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外宣资料 日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72

The Status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of

Luoya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LIU Chenxia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The publicity material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tourism scenic area to the outside world show their own mirror,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will natur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Luoyang has a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Luoyang tourist scenic spots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gradually exposed,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the incomplete, imperfect, not careful, inappropriate,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s the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publicity materials; Japanese translation

对于翻译的定义,日本翻译研究家别宫贞德认为是:“ある言Zで表Fされた情螭颉eの言Zの等な情螭酥盲Qえること”。(将用某种语言表现出的情报置换为用其它语言所表现出的等价情报)。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在情报的传递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翻译的标准,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矣,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矣。”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三句话对信达雅的标准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基本思维。对于翻译的功能,谭载喜的《新编奈达论翻译》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论述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语言交际功能有表达功能、认知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移情功能、交感功能、施变功能、审美功能等等。在推动旅游资源对外开放,走进国际视野的历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翻译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注重翻译对体现人文关怀、提高地区知名度的作用。

洛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这些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探究,洛阳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宏观意义上的日译问题指外宣资料的有无,微观意义上的日译问题指现有外宣翻译资料中,语法、用词等细节方面存在的的漏洞和不足。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不同侧重的调研,针对每一个侧重点进行了相应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 文化旅游资源网站日文宣传的现状及对策

文化旅游资源不能与日本游客和日本文化建立一个有效的连接点和契合点。本研究通过集体考查的方式对河南旅游门户网、龙门石窟官方网以及洛阳旅游网关林庙的相关介绍进行了考察。在已知的调查资源上,我们有了以下发现:

(1)河南旅游门户网日文界面存在漏洞。该网站为河南省通向外界的窗口,外界能否通过这个窗口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其中涉及的各种旅游资源,直接影响到河南旅游门户网站自身的建设是否完善。在网站主页面的右上角我们找到了日语界面的链接按钮,但是在多次点击之后,页面未能出现日语版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给日本游客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惑。

(2)龙门石窟官网无白园日文介绍。龙门石窟是国家著名的5A级风景区,每年为洛阳贡献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在龙门石窟有我国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住所白园。对日本人而言,他们酷爱中国的诗词歌赋,对白居易自然流露着难以言喻的膜拜之情。比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长恨歌》在日本同样享有无上的荣誉,甚至有的日本人可以做到全文背诵的程度。但是通过对龙门石窟官方网站的调查,我们找到了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等相关日文介绍,但是唯独没有找到的就是关于白园的相关日文介绍,因此该网站的建设可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

(3)对关林庙的日文介绍无实质性内容。在日本,以中国的《三国演义》为模板和素材改编的游戏、书籍和影视作品有很多,日本人热爱三国,那些逐鹿中原的英雄符合日本民族崇拜强者的民族心理,在三国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关云长。通过对洛阳旅游网的调查,我们找到了关林庙的日语相关介绍,但仅仅是其价格方面,对景点更为深入的介绍则没有涉及。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这事关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针对网站建设,就国家政府部门而言,应完善网站服务机制,引进先进服务器技术,鼓励网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社会而言,应发挥媒体监督,舆论渲染的集体力量,督促,监督网站建设。就个人而言,应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或景区服务中心完善网站建设,定期进行网站维护和检查,提高网站服务质量。

2 景区内部外宣资料的现状及对策

外宣资料服务范围局限,质量水准低下,缺乏包容性。外宣资料是旅游景区和外界相架接的一个桥梁,是介绍旅游景区的一种宣传手段。它包括一个旅游景区的宣传手册、宣传标语、标识语等等。研究小组对龙门石窟、关林庙以及王城公园进行了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存在的问题。

(1)关林景区的宣传页和内部的交通指示牌以及内容介绍牌等均没有日译。宣传页等事关游客对景区的一个大致的把握和了解,如果缺少日文介绍,对日本游客而言,很显然不足以准确的把握景区的构成元素及内涵。再者,我们讲究图文并茂,如果只有图有景而没有文,日本游客很难理解其深层意义。除此之外,缺少日译也会降低服务的包容性,难以为日本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经研究小组实际考查拍摄的20多张照片均无日译,尤其是对“旋生柏”、“结义柏”等著名看点的介绍。(2)龙门石窟景区日译资料不完善。龙门石窟是洛阳一大招牌,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对宣传牌、交通指示牌、警示牌等研究小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在考察的50多张照片中,有70%均无日译,剩下的30%还存在语法、用词习惯等不同程度的问题。(3)王城公园外宣资料局限性明显。作为全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和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王城公园对于中外游客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研究小组实际考察共30多张照片,其中,英语和韩语几乎涵盖所有外宣资料,而日语则零覆盖。日韩同为东北亚重要国家,同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市场客源,这种外宣资料上体现的局限会直接影响对日游客的服务质量。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建议景区相关部门能够借鉴我国民航(西部航空)服务手册的宣传经验(涉及英、俄、韩、日四种外文),以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认识外宣资料的重要性,完善景区外宣资料。

