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数学 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 案例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17

高职高等数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最初的高职高等数学纯粹就是本科高等数学的压缩版,偏重理论推导及运算;第二阶段的高职高等数学改革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考虑专业需要,重新整合传统高等数学内容,一般叫模块化教学;目前为第三阶段,要求高职高等数学内容与专业中具体应用案例一体化、数学与专业具体融合,这只在初步阶段,改革方向符合《高教(16)号文件》精神,有大量相关理论说明这种融合的必要性,但缺乏具体融合实践体系。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自动化类专业的数学教学经验及锐意改革的精神,对自动化类专业的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上进行深入改革,以院级课题形式研究、制定自动化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并应用于教学。本文论述高职自动化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选择、与专业知识的具体融合实践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属于创新课程改革,本文还对这种创新课程改革被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调查对象包括数学教师、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及学生,分析这种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论证必要性。

1教学内容选择

基于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根据数学知识连贯性,同时考虑中学最新高考大纲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因为高职学时有限,不专门开设工程数学,一般意义下的高等数学并不能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从自动化类专业老师的角度理解,高职的数学就是对普通意义下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及线性代数等课程的整合。

本文作者通过对专业课程调研的途径选择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调研方式主要包括:对专业教师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重点方式是找到相应专业理论书,梳理出专业课程中与数学相关联部分,挖掘出对数学知识的隐性、显性需求,整理出数学理论知识模块及专业应用案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经过专业教师审核、改进,然后应用于教学。本文面向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对数学显性需求最大而且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及仿真”,学生如果没有微分方程及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其它对数学需求较大的课程有“机电系统”、“电子电力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变频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经过调研及应用于教学的内容模块如表1所示。其中函数、极限与连续性、导数与微分、积分及应用部分主要偏重思维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培养、适当融入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级数和傅立叶变换、线性代数初步的教学完全与专业知识融合。

2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实践体系

高职数学教学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也有别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除了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专业具体融合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融合面更广,与中等职业教育比较,融合面更深。基于专业课程需要、数学教育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的基本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在教学内容调研过程中,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关联到每个数学知识点上。本文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整理出相关具体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在实践中证明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3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育规律、按数学知识连贯性的主线,充分融合专业课程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耐性,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的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流程如图2所示。案例驱动教学法过程是:案例引入-理论教学-解决案例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专业中相应案例。

下面以拉氏变换的微分性质及应用为例说明案例驱动教学法。

(1)案例引入。

传递函数概念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动态数学模型,它描述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是自动控制理论里非常重要的概念。自动控制中经典环节:比例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时滞环节传递函数怎么计算?

已知系统微分方程为:

c(t)符合零初始条件,输入量r(t)=δ(t),求系统的输出量c(t),怎么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

(2)介绍拉氏变换的线性性质、微分性质、特别是在零初始状态下的微分性质,即:在零初始状态下,原函数导数的拉氏变换等于用象函数乘以S,求导几次,就乘以几个S。

(4)案例分析:求下面三个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比例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

(5)介绍应用拉氏变换微分性质解微分方程步骤:设函数为y=y(t),在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解出y(S)=F(S)对Y(S)=F(S)两边取拉氏逆变换得y(t)。

(6)案例分析:(1.2的分析)

(7)课堂练习:用拉氏变换法解电容充电过渡过程微分方程:

其初始条件为uc(0+)=0(就是零初始状态)(8)课后作业:

②前面学习微分方程建立时建立过RLC网络中输出电压随输入电压变化的数学模型:

求这个模型的传递函数。

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必要性分析

(1)对43人的调查,包括数学教师、电气专业理论教师。

问题及分析:①是否认同不同类专业教学内容不同?(分类模块化教学)全部被调查者100%认同;②是否认同以专业中应用案例作为数学教学例题(即数学知识点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教学)?14名电气专业老师100%认同;29名数学老师41.8%认同,50.2%不认同,8%认为不一定。

(2)对29位数学教师的调查。

问题及分析:①是否主动了解所教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27.6%主动了解,72.4%不主动了解;②是否主动学习专业中相应的数学知识?20.7%学习,79.3%不学;⑨不主动学习专业中数学知识原因(79.3%不学的调查者答):A:数学是培养思维及打基础的,不需要学。100%认同这点;B:没时间、学不懂。57.7%认同;42.3%认为不一定。

