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知识与能力归因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轮滑技能的教授与指导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战术。教师在轮滑教学中有效地找寻项目的致趣要素,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学生轮滑技能习得,并能指导学生对自己练习的成败和学习的效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以此提高轮滑技能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 归因理论 轮滑技能 自在习得
一、引言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本文选择沈体轮滑专修学生与轮滑辅修课学生以及东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所得信息均为文章所用,力求对教学有所帮助。
二、轮滑技能自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轮滑技能的习得首先要用该项目的致趣性来吸引练习者,调查得知,现在练习者当中最大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难于找出轮滑技能的练习致趣所在。
(二)轮滑技能教学形式没有更新和没能充分拓展教学的宽度和深度,也就是教学内容单一守旧,不能做到学科交叉,没能做到技战术上的多元化发展。
三、不同归因维度对轮滑技能自在习得的影响分析
(一)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轮滑技能的掌握受学习者自身能力的高低、自在的趣味性强化作用、外界环境等的影响,能力的高低是指练习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对轮滑技能的习得有迁移和干扰的作用,在此状态下学习会对轮滑技能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
表1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对照表
内部归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
外部归因 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外界环境
(二)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轮滑技能的习得与练习者的自身能力高低、任务难易以及外界环境、身心状态、运气、努力有着重要的关系,这隶属于归因理论的稳定归因与非稳定归因,通过研究轮滑技能的习得与“平衡自如与滑行驰骋”之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运用该致趣要素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技能习得归因。
表2 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对照表
稳定归因 能力高低、任务难易
非稳定归因 努力程度、运气(机遇)好坏、外界环境、身心状态
(三)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在轮滑技能学习上也是经常发生的,诸如抱怨教师的标准过高,不能完成、感觉此刻没有练习状态、天气冷、身体没有活动开等,往往不是从主观上查找原因,而是抱怨外界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产生抵触情绪。关键是教师如何调控这些因素,采用合理的教法和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并采取耐心细致的教态进行多元化的指导和教授,如何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并在合理的时机给以正确指导,这也是教师掌握多元化归因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表3 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对照表
控制归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
不可控制归因 运气(机遇)好坏、外界环境、任务难易、身心状态
四、归因理论对轮滑技能自在习得的指导
归因理论对轮滑技能自在习得的指导意义在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其技能习得的关键,并能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他能使学生更客观的看待问题,看待练习过程和技术提高过程当中的各种各样的错误体验,并能圆满解决。这会为以后的学习轮滑技能和其他知识的掌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归因视角下进行分析,学生轮滑技能的掌握受自身能力的高低、自在的趣味性强化作用、外界环境等的影响极大。教师在教授轮滑技能中把握和利用好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选用有效的教学形式能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积极引导和启发并合理归因,可以达到提高习得效果的目的。2.教学过程中充分找出学生对轮滑技能学习的致趣点,挖掘学生学习轮滑技能的欲望和兴奋点,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对技能的掌握很有帮助。
(二)建议
1.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归因分析,同时也要对学生习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归因,这种归因对学生掌握轮滑技能具有很大的影响。2.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轮滑技能习得进行正确归因,建议学生对自己技能习得的结果进行客观正确的归因分析。
参考文献:
[1] 冯海.归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1(2):49-50.
关键词: 后进生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
在学校教育中,后进生问题遍及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一般认为,后进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10%,但实际上的数字比这要大得多,可以说在今日的中小学学校里,后进生有增无减。那么,什么样的学生算是后进生呢?