3 景区内日语导游配备现状及对策

“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导游也可以被归为外宣资料的一种。只是在性质上而言,宣传页等外宣资料属于物理性质的,即“硬”性质的,而导游则属于人文性质的,即“软”性质的。通过游客亲身直接的感受和导游间接的译解,旅游的效果会大大提升。然而经过我们小组的实地调查,得知洛阳市的多数景区内未配备日语导游。就这点来说,景区的服务质量是缺少人文关怀的。

针对这一问题,旅游景区相关部门自身应该完善导游服务体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在现有的服务对象基础上,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作为游客,应积极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官方渠道强化社会诉求,监督和促进相关部门完善“软”基础设施建设。

4 现有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

翻译宣传资料细节处理不当。在经调查收集的外宣资料中,日译过的外宣资料仅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在细节上而言,还存在很多漏洞,通过对日译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了以下代表性问题,以龙门石窟为例作以简要分析:

(1)语法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警示牌“请勿攀爬”被译为「登るないでください。在日语语法当中,「登る是基本形,它后面的「ない属于否定,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登る必须要实现变形,即由基本形「登る变为未然形「登ら ,然后再接「ない,这样准确的翻译就是「登らないでください。(2)用词习惯问题。以“旅游礼品商店”的翻译「Q光念のお店为例,该翻译如果从汉语字面意思去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该翻译不符合日本人“接地气”式的表达,即日语式的表达。换句话说,该翻译不大符合日本人所认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习惯。所以经过和小组成员的探讨和老师的交流,建议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针①提出的归化法②翻译为「お土bのお店。

针对翻译细节上的问题,作为旅游相关部门要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使与日本相关的宣传资料内容更加符合日本游客的思想意识,增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要紧跟语言发展的最前沿,提高旅游标识语等相关用语的准确度。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利用学校或者社会的专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与日语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词汇、语法、翻译方法等角度,对已有的错误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改正,进而给相关旅游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服务质量。

5 结束语

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共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沉淀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长河赋予了华夏文明铸就的人文旅游资源。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经过对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外宣资料日译现状还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译范围还需进一步扩大,日译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的旅游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剧增。解决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的日译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地区知名度,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河洛文化旅游资源的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10464036)和2015年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洛阳文化旅游资源的日文宣传资料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09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劳伦斯・韦努蒂针 (Lawrence Venuti)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自2000年起,他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概念以及翻译的差异伦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甚至引起了归化与异化的大讨论。近年来,韦努蒂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包括翻译伦理、翻译的解释学模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等方面。

② 归化法:反对中化(原文为欧化)的表达方式,强调发挥日语(原文为汉语)表达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意译。

参考文献

[1] 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雷鸣,付黎旭,肖辉.日汉互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赵嫣璐,李聿淼.试论旅游公示语日译规范问题――以西安碑林博物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3(6).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Yunnan is in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and introduce more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to meet 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in-depth travel requirements.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tourism model in Yunnan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but the rich hot spr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re likely to become a new impetu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n Yunna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hot spr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t spring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关键词: 温泉;温泉旅游;云南

Key words: hot spring;hot spring tourism;Yunnan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210-02

0 引言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但却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地热之国”的美誉。另外省内26个少数民族也为云南增添旅游魅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旅游的深度和新意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云南传统粗放的旅游模式亟待转型和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云南温泉旅游优势和温泉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的些许建议。

1 云南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1.1 云南温泉数量众多

据全国SPA协会经过初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显示:云南省内查明的温泉源共达1266多处,约占全国已知温泉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品质之优,堪称全国之冠。此外,云南地热活动在全国最为著名,不仅温泉流量大,而且地热资源丰富,有资料显示,云南每年流出的热水居全国第二位,有3.6亿立方米之多,相当于118.7吨标准煤释放的热量。

