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基本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生活、工作,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影响,工业化时代的职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面临艰巨的考验。如何让传统文化时代化,成为新的精神力量,见仁见智。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此,面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人文之误区,需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契机,促进其与职业文化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质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基本精神的最根本点,是儒、道、法、佛等的出发点与归宿。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儒家侧重于人的精神价值,旨在天人合德,尽其心,知其性,在为仁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家侧重以人合天,要求人们能以更开阔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超越物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势利导,“循理”、“因资”地举事立功,功成事遂。佛家认为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人只有修炼消除欲望才能达真我,天人合一。三者指出了人的精神指向,旨在强调如何做人,无疑,为现代人的生命栖息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为现代职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效法天道,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其要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积极入世,修己修身,自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地学习,靠自己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同时,要有否极泰来之慧力。能预见事物两端,逆境中看到光明,能够变通变革;顺境中能居安思危,主动把握规律,乘时、应时,才能达到亨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自省自修,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张弛有道,才能成功立于天地,有为、有位,实现“内圣外王”。

(三)贵和持中

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深入炎黄子孙骨髓中的精神,也是朴素辩证法在中国人几千年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其强调和谐平和,恰到好处,收放恰如,不走极端。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道家追求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遵道而行,率理而动,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和谐。这些中庸艺术,都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为人处世的高明艺术。中庸是要告诫人们做好本分本职工作,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职责,恪守职责,庸要有法,权衡把握利害,平衡各种力量,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达更高状态。要时中,合乎时宜,把握契机,行为恰切,依时权变,执两用中,才能在职场中获胜。

二、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基本内容

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分属文化下的不同子项,但在现代社会平台下,却能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进行一个有机融合。那就是从普识角度,进行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等的泛化融合。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道德是传统文化强调的核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如儒家积极入世,通过反躬内省、存心养性、重学与力行等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以求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安守本分,在利与义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守道德底线。如墨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兼相爱,交相利”,德行、言谈、道术全面发展,用科学的实践精神兴利除弊。如道家“依德而行,循道而趋”,如法家“去私心行公义”,以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形象。

(二)职业规范

职业规范是指从事职业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业者要了解政策,遵守纪律,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儒家的“克己复礼”,“名实相符”,法家的“刑名之学”其旨在强调遵守岗位职责与制度,自觉工作。学道家,“道法自然”,以“无为”的手段去“为”,任其自成其功,才能无不为。学儒家“敏于行讷于言”,不逾越职场规矩,中庸而为,把握分寸,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矜而不争”、“欲而不贪”、“

转贴于

乐而不”、“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惠而不费”,才能成功地在职场立德、立行、立言。

(三)职业心态

职业心态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心理反应。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熟悉职业环境,往往视个人心态为职业心态,导致不能更好地胜任职场工作。因此,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优势,教育大学生有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乘势待时”,“交相胜,还相用”之心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己的德性、能力和优缺点,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谦逊、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日三省”,学会反省。“外圆内方”,团结合群。“兼相爱交相利”,与人为善,包容合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懂得舍弃,服从大局,在服务、学习、奉献中实现双赢。

三、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融合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与高职生职业文化的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在理念、平台、模式上探索,还需要将传统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一)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培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三重功能:学高、德高、技高。但近年来高职教师队伍德性素质不容乐观。学高为范,师德为上。对学生、同事、工作、社会的态度为教师德性素质基本表现,爱心、责任心、公允心等透视出其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折射出其传统文化积淀,因此,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很重要。如果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其对学生职业素能传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教育,让教师积淀传统,熟谙时代,融会贯通,德技双馨,才能在课堂内外有机对学生进行濡染点拨,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传承儒家教育理念:“成人”教育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从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蕴含、彼此渗透,相互催生、相互牵引。[3]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4.倡导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追求,培养医学生团结友善素养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徐文化,资源开发,专业建设

一、徐文化的内涵

郭沫若曾说,江苏有两大古文化――苏南的吴文化,苏北的徐文化。徐文华是自古至今传承下来,徐地、徐人创造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徐文华核心内容是“仁、义、德、礼、信、道”,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汉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二、徐文化资源开发对专业建设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目标定位。实施“文化育人战略”,应确立以“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大力倡导和实施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实现与区域文化的对接。

