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循环农业 循环经济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进入我国以来,各地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1]对解决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的内涵
郭铁民等(2004)[2]将“循环农业”定义为“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树文(2008)[3]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的应用。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4]耕地减少、土质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2.1节约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
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在具体实施中,农村种养业、乡村企业、建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缓释肥技术,由通用复合肥向专用配方肥转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机播等节种技术;节约农业用电;选购、创新、设计、制造节约汽油、柴油的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推广省柴灶、节煤炉等先进技术;杜绝在粮食收割、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采用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禽养殖业肉料比;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5]
2.2变废为宝
循环农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作为基本运作机制,采用高新技术循环利用农村各类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及其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的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生量为6878多万吨,其中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吨,通过户用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吨,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0万吨,农民自发堆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肥约220.0万吨,合计已利用3605万吨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总量的52.4%。全省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约为560万吨。油菜饼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酒糟通常直接用作家畜饲料,稻壳和玉米芯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合计已利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272万吨,约占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9%。[1]
2.3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农业一方面降耗,另一方面提效。通过改良技术、装备、劳动力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加以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循环农业的环境效益
循环农业提倡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的天然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废弃物,净化生活污废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环境效益已取得很多有益成果。例如,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指导农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虫等生产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英国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有效保护土质和生态环境。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6]
4.结束语
要持续发展农业,就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循环农业模式既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传统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7] 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黄宝连,米松.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思路――来自浙江循环农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7):103-107.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5):83-87.
[3]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25-27.
[4]郭书田. 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9):17-18.
[5]季昆森.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3):9-1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生态建设的重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循环化、再利用、减量化。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基本特征是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根本改革了“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协调”的传统的增长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动的运行有着独特的运行规律,循环经济和金融相辅相成,金融支持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占率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措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要充分地认识到金融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金融业要抓住机遇,创新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业在发展中应当将循环经济当中的“环保指标”当做是降低收款风险和决策风险的可靠保障而不应当是看做发展的束缚和障碍。只有在金融的合理支持下,经济结构才能理顺,贷款的企业还款能力提高,金融风险得以降低,银行才能拓宽经济利润来源。
(二)金融市场创新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循环性企业优先上市。在同等条件下,中国证监会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那些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设备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降低企业公开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标准,允许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这样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优先向循环经济企业配置。政府要积极出台政策进行鼓励,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循环性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保险也具有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重要职能,是发展循环经济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风险也参与循环经济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参与设立风向投资基金或者是购买循环型企业发行的股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循环授信和动态监测的具体方式,积极开发和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贷款业务的创新包括收费权质押,应收账款、许可专利、专有知识技术以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财产质押,拓宽抵押担保范围。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服务,开发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信贷类产品。为了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要积极创新贷款抵押的担保方式,不能因循守旧,担保范围也要相应的拓宽。对于效益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循环型企业,我们要适当地扩大信用贷款面,积极发放信用贷款。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晚,发展得比较慢,因此要积极地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适合本地经济的金融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四)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增强实力,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规范地创立和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促进证券评估公司、证券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规范和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全国重点城市得到资金来源,就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筹措资金,并积极发展分支机构,发展商业银行。三是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积极为循环型企业寻找资金支持,鼓励依法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各级政策性创业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新兴产业创设计划的实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的主要来源于社会资金的支持,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的发展。政府要给予循环经济型创新产业相关的技术支持,促进相关节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金融监管创新
