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经济发展

消费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经济发展

消费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地位与作用

我们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物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每个人都需要公共物品;第二类是私人物品,既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第三类是混合物品,就是既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也有一定的私人物品特性。由此分析,消费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形式:公共消费、私人消费、混合消费。

大多数的体育消费应该属于混合物品。全国健康就是公共物品,但个人参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消费又属于私人用品。由此可见,体育消费不仅国家、政府有这方面的需求,居民自身方面也有需求。

从本质上讲,体育消费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那么,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近年来,体育消费品在中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农村地区相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合乎规律的变化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推动力的体现。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2000年~2005的五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己从672元增加到1688元,年平均增长2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2002年~2007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20,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20%。这些都说明了体育市场发展的潜力。

二、“标准结构”与中国体育消费潜力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和霍利斯·钱纳里等人在研究经济结构问题时,揭示了消费率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联系,即“标准结构”。运用这个成果来分析居民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消费行为特征,对研究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的能力是有借鉴帮助作用的。

这个“标准结构”反映人均GNP从100美元以下上升到1000美元以上(均按1964年美元统计,下同)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1)在人均GNP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2)在人均GNP增长到1000美元以上后,储蓄率、总消费率就大体稳定下来。(3)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即在较低收入阶段,消费率下降得较快;在较高收入阶段,消费率的下降开始放慢。在人均GNP200美元后,储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速度比人均GNP200美元之前变慢了。

中国居民消费率较之“标准结构”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点上。在同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中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中国总消费率低(这意味着储蓄率、投资率高),但不是因为储蓄挤掉了政府消费,而是因为挤掉了居民消费。“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在各收入基准点上平缓下降,没有反复;而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则有较大的波动。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随着GDP的增长而提高,这对未来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是大有帮助的。只要能够推出受居民欢迎的体育消费项目,体育产业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至少在消费能力上是可能的。

三、起飞理论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理论(也称“起飞”理论)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比较成熟和自成体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对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目前应该尚处在“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向“起飞阶段”过渡的阶段,但在局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己经达到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这是由当地的GDP产值所决定的。

消费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州辖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 2203个村民小组。至XX年底,农业户131850户,农业人口609395人,劳动力375981个,外出劳动力12264个。全州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777.4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9.2845万亩;园地 39.7257万亩;林地297.5659万亩;草地2.66万亩;水面6.8294万亩;其他301.4265万亩。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农村落实了,进行了各项改革。近年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XX年我州全面兑现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橡胶良种苗木、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补助,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特别是茶叶和橡胶价格飙升,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072.75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 159013.56万元,占总收入55.98%;总费用125186.49万元,占总收入的 44.07%,增8.84%;净收入总额 158886.26万元,占总收入55.93%,增15.48%;农民人均纯收入 2727元,比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粮食总产量3.2万吨、干胶产量21.8万吨、茶叶2.5万吨、食糖97万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盖起了豪华的楼房,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车子。农民户均拥有1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户,村民喜气和知足溢于言表,以前狭窄的路面,也经过挖动慢慢扩宽,到处闪烁着繁荣与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理财观念,一些农民产生了“小富即安”乱消费、奢侈浪费讲排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的村民利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机大摆宴席、大吃大喝,花费大量钱财铺张比阔气,有的村民不求实用图虚荣,花不该花的钱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如有的山区的农民,由于村寨的道路基础设施还没有配套,就买了轿车,结果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寄存在山下,花费了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多大用处;有的村民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让他们任意乱花钱、逃学旷课、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惹事生非。不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开始出现一些。群众面对突然增加的巨额财富,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科学、合理消费意识及理财知识,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消费上“低收入、高消费”、“请客送礼”、“寅吃卯粮” 的现象,进入消费的误区。但从总体来看,我州农村经济处在一个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全州恩格尔系数为0.45),大多数农民都是刚刚走出节衣缩食的困境,绝大多数的农民手里有了钱以后,都是用于添置各类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条件,消费是理性的,是符合农村及农民现状的。

二、全州农村、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情况

**是一个农业州,农村(含农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全州农村人口(不含农场)人均经济作物面积约5亩,其中,橡胶和茶叶面积超过2/3,传统支柱产业胶、粮、糖、茶仍是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的收入也来自第一产业。

消费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能源正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的能源勘探水平相对不高、利用效率较低,加上相关产业对能源资源的不断索取,长期处于能源高度紧张状态。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相关规律特征,并针对能源发展现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能源消费现状

