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教学理论;教学能力

1 教学理论的分类

国外关于教育理论类型的划分观点纷呈,说法不同。时至今日,随着“元教育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化,已经形成有关教育理论的一系列比较成熟的专门研究成果。西方学术界历来对教育理论作二重区分,即把教育理论分为教学艺术(不同于机械的操作技艺的实践理论)与教育科学,后来分为“实践教育学”与“理论教育学”。二分法基于认识已经存在的事物与变革已有事物的区别划分理论成分。这种划分,归类简单清楚,界限明确,是至今学界比较认同的区分教育理论性质的主要观点。问题在于只认定教育科学为“理论教育学”,使得规范教育哲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学”,而归入“实践教育学”亦不恰当。在此背景下,布雷岑卡对教育理论作了三重区分。他认为教育理论应由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及实践教育学(原称“教育行为学”) 三种类型构成。三分法实际上把教育哲学作为另一种“理论教育学”,把“实践教育学”作为两种“理论教育学”成果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运用。问题在于在三分法中,“实践教育学”与两种“理论教育学”除了命题包含的内容可能具有的区别外,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区别。三分法中应由狭义的“规范教育哲学”回答的问题,即教育“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也正是二分法中“实践教育学”回答的问题。鉴于二分法、三分法都未把教育理论中的规范成分与价值成分、科学成分与技术成分区别开来,我国学者陈桂生提出了教育理论四分法的构想,即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规范理论。

受学界对教育理论不同划分方法的启示,笔者将教学理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教学科学理论、二教学技术理论、三教学操作理论。而体育教学理论属于教学操作理论层面是微观层次的教学理论,属应用性教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各门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具体、最微观的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论。由于它重在关注解决各学科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学操作理论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2 教学能力的分层

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明确教学能力的层次将有助于对教学能力本质的认知和界定,并促进教师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关于教学能力的层次划分,学界可谓仁智互见。我国学者申继亮认为教学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其“特殊性”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学能力的智力基础一般教学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其特殊性依次升高。[4]学者唐玉光则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5]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反思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而日本学者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技术侧面和人格侧面两个层次。 综合中外学者对教学能力层次划分的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教学能力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一般教学能力( general teaching ability )。指作为教师这一专门的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关于教学原理、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教学专业能力、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观察力、想像力等。一般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2)学科教学能力( pedagogical teaching ability)指教师在教授某一具体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语文学科教学能力、数学学科教学能力。这是一种特定的教学能力,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特殊教学能力( special teaching ability)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人格方面的能力。个性层面的教学能力,是体现个体独特的智能结构和个性倾向性的能力特征,其中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是其最核心的能力要素,具体表现为每个教师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层面的教学能力一样,人格层面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教师的气质、语言表达能力、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情、敏感性、移情理解等人格特质对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也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层次的教学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特殊教学能力。

教学理论转化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默会型知识教学理论要转化为教学能力,除了必须通过明确、显性的陈述性知识这一中介以外,还必须经由缄默知识这一中间环节。缄默知识( tacitknowledge),也称默会型知识、隐性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未被作为“焦点意识”而感知的、未被精确化的、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在行动中起“支援意识”作用的知识。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2篇

在中职学校中,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都相对较低:或词不达意,让人产生误解;或结结巴巴,无法清晰表达;或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对口才在现代社会生活及未来的职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平时不重视口才训练;二是不懂口才训练的基本方法。

语文,曾被定义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交际,不依赖文字而传递信息,其快捷和高效更符合信息化社会人们交际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系统的口语训练,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让所有学生都谈吐自如、出口成章,培养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灵敏、机智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

一 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参与度

不少教师以为朗读能代替口语训练,认为只要让学生多读、多发言,就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及交际能力。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而绞尽脑汁,设计许多思维难度低的问题,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学时,为了所谓的课堂氛围而“精心备课”,使学生的回答缺乏系统性,揣摩老师的意图以答案为中心而投机作答,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要改变这种口语教学现状,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学生参与的时间、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工夫,为学生参与口语交流提供量的保证,在注重量的积累的同时,口语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方法上加强指导,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动脑筋,保证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以简单的读说为途径。