要稳步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大对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就要经过金融监管部门积极督促金融机构敏锐地把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达到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目标。主要是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这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改进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需要金融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高投入需要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和外部性,这些都离不开金融。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持续性强。二是时效性强。三是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四是阶段资金需求各具特色。这些循环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结束语
关键词:煤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能源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是企业运行的动力来源,也是市场竞争中的战略武器,随着能源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近几年的能源企业体制改革,对一些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成为了当下的热点,无论是对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能源企业进行相应的改革,煤业企业作为能源企业在占据最大份额的企业,其能源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改善煤业企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有利于煤业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煤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经济状况更加稳定繁荣,各种经济要素也在市场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经济交流更为广泛密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内部市场的竞争转移到更为开阔的国际市场竞争之中,竞争的压力更为强大,环境也更为复杂,在各种场合下经济的角逐都通过各自的方式进行,这在给各经济体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在竞争中不仅要面对来自本国内各企业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对国外企业加以提防,这些都促使企业不得不加快自己革新进步的步伐,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资,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更是不可缺少,少了能源,那么基本所有的生产活动都难以开展,现今的经济活动与从前的大不一样,在以前,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自然力加以代替,而现今,大机器生产时代,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借助于现代能源,因此,少了能源,经济活动则失去了进行的动力。在现今的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仍占有相当大的一个份额,其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超过其他能源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在这个程度上,煤业企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现阶段我国煤业企业大多数还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也是较为粗放的一种,从煤炭的开采,运输,公司财务的计算,未来发展计划的规定,都缺乏相对合理的规章,另一方面,公司机制还很不完善很大程度上知识目的追其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在其过程中应对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显现,人们已经日益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而煤业企业还停留在从前的发展模式上,就很难兼顾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会导致经济利益的增长以环境的牺牲作为代价,这是不符合当下发展的主流的,是不利于煤业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
二、煤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自身稳定长期发展的需要
时代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能够顺应时展步伐的则能够更是时代一起发展,不能顺应时展则必然要被时代所抛弃,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已经不是从前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了。人们不仅仅是关注经济效益的增长,更会关注其发展过程中随之带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等,在过去发展的路程中,由于物质基础的薄弱以及环境社会概念的缺乏,大多时候只是一心想着发展经济,而对与之带来的危害则加以忽视,这些都是从前经济发展典型的例子,在煤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大致一样的,最初的煤业发展只是单纯的采取煤矿,然后送到能源中心,很少会对其进行再加工,而且在开采的方法上,也是相对落后原始的,比如有些直接是在表土进行开挖,这不仅浪费巨大的能源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难以估量的,在公司运行机制上,缺乏较为专业完善的运行体制,从而缺乏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这些都是煤业企业发展中遗留的弊端,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进一步的清理,改善煤业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它的循环发展,才稳定自身的发展,实现长期奋斗的目标。
(二)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之中,环境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国际性的战略地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来居住,环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所以在何种场合下,环境问题都作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被当成是重点提出,在这样的环保热潮之下,所有的企业发展也必须顺应其形式,照顾到环境效益,而且,在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明确规定了经济发展要保证环境的改善,不能牺牲环境来成就经济增长,要不断改善企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向无害与自然环境的方面发展,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损失,煤炭产业自产生以来就一直被当成是高污染行业,其在开采,运输,加工过程中,都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这些年国家环保法案不断出台的情形下,许多不能改组的煤业企业都被勒令停业,这是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只有在发展中兼顾到环境效益,才能与国际要求相接轨,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形成发展,只是现在煤炭企业发展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煤炭企业要保持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关注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
三、煤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绿色发展,增加企业效益
能源已经成为21世纪的紧缺资源,一切可利用的能源资源都被称为一种战略资源,而现今大多能源企业在面临企业改组的时候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对能源企业的发展很为不利,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的高要求使得其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一种状态,从而难以发挥其能源优势进行经济发展,在此方面,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话,可以进一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也对自身内部调整起到一定的帮助,是有利于煤炭企业的长期发展的。
(二)缓解能源压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对于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来说也是异常重要的。
四、煤业集团如何促进循环经济
(一)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推进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建筑)、酿造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对于开采过程加强相应的监管,保证生产过程的高效节能,延长产业链,加强对煤炭资源等的加工,开通多条经营路径。
(二)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的发展转型中,观念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在煤炭产业转型循环经济的同时,观念的转变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从观念上转变了,才能更好的实施循环经济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煤炭夜的根本转型,摆脱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立起真正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系统,推动煤炭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结语
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要想促进其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加快煤炭集团内部的改组,优化产业结构,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是兼顾各方面的效益,果断摒弃传统守旧的经营模式,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提升开采已经在管理的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真正推动煤炭集团循环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循环经济;空间分异;空间优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157-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25
面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成为我国各省(市)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和21世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1]。
