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总结

文化素养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素养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素养总结

文化素养总结范文第1篇

(1)班会背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班会意义。增强全体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积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班会目的。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本次班会旨在针对我校初中生的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自主性差、责任意识薄弱),在“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2.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学校和班级)公平正义。

(2)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促进学生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3.班会流程

(1)展示“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和PPT主题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有责任感的人。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概括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3)“师生互动”探讨为什么中学生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了解责任和担当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4) 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班会总结。

师:同学们,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耄耋老人白芳礼用一辆三轮车积蓄35万元捐款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被人称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 ”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师:同学们,视频已经播完。视频中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和同龄人有哪些品质呢?

生1:孝敬父母,关心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生2:有社会责任感,经常帮助周边的人,不计回报。

生3:热爱国家,P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讨论。老师也觉得豁然开朗起来了,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受到大家认可的人都做了哪些事?老师归类为三类。

第一类: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中国女排);能主动作为, 对自我和他人负责(九班班长陈)。

第二类:他们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驻苏丹维和的官兵)。

第三类:他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阿里巴巴集团及马云本人)。

师:这些了不起的人有的是我们的前辈,有的是我们的同龄人,但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 班会总结

学生们在此次主题班会活动中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讲述了自己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补齐差距的方法,班会氛围相当的融洽,学生发言活跃,达到了本次班会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45-01

一、舞蹈综合素质与舞蹈教学

(一)舞蹈综合素质的含义。何为舞蹈综合素质?其实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定义。综合素质,就是指学生多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在如今的高校舞蹈专业中,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就是指除了专业素质以外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思想素质、情感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等等。而这些除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刚好又是高校舞蹈教学中所忽略的。文化素质,就是对与舞蹈有关的其他多种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舞蹈文化、音乐文化、艺术文化等等。思想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三观”,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知识素养就是指自然科学知识修养和艺术理论知识修养等。情感素养是指舞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舞蹈是一门通过舞蹈动作来实现传情达意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以动传情”,没有情感的舞蹈表演是毫无吸引力的,因此培养舞者的情感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舞蹈综合素质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前的高校舞蹈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大多从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是舞蹈教学的一个缺口。其实,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的,试想,我们从人文素养、情感素养、思想素养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舞蹈艺术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素养发展的。

二、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

(一)丰富舞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关键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要提高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其他科目的文化知识,如音乐知识。要想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知识,可以从舞蹈鉴赏课着手。鉴赏课,其实就是注重“观看”和“欣赏”,正因为这不是实践,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这种课不重要,甚至认为这是很空泛的课堂。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仅仅限于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复制和模仿,更多的是一个思维活跃和引申的过程。当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一边看一边讲一边议论的形式,让学生居于主体动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剖析舞蹈艺术作品,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关键。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进行剖析,要给学生分析该作品所包含的民族背景和各种舞蹈语汇。之所以要强调这个环节,是因为很多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不够,如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由于他们对当时背景的了解不深,对一种罪简朴和原始的生活感悟不深,这使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也脱离了实际,甚至走向了浮夸表演。

(三)创新舞蹈考核形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为了实现开放化,教师应该创新考核方式,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舞蹈学习,不能过度追求标准化和单一化,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没有唯一的标准,这种“唯一”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以长远的学生看待学生,给予综合的评价。例如,教师不应该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忽略了学生的平时学习,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期末总评分为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两方面,期末成绩占六成,平时学习情况占四成,这种比例分配是合理的,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三、总结

要想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人才,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下手。舞蹈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到舞蹈生活中,因此舞蹈教学必须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发展。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其专业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娇.探讨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策略.大舞台,2011.

[2]蒙昌敏.舞蹈欣赏课的教学原则与教学创新.文艺生活,2012.