一、后进生界定
后进生通常是指这样三类学生:品德不良者、学习成绩不佳者、品德和学习成绩两方面均不合格者。即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学力不良”,或品德不良,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儿童。这部分学生虽然人数较少,但活动能量较大,活动范围也不小,一个班上如果有极少数几个后进生,就会使全班上下不得安宁,甚至会影响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则其极易受不良诱因影响而误入歧途。后进生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只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他们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分析每位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二、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在探讨后进生的转化前,我们应该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矛盾的。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第一,自卑心理。在后进生的身上,各种因素同样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体质情况、家庭气氛、性格特点、智力水平都与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家长期待过高、百般溺爱,一旦有所挫折,便滋生了自卑感;体质虚弱造成学习的准备度不足,基础学力低下,同样也会诱发自卑感。学业的持续不良、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自卑感。
第二,猜疑心理。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者和后进生之间缺乏感情沟通造成的。教师与后进生互不信任,双方都有戒备之心。教师常常怀疑后进生有意捣乱,后进生则猜疑教育者处处与他过不去。这种猜疑心理在得到强化后又会进一步导致对立心理的产生。
第三,对立心理。种种现象表明,对立心理较多地存在于年龄较大或程度较重的后进生中。教育者和后进生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双方都易激怒。个别教师在对学生管理教育时,完全把自己视为“权利者”,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们一旦违反纪律,就立即“镇压”,这种“威慑统治”的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师长如敌寇而抗之”,并产生对立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后进生常常给教师以难堪(比如提怪问、出洋相、故意损坏东西等),也有的进而演变为对教师的仇视,导致教育失败。
第四,冷漠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是由教师造成的。后进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受到的大多是批评和责难,较少得到表扬和夸奖。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学业不良和集体活动中所受的冷遇、排斥,使他们逐渐地对学习和集体活动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一种对教师及班级活动的疏远感、冷漠感。这种冷漠心理在以后的时间往往会由于各种作用而被不自主地加强,并可能泛化到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上。
第五,厌学心理。后进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一部分后进生逃课、不交作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非主流的影响,推崇“学习无用论”,认为硕士博士都找不到工作,教授还不如卖茶叶蛋的钱挣得多,念书还有何用。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他们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被动应付学习,
后进生错综复杂的心态,是影响其转化的重要心理障碍。掌握了这些特点,采取对策才能有针对性。
(二)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诸如家庭环境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和学生个人努力上的差距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通过对后进生问题作调查、分析,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后进生是由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其一,部分学生因长期受家庭因素或社会不良因素等影响,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无目标,因而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缺乏求知欲,无心向学,变成后进生,这类算是“不学”型。
其二,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造成学习基础缺陷,而学习基础的缺陷,又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此形成学习上更大的困难,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意志和毅力,产生了自卑感,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自暴自弃,从而变成了后进生,这类算是“怕学”型。
其三,部分本来是思想素质较好、学习基础也不算差的学生,因长期以来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作业任务,而感到读书辛苦,且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也渐渐沦为后进生,这类算是“厌学”型。
以上三种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可简单地概括成六个字,就是“不学,怕学,厌学”。表面看来,似乎成因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由学习目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所导致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受归因方式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消极的归因方式将阻碍甚至扼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发现,后进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归因倾向,即把成功归因于环境或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导致自暴自弃。因此,后进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的归因倾向是影响其转化的根本原因。我以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后进生转化问题,必须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后进生形成积极归因。
三、归因理论对后进生转化的意义
(一)何谓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韦纳创立发展起来的。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理论就是分析和说明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对其行为结果原因的解释一般都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体状况、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这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于身体状态或外界环境。
从控制性来说,它将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使人们产生自豪和羞耻等情感;从稳定性来说,它将影响个体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时(个人能力),就会降低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努力程度)时,则会使行为者加倍努力,从而产生争取成功的持续行为。该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探讨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归因理论对后进生转化的意义
1.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引导后进生积极归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成就行为的归因。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不自觉地运用归因,比如: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可增强对成功的期待,并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有的学生则把成功归因于环境或运气,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会降低对成功的期待,并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或品德行为进行积极归因,对教育转化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积极归因和正确归因是有其区别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形成良好品行的归因叫做积极归因;而找出学生学习失败或行为过失的真正原因的归因则叫正确归因。归因训练中是使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还是正确归因,在这一点上有争议。有的研究指出,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归因,即找出造成学习成败的真正原因。怎样更合适呢?从提高学习积极性角度考虑,使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才是最重要的。如,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这些学生能力低一些,如实告诉他们只能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而如果让他们感到原因是努力不够,就不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力差一些并非不能完成任务,只不过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更长一些,努力更大一些。努力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学习失败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内容的难度,内容难可以通过努力掌握;教师讲得不好,自己努力也会明白。因此,要引导后进生积极归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后进生往往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性无力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在后进生看来,他们的能力低、脑子笨是改变不了的,所以成绩不好也必然,进而陷入对自己的失望状态,看到自己将来也难以提高学习成绩,努力也没用,从而自甘放弃,进一步导致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如图)。
①我脑子笨(我一直如此)
②今晚老师布置第二题数学作业
③我必须争取做好
④我一题也没做出来(十分钟后)
⑤这是为什么呢?