1.1经济增长进一步带动能源消费

十多年来,中国伴随经济飞速增长的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呈线性增长。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一方面表明过去十多年中国工业化发展迅猛,现在重化工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产业逐渐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说明能源的贡献度高,能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1.2经济增长引起人均能源消费量发生巨变

每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的稳定值很大程度上与该国所采用的能源消费模式有关[1]。目前,各国的能源消费可分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节能型三种。在今后一定阶段内,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所致。以电力资源消耗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电力建设的强劲,致使装机容量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经济强劲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从1994年开始,中国经济实施严厉的宏观调控,GDP增速迅速下降,电力需求增速放缓,全国电力供需达到平衡[2]。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举办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经济发展迅速,电力工业也厚积薄发,不仅仅只是规模扩大,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费也都更为绿色。2019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19亿kW,其中火电11.4亿kW,占比大幅下降,仅占60%。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发展,2004年仅74万kW,2019年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亿kW,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9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1.86亿kW,新增装机容量已连续数年全球第一[3]。中国已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电已从百年前的奢侈品,成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伴侣,使生活变得更清洁、更智慧、更美好。

2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遇到的问题

2.1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及高收入国家的10%。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特征较为明显。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9.58%,虽然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率。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约为东部地区的一半,农村尚有部分人口将在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部分地区仍在生产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广大农村地区仍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能源,消费总量超过2.5亿tce。每百人汽车拥有量还不到20辆,在全球的排名在130名以后。2018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kWh,同比增长8.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国全口径发电量69940亿kWh,同比增长8.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但就人均看,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

2.2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增长质量有待提升

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在2003~2011年期间年均增长率10%左右,2012年以来在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也依然保持着6%~7%的中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冲突。过去的发展大多靠着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增长,也因此出现了雾霾等环境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已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增长质量。

2.3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待缩小

区域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城乡发展差异化,东中西部发展的差距、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各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有的省份甚至达到了三倍之多,东部的人均GDP接近中西部之和。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原因,有历史的、地理的,也有科技投入、人力资本等诸多因素。科技投入方面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优势,2017年中国的科研规模指数居于世界第2位[5],但国内东西部差异很严重,如由于重点高校分布的不同,高水平成果产出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高水平院校较多的东部省份,而中西部仅湖北、四川、陕西三省排名相对靠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待缩小。

3对策建议

3.1充分认识中国未来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正处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相对最为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走向工业化的初始阶段,都有一个高耗能发展阶段[6]。中国的工业化是十几亿人的工业化,不可能在短期内跨越工业化阶段与重工业化阶段,因此过去几十年出现的高耗能时期是历史的必然。针对能源问题,我们必须将未来需求估计得更充分、更严峻[7]。短期中,我们应着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针对能源问题,我们应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开发可替代能源,通过扩大能源的供给来源,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的质量与效益[8]。

3.2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能源配置的功能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很好地表明商品的稀缺程度,从而使能源资源自动流向效益高的领域,通过促使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来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9]。我国应该逐步将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能源价格的市场定价,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结构对能源效率有促进作用。以珠三角为例,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在珠三角地区所占比重不断攀升,能源密集型产业被淘汰或转移其他地区。此外,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特征明显,出口占比较高,虽然随着传统产业的转移,出口产品中制造业的中高端产品比例不断上升,但是珠三角地区主要承担劳动密集投入的生产环节,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主要依靠劳动投入,资本和能源的投入相对较少[10]。今年是中国“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格局,东北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发展更快的“外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西部经济发展乏力,目前仅有成都、重庆、西安三市在国内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东部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尤其是长三角等地区呈现人才集聚效应,国家提出的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正当其时,各地应利用好市场机制,有效地提升能源、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3.3加强能源技术储备,完善能源结构

我们必须挑选有良好经济效益与广阔发展前景的科技创新作为能源技术储备。比如发展和抽水储能相结合的波浪能、潮汐能发电站,发展廉价而高效的储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开发石油的一些补充和替代能源技术[11],扩大我国能源技术储备、丰富能源的构成格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源发电问题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西部山区,输电条件相对恶劣,电线搭建比较困难,成本较高,需要考虑新的供能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系统。现阶段已有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如光伏、风力发电等受气候影响较大,电能质量不稳定,无法完全实现离网输变电。因此,需要完善储能设备,如超级电容、新型蓄电池、相变储能等,能够稳定满足用户的需求。