(3)有关高职数学与专业知识具体融合课程改革,对3 15名学生调查。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园艺专业 植保课程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和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合理安排内容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班风和课堂气氛,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园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植保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农业在我国是相对弱势的行业,对学生及其家长吸引力不大。我校很多学生是服从分配到园艺专业,认为学农没什么出息,对就业前景没有信心,即使农村来的学生也不想学农,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提高园艺植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在上第一次课时首先进行专业教育。通过介绍园艺专业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观赏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做好病虫害控制的科学性与技术性,使学生认识到植保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园艺和植保方面著名的科学家,特别是出自本校的汪菊渊、胡经甫、高尚萌、陆宝麟、钦俊德、宋大祥等院士的事迹,让他们懂得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介绍植保学科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以及自己在科技扶贫、技术服务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鼓励他们为提升园艺植保科技水平、维护城乡生态环境去施展自己的才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很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植保专业产生了兴趣。自从笔者任教这门课程以来,我校园艺专业每年都有推免或报考植保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从事园艺植保的工作。

2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导者,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要上好园艺植保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自己平时注意加强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浏览专业期刊,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加强与苏州市植保植检站、苏州市动植物检疫局、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市林业站、苏州市园艺站等单位的联系,互通病虫情报,合作开展科研,为他们提供咨询和鉴定标本,始终接触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生产情况,获得了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平时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相机,随时拍摄相关的昆虫和病害照片,在阅览书报和看电视时,随时记下与专业相关的新闻和事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不仅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强,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即能学以致用。

3合理安排内容精心组织教学

《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涵盖观赏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两个方面的知识,又分为总论基础知识和各论防治实践两个部分。针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的现状,合理安排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十分必要。首先,结合本专业和学生的就业特点,教学内容中补充了园林建筑病虫害防治。针对近些年来防治对象的种类发生变化,控制策略、防治措施和药剂种类的推陈出新,增加了合欢枯萎病、日本壶链蚧、扶桑绵粉蚧、悬铃木方翅网蝽、重阳木锦斑蛾、淡剑袭夜蛾等新发生的病虫,替换了禁用和限用的农药种类。

教学时,总论重点讲解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各论病害按病原种类、虫害按危害部位或危害方式进行归纳介绍,每类列举若干种重要的病虫害作为案例,这样做使得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总论的形态学部分,主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完成。在讲授病害症状或害虫的形态特征时,重点介绍病害或害虫的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如何通过为害状识别害虫,大大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信息容量大、重现力强和生动形象等特点。鉴于《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大量涉及病害的症状、病原形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以及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状、生活史等方面的内容,仅靠语言描述很难将此传授给学生,即使安排实验和实践教学学生也无法都能观察到。因此,需要教师广泛地收集教学素材,包括实物、标本、照片、视频、光碟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授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弥补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将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得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让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鉴于《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专业课程,不仅教学内容要求理论联系生产实际,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针对现有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对滞后于生产的现状,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新经验。讲课时多结合本地实际,特别是演示校园等其他学生熟悉环境中的病虫害,大量采用历届学生拍摄的照片,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次,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实验课安排为带领学生田间观察识别病虫害,学生不仅乐意接受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而且易懂记忆牢。第三,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周边公园以及家庭所在地等各种园林环境进行调查,采集、拍照和鉴定出不少于30种观赏植物病虫害,撰写调查报告,记载寄主植物、危害部位,描述病害症状或害虫为害状和主要鉴别特征,并将结果纳入课程考核。第四,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立项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增强了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信心,激发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将一些新的病虫害、寄主种类的等各种问题反馈给教师,促使教师进行研究帮助学生解决,从而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6 营造良好的班风和课堂气氛

好的班风和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班风是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团体中的每个成员。课堂气氛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课堂气氛是在教师交往、传递着大量的有关当前的学习活动和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的,它不仅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班级群体的学习行为也会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或“社会助长”。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促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