⑥因为……
从图可以看出这个后进生把自己在十分钟内没能做会一题归因于自己脑子笨,既没有在第三环节与第四环节的中间主动中断恶性循环,也没有请教别人,更没再仔细动脑,而是干脆不去再做,放弃努力。可见要想使后进生转变,必须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归因方式。告诉后进生题目没做好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让他们能学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他们在学会积极正确的归因后,就可能不再丧失信心,而是努力克服困难,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从而也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很有可能摘掉后进生的帽子,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因此,对于后进生,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从失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维纳的理论,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增加或减少的,因此,只要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那么人们就会在行为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德韦克(1973)曾对一些数学成绩差又缺乏自信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在训练中,让他们解答一些数学题。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当他们失败时,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不仅形成了努力归因,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由此可见,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后进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第二,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让后进生通过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第三,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第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强化;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后进生成功是其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其努力不够。
2.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后进生消除无力感。
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在学校中,存在着无力感的现象,对那些因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后进生,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去防治或消除他们的无力感。
归因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及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科学归因。后进生由于遭受系列的失败或挫折并被不当的归因所左右时,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如不及时转化,将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的消极状态,对集体活动的漠不关心及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给予后进生期望和鼓励,及时使用肯定性评价语言和行动,给予激励性评价,消除后进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有助感,从而增强信心,激发动力。如教师可通过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创设能让其发挥自身优势的任务,鼓励其加以努力获取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不可控状况是无力感产生的环境条件,如果这一条件改变或消失了,那么人就不会产生无力感,即使产生了无力感也会逐渐消失。后进生虽然努力,但还是不如好学生,如果老师这时仍然指责他,他就会灰心丧气;但是,如果老师能及时鼓励他的进步,他就会继续努力。因此,要防止其产生无力感,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使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其次,要对他们的行为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使他们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再次,不仅要给他们提出远大目标,更要提出具体的小目标,使他们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
(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产生无力感的关键是结果不可控的认知,甚至于有时明明是可控的状况,但由于人把它认知为不可控,就会产生无力感。首先,要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行动,防止将特定的无力感泛化到其他情境。例如,数学成绩不良可能是自己数学能力较差,但这不等于自己所有的方面都不行,这样就能扬长避短,防止陷入无力感。因此,可通过归因训练使人学会归因,改变应有的不良归因倾向。
(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人人都会受挫,但却不是人人都会陷入到无力感之中,意志力在这中间起着一定作用。增强人的意志力不仅会使人摆脱无力感的缠绕,更重要的是会使人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增强意志,首先是要使人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过大或过低的目标都不行,应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其次,要使人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再次,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坚决同困难作斗争。
3.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增强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能够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研究表明,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时,往往能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激发斗志,为解决问题提供动力条件。
后进生总是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因此,后进生转化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1)让后进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行为的成败体验,对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会泛化到其它类似情境中去。因此,教师要让后进生产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要善于给后进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如果学习任务过难,要求过高,学生就容易感受失败;如果学习任务和要求过低,即使取得了成功,学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后进生通过观察榜样示范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当后进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榜样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受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取得成功的希望。在提供榜样时,一是要给后进生提供信息,使其从榜样的示范中学习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二是要给学生提供比较标准,使学生通过与榜样的比较,获得判断自身效能的信息。
(3)使后进生学会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人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以自己能支配的强化去增强和维持自己达到目标的行为。当人达到自己的标准时会感到自己的能力,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教师可通过一步步地设立较近的目标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确立适当的目标。因为接近的目标能够很快得到结果,有助于使后进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容易成功,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4.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对后进生进行恰当的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表扬与奖励和批评与惩罚是最典型的,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强化形式。大量研究表明,这两种强化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根据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在困难任务上成功受表扬,会引起他的高能力知觉;相反,如果在简单任务上失败并被批评则可能引起他的低能力知觉。所以,在后进生转化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强化手段。在后进生达到一个新高度或完成一个既定目标时,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及肯定。同时,当发现后进生有所松懈,在简单的任务前仍犹豫不决,不思进取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批评。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布洛菲(1983/1986)总结了有关表扬的文献,提出了怎样使表扬具有最佳效果的建议。他认为有效地表扬应具备下列关键特征:①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②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③表扬应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④表扬应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⑤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的能力。同时,由于批评容易引起人消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针对后进生,在使用批评这一强化形式时,应注意方式,谨慎使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增强信心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要不断加强努力。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让他们努力坚持下去。教师恰当地运用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后进生的高能力知觉,让后进生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从而使后进生的转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第1版.
