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意义

1.引言

积极情绪是指与个体需求的满足相联系、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个体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帮助大学生建设持久的个体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心理弹性,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其应对不利状况和负面情绪的技能。随着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积极情绪与大学生的活动密切相关,当大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积极地情绪,反之,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人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高兴、兴奋、喜悦、满足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积极情绪与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现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也更加透彻,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大学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全球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积极地心理情绪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压能力,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的校门,面对大学里新鲜的事物和全新的环境,难免会感觉到一定的压力。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惯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降低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知识记忆过程中的出错几率。

3.2积极情绪有利于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消除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大学里要懂得为人处世,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以及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在不断上升,此外,大学的课程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不断聚集,导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长期被消极情绪所围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烦躁、郁闷的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工作和学习,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学生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一种相对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情绪,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3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也在逐渐提高,当代人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随时面临着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使大学生以积极地心态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发展。随着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学生会以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随之提高。

4.发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促进作用的途径

4.1丰富教学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设置心理专业课程的形式,要通过丰富的形式诱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教师应该将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密切的结合起来。比如,在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讲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2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任何突发状况都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时刻向学生传递积极地情绪;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情绪,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结论

大学生这一群体心理发展还未成熟,对自我的认知状态有一定差异,很可能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处于矛盾状态也就导致不能合理的对他人、环境有所认识,也就导致人际关系糟糕,不知如何处理。所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丰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幸福感,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军,王燕菲,禹玉兰.积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年5期.

[2]张晨亮.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和个人资源的影响分析.新校园(学习),2013年1期.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第2篇

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29―01

幼儿期良好的身体素质重要,健康的心理更重要。我通过在幼儿园的多年工作经验,就幼儿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就幼儿期各阶段成长的影响条件作简要分析,提出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形成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3~6岁学前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此间,由于其心理上的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幼儿教育的素质化,是幼教工作和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任务。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小康的附带效应。物质文明本来是好事,但对幼儿教育来说却有它消极的一面。现在小康之家丰衣足食,更有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家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认为只要有钱就行了。

(二)隔代教养的片面结果。幼儿家长正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时候,他们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代管。而祖辈更溺爱第三代,往往对孙子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护,而忽视与其心理、情感的交流。

(三)独生子女的普遍封闭。独生子女由于缺少游戏伙伴,同龄交往经历偏少,回家后也只有电视陪伴,造成部分幼儿性格孤僻。他们到幼儿园也表现得极其胆小内向,不知道与同伴互动,缺乏合作精神。

(四)家长期望值过高。现代社会的高学历趋向使很多家长不能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压之下孩子一进家门就得埋头学习,出家门就像解放了,到幼儿园后难免任性放纵。

三、实施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新入园的幼儿,他们往往会因“自理能力差,对亲人的依恋心理、未适应集体生活规则”等等原因而产生不安全感,表现为经常哭闹,情绪容易受到其他幼儿的影响。这时我就会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和关心,使幼儿把对家长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摆脱焦虑心理,让其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对那些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幼儿,表扬鼓励多指责少,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对淘气的幼儿,闯祸时,我会克服自身言行的随意性,改变以往从成人角度处理问题的做法,对他们多一些宽容、鼓励和理解。

(二)以身作则,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儿童为本的概念和意识,要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幼儿。这样幼儿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宽松、和谐。

(三)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学会友好交往

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幼儿间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这往往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交流感情,帮助幼儿学会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让幼儿学会轮流、互换、谦让等。引导他们有效地处理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组织合作活动,让幼儿感受合作的乐趣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始终贯穿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内容。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也能发挥增效作用。通过游戏,可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五)让幼儿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取自信

我们不难发现, 活动中常常是一些优秀的幼儿唱主角, 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而一些幼儿只能沉默寡言。其实, 每一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 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地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 经常给幼儿表达积极的语言,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生 健康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117-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能接受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这对他们将来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以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因为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造就于国家未来的建设。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导致逆反心理,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倾情投入。

作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有辅导学生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的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供指导

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

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

当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三、及时调治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第4篇