文化素养总结范文第3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文化素养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语文的积累,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视野、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情感态度等更高的层次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有重要启蒙作用,因此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学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绝对不是终点,而是终身学习的另一个新起点,在毕业后多数学生会更进一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其他形式的教育,这些教育都需要其有扎实的专业及文化基础,语文正是这些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能力。我们发现语文学得好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就比较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就相对比较轻松;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对复杂、陌生的专业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都会相对比较弱。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语文能力是现代人健全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人文素养、人格修养的提高,并且必将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分析

结合现实教学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语文素养:

1.倾听、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培养的首先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是摆在第一位的。人类的交流首先要通过“听”来接收对方发来的信息,再通过大脑理解。“听”的能力要求对幼儿教师而言就更高了。因为孩子的语言还不成熟,有可能是断断续续的,也有可能是通过单个的词语或者是不连贯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甚至有可能是孩子自创的词汇或语句,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学会倾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2.表达、交流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是幼儿教师,良好的沟通交流的能力是他们的必备素质。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口头语言教育是他们工作的主要手段。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仅仅能唱会跳、能弹会演是远远不够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和人沟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善于和幼儿打交道,当然也要和幼儿家长打交道。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幼师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诵读、演讲能力

讲故事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诵读演讲能力。每上好一次课、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演讲;重大节日的主持更是一次次演讲。“能说会道”是一个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每个幼师在校生追求的目标。

4.应用文写作能力

幼儿教师不仅要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还要应用到海报、方案、书信、启事等应用文。如孩子日常的家园联系册、评语都需要幼儿教师来填写;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需要做方案做海报等。在日常工作中还会遇到活动主持和演讲等活动,这就需要写台词和演讲稿。虽然调查显示写作能力在幼儿园工作中不太受到重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良好的写作能力必不可少。

5.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共处等传统美德。我们近年来倡导的国学教育是民族文化结晶,它们正是语文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审美素养

现今的幼教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学习力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幼儿园教育是人的一生的“底色教育”。很多长大后成名成家的伟人,总结他们一生的教育过程,都不约而同的说过,幼儿园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形成对这个世界初步感知的黄金时期。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

三.幼儿教师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要体现其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来进行教学,通过调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教授给学生贴近职业生活需求的知识。

1.广泛阅读,赏析精品

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势必需要广泛的阅读,一个人要拥有较高的审美水准,是需要在大量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大自然多姿多彩、人生的激昂澎湃,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发出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同时在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的同时,提升了审美的境界。

另外,要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倾听、理解能力,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多于包括幼儿在内的其他人接触,通过日常生活、课堂内外、实习见习等渠道多与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想,从而提高语言文字基础和鉴赏能力。

2.勇敢尝试,锻炼口语

现实情况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佳,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提问交谈,往往不知如何应对。长此以往,必将给求职、择业带来困难,对自身长期发展也更为不利。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逐步由“怕说”到“敢说”,再到“会说”。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期要求只要能讲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即可;接着就要提高标准,要求能够准确地叙述事件、条分缕析;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讲话得体,语言富有文采、仪态大方、具感召力。训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演讲比赛、命题辩论、专题调查报告等。

3.勤学多练,妙笔生花

考虑学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本身文化基础,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作文训练向应用型倾斜。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日常文体写作,如请假条、检讨书、申请书、个人简历、求职信等,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二是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写作,如启事、通知、海报、计划、方案、总结、评语等,可以设定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创作练习。

4.征圣宗经,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典籍是古代的圣人在参透自然、社会义理的心灵之音。它们经过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淘洗而最终留存下来,可见其内在潜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学生毫无疑问都应该熟读成诵。

作为为学前教育输送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在开设课程方面,尽量全面覆盖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方法上,不能是是“摇头晃脑”“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精神的炼狱,而应该是理解、领悟基础上的熟读成诵,只有对经典的东西识记背诵下来,才能随着时间的沉淀,慢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升国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积累、感悟。教学内容应从课外读物中精选,力求使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从而提升审美的境界。

当今社会,语文素养对一个人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特别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他的语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受他启蒙的幼儿。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唤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杰恩,王友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1.

