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从信用担保业务流程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入手,并基于信用担保风险内控的衡量标准对信用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论述。

关键词 信用担保业务 风险 内部控制

担保行业是一个社会公认的高风险行业。由于各种因素,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风险是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担保机构担保业务的每个环节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担保机构首先应要明确担保业务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以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

一、担保业务环节的主要风险

(一)业务受理风险

业务受理是担保业务的第一步,此环节的主要风险表现在:企业的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对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事项是否有明确的规定;是否对担保申请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审核;申请受理是否存在浮于形式的现象。

(二)业务调查与审查风险

业务调查与审查是担保业务中的主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担保业务的未来走向。主要风险在于对申请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一般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调查不深入、不透彻,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全面、不科学,导致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为担保业务埋下极大隐患。

(三)审批风险

审批环节在担保业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调查评估结果的判断和认定,也是担保业务进入实际执行阶段的必经之路。主要风险有:审批制度不健全;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审批过程存在舞弊行为,最终导致担保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引发严重后果。

(四)担保合同签订风险

担保合同是约定担保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载体,主要风险为:未经授权对外签订担保合同,或者担保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权利追索被动、经济利益和形象信誉受损。

(五)保后监控风险

担保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企业的担保权利和担保责任进入法律意义上的实际履行阶段。因此,切实加强对被担保人的日常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担保项目运行情况和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是防控风险的主要措施。其风险主要是:对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出现的异常情况,延误处置时机,增加担保风险,加重企业经济损失。

(六)代为清偿和权利追索风险

主要是企业按担保合同约定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代为清偿后依法主张对被担保人的追索权,降低担保损失。主要风险为:违背担保合同的约定不履行代为清偿义务,可能被银行诉诸法律,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承担代为清偿义务后向被担保人追索权利不利,以至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担保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衡量标准

内部控制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

一是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档案管理信息与统计系统是否及时有效反映业务运行情况。二是担保项目的评审方法、评审程序与具体操作办法是否科学严密。三是项目审查与决策过程,权限划分,决策程序是否严格、科学;是否建立相互制衡的机制;是否建立道德风险防范制度;公司监事会和审计机构的权限是否真正独立。四是对担保项目设置的反担保方式和操作过程是否严格、可行、有效。反担保措施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时效性,执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五是对有潜在风险的项目和已经发生代偿的项目处理方法是否及时、有效。代偿率和损失率是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代偿项目回收的及时性和回收比例。六是是否与银行建立了风险共担的比例担保合作关系。七是担保项目的组合是否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项目的集中度是否合理。担保余额与担保资金的比例、担保能力的利用率是否合理。八是担保资金数额的大小,且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增长性,是否建立了担保资金核销补偿机制。九是担保机构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保持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担保资金运作的效率及其安全是否有保障。十是担保机构是否建立了担保业务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分类办法及风险预警机制。

三、建立完善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产权制度

完善担保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内部基础管理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保障担保业务的顺利开展。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完善信用担保机构产权制度。信用担保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为中小企业融资独立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并承担经营风险和民事责任。

(二)建立内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业务调查与审查的部门分离制度。担保业务的整个过程中,各项职责应有不同层次和相对独立的部门、岗位来承担,做到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制约,科学决策。具体来说就是担保业务的调查和审查须有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行使,应遵循合理设岗、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密切合作的原则。

二是建立担保项目评审制度。加强对项目的初审、评审的明细化,程序化。注重对担保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审查力度,尤其要重视企业的现金流的大小,以准确核定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担保抵质押措施的创新组合方式,对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能力及信用记录等进行全面评价。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公司;内控体系;风险防范

[DOI]10.13939/ki.zgsc.2015.23.078

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的表述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是在“内部牵制”理论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内部牵制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负责,相互之间进行核对、制约,防止出错及舞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牵制的使用范围也超出了会计范畴,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得内部牵制逐步发展为内部控制制度。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对内部控制首次做了权威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内部控制结构从“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发展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控制”五个方面。

2 财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环境的改革也呈现了速度加快、力度加深的总体趋势,财务公司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必将呈现出更加多变、更加复杂的新特征。

