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与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 体育运动 审美能力
体育健康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改变了过去固有的框架,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同样体育教学也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记忆,陶冶学生情操等具有很大的帮助。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已成为体育课堂教学关键的环节,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师生互动的轻松体育课堂,应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们追求的一个新的目标。
1.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激趣,提高兴奋性。
音乐能够调节紧张情绪,缓解疲劳,起到放松肌肉和加强动作节奏感的作用。如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采用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让学生在动感的音乐中做准备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例如做徒手操时,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强烈鲜明的健美操系列乐曲,做游戏性项目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稍缓慢、乐曲悠扬的伴奏带,这样使学生很快从疲惫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以便于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的气氛中去,对于学生的准备活动会做得更加充分、到位,以避免学生在体育课上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出现扭伤,拉伤等现象的发生。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放松的时候,可选择节奏舒缓、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消除疲劳、放松身心。
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能让枯燥的体育运动变得精彩有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体育,快乐的健康成长。
2.多媒体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动作,解剖动作,了解动作的完整技术,对真正掌握动作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正确的运动姿势,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激发他们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如在一节排球垫球技术课上,一开始先讲解动作要领,简单示范,让学生大致了解动作的基本过程后分组练习的时候,我用数码摄像机把学生的动作录制下来,用电视机把他们的动作播放出来,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动作情形。然后再播放中国女排训练时的技术动作记录片,近镜头、慢镜头、分解动作,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同学们边观看边与自己的动作进行比较,难度大技术性强的动作,更要让学生观察动作要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照一下,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重新分组练习,这样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不足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很快就会正确掌握动作的完整技术。在实践练习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中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容易导致学生刚掌握的垫球基本动作变形,易形成臀部后坐,身体姿势不正确,通过观看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垫球技术动作的视频分解动作的慢镜头,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技术水平。
有的时候动作难度比较大,学生很难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通过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把一个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分解开,通过分解动作,慢动作把一个个画面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让学生们对正确的技术动作充分认识、分析和掌握,并能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学习枯燥的体育技能。
3.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模仿能力。
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学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
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结构非常复杂,需要转眼间就要完成。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动作做成课件,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对学生掌握动作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体操项目中跳箱运动中的推手展体双脚落地动作,尽管老师多次示范、反复讲解,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对动作的变化和完成时机、过程看不清楚,难以掌握。这样老师把一些优秀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录像用电脑做成课件,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将复杂的跳箱推手展体下法技术用慢镜头,分解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详细讲解各分解动作要领,最后再播放推手展体双脚落地动作的全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观察、分析动作的技术要领,从而掌握并完成正确的动作技术。
例如,在背跃式跳高教学时,教师不可能停留在完整动作的某一片段去演示。这样借助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让学生对在慢镜头中清晰看到助跑、起跳、腾空、背弓、过杆、落地等一系列动作,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去练习,使技术动作更为规范。
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能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4.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展示学生形态美。
体育运动是人体形态美和精神美的和谐统一,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基本要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育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中美的东西。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韵律体操和舞蹈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展示形体。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能够充分展现健美课的形体美,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体育动作的热爱及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运动情操。
关键词 主体性德育观 技校 考核 德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主体性德育观的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不断的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德育的教学思路进行改革,最终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德育观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常说的主体性德育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入的时候,使得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主体的意识和个人的意识都在不断的加强,从德育的方面来讲的话也就是确立了一个“人的主体性”思想。那么在进行主体性德育教学的时候,主要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向导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道德素质。
2 主体性德育观的特点
首先主体性德育观在培养学生德育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人格提升比较重视,进行德育的教学过程当中,非常强调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通过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发掘,来使得他们的主体能力、意识和人格都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在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点和面的结合以及个性和共性结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考虑,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要采取不相同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应该要让学生能够在尊重民主以及平等当中去得到整体性的提高。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尊重学生的喜好和选择,对于学生的一些主体隐私、个性以及权力等要尊重;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要和学生进行朋友之间一样的沟通,用比较真诚的精神来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德育的学习当中,能够在比较民主的环境当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学生最终形成的道德素质的结构也是比较合理的。
最后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作为顾问的形式存在。对学生的一些道德观念的选择和分析进行一定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去创建一个深刻而又比较实际的道德激励的环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比较主动的参与到德育的教学当中,在自我探求、体验和领悟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3 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对技校德育课考核创新的探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想让学生能够获得正面的知识,主要的场所还是在课堂当中,同时也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德育教学的时候,除了要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应该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意志等方面的变化要有一定的了解。