[2]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郑健成,王先达.在课程内外联动中夯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功[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文化素养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文化素质;英语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316-03

教学大纲是教学所要遵循的根本大法,但是就文化这个侧面来看,大纲中未明确文化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或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大纲对听、说、读、写等知识性学习与技能性训练的指导非常成熟且完备,而对文化学习方面显然未予充分重视,或未提到议事日程中来[3~4]。

不讲文化,语言教学就显得干瘪枯燥毫无魅力与美感可言;讲文化,现实上又缺乏一定的指导。我们只能对大纲进行理解与深化,领略大纲的精神,在不违大纲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专业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文化教学指导原则,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基本要求。这样就能切实地把语言课上得鲜活,上得有情趣,有深度,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时能够做到有张有弛,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教材有着深入的理解,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就是因为他们对教材的深刻品读,一个词汇、一个语言点、一个文化现象他们都可以凭借个人的积累在课堂上深入展开,充满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教材中通常不会也不可能把涉及到的所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详细的罗列,这要求教师针对班级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文化问题进行拓展和补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开发文化学习方面的补充材料或教材,满足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同时需要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5]。

1.尊重文化差异,建立平等的文化观。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大学是传播文化的中心,一定要有广阔的胸襟去欣赏、包容不同的文化。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有平等才有对话和交流,要承认,尊重,欣赏这些存在的文化差异。与本民族文化进行比照,进而取长补短,不断的丰富本民族文化,在与不同文化不断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化。

2.提高教师综合文化素养。外语教师有着跨文化的身份,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学科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素养。学科文化素养包括学科知识和文化。教学的文化含量越高,语言理解越深入。教师一定要从自身人格塑造、审美、文化修养等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做一个文化人、学术人、合格的教育者。

3.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作用。一个合格的外籍教师能够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同时他们有着对本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把握。因此,外籍教师常常能弥补中国教师在外语词汇运用、外国文化理解等方面的不足。中国教师与外国教师可以相互交流,交换不同看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中国教师可以向外国教师学习他们语言运用中的长处,外籍教师也可以向中国教师了解他们不熟悉的情况,相互协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重视与文化相关的教研、科研活动。科研与教研能够极大地指导教学、促进教学,引领教学走上科学高效的发展之路。文化教学领域内的科研与教研活动尚明显不足,除了文化涵盖面甚广,不宜驾驭,不宜评估等因素外,对文化教学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化方面的科研、教研活动能够接示文化教学规律,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反过来教学实践又会为教研、科研提供及时的反馈。促进教研和科研活动的展开,从而形成以科研和教研促进教学,教学为科研提供支持的良性循环[6~7]。

5.文化教学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同事之间的交流可以活跃思维,激发思考,弥补个人因经历、视角等差异而带来的不足。文化教学有很多不同于知识性教学的特点,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这就使得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更为重要。

发挥学生主体性:

1.从关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关注文化差异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接触自然会获得新鲜的体验和不同的感悟,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从关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入手,关注文化差异问题更容易,更直接,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更有利于拉近同学彼此的距离,从中获得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2.主动与外国人交往。与外国人的交流和互动是我们在自己国家获得第一手的异域文化资料的捷径,对于中国语言学习者来说,精通本民族语言的外国人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这一点从外国人在中国受到的待遇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一方面这是由于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热情好客的传统,另一方面外国人对其母语语言和文化的把握自然是外语学习者无法比拟的。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多文化差异,这种发现远比从教材中读到的知识来得直接,因而印象深刻持久。

3.培养自身文化敏感性。学生是否对文化有敏感性决定了他们辨别文化差异的可能性,同样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有文化敏感的学生和对文化不敏感的学生会呈现出巨大差异,外语学习中缺乏了对文化的敏感则不会有文化辨别能力,极易导致盲目排外或自身母语文化丧失。学生自身对文化的敏感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对文化差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对文化敏感程度低则不易发现不同文化间的行为差别,而对文化敏感程度高就如同有着敏锐的眼光和超常的嗅觉,不会遗漏文化差异的任何蛛丝马迹。外语学习的跨文化性决定了外语学习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文化敏感性,来理解语言,顿悟文化。学生对文化的敏感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更需要自身的积极努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大胆开拓,细心体味,增强主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