为推动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外学者在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形成评估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从空间尺度来看,循环经济评价可分为国家、区域、城市、产业园区和企业等多种尺度[2-10];从时间阶段上看,循环经济评价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不同阶段[11]。从评价方法看,采用较多的是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灰色关联度法、特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12-14]。
由于我国区域间在国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空间(区域)和空间差异(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基于类型分析得到的“问题”为我们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15]。本文主要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基础,系统探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空间优化。
1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1.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核心是实现资源的再生或循环利用,其根本目标是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同时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增长。利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当的评价方法,可以及时了解循环经济建设的效果并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选取指标时需要根据3R、系统性、指导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区域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等原则,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使得指标系统全面、简要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建设现状和发展潜力。
1.2 评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隶属关系、层次关系原则组成的有序集合。基于上述认识和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选取了26个原始指标或生成统计指标,并对部分指标根据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见表1)。
根据设置的指标,本文查阅了《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环境年鉴2005》和《中国环境年鉴2006》等资料,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到了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1.3 主成分分析法
在计算某一地区发展状况的多项评价指标的综合值前,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要求解决:
一是变量(即指标,下同)个数多,往往计算起来费时,而且分析困难。所以删除一些对描述事物提供很少信息量的变量,就为人们所关注。众所周知,变量信息量的大小,就是变量变化差异性的大小,也就是方差的大小。但多个变量所描述事物的差异性,是各项变量综合提供的,由于变量间可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单个变量提供的差异性不能用其方差来度量,只有当变量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互不相关时,单个变量对事物差异性的贡献,才可用其方差来衡量。这样就需要把原来存在相关关系的一组变量,通过线性替换,变换成一组互不相关的新变量,即以损失少量的信息为代价来换取变量个数的减少。
二是求出一组新变量后,每个变量在综合值中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因此需要根据这一组新变量的特点,对各新变量求加权和,但权数又如何确定呢?有的学者主张采用个人判断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易受判断者自身业务水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掌握有关资料多少的影响。
如果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
ai=λi/∑λi (i=1,2,3,…,P)
作为新变量的权数,便可以克服个人判断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主观影响。主成分分析是用损失少量信息(小于总信息量的15%)来换取减少p-m个变量的一种方法,其好处就在于减少以后的运算工作,此外,还可给出新变量的权数。由于我们所选取的评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为消除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用SAS软件中的Princomp程序来确定累积贡献率(Cumulative)大于85%的主成分个数,然后得出各主成分分地区的得分排名,再以各主成分各地区的得分为变量、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Proportion)为权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用公式可表达如下:
Y=λ1Prin1+λ2Prin2+……+λmPrinm (1)
(Prinm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
上式中,Y表示某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值,λm代表第m个主成分的贡献率,Prinm 代表第m个主成分的得分。用综合得分可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和区域比较,通过各因素、各指标之间的比较,了解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详细情况。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数理分析
2.1 主成分(Princomp)程序设计及运行结果
我们采用编程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该程序如下:
data capability;
title ′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input y v1 v2……vi(i=1,2,……,26);
label y=′地区′ v1=′经济密度′ v2=′人均耕地面积′……vi=′环境投资占GDP比重′
(i=1,2,……,26);
cards;
输入各省(市)区上述指标的数据;
proc princomp out=capability;
proc print;
var prin1 prin2 prin3 prin4 prin5 prin6 prin7 prin8 prin9;
run;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利用获取到的相关数据,运行Princomp程序,我们可以得到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主成分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提取的结果,前9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基本包括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所以本文对我国各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的评价选取9个主成分用于分析和对每一样本各主成分打分排序。
根据主成分分析程序运行结果,运用公式[1],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各主成分贡献率为权数,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分值,结果见表3。
2.2 基本结论与相关分析
2.2.1 地区间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明显
根据表3中的得分及排序,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强、较强、较弱和弱四个级别,我们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聚类为I、II、III、IV类(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类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都比较大。其中第一类与第二类相差1.126 4分;第二类与第三类相差0.386 7分;第三类与第四类相差1.023 8分。第一类与第四类相差分值高达2.086 9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与较弱地区的平均分值相差1.361 7分。
另外,从表4我们不难看出,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强弱的地区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同样呈现着明显的差异性(见表5)。
由表5我们发现,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占全部地区的22.58%,而中西部地区合计仅占12.90%。相反,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中西部占了48.39%,而东部地区仅占16.13%。
2.2.2 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比例偏大
通过表4,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不同水平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地区中,循环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处于控制地位,占到各省(市)区总数的64.52%。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仍然任重道远。
2006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务院针对近年来经济发展中能耗增长快、污染严重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从全年能源消费情况看,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单位GDP能耗首次由升转降,比2005年下降了1.33%[16]。
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高耗能产业增长仍然较快,经济增长依然粗放,各方面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节能降耗形势依然严峻。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执行力度,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动员全社会力量,把节能降耗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下称《公报》),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最快的10个地区(除),如表6所示:
从以上数据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不仅除北京以外,其它各地区都未完成4%的节能指标,而且在节能减排上处于领军状态的多为直辖市或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拿北京和天津来说,之所以能够完成或接近完成指标,恐怕要得益于结构上的调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例已经达到70%,70%是一个普遍被认可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的标志性比例。而天津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已达到了50%。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看出,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 000多美元,沿海或发达城市的GDP则更高,因此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结构调整是发展的必然规律。此外,利用节能这场战役还可以大力发挥“摊薄效应”,借机淘汰掉一些劣势行业和企业。