1.2 温泉种类繁多但分布不均

温泉出露几乎遍布全省各州县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温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温泉产出方式不同,可将温泉分为天然温泉和人工温泉两类,其中人工温泉包括采矿坑道温泉和钻井温泉两种类型。依照温泉水温不同,可将温泉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如下:水温在25℃~40℃之间的是低温泉;水温在40℃~60℃之间的是中温泉;水温在60℃~80℃之间的是高温泉;水温在96℃以上的是过热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高度温泉。依据温泉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可将温泉分为三类,即硫磺泉、碳酸泉、重碳酸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重碳酸泉,碳酸泉和硫磺泉次之。

从数量分布上看,云南温泉的状态是西密东疏,温泉数量总量的三分之二都在西部温泉,云南省东部只有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温泉。高温泉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最为著名的是腾冲,其具有强烈的水热活动,其地热温度之高、压力之大、蒸汽之盛在全国都久负盛名。中低温泉主要集中在滇中、滇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昆明市,“温泉城”便于是用于称赞昆明的,在城区和禄劝、宜良、安宁等地有温泉60余处,如著名的华侨城温泉水公园、柏联SPA、安宁温泉等。

1.3 多数温泉具有医疗效用

温泉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具有医疗效用,具有疗养、护肤、美容、保健等疗效,通过浴用、饮用、吸入等多种途径,可以养生健体,祛病美颜。云南的温泉以重碳酸泉为主,其次是碳酸泉及硫磺泉。

2 云南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状况层次不齐

早在2008年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云南省旅游行业协会就提出了建设云南温泉大省的愿景。据云南旅游协会SPA统计云南省的16个州市均对现有的温泉资源进行开发。部分地州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如腾冲就已形成了“火山热海”及“悦椿”两大知名温泉区。但还有较大比例的温泉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总体来说,云南健康疗养温泉产品比例太小;温泉旅游普遍采取“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铡钡拇址判涂发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温泉较好的医疗效用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云南省旅游协会SPA与温泉分会统计,云南去年2016年温泉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085家,温泉产业产值243.8亿元,温泉游客及消费者672.4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占51.8%、省外占45.7%、境外游客占2.5%。据统计,全省的温泉企业中,乡村温泉有469家,温泉客栈有278家,共约占总数的68.8%。而规模相对较大的温泉酒店、温泉疗养院、温泉景区共计仅有89家,占比8.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比起其他温泉大省来说,云南温泉企业的集群规模还不够,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也缺少顶层设计、多规合一、各部门融合的政策和规划。

2.2 近年来温泉行业领军集聚云南

2013年12月22日,首届中国温泉金汤奖共颁发了 78个奖项,鼓励和嘉奖在温泉业界有杰出表现和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本次获奖企业代表了中国温泉的最高水平,并推动和引领整个中国温泉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78个奖项(20个类别)中,云南省包括8个奖项,共8家温泉企业和目的地获奖,这些优秀的金汤温泉品牌,代表了云南省温泉的特点,引领着云南着温泉的发展。将云南精品温泉品牌柏联、心景等推向全国。例如柏联集团于2014年进军重庆,在重庆北培开设柏联北培温泉酒店。

2.3 云南温泉开发类型单一

一类是观光娱乐、休疗保健与温泉资源相结合类型。这类温泉的代表是柏联spa温泉、安宁温泉。这类温泉的受众多为中产阶级,针对其受众的需求特点,其产品多突出美容美体、商务、会议、休闲、娱乐、观光功能。因此通常此类温泉在设施配置方面都拥有高尔夫球场、温泉度假酒店、大型商务会议厅、美容美体设备、多功能健身房等。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通常结合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露天风情浴池。

另一种为民族文化与温泉资源结合类型。此类型温泉旅游地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这类型温泉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族特色要求突出鲜明,以良好的温泉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洗浴文化为基础,夹杂各种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的展示会,各种民族节庆以及独特的民族洗浴习俗表演吸引游客参观游览,使得温泉区成为民族旅游景区。如宁蒗的永宁温泉,自然环境优美,距泸沽湖仅十几公里,因泸沽湖特有的摩梭族民族风情,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光观及洗浴。