[2]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第1版.
[3]瘳洪玲.研究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教育探索,2003,(6).
[4]陈凤琴.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学刊,2003,(6).
[5]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6]钟启泉著.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关键词:归因理论 结果归因 学习行为 归因训练 高级英语教学
论文摘 要: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或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试图找出影响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们的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的干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时,他们面临许多困惑。他们有的准备就业,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八级考试,同时他们又被这一阶段艰难的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所困扰,可以说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空前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知道应当把这门课程学好,但又缺乏学习的动机,即学习的动力和投入的激情。这样也就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本科阶段的完整的学习过程。笔者拟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缺乏学习动机的心理原因以及个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的方法,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完成本科学业。
一、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问题和成就动机问题研究是现代心理学中两大热门话题。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ritz 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Bernard Weiner成功地将成就动机和归因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心理学崭新的研究前景,成为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也受到了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成功地把归因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等。Fritz Heider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的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Heider 1958)。换句话说,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与努力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及命令和工作的难易程度等。Heider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一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随后,Jones&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Heider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一致的(Jones&Davis1965)。此后,社会心理学家Rotter根据“控制点”(10cus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Rotter 1966)。Weiner及其同事在吸收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Weiner 1972)。Weiner提出了著名的控制点、稳定性和控制性的归因三维模式和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影响个人成败的四大因素。他把影响成败的四大因素按照这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他认为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取决于控制点、稳定性与控制性三者的共同作用。在Weiner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内因和外因、稳定和不稳定是人们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而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也会发生变化。他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而人们如何归因则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成就行为。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使个体感到自豪,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的成功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引起无助忧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的成功期望不至于过低,会继续努力,这将有助于保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Weiner 1985)。
二、高级英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部在2000年3月重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是精读课,是高年级英语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但高年级英语学习的特性、课时及课型的浓缩意味着该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担负着更深层次、更具综合性的责任。作为一门整合型课程,高级英语兼顾精读、泛读、写作、听说等课型的训练内容和目标,体现英语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在担负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个人的心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项活动,承载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掌握高级英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词汇量大。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词汇是关键。离开词汇,一切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10000至12000个词以后,应鼓励学生向24000至30000个词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是高级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词汇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是扩大词汇量,二是更准确地使用词语。如学生在学习了前缀、后缀、派生词、合成词等知识以后,词汇量就以成百上千的数目增加。学习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学术词汇和普通词汇等知识以后,就会明白课程中词与词之间的差别,同时用词就更准确了。 (2)高级英语教材的文章都是从众多的英语文学名家创作中精挑细选出的上乘之作,风格独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语言各具特色。在深度方面进一步加强,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充满各种复杂的句式。
(3)高级英语课程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很多。高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对课文理解上的困难,往往不在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在字里行间更深层次
的地方。高级英语教材中每篇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常用幽默、讽刺、含蓄、夸张、比喻、象征、拟人、对偶句、重复、平行句、典故、反诘句等多种修辞方法。如果不熟知这些修辞手法,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无法欣赏英语之美。而更难的在于应用,学生不仅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来消化理解这些修辞手段,还必须在说话写文章和进行翻译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技能,以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4)高级英语的文章思想高深,构思复杂,论证严谨,深奥难懂,寓意深刻,不落俗套。学生最初接触高级英语时,因为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文学修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偏差。很多地方看不懂,或觉得明白了,实际上理解错了。因为在历史、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英美与我国的语言风格及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在表达同一意思时,所使用的文字、句法、修辞手段等存在巨大差异。了解英美文化的特点及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对于理解课文,有时显得至关重要。