二 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课堂交流发言是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良好载体。从中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更能据此分析学生存在的口语障碍,从而实施积极的训练策略。教师应认真反思,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口语交际因为其直面性、情感性、交互性,即使是平时口语流畅的学生,也难免由于环境、气氛因素而影响表达的效果,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怕开口。其实,学生之所以怕交流,不在于说什么,而是在于与谁说。学生之间交流时,能谈笑风生滔滔不绝,而与老师交流时就面红耳赤、浑身不自在。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在言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学会以放松的表情、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逐步养成平等交往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听讲,不挖苦嘲笑他人,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和兴趣。

三 创设情境,在听说训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的培养是口语教学的巩固和延伸,也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把口语交际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内外组织各种形式、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别人,养成留心听、听明白的习惯,能对别人的话作出评议。在听、说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交往的意识和技巧,通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愿望和训练的兴趣,从而把学到的知识变活,在不断的听说训练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课外延伸,营造口语交际大环境

口语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在课外拓展延伸,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营造口语交际大环境,达到拓宽训练面、增加训练量的目的。(1)“课前3分钟”,布置学生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每晚轮流安排一两个同学在晚自习一上课时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走上讲坛,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谈谈身边的事情,或有趣的见闻、故事等。虽然时间短、说的话不多,但由于是当众说话,勇于面对全班同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很有帮助,此外也让学生学会举止文明、说话做事大方得体。(2)采访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置采访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采访同学、老师到采访社会人员,从校内到校外采访,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要求从低到高,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人际交往能力。(3)演出活动。让学生按兴趣组成“临时剧组”,利用课余时间尝试排演课本剧,甚至把生活情景搬上“舞台”,从中体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运用情景、语调的不同,体会朗读与口语的不同。演出台词的准备过程,都是学生语言积累、体验与提高的过程。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口语交际 交际环境 学习氛围 评价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点明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它不仅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社会的需求看,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而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华东师大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李峰指出:“从语言的功能出发,强调口语交际是语文理念的重要突破。口语交际实际上是对学生知识储备、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倾听能力、沟通技巧作一次‘大语文素养’的最佳检阅,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实践和全新语文理念的切实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从如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充分准备,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所以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为口语交际课的话题做好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

1.从教材中积累素材。课文中的句子和语段不仅规范,而且简洁优美,让学生模仿一些优美的句子和语段进行说话练习,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2.安排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安排游戏、课本剧、参观等,或者上网收集相关素材。例如,我在执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活动《在山水中陶冶性情――模拟旅游咨询》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按组组成四个旅行社,社名自定(可以借用,如中国旅行社;也可以自拟)。各旅行社必须开发三到四个旅游景点,景点自定(如常德一日游、新马泰七日游、三峡一日游、周庄水乡游、故宫游等)。要学生通过向当地旅行社咨询或上网查找来收集自己所推出的旅游景点的相关情况(如旅游特色,吃、住、行、游、购、娱,有无特殊的民俗,各类所需的证件,行程的安排,等等),以便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有话可说。

3.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活环境,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使学生有丰富的说话内容,从而敢说、会说。农村学生虽然见识少,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如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美丽的花草树木。他们可以田野中捕捉昆虫,到小溪里捞鱼虾,到村外捉迷藏,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城市学生接触现代科技的机会多些,可以让他们通互联网、报纸、广播、图书馆来增加生活积累。

二、创设交际环境,让学生有话想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只有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学生才会带着情感、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体验。

1.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即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社会生活,引发交际的需要和动机,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活动,同时就是学生亲历的真实生活,生活与教学完全融为一体。例如在七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面带笑容,说道:“嗨,朋友们,早上好!我叫×××,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大朋友。我喜欢看书、下棋、打篮球,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在新学期的第一天,怎样才能让你的大朋友――我和其他同学记住那个惟一独特的你呢?朋友们,请把讲台当作你的舞台,也来充分展示一下自我吧。”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始在愉快的气氛中介绍自己,原本陌生的面孔也在交流中熟悉起来。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又完成了《亮出精彩自我――自我介绍与提问》的教学任务,这就是在课堂上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情境――自我介绍。

2.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根据生活自身的逻辑和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精心设计某种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交际活动;或者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比照现实生活的场景,设置虚拟性的情境,让学生以他人、成人、社会化的人的身份参与交际。例如: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沟通: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时,如果直接讲怎样和家长沟通,沟通时应注意一些什么,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时,教师可创设一个类似生活情境:自己喜欢画画,妈妈偏要让你去学钢琴;自己爱学电脑,爸爸偏不让。那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是每一次被阻止都和爸妈吵一架,几天不理他们,还是与爸妈好好地谈谈,与他们进行一次对话呢?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模拟家长和“子女”来一次口语交际训练。