2.1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风险。但是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在于,财务公司的服务范围限定于集团内成员单位,其资金来源于成员单位的存款和同业拆入,且大部分为短期存款。而财务公司的资产是其为成员单位发放的贷款。财务公司存贷之间由于期限错配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流动性紧缺的问题,面对成员单位大量出款时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应对付款需求。商业银行是面向全社会的金融机构,其资金的来源、存款的期限均较财务公司更加丰富,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要远大于商业银行,但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商业银行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经营活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而财务公司仅影响到该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经营活动。

由于财务公司依托于集团而成立,这种体制上和管理上的依存关系将会使得双方的流动性风险相互影响,继而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如果集团的经营形势恶化,资金周转困难,还款压力加大,势必会影响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放大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而财务公司流动资金短缺时,又会造成成员单位出款困难,进一步影响成员单位的经营周转,引发成员单位的流动性风险。

2.2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也是一种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又被称为内控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由于经营管理不当、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原因引发的误操作、流程缺失等问题。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流程制度的缺失导致的监督不严;二是部门协调不力导致的流程断层;三是员工行为越权或错误导致的操作失误。

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建立的时间较短,在流程、制度方面相对不完善。财务公司操作风险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种:一是集团公司对财务公司的定位不清晰,没有充分履行内部资金融通平台的作用,仅仅把财务公司作为利润平台,使得财务公司在经营决策上缺乏自主性,在信贷、资金等工作方面受制于集团公司的行政命令而忽视了风险防控;二是财务公司内部缺少风险稽核部门,在风险防范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或者是风险部门受制于领导的决策意图,没有充分发挥风险防控的作用;三是缺少必要的专业性人才,在知识结构、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足够的技能发挥风险防控的作用。

2.3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都会面临信用风险,表现为借款人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偿还债务,从而带来经营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风险。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局限在集团内,客户比较集中。财务公司对客户的经营情况相对比较了解。一般来说,财务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往往呈现集中化的特征,且与整个集团的经营情况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由于客户分布范围广,单一客户或单一企业集团出现信用风险一般不会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对财务公司而言,集团经营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财务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小。一旦集团的经营形势恶化,财务公司的信用风险将大大提升,甚至会影响财务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从财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可以看出,财务公司由于体制、股权结构、员工构成、服务范围等方面的特殊性,在流动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与商业银行不同的特点。财务公司在风险识别、风险防控等方面不能照搬商业银行的经验,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查找不足,弥补短板,探索出一条符合财务公司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

3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自上而下的风险管控意识

财务公司由于自身功能定位的特殊性,虽然承担着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和融通的重要职能,单在体制上依附于企业集团,在行政上又受制于集团的统一领导。加之股东来源于集团内部,股权结构单一,股东价值趋同。这就造成了财务公司重视集团命令而忽视了自身的金融属性,财务公司的独立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造成了在财务公司内部,上至领导者,下到普通员工,对风险意识都不强烈,没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财务公司的风险防控更多的停留在制度建设、流程梳理等方面,而没有结合自身的经营活动落到实处。财务公司领导追求完成经营目标,忽视了对经营方面的防控,尤其是在具体经营形势良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业绩的增长而放宽了对服务对象的审核。财务公司员工多以习惯为主,忽视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方法是否符合风险防控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司规章制度,对风险控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的层面,而未形成行为守则。大部分财务公司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防控文化,或未将风险防控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未能及时反思现有工作方式可能带来的隐患,风险防控意识薄弱。

3.2 缺乏量化管理的手段和专业性人才

目前,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风险管理部门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只有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才意识到如何去挽救以减少损失,缺少事前监督和过程防范措施。在财务公司日常工作中,风险评估以指标评价为主,注重从财务报表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现状,偏重财务指标的分析而缺乏对企业全面综合评估。并且在评估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对风险的量化评估手段。财务公司的风险评估技术需要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以及本集团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不应简单地通过财务报表来评估,也不宜复杂化,而是应该找到一种能够有效计量、合理分类、科学计算的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识别、科学量化,建立一套事前评估、过程监督、事后管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

从财务公司的人员构成上来看,多来自集团及其成员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数没有专业的风险运作知识和经验,缺少必要的技能和方法。这也造成了财务公司风险制度制定、实施方面的约束。因此,要实现风险的控制,推动财务公司的发展,提高人员素质不容忽视。