三、归因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心理认知的过程,所以心理学给语言教学带来了灵感与理论支持。归因理论经过Weiner的反复修正,已成为一种解释学习动机最为系统的理论,并成为外语教师可借鉴和利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教育与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对学习高级英语的成败进行归因时,应该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1)高级英语课程的归因。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高级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面对压力时,一部分学生将自己成绩不好归因于高年级精读课程本身的难度,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学生经常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上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后不花时间消化课上的内容。因为努力是不稳定、外在、可控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属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对高年级英语精读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内在因素、可控因素中寻找原因,避免从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中寻找借口,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尝试成功,课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他们的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激励,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后继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学生拥有了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完成高级英语的学业。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几次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不是稳定性因素所致,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是不稳定因素所致,要深信只要更加努力,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就能很快跟上高级英语的教学进程。这样的归因将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
(2)能力归因,即语言天赋的归因。高级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大多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外语的天赋和能力条件,时常流露出畏难的思想,表现出严重的消极心理和无助情绪,认为学好高级英语与语言天赋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一方面应通过耐心的沟通,逐步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可控因素,使其摆脱失败感,看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成功与失败,以他们各自的基础与过去的学习经历为参照进行纵向比较,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与过去相比较有所进步,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只要不断努力,就能不断获取成功,并可望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教学中,过难的任务会造成学生的失败体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等稳定因素。过易的任务会使学生轻易取得成功,使其做出自己能力强的不恰当归因。所以在天赋归因方面应持谨慎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控制学习。
(3)教学环境归因。当学生将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于课堂教学环境不理想,就容易对课堂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从而产生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倾向于环境归因很大程度上是为没能学好英语开脱责任,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外在的因素,这样的归因可给他们带来心理平衡,但是只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并放弃为改善学习环境应做出的努力。因为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所以,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公正、客观的归因,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找出成败的原因,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4)教师对不良归因的干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归因,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强调客观因素、外在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忽视主观因素、内在因素和可控因素。最后韵结果是,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放弃努力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行为的结果反映出错误的、不合理的、不正确的归因方式会导致其不良的情绪、期望和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那么学生的未来学业成就期望、动机、学习热情和行为的持久性也会随之改变,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5)教师对高级英语课程学习中的不可控性因素要因势利导。对于高年级学生在英语精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等,要因势利导。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准确定位,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从自身的能力出发,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良好成绩。
(6)教师对英语精读课程学习中的可控性因素要有效调控。高年级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可控性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对成功的期盼等,也包括教师的作风、期望、情绪、态度、奖励与惩罚和教学水平。对于这些可控性因素,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理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调控可控性因素。
参考文献
[1]Heider Fritz.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York:JohnWiley&Sons.1958:3—35.
[2】Weiner B.Attribution theory。achievement mofiv~ion andthe educational process[J].Review ofEducational Research,1972。42(2):203—215.
[3】Weiner 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i985(92):548—573.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从学生自我掌握技能的成败因素以及该理论对教师要求两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相互独立、相互交织的关系,同时强调师生均要善于自我归因,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童及自身素质。
自70年代初开始,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对研究一切事物的成功与失败、建立的目标与成绩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并采用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心理工作者对归因理论的研究从此也就活跃起来了,范围也愈来愈扩大,深人到各领域。
归因理论的大部分内容能运用于体育运之中。因此,不少体育工作者都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加以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用归因理论专门来对公共体育课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
1归因理论定义及其分类
所谓归因理论(又称归属学说),它是人们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例如:“他这堂课为什么收效不大”,“我这堂课为什么收效不大”。显然归因理论观察的是个体的得与失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只有认真分析行为的动因,才能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温纳(B. Weiner)把归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情景归因:指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部环境(社会条件);第二类是个人倾向归因。第一类是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内部本身的特点(兴趣、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归因:当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好时,如果是教师要求过高、过严,则属于情景归因(属来自社会条件);如果是学生自己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好,则属于个人倾向的归因(属来自内部条件)。
2掌握技能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因素
在此我们把学生掌握技能好称为成功,反之称失败。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温纳等人在70年代中期的研究中,首先把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归结于个人能力、自己所做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4个因素,并从控制性和稳定性两个范畴来划分,列出了这样一个关系表(见表1)。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属于一个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国内有人从运动竞赛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是运用于公体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不足之处。因为影响公体课教学质量高低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地把各种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分析问题才能更为完善(见表2).