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课堂气氛,首先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良好关系,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情感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其次,教师必须改善领导方式,可以通过端正的教学态度,恰当的考试与实践点评,适当的鼓励和期望,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此外,教师还需讲究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要精心设计每一课,将讲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生产现象的解释和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觉到“学而用之、学而趣之”。采用适度的音量、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采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比喻恰当的语言,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专业人才,并以此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始终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价值观之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要实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内在价值,首先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方面的多样化,是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特征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上也要多元化。许多学者也将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体育院校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然而,现有的体育专业教学多采用分班级或专项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性格牲征以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保证体育专业人才必需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导师制,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学分制尚未完全化的缺陷,减少“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体育工作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满足运动队、学校及社会 体育领域等众多部门对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等教育的固有价值之一,促进个人发展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形象表述,也是体育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来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许多“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此外,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还有着普通高中、业余体校、武校甚至武术世家的家庭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背景,其对体育专业的职业精神、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等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体现了相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然而,目前以分班级或专项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的教学内容束缚了体育专业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组织抑制了其对理论与技术自由探究的空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其技战术创新思维的生成。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可解决“教”的给予与“学”的需求的矛盾,是造就个性化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制度和途径。

二、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我国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从推行的广度、深度来衡量,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仍不规范、不成熟。本研空从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因素出发,分析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面临这些因素是否能有效实施解决手段,从侧面探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定位问题分析

制度定位模糊是我国体育院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众多体育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位:①借用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②作为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③作为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④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⑤作为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⑥作为帮扶困难学生的服务制度等。本科生导师制是否是一种教学制度?若是,其与学分制是平行的制度,抑或是学分制的一种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是课程主渠道、课堂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的辅助形式,或是与其享有同等的地位?本科生导师制是思政教育、管理或服务制度,或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管理职能的制度,或是不具有管理性质的纯指导性制度?上述因素的混淆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体育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然而,国内许多体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办体育专业所实施的管理模式已经具备了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基础。在现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管理模式下,应给予本科生导师制以下三方面的定位。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制不具有教学管理性质和功能,也不是检验“教”、衡量“学”的标准体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不享有与学分制同等的效力,只是学分制下为减少由混学分、凑学分引起的选课盲目性、片面性,为满足弹性学习、自主发展需要进行的重要补充。第二,本科生导师制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的关系。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而本科生导师主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不能越权、包办和替代。第三,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任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等。本科生导师不能完全仿效研究生导师。普通体育院校对其进行了特殊的定位,北京大学将其定位为顾问导师制,浙江大学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不直接承担教学责任与管理义务,只是对教学管理的补充。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可作以下定位:导师对学生在理论与技术的广度、深度发展方面负有指导的责任、兼顾学分制下技术与理论课程选择的指导,并协助开展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缺失,是许多体育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许多体育院校中,作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双主体,两者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在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建立校(院)、院(系)、高水平运动队与裁判队伍等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创设适合体育专业的运行机制。在指导关系的确定方面,可根据导师的资历、技术、裁判、理论和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指腹为婚”、“组织安排”的导师确定方式。在双方的联系方面,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定期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地点和内容而定。此外,还可采用专项课课堂、运动队训练、运动会栽判合作等方式增加指导和交流的机会。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可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督导组、与其他运动队教练员、裁判员考核于一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导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阅读近年发表的有“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论文及相关资料,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制订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2.调查法

走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需要的一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

3.逻辑分析法

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它与体育中的运动康复专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如:①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②应用各种运动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③应用各种理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④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等。

(2)康复治疗技术所需社会能力。

包括:①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③团队协作能力,能与同事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④应急处理能力;⑤职业安全保护意识等。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有联系。例如,要具有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这一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方式方法,了解这些运动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其次,运动处方是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处方包括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以及运动的频率等;此外,还要求此专业要能够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治疗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3.与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通过调研,得出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需求和建议,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1)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为在体育运动中适合此项内容的锻炼,我们设置了太极拳部分、健身操部分、器械部分的授课内容。

(2)通过运动疗法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的常规运动疗法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和其他疗法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使学生掌握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概念、作用机制、适应征、禁忌征等;应用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训练;能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针对此类内容,我们设置了部分理论课的内容,从体育锻炼的角度阐述康复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董翠香,王珊,朱春山等.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