1、挖掘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营造职业院校的文化氛围,弥补职业院校文化积淀不足的劣势,形成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2、利用深厚的区域文化资源,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格,提升人文素养,推崇全人教育。将“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3、发掘蕴含在深厚的徐文化资源中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各类信息资源,将其运用到课程开发以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提高本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传承与创新视域下加强徐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探索

(一)开设徐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形成徐文化教育载体

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学习以彭祖文化与两汉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形式,了解目前徐州市留存的大量、宝贵的彭食文化、养生文化等遗产,正确认识徐州悠久厚重的历史和灿烂多元的文化,不断提高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第二,从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人生礼俗、行业习俗等多方面了解徐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形成商务文化活动课例,让学生学会尊重、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第三,围绕仁、义、德、信、礼、道等徐文化核心,并将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联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教会学生重拾传统、善于继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注意的是,徐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及综合实践等方法,通过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等方式,使文化教育的效果得以增强。

(二)开展徐文化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徐文化教育环境

文化具有显著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是教育隐性课程的有效载体。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施徐文化教育:如开展历史文化传承普及活动或历史文化专题讲座,以徐文化知识竞赛、“可爱的徐州”主题征文、“可爱的徐州,可爱的祖国”主题诵读比赛等为形式,益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徐文化传播与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再如文化研讨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转变传统世俗的观念,拾起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其承载的时代积累沉淀下来的韵味,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自觉主动地向宣扬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身心潜能,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将其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外表为文明习惯,转化为职业素质,知与行结合并统一在一起。

(三)拓展徐文化教育活动场所,体验徐文化感悟之旅

目前的课程教学都在学校的教学场所内完成,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徐文化与专业建设的结合中,更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突破传统的一味传授知识的显性教育模式,结合隐性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化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渐进地提升其文化素养。徐州有灿烂多元的文化,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戏马台、汉兵马俑、楚王陵等文化遗址,进行古城与古文化的调查、旅游文化传播方案的设计、古城墙的遗址修复探究、旅游资源与路线开发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浓浓文化气息同时,还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文化采风、历史追寻、古今对话、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了学术研究中,将单纯的文化接受性学习提升为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其文化修养。

同时,我们通过开展聚焦式研究,科学设计徐文化活动,模块化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有助于形成区域性学校文化特色优势,促进课程体系多元化创新发展,有效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为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珍贵的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孔令远.徐文化渊源及特征初探[J].南方文物.2004(01)

[2]霍国庆.论信息资源开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02)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校园文化反哺于传统文化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沃土,那么校园文化则是花苗,校园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精华,才能不断延续传统文化,让具有朴实意义的沃土呈现出“百花锦簇”“硕果累累”的现实景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借助某一事物而呈现,如在校园建筑的风格造型、VI形象识别、名人塑像等物质设施建设;文学社、诗词社、中华武术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文化;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等。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具有特殊魅力和底蕴的校园文化经过沉淀可以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而汇集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它潜移默化的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和交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然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塑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如影随形,如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优美校园环境;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同和规则认同等融入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度文化;历经数辈办学者的办学精神;由师生共同营造的优良校风等都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渗透的成果。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O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全部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带有集体性符号同时兼具博采众长、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用传统文化指引校园文化建设仍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因库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历史文明古国,创造了灿若繁星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忠君爱国、明礼诚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小说戏曲等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浓厚的文学气息;在美学艺术方面,漆器的光鲜、青铜的厚重,水墨画韵律、书法的流动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审美情趣能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1)以“仁爱”为主导精神助推和谐人际关系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既存在于典籍著作中,又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为主导,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从而营造良好“师生”、“生生”人际环境。

(2)以“自强不息”核心形成积极拼搏的精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自强不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砝码,在新时代的今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是要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敢于吃苦、自信自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集中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在建设时不能照抄照搬、随意而为,要以传统文化为蓝本,架构出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校园为平台来传播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1)对校园物质建设的导向作用