从表2可以得知:影响学生技能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学生学完每一项练习之后,对自己的成绩归因分析,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把成绩差的原因归于内部(个体)造成.如能力差,努力不够,表示以后要多接受教师的指教;二是把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社会)造成,如“教材难”、“教师教不好”等等,不愿以后自己努力。这说明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认识态度是有差别的。但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有意识的自我努力是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受意识的稳定性控制的,学生若学习过程中,只有努力了,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所以它是占第一位的,它可以排除一切不良的影响,其他因素只是为个体创造条件的,为个体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地努力学习。
另外,是否仅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不够,或仅仅强调学生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呢?
我认为应这样回答: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感觉到他们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才能使他们的努力坚持下去,不断地取得成功。因为一味强调学生努力,不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及时的反馈,那么尽管他们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他可能还认为自己努力不够,甚至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所以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归因,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如愿以偿,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归因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公体课中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较差,有的甚至没有一点基础。所以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有不足现象,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大致分为积极的、一般的和消极的三种。下面我们来分析:
有的学生常常凭情绪上课,高兴起来劲头很大,有的则不然,并且课前常在教师面前表现有如何身体不适,寻找借口在课中不努力,以致造成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也有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爱运动的女学生,一谈到体育课就摇头,对运动技术缺乏足够的信心,总认为教材不适或自己没有运动才能;另外有的人心理上存在着一些其他的观念(如对体育课的偏见),所以努力程度也就不够(这两种均为消极因素)。因此,这些学生多数认为掌握不好技能是外部因素干扰所致,也埋怨自己“运气”不佳。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内部因素)。他们有时对某个技术动作掌握较好认为是“运气”好。所以形成这些心理的因素并非一二。但我们说这些学生课上是否就始终是被动地做练习呢?不是的。这些大学生都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他们会思考自己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什么完成得好或差,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向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另外也有些学生则不管内在还是外在的因素,自己所考虑的是如何来上好每堂课,争取多学些知识技能(积极因素),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把成功往往归因于内在因素,有的人也认为是严格执教的结果(外部因素)。同时他们也认为课上情绪的“高”或“低”也是练习收效的重要因素,当他们有时课上情绪不稳定而收效不大或失败时,也常常把失利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很少归于外界环境。因此我们说后者这样的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较全面,因为他们对体育课很少出现焦虑,学习也就努力些,收获则大些。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ESP)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其实质是职业英语。[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各国间贸易往来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和储备商务英语人才尤显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英语技能的培养为主,商务知识的教授为辅,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既懂英语又懂商务,其实他们所学到的只是比较笼统的、零散的、缺乏深入的、非系统的商务知识,很难成功应用在实际的商务交际中。[2]由此可见,我国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诸多困难与弊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正视解决。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挑战。
二、应用教育心理学提高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跟实践,我们发现应用心里学教学能够提高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涉及的教育心理学如下: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迁移。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时就是正迁移现象。而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时就是负迁移现象。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心向与定势等都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现代教育理论需要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也要“为迁移而学”[3]。商务英语专业老师在应用迁移规律来提高教学成效时,可以从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与顺序、注重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实施启发式教学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应用迁移规律,将知识点应用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例如商务英语中的一些交际言语,它与商务礼仪学科是有很多相同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大可以将商务英语的交际言语迁移到商务礼仪学科中,形成学以致用[4]。教师还可以选用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指定的学习教材。这些教材可提供丰富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和实用商务英语技能,能够使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商务英语,熟练自身的外贸函电写作等商务英语技巧并提高自己在商务环境下的沟通技能。因此,学生就能够将课程中所掌握的外贸、商务英语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较轻松通过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取得一个广受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达到理论学习和使用技能的良好契合。
(二)学习动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动机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动机,才能形成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学习动机应用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但如何让学生对商务英语产生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研究学生的兴趣,通常学生对一些流行潮流的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游戏也会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大可以将这些元素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商务英语在讲解一些与娱乐相关的知识点时,如“谈谈你对现在娱乐圈现象的看法”,老师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谈论;老师还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环跟角色扮演,如讲解到“报关”这部分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报关员,其他人扮演需报关办公车辆人员,一同演绎报关现场,在表演过程中也就应用了商务英语,也因为新鲜感,有趣,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采用激励法也能对学成形成学习动机,如对表现好的学生采用奖励的措施,也会让他们渴望学习,以赢取相应的奖励。在课堂上,处处设置能够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商务英语动机的玄关,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归因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