(1)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考核方式当中,主要就是通过试卷的形式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在学习了很长时间以后,就通过考试的那两三个小时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肯定和否定。而现在很多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也有着自己的一些应对策略,那就是划出考核的重点来进行复习和记忆,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他们却表现得非常无趣,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用一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首先就是,可以采取闭卷和开卷的考试方式。因为在德育的教学当中,还是有一些知识是属于基础性的东西,而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是应该要掌握和了解的。这部分的知识是需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的。而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则是可以很好的考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情况,所以在进行开卷考试的时候,主要采用的题型就是一些分析、选择和判断的题型。其次就是除了试卷的考核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写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小论文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考核,通过这样的一些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潜能,让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去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还可以使得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和考核的态度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2)在考核的内容上要有所转变。之前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的内容还是局限在知识方面,而现在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首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要和社会生活紧密的相结合,主要就是考核学生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当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一些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的题目,除了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外,对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考察。其次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要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得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提升。在技校当中,德育课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在以前的考核当中,教师对于年级有一定的区分,但是对于专业之间却没有一定的区分。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因为学生的专业不一样,那么他们的能力倾向肯定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技校对德育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应该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来进行不同的德育考核。
(3)在评价的方式上要倾向于多元化。在对学生的德育课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相关的德育课老师之外,其他的课程老师和学生自己也应该要参与到评价当中来。首先就是学生的评价,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德育的评价当中,学生也应该要成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当中,可以使得他们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加,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教师的评价,除了德育课程的老师之外,还应该请其他课程的教师也来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
4 结束语
在德育课的教学当中,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技校的德育课程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时候,因为考核具有一定的向导作用,所以考核在这个改革和完善的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课程改革的时候,对相应的考核没有改革的话,那么最终的课程改革也就不会很彻底。所以通过运用主体性的德育观来对技校的德育课考核进行创新和改革,可以很好的提升技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立宁.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J].教育导刊,2005.5:50-52.
[2] 李勇.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8:207.
[3] 杨明海.浅谈主体性德育观与技校德育创新[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2007:3.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对策建议;中部六省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52-04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连接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递减,资源短缺约束将逐年加剧。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中部六省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比较,明确省份之间的科技发展差距及各自的不足,对各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中部地区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加速中部崛起,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反映特定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营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时期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之比,还反映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综合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集中于企业、高校及地区等层面。池仁勇、唐根年(2004)运用DEA方法和企业层面调查数据,对浙江地区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1]。张宗益、周勇等(2006)在收集我国31个省级单位1998年~2003年panel data基础上,运用SFA方法对各省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2]。张海燕等(2007)收集了2002年~2005年我国各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3]。刘凤朝、潘雄峰(2007)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部分[4]。吴二娇、刘(2009)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5]。徐小钦等(2009)运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了重庆市的科技创新效率[6]。于成学(2010)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实证研究[7]。
在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方面,文献甚少。其中,也只是针对中部六省的高校、省会城市、民营科技企业和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方面的,而缺乏对中部六省各省整体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有利于各省明确自身科技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政策,对中部崛起有着长远的影响。
二、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与数据选取
1.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指标的选取往往建立在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此基础上,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本文选取的指标从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两个方面反映了科技创新效率,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人力投入、科技创新财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4个二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2.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数据选取
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分别选自《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09》、《湖北省科技发展年度报告(2008)》、《湖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山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江西省科技统计年鉴2009》,数据值与表1中指标相对应,鉴于表1中二级指标名称较为冗繁,表2中将用相应代码代替,数据整理如表2:
三、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比较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通过统计SPSS18.0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指标进行处理,处理步骤如下(其中标准化处理由SPSS软件自动完成,此处略)。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3给出了参与分析的16个评价指标的初始共同度(Initial)和提取的4个主成分之后的再生共同度(Extraction)。共同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指标与提取的主成分之间存在紧密的内部结构关系,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
