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的增长,班级里也会涌现出一批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体素质特别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参与田径训练的主力军。如何合理安排好全年的运动量,提高运动能力显得十分关键。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反思摸索,谈谈短期提高小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 田径训练 小学生 短期 提高
一、训练方法
(一)确定训练人员
重新调整队伍,招收新队员,做好选材工作,加强队伍的训练管理及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发展队员身体素质。
(二)确定训练时间
在学校专职体育老师不仅仅要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每天两次的田径训练。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一般是上半年四五月份有一次县小学生运动会和本街道小学的运动会。一般把训练时间分为春夏训和秋冬训两个阶段。秋冬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九月份一个月),强化训练阶段(十月份一个月),比赛阶段一(十一月)。在比赛之后进行半个月的休息后街道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入冬训强化阶段(十二月到次年的元月),第二个阶段比赛强化阶段(次年三月到比赛)。训练时间一般是早上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
(三)基础训练阶段内容
首先,在班级中确定跑、跳、投方面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前几次的适应性训练。对选拔进训练队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对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以恢复学生速度和柔韧为主,进行放松跑、短距离跑和长距离的耐久跑为主,多做柔韧练习拉升韧带,多进行耐力和爆发力的练习,跑步同学在运动时让运动员调整好呼吸和步频,等体力恢复之后,以简单的技术教学为主,分项目练习。在训练初期,对于一些年龄特别小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观察的时间可以长的,多关心和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多进行正确的示范,借助视频等项目,进行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的结合,根据学生运动中的表现来不断调整运动负荷,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及时纠正技术上的错误。
(四)强化训练阶段
这一段时间在一般性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需要较大运动强度、大运动量、较大密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机体适应能力。锻炼专项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等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训练后,学生普遍会出现生理上的酸痛,要对学生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这个时候,学生运动成绩提高的快慢,很大一部分依赖教师运动负荷的安排,每个项目的运动负荷不一样,所以要迅速做出调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还需要加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协调好运动量。定期检测队员的运动成绩,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周一:短距离跑间歇跑;周二:速度力量训练;周三:耐力训练;周四:专项训练;周五:力量训练,其强度也稍大。这样通过加大强度。这样才在比赛时才能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赛出理想的成绩。强化训练阶段教师以完整示范为主,建立完整的动作体系。教师要需要时时掌握学生的训练情绪,抓住饮食和训练的关系,保证训练积极有效的开展。
(五)比赛阶段
比赛之前的大半个月训练中,要模拟比赛的场地和气候来进行适应性联系,训练的次数和目标也严格按照比赛要求来模仿。学生比赛时的年纪偏小,比赛场地又是封闭的,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比赛场地进行短时间的场地适应训练。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至少去练习一次通过适应,让学生对比赛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对赛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胸有成竹,自信心得到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水平能较好地得到发挥。
加强竞赛心理训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比赛的发挥能力。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前1—2周竞技状态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段时间的运动量较小、密度较小、强度较大。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恢复,应保证学生做到:(1)每天有八小时睡眠;(2)睡觉前泡热水脚;(3)比赛前一周减少运动量;(4)保证足够的营养;(5)训练中不断变化花样以增加兴趣和消除疲劳;(6)比赛前及考后应有放松练习、按摩等。对每个学生的竞技状态的调整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稍有不同,对那些恢复得快,兴奋性来得快的学生运动强度要大些,不至于使他们在考前就兴奋起来,比赛时反而不兴奋。反之,对那些恢复较慢的学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要适中,不至于他们在考试时还没有恢复好,把他们的良好竞技状态在考试时引发出来,通过这些手段,绝大多数同学在比赛时竞技状态良好,赛出了较好的成绩,这也是对学校竞技运动的回报。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现有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基于现代体育教学与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简要阐述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提出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合理设计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思想。此外,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经常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锻炼生活化和体育锻炼终生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方法。
关键词 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体育锻炼 体育科学
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澄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些模糊的和错误的认识,培养其自主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把握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锻炼的体育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寻求方向,并将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令人堪忧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进入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们繁重的学业加上就业、出国、读研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蔓延开来的“宅生活”,正如有报道所称:学生上完课后,多窝在宿舍,上网、购物、看电视、玩游戏,消磨时间。他们吃泡面、叫外卖、请同学带饭是常有的事,一天不出门不足为奇,有的学生甚至“练就”几天不出门仍乐在其中的“本事”,其结果是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最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肥胖、近视率明显增加,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等反映耐力指数的测试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之,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也会适得其反,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及已有的运动能力,来摸索和把握这个阈值。
可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大学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当到了大三大四体育课结束时,科学体育锻炼应当能够深深地植入到每个学生的理念中,成为他们自主体育运动锻炼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身体素质既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又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依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几点误区及建议
作者认为,面对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审视和改革,而把握改革的方向需要重点澄清以下几个误区。
(一)体育锻炼与健康能否划等号
目前,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影响,并未把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与健康联系,即使在目标中设立了“为学生健康服务”这一条,但在评价手段中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健康并未在实施过程中有所落实,“健康”成了口号。
此外,大学生身体素质差是一个整体的宏观概念,反映在个体上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体育课上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坚持“有量有度,有规有律,有节有禁,适合自己,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应气候,适应环境,安全有序”的原则。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更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健身的意识。
(二)体育与生活是否互无关联的两码事
体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人类努力拣回业已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的重要素质如力度和灵性的文化活动。因此,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只是一个宏观的统计,更为真实的是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各不相同。从这一点上说,大学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将体育融入生活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大三、大四就没有设置体育课程,这就使一些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其实,就算开设了体育课程,也是一周一节到两节,要达到锻炼的目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而将其落实在行动上,则“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三)体育教学被认为仅仅是体育课内的事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从学生自发地游戏、郊游,到正式运动项目及其比赛,凡是能用于身心锻炼与娱乐的体育手段,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既可以在校园内,又可以在校园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既可以在操场,也可以在教室;即可以在公共体育场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快速发展。
体育锻炼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校园走向社会,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所在。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四、结论
(一)目前大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持续下滑,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二)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是对运动负荷的把握,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预期效果,过大则容易对学生体质造成伤害。
(三)高校体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体育锻炼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校园走向社会,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自我锻炼 培养