3 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对温泉旅游行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尽量改变现有两极分化的现象

对占比最大的乡村温泉和客栈温泉的服务进行量化要求,改善其经营环境,进而提高旅行者的体验感。让体验者的到休闲旅游的轻松,并得到温泉较高的医疗效用。总体上提升云南温泉旅游的服务层次。

3.2 增加温泉旅游开发的模式

云南温泉品种繁多而多具有医疗效用。可针对不同的温泉医疗效用对温泉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医疗温泉区。如保山的百花岭的温泉对风湿和皮肤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在当地富有盛名。

云南除了少数民族这一特色,还有地质特色,如喀斯特地貌。可以在这一地区打造喀斯特山水温泉区。

4 结论

在面对云南传统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仅依靠粗放的“泡”温泉是无法达到转型要求。云南温泉旅游要从产品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上着手,扩大受众群体,增强吸引力。同时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宏观规划,实现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参考文献:

[1]于干千,胡宏斌.云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生态经济,2000(9):47-49.

[2]陈曦,黄远水,程婷,陈怡.温泉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以厦门翠丰温泉与腾冲热海温泉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06).

[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腾冲县旅游发展规划[R].2003.

[4]郭曙萍,曹冀豫,石惠娟,王正慧.昆明安宁温泉老年人疗养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体会[J].西南军医,2008(05).

[5]梁乃英.云南厝大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赵敏.水富――滇东北旅游明珠[J].生态经济,2005(5):108 -110.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广西民俗旅游 旅游资源现状 存在问题 开发策略

一、民俗旅游资源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一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从内容上来说,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它的表现形式有服饰、民居、饮食、建筑、礼仪礼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从特殊性来说,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广西也不例外。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广西,全国瑶族的75%分布在广西②;广西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约占60%③。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过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长61.22%,实现国际旅游收入685.5万元,同比增长79.6%,旅游创汇80万美元④。

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还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许多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现代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装而钟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整体断代的危险。此外,文化的变迁也十分突出,像端午节、中秋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在逐渐被淡化,而欧美国家的传统节如对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却正在风靡整个社会。

2.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3.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民俗旅游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当节目结束时,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些民俗风情景点的建设投资太大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许多景点采取高价门票、层层设卡卖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却步;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参与性项目较少,而供人们观赏浏览的项目虽然艺术水平很高,造价也很昂贵,由于没有脱离传统展览馆的展示、观赏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显,游客的重访率很低;还有些景区的开发、宣传不到位,导致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此等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民俗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及合理经济收益的收入。

6.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且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也不是可以无限度地发展,而是应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承载力来开发。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特别是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过度涌入会对当地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蜂拥而至的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有很大的冲击虽然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风情旅游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忽视了这里不仅是旅游点,也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居之处。景区人满为患。不仅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使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7.过度商业化

与此同时,我区一些民俗旅游热点地区商业化现象非常严重,既影响了景观,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更是影响了游客的财物及心情。例如,去寺庙烧香以求心灵和信仰寄托本是件愉快的事,可现在不少景区均以此为赚钱的大好机会,将香钱拔高到上百甚至是上千元,还在庙里设置了不少先消费后收钱的项目如算卦等等,这些环节的设置都极具商业化,是民俗旅游的败笔。因此如何防止过度商业化,是民俗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1.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注重宣传

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是因为民族风情文化的吸引,这种吸引性来自于它鲜明的特色。所以,民族地区要开发好民俗文化旅游其前提是必须拥有特色的风情文化。民俗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刨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同时,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作好宣传与市场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虽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作为旅游吸引物对游客都具有满足相同或相近心理需求的功能。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但要作好规划与开发,还要作好宣传与营销。例如广西梧州有许多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剧和舞,她的乡土文化由东诗(苍梧)、西球(藤县)、南戏(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区的粤剧(梧州)五大版块构成,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外界市民所了解,这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很不利。因此旅游部门要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与推介,要研究游客心理需求特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做足市场。

2.协调好民俗开发与尊重民俗的问题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也是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信仰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但观赏、体验民俗文化,还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信仰习惯。不同的民族其信仰和禁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宗教禁忌,有饮食禁忌,有男女交往禁忌,有节庆禁忌,等等。这些民俗都是当地民族积久成习相沿下来的,属于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者在尊重当地民族民俗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来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文化知识。