父母们以为只要孩子身体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错误的意识。健康包括很多,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现在有不少家庭和幼儿园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轻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幼儿的物质生活,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的家庭对孩子在情感上过分溺爱,在生活上过分包办,在管教上过分严格或放纵,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孩子任性骄,缺乏自主、自立、自理,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一、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现在不少幼儿园和家长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微量元素、血色素等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在幼儿园学了哪些知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在平日的工作中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聪明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予更多的机会与表扬,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而且非常吝啬表扬的话语。影响了这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产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在进餐时老师经常批评、吓唬、斥责幼儿,老师想改变幼儿不良的进餐习惯,让幼儿快点吃饭不挑食不剩饭,可是,孩子的情绪低落,边吃食物边流泪,殊不知消极情绪状态是食物在人体内造成消化障碍,这就给幼儿造成了伤害。有时家长以恐吓的方式提醒幼儿不要接近危险场所,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融入集体、悦纳自我这样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2、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例如:在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大学生受不了来自家庭、社会、舆论的压力而自杀的现象。又如前段时间在电视中看到这样一个节目:湖南的一个大学生在假期回家时开车外出撞到一个外来打工妹,在这种紧急状况下他没有采取救援措施,而是下车用刀捅死了被撞的人,使她至死。心理专家分析了他的心理状况:这个大学生认为把受害者弄死就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人的生命的可贵,没有考虑她的家人对她的情感和需要,也没有考虑自己父母的感受及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不会去考虑别人的立场和感受。目前这种自私自利的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很关键的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就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但值得一提的是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身体状况、智力开发已被家庭、社会、教育机构非常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没有得到与前者同等的重视。我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有下面几个因素:

1、来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便利快捷,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片逐渐成为他们的钟爱。流氓兔、流氓猪这些不雅之词也成了他们的流行用语。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也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甚至有的孩子学着《灰太狼和喜洋洋》中的情节把别的小朋友用火烧。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尤其喜欢学习动画片里的语言和动作。所以,这些对于身心稚嫩、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影响力。

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89

前些日和女儿在家,宝贝女儿拿着她母亲给她推荐的书在沙发上看书,由于刚刚六岁,还有一些字不认识,不时地问笔者这个父亲――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难得的假期可以陪伴她,笔者没有打开电视怕打破这份自然。于是从书房里拿出一本书看了起来,作者是邹斌先生,书名为《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于是乎父女二人跟书本较上了劲。女儿秋后就小学一年级了,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母亲或父亲,可能他们身上有更多的爱和欣赏。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心理健康不仅仅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还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授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前不久,海南一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件在新闻媒体上炒得沸沸洋洋,笔者想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可以做出如此下流的行径来(校长也是从普通教师提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百科首页解释到: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

中国全民健康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健康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外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勇于进取,勤奋向上;开朗的性格,自我悦纳,坦荡的胸怀;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的性格,轻松愉悦的心境,善于自解,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善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备比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心理状态要稳定。还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研究数据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会直接受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心理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也进而会让学生的心情如沐春风,阳光灿烂。而教师如果自身的情绪很紧张烦躁忧郁,就会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不安,如坐针毡的感觉。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应的教育行为常常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和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如何提高教师情绪调控的心理素养,笔者认为:第一,要有平常心,理性地看待一切。第二,要有责任心,体验教育中的乐趣。第三,要有敬业心,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人格塑造的心理素养,有爱心爱学生的教师最快乐。我们把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对待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的态度体验称为教学情绪。研究证实,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就在于对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估,从而会产生否定或者肯定的情绪(积极抑或消极的情绪)。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境对认知的影响。心境对认知的影响是弥散性的。好的心境能够带来积极的记忆和联想。那些不高的心境则会令认知变得消极。

认知心理学家鲍威尔运用心境的不同揭示方式研究相对更抽象的加工模型,他发现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刺激在编码中更为突出,并在编码中得到更好的组织并且心境能够成为回忆的因素。当特定的心境重复出现在回忆中,材料在这样的心境下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忆。这些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作出与心境和谐一致的判断并记住与心境和谐一致的材料。最后以与心境相一致的方式采取行为。通常学生会从教师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也会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发自己的进取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好学生,以及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她)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产生疾病和缺陷,并且还应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十分完好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笔者想前面提到的那位校长应该不是健康的人。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如果你对着它笑,那么它也就会对着你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以灰色的眼光看待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让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换一种不同的的心态,那么眼睛看到的世界也就会完全焕然一新。非常感谢邹斌先生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学习、认清自我,引导我们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