一、自我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种用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一个过程,它所重视的是人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等几个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很多得教育工作者们在广阔的教育殿堂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体育教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是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能够搞好其他学科的一种基础和保证。我国的素质教育模式提出后,使得广大的教育教师们在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思维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原则上指出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技巧,从而有效的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二、高职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及习惯的现状
所谓的习惯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它不需要任何的意志为转移,不需要任何的监督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但是对于学生们所参锻炼的时间做出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每天进行锻炼的时间都不能够达到半小时,甚至于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本不锻炼的。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学生都是喜欢锻炼的,但是很多学生在投入到锻炼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或者说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到哪去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学生们普遍表示在校期间由于课间活动的实行,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的安排,使得学生们在校的体育锻炼基本得到了保障,并且有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但是在校外出于各种原因学生的锻炼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目的性不是很明确,严重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即使参加了锻炼也属于被动的运动。
三、如何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
(一)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体育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体育的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体育运动培养人才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性进行明确,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使得学生将未来的体育事业与自身的意志品质和体育锻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情感,培养了自身运动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体育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进行掌握,在日后的锻炼当中,能够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对相关的体育方法和知识进行学习,有效的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制定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计划,坚持并持久的进行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得锻炼成为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掌握
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和锻炼都是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不能够运用科学而有效的锻炼方法,不仅不会起到任何锻炼的效果,同时还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只有通过采用科学而又合理的锻炼方法,才能够达到有效的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的锻炼基本方法和原则教授给学生们。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人体的结构和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不同功能,对身体锻炼的规律特点和相应的卫生常识介绍清楚,以及体育锻炼是怎样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功能等方面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三)教师应当努力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掌握和养成自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特别的培养学生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对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以及运动的强度和动作的自我纠正能力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改正,使得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锻炼,身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为他们今后进行终身体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使得学生们能够终身受益。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学校的学生们良好自我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够形成的。因此,高职体育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们养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逐步的培养出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耐来的坚强品质,为学生们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金莉.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7)
[2]谢剑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成才之路,2009(15)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有计划地、长时间坚持进行正确的身体锻炼。对于中学生要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要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
所谓的习惯就是指学生不在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进行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体育教育就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健身计划》要求无论哪个阶段的哪所学校都要全面的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提高技能的热情,同时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一、简析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一些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是让学生练习体育的基本技能,而对于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则有些不太注重。其实,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不端正,又对体育锻炼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又怎么会真正的掌握那些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呢?无法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无从谈起身体素质的提高了。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到学生对于锻炼习惯的养成。正好相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和端正的态度,就会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参与练习。这样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也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思考,对其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健康水平以及民族的兴盛,保证学生能够富有活力和朝气,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格品质,推动学生养成独立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不是说所有的活动都算是体育活动,也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都能提高身体的素质。不懂得正确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很有可能损害自身的身体健康。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原理和知识的锻炼才是正确的、有益于身体成长的锻炼。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其具体做法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体中各种器官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个人卫生常识,了解及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传授给学生。然后在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科学的、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方案和程序,懂得进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锻炼手段和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的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加强学生进行良好锻炼的习惯性训练。让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习惯,拥有长时间坚持锻炼的意志和毅力。而体育锻炼意志和毅力的来源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进行。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严格的要求学生,准确的、规范的进行体育训练。积极引导学生经过体育课堂的学习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严密的、科学的、适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争取在每一堂体育教学中都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项目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动作要领和练习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全部过程和整体结构。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反复进行训练。教师要做到勤督促,常检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锻炼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体育学习中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发挥好两个教学因素,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体育示范环节,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直接效仿的良好榜样。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自己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科学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规范自己的动作示范,加强对学生方式方法的指导。正确在体育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科学性锻炼身体的过程,从而体验到进行科学锻炼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和暗示学生在生活中也要重视身体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