3.发掘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要进行高品位开发,防止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这是事关广西旅游业是否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广西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只有高品位开发,才能使民俗旅游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发挥出优势。要对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庸俗、迷信、失真等不良现象加以引导,管理和整顿。要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现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在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多注意开发那些让人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于异族情调,异地风情中的节目。

同时,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旅游部门可以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4.树立民俗旅游品牌意识

品牌就是一种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符号,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品牌化既给民俗旅游开发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又能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品牌经营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开发方式,是对社会生活中分散存在的民俗事象进行的有机整合,并用虚拟包装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品牌和商标的完整产品,进行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方便旅游者识别和购买。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制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构建和谐文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和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例如针对旅游旺季,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以免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和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6.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尤其在民族地区,不但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在观念和思想意识上也都相对落后与保守。要充分开发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当地政府仍应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方向上给予引导,行动上积极发展,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形成政府与民族社区互动共进的局面。近年来,广西的民俗旅游发展之所以非常快、非常好,与当地政府在这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如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中的主导作用。

7.注意旅游人才的培养

要注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的培养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民俗文化学和旅游管理学人才培养。广西这两类人才的培养应主要依托区内校,如广西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学和旅游管理学人才的培养经验,有大专、本科等人才培养层次,可满足社会对行业管理、研究人才的需求。还有个途径是积极引进人才,并注意对在岗人员的加强培训和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到省外、国外的先进旅游管理的理念。

除以上事项之外,旅游景区及周边的配套设施也要齐全,这包括良好的交通条件、完善接待服务设施、齐全且发达的配套产业、合理的商圈及价格定位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是旅游管理部门需要着力去解决的问题。

总之,广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参考文献:

[1]广西各地推出一系列活动迎接“十一”黄金周.广西旅游在线.2006-09-27.

[2]中国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中国百科网,.

[3]李晓明.广西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启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桂系“特种部族教育”. 《河池学院学报》,2005,2(25).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宿鸭湖;SWOT分析;开发对策

宿鸭湖位于河南省南部,跨驿城区和汝南县境,西距驻马店市区25km,东距汝南县城8km,驻新公路于南侧纵贯,交通非常便利。属淮河流域,1958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4498km2。防洪大坝北起玉皇庙,南到野猪岗,全长35.29km。库区总面积239km2,湖面南北长35km,东西宽15km,总面积167km2,正常水面面积为130km2,最大库容16.56亿m3,为河南省库容最大的水库,亚洲第一大人工平原湖泊。宿鸭湖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一、宿鸭湖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河南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宿鸭湖旅游资源单体共计56个。旅游资源的类型齐全;在类型中的31个亚类中有25个亚类,类型覆盖率为80.65%。其中,地文景观类有5大亚类中的3种,共4个单体(宿鸭湖、湖西滩地、情人岛、董公岛);水域风光类有6大亚类中的4种,共7个单体(臻头河、汝河故道、北湖、南湖、湖西湿地、仙女桥泉水、五四平台观潮水);生物景观类有4种亚类的全部,共6个单体(刘大桥芦苇荡、湖西3万亩杨树林、沿坝柳树林、湖西草原、刘大桥荷花、湖西野鸭栖息地、乌鱼及鲤鱼栖息地);天象与气候景观2大亚类的全部,共3个单体(宿鸭湖落日、宿鸭湖晚霞、荷花竞艳);遗址遗迹类有2种亚类的全部,共4个单体(娘娘庙、汝阳废城、仙女桥、李秀桥);建筑与设施类有7个亚类中的5种,共17个单体(35km大坝、刘大桥休闲鱼塘、湖西牧场、桂庄养殖场、刘大桥甲鱼养殖基地、五四平台观景台、水库管理局接待处、桂庄观景台、刘大桥、桂庄、刘大桥码头、沿坝观光带、下游灌区、七门闸、五门闸、桂庄水电站、下屯水电站);旅游商品类共有13个单体(五香鸡汁豆腐干、五香大头菜、蔡都腐竹、汝南小磨香油、豇豆面条、代稍豆腐脑、牛氏空心面、芝麻、鱼类产品、汝半夏、莲子、宿鸭湖生态大闸蟹、罗店麦草画);人文活动类单体也有4个(35km大坝的修建、75.8大洪水、物资交流会、端午节)。