三、形成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话敢说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也是上好口语交际课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敢于、乐于表达的前提是心灵安全和人格平等。

1.教师像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地喜欢孩子,关心孩子,欣赏孩子,面对学生能有真情实意,而不是表里不一,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在安全而温情的气氛中以富有个性和积极的思维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对于教师来说,缺少的只是发现。只有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正爱他们的,他们才可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

2.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民主、宽容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发展的潜力,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他们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3.要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考虑问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不同,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也不同,因此对于其口语交际水平不能太苛刻,不能用成人标准来要求他们,要多一些童趣,多一分赏识。

四、科学指导,让学生有话会说

口语交际训练,不只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还要让学生有话会说。

1.让学生学会听。有效的沟通从“听”开始,“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听别人说话的重点以及语气的轻重,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广播、电视、互联网听一些优秀的口语交际范本,从而提高欣赏水平。

2.加强朗读训练,教给学生一些口语交际的技巧,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彩。因此,课外实践,应深入生活,让口语教学活起来。

五、科学评价,让学生说了还想说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 实验 实践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经历实验过程,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实现自身能力的培养。

1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教学现象,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验模式单一,方法呆板,往往是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事实上,实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实验过程没有学生的心理预期和行动参与,实验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教学中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自我解决头脑中的种种疑惑。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开展学生实验,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善于发掘实验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体会先人对未知领域的研究方法,或验证先人的科学结论,从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历实验过程,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

2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对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要通过实验教学的优化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封闭,不再受制于传统观念和已有知识的束缚,能合理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勇于想象,兴趣广泛。结合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体现实验教学的创新意识,包括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注重探索和积累,不断创新实验过程,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力争通过实验引导、挖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知识,实现实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包括教师对原有实验进行有目的的改进,特别可以针对实验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要求学生给予改进建议,然后选出最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正如上述所言,物理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物理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成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而这些正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诚然,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地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从而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也因此物理实验教学通常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目的呢?首先,我们教师要体现一定的探究意识。新课程背景下做一位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哪怕是一点点的探究意识,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问题。实验教学结果的非确定性因素要求我们教师在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时候,所选择的探究问题不宜过宽广,范围太宽广会使学生感到无处下手,失去探究的兴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实验探究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实际,应具有针对性,从而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既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又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洪.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5篇

一、营造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科学趣味实验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趣味实验的设计有以下三种途径:(1)简化、重组演示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灭火器原理时增加“灭火器灭火”实验;在讲二氧化碳制取时,增加“鸡蛋潜水艇实验”。(3)结合日常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水沸腾”实验,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分析加热过程中出现气泡的原因。

二、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

科学教学内容不像美术、音乐、语文、英语等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显性的情感因素,但是科学教材在反映客观事物、揭示物质变化规律时,也包含了少量显性情感因素和大量隐性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情感因素,并运用丰富的语言、表情表达出来,以此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便是一个显性的情感因素,如果只介绍门捷列夫这一最终结果,则教育功效定会大受影响。事实上在门捷列夫之前,针对元素间究竟有无规律,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三元素组、六元素表、八音律表等的不同的科研成果,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随着新的元素的发现,只对部分元素适用的缺点便显现出来。

门捷列夫坚信元素间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感知的,并将每种元素的符号、原子量、主要性质制成卡片,反复排列、组合、推敲,终于发现并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而这个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敢于挑战权威科学的态度,不畏艰辛、不畏人言的科学品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求真理的志向都大有裨益。

三、独立思考,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提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发散思维从多问、侧问和反问朝着不同方向进行,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可灵活、迅速地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这是发散思维多向性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在科学上的具体体现,展开科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有Na2CO3、NaC1、Na2SO4、NaOH四种无色溶液,如何鉴别?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设计出两种以上不同方案。由于学生已学过鉴别物质的方法,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经过教师汇总,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并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分析比较这几种不同方案所用的试剂及各反应现象,找出最佳方案。经过实际操作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散。

2. 巧设“陷阱”,跳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