孔子的“与善人居”,荀子的“居楚而楚”学说都认为环境可以塑造人、影响人。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中更应善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来作用于校园的一草一木,塑造良好育人环境,让其发挥 “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

(2)对师生行为修养的导向作用

师生作为校园文化中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修养,营造健康校园风气。如习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身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修身奋斗历程等,诸如此类学说和人物典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数不胜数。

(3)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要积极为师生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注重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可以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课程设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增加选修课程,丰富课余活动,如积极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节、国学讲堂、诗歌朗诵等,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用传统文化去陶冶心灵、化育修养。

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0 引言

室内设计即房间内部设计,人们对于房间的概念,最开始只是用来满足安全或者温暖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不仅仅满足于安全和温暖,在空间设计的精神文化方面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渴望。恰恰根据这个特点,现代的室内空间里会有很多造型、装饰等处处都体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渴望。由此,室内设计通常具备浓郁的文化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室内设计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共同演绎出和谐唯美的生活艺术奏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不是完全独立,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我们用该综合考虑两种思想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使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简约融合起来,共同注入室内设计思想里面。

1 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1 传统文化影响室内设计

尽管有一些个别的具有前卫意识的现代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文化传统,标榜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设计从来就不是一种恣意妄为的纯个人行为,而且实际情况也大相径庭。

1.2 室内设计反映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就会有精神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的内涵。室内设计是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不论是何种风格的设计都反映出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当时当地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因此,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设计形式来源于社会精神文化,并且反映了现实的文化品位。

2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先后出现了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儒家、道家文化,然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演绎改造形成了中国佛教。同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代的中国室内设计作品中,都深深地受到了这三种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文化特质也已深入设计师的理念之中。

2.1 儒家之天人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其实“天人之和”的观点,同样影响着现在的中国设计师。成了他们严格遵守的设计标准和准则。儒家的这种中庸的思想,也在装饰文化中得以体现。比如没有任何装点的室内摆放会让整个房间降低档次,给人太简陋的印象。太多的装饰和造型都加在一个空间里面,又会使房间让人感觉庸俗。不繁不简的造型和装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

2.2 佛教之禅宗沉寂

禅宗是由佛教文化向东方蔓延,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符合中国人文思想境界的佛教宗派。中国赋予佛教的本土化使得禅宗这一宗派在哲学内涵上更加地贴近中国。佛教文化倡导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个人的现实直觉体验,它是人们日常的感受。一种是冥想的体验,是个体的一种感性认识。

3 现代简约主义设计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在简约主义的设计中,单纯的简化并不是追求的目标,而居住者具体的文学素养,教育程度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才是这种家居观念的深层次内涵。现代简约主义风格体现了多种复杂学科的理念和精髓。突出以人文本的人文关怀,全力满足人性的需求。简约主义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还应该考虑到人的适应性和心理需求。使“室内设计文化”的含义真正地被放大,使文化得到传承。使人们在最大限度获得舒适的活动空间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简洁便利的居住环境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唯美的审美享受。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简约主义设计同中国传统设计观念有许许多多相类似的地方。世界各国的简约主义都在广速蔓延。它成为当今设计界的一种重要的设计风格,同时也受到众多设计师的青睐并一直在深刻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设计。

4 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室内设计的现代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发展和演绎,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理解并且延伸发扬基础上的现代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延伸和拓展,与现代简约设计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和装饰,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现代艺术风格在当今社会合适地体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上运用到现代简约主义的方法以及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进行再次设计。然后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元素进行简练化和符号化,进而更加恰当和自然地应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

5 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不是相反的两方面。他们是一个共同进步和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立足于现代文化,合理的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融会贯通。最后的目标是使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越来越跟国际高水平接轨。同时我们的室内设计还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实践出一条既简约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民族神韵的室内设计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

[1] 安・麦克阿德(美).简约主义[M].杨玮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文正军,董文英.浅论民族文化与中国现代室内设计[M].

[3] 慎铁刚.现代居室的空间与色彩[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4] 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