二、宿鸭湖旅游资源评价

宿鸭湖旅游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明显,旅游资源地位性评价情况:(1)湖区面积:亚洲第一大人工平原水库;(2)湖区库容:河南省第一;(3)大坝:全国最长的人工平原水库大坝;(4)湖泊湿地:中原地区位居第一位、河南最大湖泊湿地保护区;(5)芦苇荡面积:中原地区最大;(6)栖息鸟类:河南省最大野鸭栖息地;(7)水产资源:褶纹冠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中华绒螯蟹获得河南省金奖、河南省商品鱼特供地;(8)文化资源:七仙女文化及孝文化深入人心。

1.湖泊水面广阔,堤坝雄伟壮观。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宛如置身大海,畅游其中,心旷神怡,陡增豪迈气概。宿鸭湖大坝绵延35km,巍峨壮观,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康体休闲价值。

2.湖泊湿地景观诱人,芦苇荡里曲径通幽。2001年宿鸭湖被河南政府确定为河南最大的湖泊湿地保护区。在宿鸭湖西北岸附近,滩涂地面积就多达14.5万亩。辽阔湿地为众多鸟类的繁衍、迁徙提供了理想场所。据统计,宿鸭湖有16种兽类和142种野生杂草。湖区刘大桥附近多有淤泥停积,是莲藕、荷花、菱角、芦苇等水生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湖西滩地宜苇面积1.5万亩,现已种植9000亩芦苇。特别是刘大桥附近的芦苇荡面积较大,有7000亩,很适合开发旅游项目。

3.生物水产丰富,野生动物天堂。水库水产非常丰富,共有淡水鱼57种,底栖生物62种。由于水库面积大,深度适中,水质肥沃,所以宿鸭湖鱼类生长迅速,味道鲜美,食用价值高。1979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河南省商品鱼特供地。湖区内虾类、蚌类、螺类资源量全国罕见,据统计仅褶纹冠蚌就蕴藏着约2000万公斤。常年有数万只鸟在湖区驻足或安家,已经发现候鸟和留鸟13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鹳两种,国家二级保护重点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等21种,河南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苍鹭、灰雁等9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保护公约》的鸟类9种,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57种;还有獾、黄狼、猫头鹰等30多种野生动物。

4.荷花鱼塘田园风光,度假休闲令人神往。现在都市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较大,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希望能够回归自然,放松心情,陶冶性情。刘大桥附近的万亩鱼塘、千亩荷花,景色优美,每年都吸引着驻马店市及周边的游人到此垂钓、赏花,具备了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5.十里坝堤绿树成荫,五四平台游人如织。沿着宿鸭湖大坝,在“五四平台”上种植了大量的柳树,每年春天来临,湖边柳絮飞舞,湖畔百花争艳,来此春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仲夏时节,沿湖绿树成荫,万亩芦苇郁郁葱葱,游泳和垂钓爱好者应接不暇,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6.湖心小岛星罗棋布,浪漫游人流连往返。在宿鸭湖的

130多km2的水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和古迹,如“董公岛”、“情人岛”、“仙女桥”、“玉莽店”、“李秀桥”、“汝阳废城”等,它们有的有着美丽的神话传说,有的印证着历史事实,有的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三、宿鸭湖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1.优势。(1)旅游资源优势。宿鸭湖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它的资源优势集中体现在湖泊水面面积辽阔,湿地景观壮美,景点相对集中在刘大桥附近。宿鸭湖与周边旅游资源如天中山、南海禅寺、梁祝故里、汝河旅游带、金顶山、薄山湖、嵖岈山等相距较近,为开展旅游协作,借势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2)区位交通优势。宿鸭湖地理位置优越,省道驻新公路通过区内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区,东距汝南县城8km,西距驻马店中心城区25km,北距郑州220km,南距信阳104km、武汉300km。从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107国道、京广铁路、石武高铁下道到宿鸭湖的交通十分便利,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区位基础。(3)发展环境优势。旅游业已成为河南新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驻马店市也提出了建设河南“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构建了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加强了旅游产品的促销。近年驻马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创建、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20强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连续成功主办等都为宿鸭湖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2.劣势。(1)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宿鸭湖的管理涉及水库管理局、驿城区和汝南县;但涉及到管理则各管一片,从各自职能和利益的角度去从事生产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追求的是各自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很少考虑综合效益,造成宿鸭湖生态系统管理的分割,污染严重影响了湿地植物多样性保存,造成植被的退化,也影响了动物稀有物种的生存及繁殖,威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展。(2)旅游设施数量少、档次低。目前,宿鸭湖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更谈不上服务质量,虽有少量的旅游观光项目的开展,但规模和管理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3)湖边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湖水水质保护难度较大。在湖边和湖区的野鸭和其它鸟类的栖息地,常有附近居民捕杀野生动物;湖边湿地上种植的林木,也常有盗伐现象;由于湖区面积较大,水库管理人员人数有限,对于附近居民的生态意识的培养有较大的难度。另外,驻马店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也大量排放到湖中,造成水质的污染,治理有一定的难度。(4)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湖区虽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但由于水库建成后,大部分的有形遗址都被湖水淹没,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就需要重建,投资大,困难多。

