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育产业;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能。体育产业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体育产业已经或者是即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之一。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和推动。

1.科技创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产业是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消费观念落后,再加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起步晚,国家对体育的各项投入十分有限,导致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至今仍处于新兴产业阶段,体育产业化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正因如此,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历程,我们认识到,体育产业要想实现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就是必由之路。科技进步不仅能够提高运动成绩,其创新成果扩散到体育产业中还能够促进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产业高速发展创造的经济收益可以给科研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和体育产业是一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新发展,必将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多的需求。

2.科技创新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当今世界是科技信息充斥的世界,科学技术向各方面渗透的趋势显著增强,体育科技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有关的经济活动,包括竞技和群众体育、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广告、体育设施等等,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考虑,体育产业化发展能够增加产值、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层次和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形象。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如何运用相应指标、方法来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就是科技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评价、量化体育产业产生的各种效益,可以分析出体育产业对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得出科学的结论,最终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体育产业的振兴也依赖科学的决策。体育方针、政策决定着体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及进程。体育产业的振兴向体育决策者的文化程度、领导能力、管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产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正确的判断、抉择,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

3.科技创新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首先,科技创新能促进体育产业突破发展障碍。“科技兴体”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历史和现实都能够证明,科技创新是体育产业突破发展障碍的主要措施。其中竞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就是科技创新在体育中的发挥强大作用的最突出表现。运动员的膳食、营养搭配、训练计划和方法、心理辅导、康复医疗、运动器材等的合理安排和选择,已经冲出传统的体育本体产业,扩散到体育用品、体育服务等相关体育产业中,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参与。

其次,科技创新能为体育产业培养科技人才。体育产业需要大量具备各种科学技能的人才。除了体育知识之外,还需要有懂得生理、心理、生物医学、材料、法律、计算机多媒体、营销等知识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最后,科技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如今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体育设施、场馆以及体育用品、体育人才、体育服务等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体育资源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体育资源开发和建设整体向着高端、高质量的水准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极大的提高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水平,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开发和建设了大量的体育设施、场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等绿色理念贯穿其中,这些创新成果都成为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不断加速,高科技将会更深入地向体育产业渗透应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我们能够总结出,依靠外援来进行科技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自主创新才是科技创新的必然之路。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创新 成果管理 平台

现阶段,在我国科研创新成果管理目标主体可以归纳为两大主体:一是科研院所及研究机构的科研创新成果管理;二是企业的科研创新成果管理。针对目标主体的不同,科研创新成果管理平台可分为科研创新成果Awaiting activation(等待激活)平台,科研创新成果Are practicing(正在实践)平台。科研创新成果Awaiting activation(等待激活)平台一般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项目特点是还处于理论水平,还需要寻找技术接收方,项目路线一般是研究者自身理论基础-开发-设计-试制-商品化的阶段动态过程。科研创新成果Are practicing(正在实践)平台一般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平台内的项目特点是边实践边整理边归纳进而修改理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逆向发展模式,用市场倒逼项目并形成项目特点。

本文主要结合美国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体系建设,针对温州企业特点和下一步科研创新成果管理需要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市级科研创新成果Are practicing(正在实践)平台,以增强科研经费分配和科技类项目评选的公平性、合理性,改变企业长期科研管理滞后于科研实践的局面。政府部门就有必要建立市级企业科研创新成果集成管理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性质的科技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并对创新成果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为全市企业科研创新活动做好引领和示范。

1 美国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市创建企业科研创新成果集成管理平台的重要启示

美国现有的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体系建设共有5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美国政府重点支持的成果信息服务机构。第二层次是州政府支持的成果信息服务机构。第三层次是美国教育系统的成果信息服务机构。第四层次是公司企业所属的成果信息服务机构。第五层次是独立经营的各种私人信息机构。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完美组合,美国的科技创新成果管理服务体制网络就相当完善,这一定程度上对提升美国科技实力,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照我们国家科研创新成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我国正逐步完善的是第一、第二、第三层次的组织机构,第四和第五层次的机构却正面临着严重的缺失。然而,从地方科研活动的特点来讲,作为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终极环节的企业科研创新成果管理必然是重中之重,第四、第五层次的存在更有必要性和适用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十二五”科技进步阶段,有必要整合资源,建立企业科研创新成果集成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第四、第五层次的科研创新成果管理组织机构。