3.4完善具有统筹与前瞻性的能源战略

我们应该正视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不同区域之间产生的差异。东部地区应加大对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在新能源的推广方面应该提出新的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使用成本,鼓励能源消费的多元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协调发展[12]。中西部地区应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源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全局,不断完善全国能源规划、研发、示范等工作的统一协调是能源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能源战略研究,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13]。

消费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消费;农村经济;收入

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是农村经济中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多年来,如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农村经济两个重要方面之一的农民消费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本来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投资与消费在方式和结构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或失衡。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质量不高、消费环境较差的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消费现状分析

1、生产费用支出有较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投入是产出的基础,农民收入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客观上要求有生产投入的相应增长来支撑。据调查,农民的支出中有50%以上用于生产性支出,生产费用的增加无疑是件好事,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起极大的关注,真正关心农民,为广大农民的利益着想。

2、人情消费居高不下。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正常消费支出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但农民每年用于人情送礼的支出却连年增长,居高不下。在当前农村,农民之间的人情往来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在旧的人情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和驱动下,农民送礼出手越来越大方。据调查分析,当前农民的人情消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人情消费的频率越来越高,送礼的名目越来越多,农民一年的送礼次数少则四、五次,多则十几次;二是人情消费的价格越来越高,送一次礼金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上千元;三是部分农民本来生活就比较困难,为了不得罪亲朋好友不是量力而行,而是置自己的实际情况于不顾,不惜借债送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沉重负担。

3、教育费用支出使农民子女上学望而却步。近年来,虽然教育费用支出实行了“一费制”,但是一个子女从上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粗略计算少则五万元,多则十几万元以上,农民收入来源有限,要想子女上到大学毕业,费用已成天文数字,许多家庭的子女只有辍学,过早地去打工来维持生活,这使得农民文化素质不得不令人担忧。今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定要靠科学,而受经费制约的辍学现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体而言,我国农民消费水平仍较低,农民除购买生产资料、人情费和盖房子外,日常生活大都紧衣缩食,维持低水平的生活。农民消费倾向弱,储蓄倾向强。储蓄仍是当前农民处理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造成目前的这种消费状况,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因此,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刺激农民的消费。

二、提高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措施

1、加强职业教育,科技兴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村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不能有效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做好四方面努力:一是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改变那种按照固定岗位培养就业人员的传统观念,明确我们办学的宗旨就是培养新型农民,让学生掌握到农村创业致富的本领。通过努力,让新一代农民成为推广先进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劳动致富的生力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将职业学校办成技术服务的中心。要在学校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成立技术咨询服务队,认真推广技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开发。做到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对科技示范户定期组织技术指导,或实行技术承包,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丰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要充分了解国内、国际农业科技新进展,广泛收集信息,尽可能地在学校里面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进行试验。在当前新技术不断产生的形势下,职业学校要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吸取、传播、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基地;三是统筹规划。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系,落实责任制,建立领导在职业学校兼职制度。要统筹研究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招生办法、毕业生安排原则、经费筹措渠道等重大问题,特别要定期对企业、乡镇、村庄和农户的文化科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类齐全,稳定与急需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2、加大政府投资,政策兴农。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又缺乏长期的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国家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这样既方便广大农民出行,也有利于物资流通。二是国家应加大水利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特别需要关注农村水源建设。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位越来越深,农村的水源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三是要加强电讯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电视网络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普及工作。另外,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增收和刺激农民消费的一剂良方。国家应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做好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适当鼓励比较富裕的、条件好的、外出打工的农村居民进入有容纳能力的城镇居住,做好城镇住宅规划,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政府要在住房、教育、看病、就业等环节上对进城农民采取优惠政策,使他们来得起、住得上、能发展。

3、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创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要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要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刺激农民的消费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推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敏娜.农民消费者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及企业营销对策[J].内江科技,2006,6。

消费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稳中略快的态势。从需求层面看,得益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强劲增长。2007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外贸出口总

值同比增长26.5%。

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仍然失衡。前3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了41.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介绍说,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为80%左右。当前,中国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目前,中国的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消费不旺及由消费所决定的内需不足,有着特殊和复杂的原因。

首先,内需特别是消费不足很大程度上由中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足引发,因为收入决定消费。其次,政府财政收入虽逐年增多,但多用于行政事业开支和生产性投资而非拉动需求。另外,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使得人们远期消费支出增加,而不愿增加当前消费。

专家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展中国家有抑制消费、鼓励投资的倾向,这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但是,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和出口,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逐渐提高消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矛盾,必须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其中,首要的是实行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坚决抑制不合理的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另外,还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影响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