3.机遇。(1)生态旅游成为时尚选择。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单纯以游览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商务、竞技为一体的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受到旅游者的广泛喜爱;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亮点,也是旅游业向深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宿鸭湖旅游资源禀赋来看,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2)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为宿鸭湖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宿鸭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也为开拓旅游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目前旅游设施尚属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来到这里观光、休闲、体验,这些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较好的客源市场基础。(3)区域大环境的大力支持。驻马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宿鸭湖的旅游业作出了前景规划,把宿鸭湖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有利的区域大环境为宿鸭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宿鸭湖清淤工程项目(已上报国家,待批)将扩大库容1亿m3,项目规划中董公岛和情人岛二岛的土地将会达到上百亩,项目的实施将为宿鸭湖发展旅游业创造更好的资源条件。

4.挑战。(1)旅游市场的竞争。国家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环境下,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预见今后各地区之间的旅游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宿鸭湖旅游区作为一个新开发的旅游区,必将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2)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驻马店市的旅游形象定位是“河南省休闲度假基地”。宿鸭湖的旅游开发将以水体休闲、度假、观光和科普为主,发展生态旅游。在同类旅游项目中,山东有白洋淀湿地,郑州有黄河湿地,平顶山正在积极打造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驻马店市有薄山湖、铜山等旅游景区,都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这些同类产品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威胁。2001年河南省政府批准驻马店市建立宿鸭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驻马店市政府已在这里划定了167km2的保护面积,其中的50km2为核心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许任何人进入该区域伤害鸟类。这些湿地生态环境及库区周边的林地、湖中的水体,是宿鸭湖旅游区的自然背景色和生态支持系统,起着衬托和渲染的重要作用,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是人类活动介入自然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旅游区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因此,如何在不破坏宿鸭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如何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开发旅游业所要面对的重要威胁和挑战。

四、宿鸭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1.准确定位建设目标。把宿鸭湖建成湖水秀丽、水洲纵横交错、芦荡深幽、百鸟翔集、荷花竞艳、水乡泽国、鸟语花香、妙趣横生、令人心旷神怡、兴致盎然、流连忘返的大型综合旅游目的地和5A级风景区。

2.将宿鸭湖的保护与开发放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和布局。建议在编制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划中,把宿鸭湖及周边区域的旅游要素、生态居住要素一并考虑,以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

3.建议驻马店市政府成立宿鸭湖保护和开发协调机构,市旅游、水利、文化、林业、环保、规划、建设、交通等有关部门和驿城区、汝南县政府为成员单位。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职责。

4.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体现正确处理好宿鸭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的思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新传统开发模式,精心策划宿鸭湖旅游发展战略;发展生态旅游,将之融入大伏牛山生态旅游圈。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湿地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相互支持,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湿地保护提供经济基础。聘请有关单位对宿鸭湖旅游开发进行可行性调查和研究,编制一个全面系统的宿鸭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真正做到“谋定而后动”。在旅游规划编制完成之前,要保持现有状况,不批准防汛和水农牧渔业之外的非生产性开发建设项目进入。

5.要想更好地保护宿鸭湖湿地,促进湿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大量的管理人员和附近居民良好的生态意识及习惯;这与发展旅游业也需要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一致的;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大量的资本流入、更多的人员参与湿地的管理工作,附近居民也得到经济实惠,主动保护湖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现状范文第5篇

为尽快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淅川抢抓南水北调带来的历史机遇,确立了建设“旅游名县、生态示范县、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和以旅游促开放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产业作为淅川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去抓。