2 我市建立市级企业科研创新成果集成管理平台必要性的分析

2.1 温州经济模式构成特点的需要

(1)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方向不敏感,长期忽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重眼前产出忽视长期绩效,这也必然导致企业长期忽视科研创新成果管理机构(相当于美国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第4层次)建设,抱着“拿来就用、用完就扔”的思想,重“市场轻科研”。长此以往,很不利于科技型企业、活力型企业的培育。在这种状况下,必然要求具有一定政府背景的信息服务机构引导企业的科研创新成果管理工作。(2)温州企业基本热衷于项目包装,导致独立的各种私人成果管理机构(相当于美国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第5层次)长期缺失。(3)温州经济作为民营经济的先驱者和试验田,必然要求政府在科研管理创新上有所为。因此,在“十二五”发展阶段,政府“有为”的因素要大大增强,组织、引导、指导、管理、推动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

2.2 企业成果转化及科研经费投入认定的需要

目前,我市高新有480家,2013年是高新复核的高峰,对于认定的高新企业来说,由于之前没有规范的科技创新成果管理,导致申报时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研经费证明材料无法提供。我们在对2012年度高新企业统计年报进行分析时发现有多达18%的企业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是少于3项的,在对2012年第4期季报进行分析时,发现有多达16%的企业科研经费是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的。但是我们再随后电话和书面回访时发现有很大部分企业是因为没有日常的科研成果管理而导致的申报工作人员对于部分成果转化项目和科研经费不了解或者无法统计而造成数据缺失和混乱。

市级科研创新成果管理平台的建立能有效的解决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在高新认定和复核工作上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2.3 国家科研经费分配保障的需要

设立市级企业科研创新成果集成管理平台则可以使科研经费分配更加公平、公开、公正,使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研经费真正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一是事前的了解和熟悉,避免了中介机构过度包装和企业的临时作假等情况;二是事中的数据和材料支持,避免了好项目好企业因为申报人员的不熟悉而漏选;三是事后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了企业拿了经费就不管项目进展或者科研部门经费支持出去后不能有效跟踪和了解效果的缺点;四是根据企业项目科研情况能及时提供专家指导意见,避免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项目拖累整个企业的情况;五是对于部分已经终止的项目也能及时追回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马艳红.美国大学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08.

[2]王辉.美国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J].全球经济科技t望,2003(4).

[3]蔡晓军.国家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基本定位[J].科技成果纵横,2006(4).

[4]王强,夏晨曦,柯贤能.面向创新评价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评价与管理,2011(3).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总之,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参考文献:

[1]蒋康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2]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现实解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何以必要

1、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民族是多么的重要,而对企业和个人亦是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无不依赖于它永续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而这些又依赖于企业拥有一大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员工。这些无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承担着为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学中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应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当下的特点催促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亲历的教学可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一般都拥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他们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习惯有例可循,缺乏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须不知他们将来在企业中很可能充当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推动变革者、业务伙伴者、领导者等多重角色,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变革能力、人力资源各模块操作能力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因为创新能力是其它能力发展的“源头活水”――不断创新是一个人快速成长、成才前提,是一个人获取技能、生成素养的基本条件。所以针对当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弊病,加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当务之急。

二、实践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基本路径

(一)更新观念革新方法,培育学生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秉持着“重沿袭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仍然是单向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缺乏,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革新方法,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重视创新意识培育”的教育观,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重视互动交流式教学,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教师在教学活动只充当引导者、顾问的角色,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实践的主体、创新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唯有此,才能让大学生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充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来,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接受者和积极的吸纳者,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师道尊严,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实验教学中的流弊,完善实验教学建设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融合的重要环节,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室模拟办公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反复演练有利于大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超越理论的“窠臼”,延伸到实际技能的掌握,以满足企业和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而目前许多高校仍未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实验室,从而使得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直至毕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人事测评软件十分陌生;而且现在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大学很少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多开设一些验证性实验,须不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实验室,而且要加大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类实验的力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自身创新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

