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的教训

次贷危机的教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的教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次贷危机的教训

次贷危机的教训范文第1篇

一、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应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日后应对各类金融风暴的未雨绸缪做参考。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次贷危机的发生,各学者、专家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众说纷纭。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文献书籍,研究认识得已相当深刻。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次贷危机定义及成因发展;

2、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3、 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 次贷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

5、 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 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 4月17日

2、 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 4月25日

3、 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 - 5月7日

4、 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 5月25日

5、 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 5月31日

次贷危机的教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

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次贷危机的教训范文第3篇

但这些都还仅仅是资本和市场层面的直接影响。从产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教训,对于IT产业的发展,同样寓意深刻。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从这场危机中,世界应该吸取两大深刻教训: 其一,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与美国政府没有处理好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当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为了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通过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其二,要关注金融创新的隐患。美国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这就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两条教训,假若撇掉“金融”二字,同样适用于IT业。

先说说第一条。IT业其实是有这方面教训的。IT业的终极使命,是为了解决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问题,但IT的广泛应用,也创造了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近10年来,IT业不惜抛弃传统电信遵循的网络服务质量、可靠性和可管理性。结果是,我们现在虽然的确拥有了海量信息,可以时时刻刻与外界保持信息沟通,但同时我们也日益深陷垃圾信息骚扰、各种信息安全威胁当中。尤其是对于那些承担着经济命脉的要害部门,其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其必须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一旦系统出现大面积瘫痪并且无法恢复,其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如何管理好网络和虚拟世界,已经成为IT业给世界制造的最大的“麻烦”。

次贷危机的教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次级债;次债危机;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95-02

自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它就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到了2008年,由于次债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并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金融海啸席卷而来。这次金融海啸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世界经济总体趋好,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企稳回升的阶段。但金融海啸的影响仍在继续,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仍不完全明朗,要真正走出危机尚需加倍努力。在我国经济逐步回暖、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银行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研究美国次债危机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可忘记美国次债危机的教训,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类似危机的发生,但更不可因噎废食,全盘否定资产证券化能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中断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步伐。总之,中国应借鉴美国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并总结美国次债危机的教训,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

一、次级债

次级债,全称是“次优级抵押贷款证券”,是相对优先级抵押贷款证券而言的。要了解次级债,先要知道次级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含义。

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的对象是那些没有信用记录、缺乏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对这些人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要求很低,因此,贷款的风险较大,而贷款利率也相应比较高,典型的风险大受益高。而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把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可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通过信用担保或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这一过程将原先不易被出售给投资者、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期现金流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次级债就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作担保所发行的证券。

二、次债危机及其影响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十分发达,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美国各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不断下滑,为了提高盈利能力,扩大市场吸收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开始对没有信用记录且缺乏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即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简称次贷。由于当时房价一直上涨,因此,即使这些客户到期不能还款,商业银行也会因房价的上涨而得益,所以,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增长迅速。据统计,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中有40%为次级贷款,总额超过了4 000亿美元。美国的次债危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产生主要是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所引起的,次级债实际是资产证券化的表现形式。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缺乏流动性,故而商业银行把这些贷款打包销售出去,再通过信用担保或增级等方式后,抵押证券公司把它们以次级债的形式卖给投资者,这样银行既提高了收益又解决了流动性问题。但由于次级债发行的基础资产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而次贷的借款人就是那些信用低、还贷能力不高的群体,这相对于优级债而言,风险很高,这些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主要是建立在房价上涨的基础之上的,在房价高时,他们可以以房子的增值去向银行贷款,并以此来归还贷款甚至消费,这时一切似乎都那么美好。

事实上,起初在房价走高时,次贷的违约率确实较低,而由此发行的证券收益却很高,因而引来了众多的投资者,尤其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正是由于次债市场的不断扩大,参与的投资者不断增多,尤其是由次债形成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次债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许多机构投资者利用财务杠杆的比率不断提高,次债市场的风险也急剧增大。而随着房市的低迷,次贷的借款人无力还贷,还不起债的人越来越多,次贷的违约率会不断提高,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违约率达到10.5%,是优级贷款市场的7倍,建立在次级贷基础上的次债风险可想而知。投资者们不断抛售手里的次债,导致证券价格迅速下降,更为糟糕的是,由次债所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重大打击。由此,次债风波迅速蔓延导致了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次债危机重创了美国和全球的股市,并最终引发了历史罕见的金融海啸,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债危机及金融海啸影响甚广,就中国而言,首先,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危机使得我国在外贸交易中蒙受巨大损失,在境外投资方面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其次,中国资产价格波动剧烈,股市从6 000多点下降到1 000多点,使国内投资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阻碍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最后,美国次债危机导致美元下滑,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巨大,且主要以美元和美元资产形式持有,因此,美元的走弱会使我国面临巨额损失。

尽管次债危机给美国、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但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我们不可因噎废食,不能中断中国资产证券化改革的步伐,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积极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支持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在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发行过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运作的相当成功。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前提下,我们应加大资产证券业务的发展,通过资产证券化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效率,推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我国国有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我国资产证券化即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如参与证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不多、缺乏权威的中介机构、法制不够健全,等等。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我们应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支持和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对一些机构投资者限制较多,因此,要放宽对此的限制, 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和放宽市场, 使这些拥有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能进入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

(二)加强金融监管

高效的金融监管是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中国经济逐步回暖,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银行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应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市场化行为,防范和化解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同时,我国目前银行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大力推进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三) 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加强资产证券化的法规建设,构筑证券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和税收法则,在会计和税务方面制定合适的政策,确保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加强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为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对试点阶段的资产证券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全面推行。

(四)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因此,要完善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制度。对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既要进行对交易机构及资产支持证券考核评价的内部评级,也要进行发行评级,且将结果公告投资者。这就要求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规范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行为,采用科学的评级方法,完善资产评级制度,从而提高国内信用评级质量。

(五)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动力。资产证券化涉及金融、证券、法律、房地产、评估等多专业领域,需要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 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环境越加复杂,各国政府与金融机构要及时协调和应对,国际金融合作趋势已成必然。金融衍生品是增强市场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良好工具,但它却不会消灭风险。因此,我们应吸取美国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加强国际金融合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但我们不可因噎废食,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也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了支持和保证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2] 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索,2008,(2) .

[3] 陈雨露.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7).

[4] 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次贷危机的教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影响 金融业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 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