3.3 风险管理的内容亟待丰富

目前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对象集中在业务办理的过程,风险控制旨在规范业务操作,防止流程上的疏漏、越权及人为差错等,风险管理的对象较为单一,风险评估方法偏重于保守。重点在于对业务活动的合规性检查以及对金融监管部门所规定的指标的管理。在应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显得力量较为薄弱,风险稽核注重于事后的监督和处理,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对不足,无法通过风险指标的调整来及时反映周边环境的变化。在风险识别、业务指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在金融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财务公司现行的风险管理已经不能有效地维持稳健经营的目标。随着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的变化,无论是集团还是财务公司所面对的风险都将是更加多元化的,财务公司必须创建综合风险评估手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措施。

4 加强风险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以内部控制系统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

从过程论的角度来讲,财务公司任何一项活动都可以视为一项独立的过程,一个过程的结束即意味着另一项过程的开始,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有的过程联合起来构成了财务公司内部运作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一个内部紧密联系的循环系统。财务公司需要对每一个过程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针对内部系统的风险防控制度,监督每一项过程的运行,从整体上进行风险识别,进行风险评估,开展业务指导。通过对内部运作系统的控制实现对外部事项的风险控制,从而达到对财务公司风险进行系统管理的目的。

4.2 以持续改进的思想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讲,坚持持续改进是实现质量不断提升,从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财务公司在构建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也应该引进持续改进的思想,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识别和测量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寻找创新和优化的路径,通过持续性的优化实现对风险控制体系的改进。财务公司在面对各类风险时,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处理、改进并形成循环体系,为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内在动力。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通过几代员工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完善,并且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和内部经营需要的变化。缺少了持续改进,风险控制体系将逐步失去业务指导的重要作用,反而变成了财务公司发展的内在桎梏,影响财务公司持续、稳健、健康发展。

4.3 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控制文化

财务公司开展风险管理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参与,缺乏内部参与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没有了发展的基石。财务公司领导的重视与强有力的推动是风险控制体系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领导者对财务公司的风险具有全面的认识,对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要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以及推动落实的坚定决心。财务公司员工的参与是风险控制体系有效推行的土壤,缺少了员工参与任何体系都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员工要充分理解推广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性,理清风险防范与其业绩的相互关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落实,从行为准则变为工作习惯。

4.4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平台

财务公司是服务集团成员单位的金融机构,因此需要充分的识别、挖掘额客户需求,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财务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正是以更好地开展客户服务为目标。因此,财务公司构建风险控制体系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成员单位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构建真实、有效的客户信息沟通平台,确保客户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财务公司,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应当以开放的态度接收来自成员单位的信息,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梳理及风险识别,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和鉴别平台,为财务公司的经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5 财务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5.1 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财务公司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得到内部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财务公司自上而下要形成风险管理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将员工的日常行为与公司的经营理念协同一致,将员工的业务操作与风险管理的理念相统一,建立和完善风险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优化内部环境,通过培训、宣讲、竞赛等形式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通过制度学习、岗位设置、考核机制等推动风险管理文化的落地生根。

5.2 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

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制定和推动,需要具有风险意识、具备风险管理技能的人员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财务公司在专业化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随着产融结合、资本化运作的不断深化,具备金融运作经验及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将成为财务公司风险管理有效推动的关键所在。财务公司应该吸纳和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5.3 明确财务公司发展目标

公司发展目标是风险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只有确定了财务公司的发展目标才能明确风险管理的对象和要素。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以公司发展目标为根本导向,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梳理实现该目标的途径,识别风险因素,并进一步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最终实现对业务活动的有效控制。公司目标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发展的需要是影响财务公司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风险控制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偏离了正确目标的风险控制体系,将会导致财务公司经营活动走向歧途。

5.4 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金融形式。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财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客户服务方面还是在内部管理方面,信息化道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对于收集客户信息,打造信息交流平台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的数据系统可以有效地识别客户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量化指标,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经营活动。在内部活动来看,通过建立信息化操作系统,能够使得业务操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建立有据可依的备案体系。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看,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减少操作失误。对于控制操作风险、加强信息监控具有重要的作用。

5.5 加强内部沟通交流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控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数量显著增加,集团客户信贷量在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防控工作成效较差,做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来说十分必要。

