生扎实掌握就行,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能使教师省下时间和工作量、使学生易学易懂,学有兴趣,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循循善诱、精心指导:“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只作教书匠,要学会当人师,教书要先学会育人,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服务,是指导学生学习,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提高教学效果上作一些努力。

首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预防医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切实掌握就业本领;其次,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结合,要重视学生的需求,不要一味地灌输,使学生产生困惑,要注意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产生困难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和情感障碍,要针对各种有不同问题和不同困难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三是教师要深钻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案,选择适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运用分散难度、设计梯度,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地推进,化解教学中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讲课时采用挂图、模型或现场参观考察等,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到新知识;四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深入理解知识、又能动脑动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