我们再来看看2006年全国GDP能耗下降最慢的10个地区(除),如表7所示:
不难看出,GDP能耗下降较慢的地区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这些地区工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工业中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并非推卸责任,由于总的来说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这些地区减排速度慢也属正常。
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措施
尽管我国目前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仍面临着一些障碍,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加以克服。
3.1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立法过程中,应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要求,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为实现由污染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根本性转化提供法律保障。另外应抓紧制定各类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如加快排污制度改革,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格局
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实施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导向的进出口政策,形成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减少资源配置对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共享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使其效用最大化。
3.3 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滞后,已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重要障碍,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核心。
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17]。
3.4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政府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标识制度,引导和鼓励政府及公众购买、消费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另外,要强化政策导向,国家可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国债等渠道进行投资引导,在各行各业促进循环型生产环境的形成。国家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生产的企业的产品减免税收及给予优惠贷款的措施,可实行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多种形式的所得税优惠措施,鼓励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另外,可在资源开采环节适时扩大征收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的资源从重课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对造成污染的经济行为,可采取征税的经济手段将污染导致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价格机制来有效调节对环境有污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3.5 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科学的、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彻底摒弃GDP至上的政策目标,推行绿色GDP制度[18]。“官念”必须更新,通过绿色GDP指挥棒的作用逼迫官员放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的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内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已注意采用新的绿色国内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我们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reen Gross Domestic Product,GGDP)概念,GGDP比较全面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GG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资本折旧、自然能源消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供各级政策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内生产总值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 (4) :51-56.[ Li Zhaoqian. Thoughts About Developing Recyclingbased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4) :51-56.]
[2]宗禾,邢正翔.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J].广西节能,2004,(4):49.[ Zong He,Xing Zhengxiang.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J]. Guangxi Jieneng, 2004,(4):49.]
[3]白露,白永秀,薛耀文,陈芳.中国省区循环经济预评估及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2):149-155.[Bai Lu, Bai Yong xiu, Xue Yaowen, Chen Fang.Circular Economy Beforehand Evaluation of Provinces and Regional Divers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2):149-155.]
[4]张坤民,何雪炀,温宗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Zhang Kunmin, He Xueyang, Wen Zongguo. Study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f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 2000,(7):4-9.]
[5]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Yu Liying, Feng Zhijun.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Soft Science, 2005,(12):44-53.]
[6]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6):201-203.[Zhou Guomei, Peng Hao,Cao Fengzhong. Index system of Recycl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efficiency[J].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3,6(6):201-203.]
[7]Ehrenfeld J,Gertler N. 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80.
[8]Rotter,Vera Susanne,Kost Thomas,Winkler Joerg, Bilitewski Ber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J].Waste Management, 2004,24(10):1005-1021.
[9]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3,(3):38-40.[Yuan Jiongl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3,(3):38-40.]
[10]李健,邱立成,安小会.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121-125.[ Li Jian, Qiu Licheng, An Xiaohui.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of Circulareconomyoriented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4):121-125.]
[11]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4):155-158.[Ma Jiang. Basic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of Recycle Economy in Chengdu[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6,(4):155-158.]
[12]章波,黄贤金.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22-25.[Zhang Bo, Huang Xianji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and Demonstrable Assess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22-25.]
[13]牛桂敏.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2):4-7.[Niu Guimi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of Recycle Economy[J].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5,18(2):4-7.]
[14]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19-21.[Yan Gang. Discus on Evaluation of Regional Recycle Economy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Recycling Research, 2007,(5):19-21.]
[15]李宁著.走出困境――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88.[Li Ning. Out of the WoodsStudy on Patial Pattern of Urnan Employment Capability and Regional Measures in the Northeast Area of China[M].Changchun: Literary and Art press, 2005:88.]
[16]华文.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升转降[N].新浪网,省略:2007-07-17.[Hua We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er GDP of China is up to down in 2006, the First Time in Three Years, 省略:2007-07-17.]