一、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分析

信贷风险向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一般是指在信贷过程中,信贷对象无法按照约定履行相应的信贷协议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可控性,只要及时分析和评估潜在的信贷风险并采取系统化的防范措施,就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集团客户的信贷行为特征往往不同于普通用户,与之相适应,其信贷风险也具有特殊性,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相比于商业银行普通用户,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主要有以下3个重要特点:其一,信贷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相对更大。普通用户一般会采取抵押等方式进行信贷,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是相对可控的,而集团客户往往会采取相互担保的方式进行信贷,信贷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显著增加了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其二,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潜伏期较长。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信贷金额往往较大,信贷周期也往往相对较长,而且集团客户的资金调动能力往往相对较强,还贷方式多样,还贷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潜伏期较长;其三,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风险性较高。现阶段,银行贷款仍是大多数集团客户融资、筹资时首要选择的方式,集团客户对银行贷款方式的依赖性很大,信贷资金也往往相对较大,一旦集团客户的项目进展不顺利,将无法按时还贷,这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风险性还是相对较高的。

二、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1.注重信贷前的风险防范

注重信贷前的风险防范工作是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可以采取以下3个途径:其一,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集团客户信息库,同时应该做好信息核查工作,有效保障集团客户信息的真实性,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其二,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应该相互合作,构建全国性、跨银行的商业信用系统,打通信息沟通和共享渠道,确保各大商业银行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集团客户的各种动态信息,这样才能从信贷前环节出发降低信贷风险。

2.注重信贷环节的风险防范

集团客户信贷金额相对较大,信贷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相对较多,必须注重信贷环节的实时风险防范,才能有效的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注重社会信用监管体系的构建,要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集团客户信用信息库和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性监管作用,积极鼓励社会机构和个人对集团客户的各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借助社会性监管力量降低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系统化、全过程的信贷风险实时动态监管平台,该平台应该至少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功能:其一,监管平台要具有信息搜集、整合处理、分析的能力,能够及时对信贷过程中集团客户反馈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合理评价;其二,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这样可以在信贷全过程中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监管,并能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风险防控;其三,商业银行要利用该平台创设高度流通的信息环境,确保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商业银行与集团客户之间能够充分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在全面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人员应该从全局出发,及时调险防控对策,确保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防控真正发挥预期的效应。

3.做好风险损失补救措施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旦集团客户无法按照预期目标进行还贷,商业银行很有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想要真正做好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必须构建系统化的风险损失补救措施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依法加大回收贷款的力度,如果遇到不按照协议偿还贷款的恶,要及时通过司法程序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逐步完善信贷保险制度,这样一旦银行遭受较大的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取适当的赔偿,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集团客户不同于普通用户,其信贷风险往往相对较高,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商业银行要充分了解集团客户资料,全面搜集信息,做好信贷前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其次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全过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对信贷过程中集团客户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商业银行也要未雨绸缪,做好风险损失补救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强.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时代金融,2014,32:108+112.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钢贸企业 授信 风险控制

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持续趋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领域投资不断降温,国内钢材市场运行低迷,价格振荡频率和幅度趋于明显,直接导致钢贸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形成巨大风险隐患,针对此背景,笔者对钢贸企业授信风险控制做出详细阐述。

一、钢贸企业授信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钢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出资组成担保公司,在为出资人提供融资担保。融资方、担保方、交易对手,三方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关联交易较多。联保、互保中存在多头担保和过渡担保的现象,这些行为造成银行难以缓释的信用风险。钢贸企业主要具有明显的地域集征,加大企业间的联贷风险,容易使得个体信用风险集聚成系统性风险。

(二)市场风险

据有关资料揭示去年上海地区利用房产作为抵押物的钢贸企业贷款高达两百多亿元,一些钢贸融资后投降房地产,再以房产作为抵押物扩大融资,信贷质量与房地产市场价格高度相关,多重质押融资、甚至把资金投向民间高利贷,江浙地区这一现象有过之无不及。某些银行没有建设相应有效的盯市制度,不能准确的评估钢材在市场中的变动价格对风险敞口的影响,难以防范市场风险。

(三)操作风险

因为抵押物充足和追加了个人股东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而放松对贸易的真实性和贷款用途的审查,不重视投资管理,存在利用虚假贸易套贷的现象。例如,大额钢材交易的销售方注册资本极少且没有正常的年检。信贷资金被挪用于投资,银行体系与金融史上和民间借贷行为的联贷程度加深,造成其他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