表4是对主成分分析的方差分析,其中包括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显示,经方差极大值旋转(Varimax)后,被提取的四个特征值分别为5.569、4.138、2.887和2.703,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34.808%、25.861%、18.046%和16.896%,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5.611%,超过了85%,说明这四个主成分解释了16个指标的大部分变差,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主成分。
表5是剔除较低载荷后得到的载荷矩阵表,从中可以看出各主成分较高的载荷很有规律地分布在若干个关键评价指标上,说明它们与16个评级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结构关系,有着明确的经济意义。
2.因子得分分析
表6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表中因子得分系数,对表4中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四个主成分在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的权重,进而得出评价模型为:
F=0.364059F1+0.270481F2+0.188744F3+0.176716F4
3. 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分析
表7是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四个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情况。对表7可以进行如下分析:(1)F1反映了科技产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率和科技成果状况。河南省凭借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科技成果数名列第一,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分别占据二、三、四位,而山西省和江西省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科技成果数较少位于倒数。(2)F2综合反映了科技产出中的技术创新效率,在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专利申请及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上,湖北省和湖南省不仅处于领先地位,按人口比例来看,他们更是遥遥领先;安徽省由于人口与湖北省、湖南省相当,但科技产出总量较小,从而屈居第三位;河南省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比例算产出效率较低,且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总数量就相对较少,从而排名最后。(3)F3反映了科技人力投入效率,山西省由于人口总数较少,单位科技人力投入最高而占据首位;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人口总数相当,但湖北省高校及科研单位众多,单位科技人力投入也高,居第二位,而湖南省和安徽省单位科研人力投入低于河南省,位于四、五位;江西省由于教育科研条件最为落后,而排名垫底。(4)F4反映了科技财力投入效率。安徽省由于靠近长三角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年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并注重科技人员的引进,从而得分最高;而河南省因其R&D投入占GDP比重较小,江西省财政支出中科技拨款比例较小,分别排名最后。(5)就整体科技创新效率来说,科技产出效率较高的湖北省、湖南省名列一、二位;而河南省因为人口众多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位居第三位;山西省和江西省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均比较落后,科技创新效率低下。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中原六省的科技创新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和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因其科技基础较为雄厚,目前科技创新效率依然最高;河南省和安徽省虽然科技基础较差,但随着中部崛起的实施,发展势头迅猛,有赶超迹象;山西省和江西省科技发展水平最低,相比周边省份,出现“科技空心化”现象。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实践基础不协调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当前的农业基础做出成效。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着眼于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农业其他环节的创新与发展,造成了科技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农业发展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造成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实践基础不相协调。
1.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效果差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受教育的范围与城市差距大,80%的农民不能很好地运用科技的创新成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大部分都进城去从事有发展潜力的第二、三产业,剩余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大大遏制了农业发展的脚步。
1.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足
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不足。不足的财政支持使得各地方的农业科技创新的设备落后,仅仅运用常规的调研设备很难进行科技创新的突破;不足的财政支持对科技创新人员的社会保障方面也造成影响,待遇低、条件差和科研的难度大、周期长更是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不容乐观。
1.4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与体制不配套
目前,在农村仍发挥着作用。一方面,小规模的农村经营使现代化的机械技术、组织配套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仍是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有些科技创新成果未融入到农业的发展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信息交流渠道是科技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但农村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不仅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新出台的政策和相对应的农业信息,也阻碍了上层领导对农村科技创新成果的接收,造成了政策与体制不配套。
2农业科技创新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财政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科研设备和物质条件。同时,国家也要制定出与农业基础实践相适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与关注,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大力开展对农民科教的培养
农民是农业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低文化素质的农民则是阻碍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的最大问题。因此,国家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教培养,对于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成果实施的主体———农民,更要加大对其培养的力度,这不仅要求农民在农业经营上有着过硬的技术支持,更要求其在思想上认同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将农民武装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
2.3努力扩充高素质科研人员队伍
人才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推动力,但农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科技创新成果停滞不前。因此,国家应努力扩充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队伍,建立起人才合理优化的重要机制,并通过财政支出和政策支持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农业科技创新的局部性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突破传统条块格局的分割,加强农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的创新和科研项目低水平的重复利用,要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新出多个科研项目,而非一个科研项目使用多年。
3结语
关键词: 自我效能 科技创新 职校生
一、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
1.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及本质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关于行为技能或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关于行为反应的产出或表现过程”的中介过程的理论阐释。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是否具有在从事和完成某项活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能力的判断。这与一个人具有的技能水平无关,而与对一个人具有的技能可以做什么的判断有关。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它与“习得无助感”(sense of learned helpless)形成截然的对照。自我效能感促使诸如认知的、社会的和行为的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并用其生成的能力调节技能的实施,有效的行为操作需要技能与自我效能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感知的自我效能内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己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认知的、动机的及情感的功能,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强大力量,它在控制与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1986)及其他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