(三)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门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对于组织设计、薪酬设计、绩效评估方法的重新审视方面都需要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分析方法,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创新理念,探讨开发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我国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相关场所和设备建设,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活动提供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具有重大前景价值科技创新活动品牌,吸引更多热爱科研、喜欢创新的同学参与进来。要建立大学生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转化等制度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使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四)多方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多种社会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的衔接与合作,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辟“绿色通道”。如产学研结合实践模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学习――科研――就业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合作模式”等等。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虽然高校拥有较多的科研成果,然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和国外的大学相比仍然很少,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样的年轻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的案例就更少了,为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科研成果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样就容易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麻烦,所以企业在选择和高校合作时就会有更多的顾虑。因此这就更需要高校加强和企业沟通,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总之,我国高校要善于与各方社会力量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实践模式。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金融支撑 体系构建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支撑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没有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科技创新将难以发展。金融支撑体系从多个方面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构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危机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无法持续,只有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金融支撑不足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唯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支撑体系才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解决方案。

二、构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满足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

科技创新的主体,不论是大企业、中小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被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困扰着。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单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研发的需要,构建有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将有效地摆脱资金困局。

(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产定价

科技创新具有带来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可以看作是一种资产,但是其价格很难确定。只有构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才能为其确定公平合理的价格,促进科技创新的转化以及产业化。

(三)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

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单个主体往往无法承担研发失败带来的损失,潜在的风险削弱了部分主体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将利用分散、对冲、转移、规避、补偿等手段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约束

科技创新的有效性一直是社会关心的核心问题,许多科技创新的成果并没有使用价值,投资于项目上的资金势必被浪费,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将激励有效的科技创新,抑制无效的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的有效性和资本的有效利用。

三、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政策环境。没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将难以构建。二是信用环境。要构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必须要提升科技创新主体的信用程度,只有具有良好的信用环境金融资本才有可能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三是法治环境。目前,应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一是设立政策性科技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由于业务限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有限,因此国家应该尽快设立专门针对科技创新的国家科技发展银行。国家科技发展银行是由政府设立,代表国家利益并按市场运作的特殊法人。二是建立多层次的覆盖广泛的政策性担保体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的覆盖广泛的担保体系是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三是积极发展政策性科技保险。科技保险能有效地控制科技创新的风险。这不仅能有效激励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且可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流入,有助于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困境。

(三)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

1、提高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会按照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运营。由于现行体制的制约,银行很难发放科技贷款。提高商业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积极性,可行的办法是采用“基准利率加风险溢价”的方法,即在科技创新贷款初期执行基准利率,待科技创新取得收益时再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

2、商业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只有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3、设立科技银行

可以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设立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放科技贷款的商业银行,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从先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再过度到科技银行。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科技创新集中的地区设立科技支行发放科技贷款,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是首家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该行的经验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借鉴。

(四)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扩大创业板市场规模

创业板市场为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的各项服务,促其快速成长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我国已于2009年创立了创业板市场,目前应加速扩大市场规模以满足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2、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蓄水池”和“孵化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应积极为非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股权转让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促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3、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债券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形式,在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等方面具有股权融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应注意风险和收益的匹配。美国、日本等国科技资金的来源渠道中债券融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起了重要作用。

4、积极建立完善科技产权市场

科技产权市场是科技成果转让的场所,目前,相当部分科技创新单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因此应建立更多的有利于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形式多样的科技产权市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五)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1、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引导以下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是各类金融机构。如果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公墓基金和私募基金机构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会极大地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二是有实力的大企业。有实力的大企业往往掌握数量庞大的货币资金,如能引导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方面可以满足其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显著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三是个人投资者。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多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16.3%。我国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在相当比例上可以参与风险投资。四是外资。引导外资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方面可以拓宽、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外资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

2、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只有具备通畅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并得以不断成长壮大。借鉴国际经验,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主要为创业板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市场规模,完善其运营经营管理,保证其通畅快捷。

(六)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的特点,现有的金融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在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等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例如,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将科技创新企业的部分产权或成果,出售给普通的投资者,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再如,还可以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由于门槛低,机制灵活,往往可以作为金融创新的试点。

参考文献:

①巴曙松.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城市金融论坛》,2000(1)

②王英,刘思峰.构筑金融支持新体系,促进科技生产力形成[J].《金融与经济》,2005(3)

③孙可娜. 略论天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支撑体系的构建[J].《天津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