(四)集中度风险

集中度风险,笔者经过多方面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调查之后,发现在银行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信贷行业的集中度相对相对其他企业明显过高。

二、全面加强钢贸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一)严格执行钢贸企业信贷业务审批底线指引

首先,建立钢贸企业信贷审批底线指引。为有效控制钢贸企业信贷业务关键风险点,应当制订钢贸企业信贷审批底线指引,引入企业规模、信用等级、保证措施、财务指标等底线标准,从源头上把控关键风险点,严格控制钢贸企业信贷总量;其次,实行企业经营模式的分类管理。银行可以按照自营型、型和混合型等不同经营模式,对钢贸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二)认真落实钢贸企业风险管理要求

加强真实性审核,各经营单位要组织信贷经营管理人员以现场核查方式,落实真实性审核要求,严防“三假”现象。笔者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主要审核对象:

首先,客户真实性。一是基础资料真实性:通过对客户注册地址、办公地址、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签字样本、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签字样本、被授权人身份证明和签字样本、征信系统记载信息、税务登记证明、客户董事会同意申请信贷业务的决议或文件、章程、验资报告、历史资信状况、工商登记信息等情况,进行调查与核实,判别客户真实性;二是关联关系真实性:通过索要工商部门登记信息、各种权利证明文件和重要合同、协议等,调查客户及其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联人关系;利用征信系统、媒体信息以及我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等系统,查阅与客户有关的信息,包括集团信息、关联信息等内容,并对有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核对。建议系统调查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对外投资情况,借此对企业主要上下游交易商进行判断,甄别关联交易占比,夯实实际交易数据。

其次,财务报表真实性。通过现场查看、索取凭证验证和抽样调查等方式,核查表与总账、明细账、凭证、实物或权属证明是否一致,分析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其中:对于销售收入的核查,可以通过审查销售合同、收入明细账、银行流水账、销售收入与税金关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的关系,等等;对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可以查看明细账,通过抽查方式进行核实,如向借款企业要有关客户的电话,直接了解情况;对于存货,要实地查看当前的存货,查看仓库,查看一段时间的出入料和产品单据。对于审计的报表,还应取得客户出具的授权书,前往上述部门实地核实。

最后,交易真实性。一是增值税发票真实性:通过财税网核查合同项下增值税发票;核对发票原件与客户提交复印件是否一致;前往客户实地调阅税控机开票清单是否与客户提供我行的增值税发票一致;二是交易合同真实性:通过约定合同交易对象的实地调查,验证约定合同真实性;三是票据业务真实性:通过大额支付系统或实地查询等方式核查票据真实性;四是信贷资金用途真实性:通过前往客户实地调阅企业账簿、付款合同及发票等方式查询企业内部划账记录是否与申请用途一致;通过持续追踪跟单发放贷款,业务货款回笼后资金流周转情况,判断企业是否落实“一单一贷一清”要求;五是抵质押物真实性:通过现场调查方式核查押品实物状态、严格执行押品动态监测机制价值变动、权属变化情况等,做到早发现,早补救,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三)信贷风险具体监管措施

要高度重视钢贸企业授信管理,对于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笔者认为具体需要进行以下几点具体措施实施:

首先,对于贷款新规要严格的执行。各行必须要切实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重视第一还款来源,尤其需要重视防控贷款进入受控领域和民间借贷市场,防止钢贸企业成为融资平台,隔断民间借贷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

其次,要降低信贷的行业集中度。各行应当清晰定位钢铁经销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步骤,加强宏观经济和产业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钢贸企业信贷集中度风险。

然后,要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各行要明确管理架构,完善管理制度,采取风险管控措施,配备专业人才,包括评估系统风险的行业专家,负责价格盯市、台账管理。客户价值评估等后台操作人才,以及熟悉抵押业务的法律人才,切实加强押品管理,控制操作风险。

最后,要慎重选择客户。银行要贯彻“KYC”原则,做好客户准入管理。要充分了解客户的经营和信用状况以及交易的关联关系,尤其要掌握钢贸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动态,以及负债与或有负债信息,抓好源头管理,控制联保、互保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研究[J]. 金融经济.2008(12).

[2]纪若雷.加快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6(02).