[17]颜建军,游达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45-47,78.[Yan Jianjun, You Daming.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and Security System of Regional Recycling Economy in China[J].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3):45-47,78.]
[18]范新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路径选择[J].财经政法资讯,2007,(1):3-8.[Fan Xincheng. The Obstacles and Way of Developing Circulatory Economy in China[J]. Information of Economics and Law, 2007,(1):3-8.]
[19]范恒山.区域政策:实现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基本途径[J].中国改革,2007,(8):8-10.[Fan Hengshan. Regional Policy: The basic Mpproach to Realize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of“Having Protection and Having Pressure”[J].China Reform,2007,(8):8-10.]
[20]邵晖.循环经济理念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 2007,(3):164-166.[Shao Hui. Applic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dea in Region Planning[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07,(3):164-166.]
[21]冯之浚.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J]. 中国软科学,2004,(1):5-12.[Feng Zhiju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J]. China Soft Science,2004,(1):5-12.]
[22]韩宝平,孙晓菲,白向玉. 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实践[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62.[Han Baoping,Sun Xiaofei,Bai Xiangyu,Wei Ying. The Practice of Cycle Economy Theory at Home and Bbroad[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3,(1):61-62.]
[23]李会欣. 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J]. 能源与环境, 2006,(1):28-31.[LI Huixin. Constructing a Supporting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yclic Economy[J]. Energy and Environment,2006,(1):28-31.]
[24]崔伟宏,罗静.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与技术体系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 2007,(1):10-17.[Cui Weihong,Luo Jing. Analysis o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 andTechnologicalSystem[J].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7,(1):10-17.]
[25]EhrenfeldJ, GertlerN, Theevolutionof interdependenceat Kalundborg[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80.]
[26]Rotter Vera Susanne,Kost Thomas Winkler. Joerg and Bilitewski,Ber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RDFproduction process[J]. Waste Management,2004, 24(10):1005-1021.]
Study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Ning1,2 DING Sibao1 ZHAO Wei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djusting production mode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will become an urgent demand in speed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vinces (cities)and regions, and also become the only way to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ed growth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solution to realiz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needed solving in theories and practice. Because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land scales, resources endowment, economic basi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tc.,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capability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 is inevitably different. Based on establish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to measure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paper carries out a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in depth and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On the one hand,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circular economy of different provinces (cit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is very different. On the other hand,regions with weak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re in control, and this reflects th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Although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m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on the whole,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still faces some obstacles which need a comprehensive use of economic, legal, administrative and other means to overcome.
关键词:循环经济;施工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为一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总体来讲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施工的科技含量低、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差、耗能高、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施工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极大地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和优先减少废物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低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减少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如表1所示:
循环经济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使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轻废物末端处理的压力,降低生产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极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企业来讲,必须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而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却仍然以粗放型为主。
首先,施工工艺落后,材料利用率低、耗能高。施工仍主要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施工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部分企业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舍弃新型绿色建材,选用能耗高的材料,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脚料大多当作废弃物丢弃,不能做到材尽其用。企业经济效益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大。
其次,管理水平落后,浪费人力、物力。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管理水平落后,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水平落后,不能合理高效地安排施工。企业在粗放型的低水平上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来说,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己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速,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制约作用将日益突出,企业再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所以,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力。
(二)节能降耗的必要途径
我国人均占有的能源量低、能源消耗高。据统计,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千克,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16-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建筑施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施工企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
施工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破碎砖瓦、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等如不经处置就直接排放,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产生的建筑废渣就达500-600万吨。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
建设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一般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填埋。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不断增加,建筑垃圾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时候。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给当代和后代提供更良好健康的居住条件,我们必须善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综上可知,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一系列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施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从施工源头抓起,切实落实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减量化工作。要减少资源消耗和施工污染,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充分利用材料,努力减少施工污染。建筑工地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破碎砖瓦经破碎处理后就可变为再生资源。泥浆可实现固液两相分离,液体泥浆可继续循环使用。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竹木材等可提供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由他们进行分类、加工、回收,一部分经处理的建筑垃圾可销售给施工企业,另外的则可销售给建材生产企业作为原材料。
二是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建材资源利用率。企业必须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减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将施工过程中要废弃的物料按渠道回收利用,实现物尽其用。下决心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逐步步入循环经济轨道。
三是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也可以减少建筑垃圾。例如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包装而产生的垃圾等等。
四是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环境的材料和产品。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改变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