按照“突出重点、培育品牌、梯次开发、生态持续”的思路,宋岗码头、富森生态苑、荆紫关古街、三省阁、法海禅寺、香严寺、坐禅谷、国防教育基地等一批景区景点或旅游设施相继建成,开发了八仙洞、罗汉洞、丹江小三峡、范蠡公园等景点;先后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金等多渠道融资2.6亿元,新增人文景观、自然景观100余处,大大丰富了景区内涵。

在基础设施上,投资5亿多元,使进出县城和旅游景区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主要景区联接通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主要游览线路实现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并投资8000万元扩建改造了丹阳宾馆、楚都宾馆和荆紫关友谊宾馆之家3家二星级宾馆及宋岗接待中心,新增中档宾馆12家,农家乐宾馆百余家,形成了日接待能力2000人的规模。这些都大大增加了风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开发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旅游市场份额小

与周边起步较早的风景区相比,淅川的区位条件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独特的旅游资源产品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符合本区旅游资源特点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统一管理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规划和实际存在矛盾,如缺少地方文化特色,规划之间缺少协调。各景区孤立、分散,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使跨景点游览非常不便,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

(三)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环境古迹破坏问题突出,重招商轻管理旅游开发和环保矛盾尖锐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各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地方政府支配财力有限,当地民间资金和建设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发过程中难免由于资金约束而急功近利,缺乏统一和长远的开发和保护规划,造成很多早期开发的景区布局混乱、起点较低,大批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景区环境极不协调。特别是开发过程中对景观及景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和污染,对文物古迹缺乏有效保护,破坏相当严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促销严重滞后,影响了丹江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开发收益。

(四)观念和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在,认识不到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部门、行业界限明显,以持有旅游资源或实际占有而自重,不能摆正自己位置,缺少基本的大局意识,对投资者普遍存在放水养鱼、关门打狗的心理,没有服务和主动协调意识等。

(五)旅游行业缺少高素质专业经营和管理人员

因各景点管理隶属关系因素,经营者多为委派指定产生,缺少旅游市场运作经验,从业者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不高,在管理制度和方式手段上与现代景区管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不相适应。

三、淅川旅游开发的机遇分析

(一)旅游市场大发展的机遇

一是我国国民的假日延长了一倍以上。而且国家正在酝酿带薪休假制度,闲暇时间的增长必将确保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二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必将增加中国旅游的吸引力。三是当前随着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扩大,生态旅游品牌逐渐走俏。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丹江风景名胜区将在“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热潮中获益匪浅。四是度假旅游市场深受欢迎。城市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一方面使得中高收入阶层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过高的生活压力也使中高收入人群的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他们能够且愿意为高品质的服务和环境支付较高费用,视旅游为促进健康、放松身心的重要手段。而丹江风景区兼具山地度假和湖滨度假的双重优势,将对更多的度假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五是交通条件迅速改善。六是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支撑性产业的迫切性。七是湖北丹江旅游开发的被动影响和促进。

(二)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机遇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世界瞩目的特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中中线工程主要解决豫、冀、京、津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平原及淮海平原边缘设置输水干渠,经河南、河北到北京、天津、总干渠长1267公里,年计划调水量140亿立方米。渠首就在九重镇陶岔村。干渠在河南境内长达731公里,其中黄河以南478.2公里,黄河以北243公里,穿黄工程938公里,引水流量每秒350立方米。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于2004年开工,沿途困难重重,工程浩大,引人注目,必将把丹江口水库的开发推向一个新。

(三)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开发的机遇

当前,区域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进入了各级政府的操作层面。从河南省来看伏牛山生态旅游大开发已全面开展;从南阳市来看,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伏牛山地质公园,推出:“一山(伏牛山)、一水(丹江)、一恐龙(恐龙蛋化石)”。精品旅游线路等做法都将大大提高南阳旅游知名度及对中远程度游客的吸引力。从更大的区域来看,豫鄂陕旅游协作以及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步伐也有明显加快。实施大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更高的层面上更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针对同类资源或同质市场合作开发,共同促销,可以使景区在区域旅游联动中打破行政和部门界限、减少内耗,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实现共赢;也有利于构筑开放高效的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和旅游市场网络,联手打造和共同推介精品旅游产品线路,提高区域旅游的整体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