一是替代性经验。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模仿以后获得的间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产生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人看到他的榜样遭受到失败,特别是付出很多努力以后的失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随之降低。如果情况相反的话,榜样的成功则会极大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提高,尤其当个体与榜样的情况相近时。同时,当个体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没有确定的判断依据时,这种来自于榜样的间接经验影响力将是非常大的。
二是个体的成败经验。因为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通过自己实践直接得到的,因此一般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最大化影响。通常来说,经常反复的失败会使个体情绪沮丧,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而成功的经验则会使个体自我认知提高,从而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不断的失败或成功带来的体验及经验会使人体逐步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情绪和生理状态。和谐淡定的情绪和健康的身心反应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大有帮助。反之,一个人长期紧张、忧虑、疲劳、烦恼和不良的身心反应都会带来情绪低落,从而导致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
四是言语劝导。言语劝导就是说服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这种方法被广泛地使用。言语劝导要取得很好的价值,关键在于看它能不能切合实际,如果言语劝导是在有着直接经验或者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话,那么效果就会显得更好。而空洞的言语,特别那种缺乏事实依据的劝导作用不大,很难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言语劝说效果和受劝说者的自身条件相关,如他的身份、专业和地位等因素。
二、职校生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科技创新的内涵
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概念,熊彼特把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称之为创新,也就是把以前没有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融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在他看来,实现科技创新,引进新组合是企业家也就是资本主义“灵魂”的职能所在。经济要不断发展,资本就要不断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因此,创新是“一种新知识或技术在人类生产中的应用并使生产力获得结构性改变的过程”,创新包括“知识和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指主体在科学思想指引下,把科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的概念,按照主体角度划分,科技创新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体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组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从职校生个体创新能力培养这个角度加以论述。
2.职校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职校生作为中国劳动者的中坚力量,必将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然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提供新时代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要更好地开发职校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首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成型期,年龄介于17~20岁,正是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同时是思维最为敏捷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对职校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创新教学,把创新能力融入平常学习当中,必然会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提升个体科技创新能力,学生一定会终生受益。
其次,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职校生在我国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众多职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将成为工厂或企业中一线的操作工等。在此类工作中,如果工人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劳动强度,如果职校生具备了适当的创新能力,在其以后工作当中,就可以把这种能力用于工作中的创新,这样既可以减轻个体的劳动强度,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又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可以通过一线工人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集约化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最后,大部分职校生在毕业之后不会像普通中学生那样继续求学深造,而是很快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层力量,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而职校生到劳动主力军的转变时间是不长的,一般在3~5年之间,所以职校生的创新教育时间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实施。
三、自我效能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为教育界重视,该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次重要发展,其对职校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在职校生中开展科技创业教育要遵循职校生自身特点的原则和方法。
1.基本原则
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显著特征,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是科技创新教育成功的保证。当个人主体性思想得到确立,个体对教育的认知就提升了很高层次,从过去服从、被动适应转变为自主、超越的境界,教学管理不再是一种呆板的约束行为,而是帮助个体积极探索、认识、发展的手段。个体的积极探索正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动力,因此主体性原则运用得当可以很大程度激发职校生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是个性化原则。对于职校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个性化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性自由发展,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引导个体独特性发展,同时为个体提供多样化选择和资源。个性化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因人施教、课程体系特色化、教学管理差异化等方面。
最后是开放性原则。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开放性原则是重要的,只有开放,才能使本系统与外界进行有效的能量、信息、物质等各类因素交换,从而促进职校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当中运用开放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要把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特点的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里;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方法,实现方法科学化和优化;三是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个性特长。
2.基本方法
首先要创造出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条件,过去学习实践经验是个体自我效能感产生的主要基础,过去经常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以后学习的信心;职校生在过去经历中会有很多失败阴影,因此对自我效能感的体验是比较低的,因此对科技创新缺乏足够信心,所以科技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步骤学习,一步步取得成功,积小成功为大成功提高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科技创新教学效果。
其次提供积极的反馈与评价,人是通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认知自己的。积极的社会评论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在科技创新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纠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不断强化他们对成功的感受。当学生完成创新任务时,教师公开表扬,为学生提供积极反馈。不要轻易否定那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这样只会导致信心进一步丧失,降低自我效能感。即便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也应采用鼓励性语言,而不是简单的训斥,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
再次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科技创新教学中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包括教学教师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努力做出很好的科研结果,无疑是对整个集团的巨大鼓励。榜样的成功可以更好地促使其他同学完成任务,自我效能感得到加强。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教学分组时可采用差异搭配的方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特性,将性别、学习成绩、创新能力、性格等不同学生分在一起。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同一小组内的榜样,其他组员看到有可比性的同组成员的成功示范后,就会减少心理障碍,有助于自我效能感增强。
最后帮助职校生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个体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束缚。职校生本来在学习上成功经验并不多,缺少积极乐观的情绪,职校生积极乐观的情绪需要多方面努力,诸如在任务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的个人修养及班主任等思想工作者的引导上,加强职校生对学习、对科技创新抱有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自我效能感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