财务主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防控

一、信用风险相关概念

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风险存在类型,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是贷款、承兑和融资、银行间交易以及利率汇率和其他信用衍生品。在概念上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是借款人未履行债务义务的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控和控制等方面进行,高风险同时意味着高回报,银行应该做的不是去消灭信用风险,而是对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足够的资源去保证信用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

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能够控制风险体现的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而在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之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而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势必更加严厉,因此银行本身必须加强对自身的信用风险控制。

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银行信用风险的主体很多,其具体表现也是千差万别,但是通过对于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的分析,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银行的主要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的识别和计量工作受人为因素影响严重

银行客户评级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客户评级管理中的核心要求和原则是审慎原则,需要对客户评级相关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而这些评级的基础就是银行客户经理对于客户的接触和了解,对于其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具体了解。但是在这最关键的第一步,很多的客户经理为了营销工作的需要,往往认为的提高客户的评级,而忽略部分信用风险的存在。由此产生的客户违约情况将大大的提高,也是对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否定。

(二)抵押估值不准确

押品的价值如何的决定力量来自于市场,而在于客户或者客户经理,也正是这种独立于双方当事人之外的市场力量,决定了押品的估值工作往往由独立于客户业务之外的专业部门来负责。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押品的估值工作,一般是由单位前台部门或者外部第三方机构来进行,再有信贷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来进行押品价值的审核。在这样的一个工作流程中,前台部门估计由于缺乏专业性容易造成估值不准确,第三方部门估值又容易受到质押方操纵。因此导致了押品估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当出现不良资产处置时,银行损失巨大。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完善

从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设计方面来看,很多的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着重于前台工作人员操作风险,而没有从信用风险的关键环节来进行控制。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一旦经济下滑,整体信用风险容易失控。

1、没有专门负责后台信贷管理部门。现有的银行中的信贷管理部门既承担着银行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承担着银行的工作,并非专职负责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因此应该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从审批到数据到抵押品估值到材料保管等,专门负责信贷管理,独立专门管理。

2、贷后回检制度不成熟。银行贷款贷后管理是信用风险防范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通常有客户经理去完成,最后由信贷管理部门来对客户经理的回检工作进行合规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经理的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

3、信用卡管理不健全。信用卡是当前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由于当前银行中的风险管理和信用控制部门的独立性非常有限,因此也就使得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非常突出,这种治理结构上的偏差推动了风险的不断膨胀。

三、创新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要多方面进行,既要从制度上和机构设置上进行规范,又要从操作人员方面进行加强,只有制度和实际操作流程在实践中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到防范风险。

(一)整合部门,重新确立职责范围和权限。将和后台工作职能喜欢,部门细分,在权限和责任上进行专业分工。具体来说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定制、评级管理、风险监控以及贷后管理等;而信用审批部门则专门负责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做到专业化;信贷管理部门则专门负责押品的估值工作、档案管理、信用风险分析等工作;资产处置部门则专业负责银行高风险贷款业务。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从职能机制上防控信用风险。

(二)严格贷后管理工作。贷后管理是当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基本由客户经理去独立完成,而中后台部门既要对监督贷款人又要对客户经理进行监督。如果能够将当前的贷后管理进行严格的细分,则有助于贷后管理的完善。具体来说,对于到期不偿还利息和本金的用户,一旦进行违约认定,则可由信贷后台部门实现自动催收;对于押品的价值要定期进行重新确定,对于价值下降的应该及时的进行追加抵押,防止风险扩大;对于经营状况不佳的贷款人,客户经理应该及时的进行信息汇总上报,风险管理部门则应该对其财务信息进行评估,进行单独的贷款回检。

(三)强化对于风险责任的追究。风险责任追求是真正实现风险防控的有效办法,可以从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首先是对于信用评级有误进行追究,对于其直接审核人要追责;其次是对于质押物品价值有误的进行追究和追加质押;再次是对于授信和用信安排进行责任追究;最后是对于贷后管理失误进行追究。只有从信用风险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追究才能在员工操作过程中拉起风险防范的高压线,从而从操作层面减少风险的发生。风险责任的追究工作对于风险防控意义重大,但是也要注重具体操作方法,既要对于员工进行必要的风险防控培训,又要在风险责任追究之后保证员工工作状态的稳定,防止人员流失,降低人事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