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的控制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汉大学财务部,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得到大幅提高,高校原有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用新的背景和形势。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上仍存在众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以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和方法为方向,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高校改革;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7-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成效。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在内的一个共识。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开展日常办学业务的过程中因资金运转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的管理对高校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但是随着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旧体制下高校的财务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更应该在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保证高校平稳转变,健康发展。
2.相关文献综述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学者们从目前高校体制的弊端出发,提出了高校体制改革的对策。张樵(2011)认为高校改革中应加大高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干预程度。朱维究和刘永林(2014)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分权,其重要实施途径是政府监管、大学治理和社会参与,教育法治则是重要保障。提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应从集权走向分权、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大学放权的建议。吴筠(2014)认为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大学行政化和官僚化严重、评价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并强调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公办与民办、社会与高校、校长与教授、高校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张琳琳(2014)则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探析。她认为建立以学术自治与共同参与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应当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可以看出,去行政化、增强高校自主权利和自治程度、提高社会参与度是学者们公认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而在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学者们都认识到了目前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李婷(2014)认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增加高校内部财务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并要注意识别风险及控制风险。薛武昭和罗奡天(2013)从财务风险防范的角度,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林立学(2013)从外部环境作用和高校本身存在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虽然学者们对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很少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的要求,有的甚至还在旧有的高校会计制度框架下进行分析,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况。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财务风险控制就很有必要。
3.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摸索中,高校体制改革都是以去行政化、提高高校自主权为特征和方向的,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仍是采用旧的方法,行政化思维和做法很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负债规模大
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相应的,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至许多学校开始购买土地,建设新的校区。高校的建设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在总量上确实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远远跟不上高校的投入增长速度,而学费收入的增长空间又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学校扩张的压力,高校开始大幅向银行贷款。这导致很多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有的高校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80%以上,负债水平大大超过了高校偿还的能力。
(2)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实务水平有限。受旧体制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要求不高,存在着“财务会计谁都能干”的思想,对财会人员的任免、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新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不断出现,部分高校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二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一直以来,高校财务管理都是参照事业单位的标准,财会人员都是以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认为一切风险有国家在背后承担,所以往往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的挖掘和对财务风险的评估、管理。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有效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理念有待完善和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不足。首先,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财会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财会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大大弱化了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功能,为财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另一个表现是高校财务监管缺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高层财务行为的有效制约。现如今高校的内部经济独立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建立。一些高校领导风险责任意识不强,独断专行,滥用资金,甚至对资金进行贪污挪用,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4)预算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预算是由财务处根据各单位、部门收支计划,提出建议方案,经最高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目前这种预算体制对年度内预算的计划性比较强,但对中长期的规划考虑的不足,忽视了长期的效益。同时,很多高校编制了财务预算后,但并不重视预算的执行。盲目上马一些学校扩张、翻新工程,对一些工程缺乏可行性论证,造成对资金严重浪费,使得决算大大超出预算。
4.新形势下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上、制度上还沿袭着旧体制的做法。这已严重不符当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上,高校应改变过去那种基于事业单位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重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而应转变为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和方法。
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着手。因此,这里也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提出建议。
(1)事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
事前是指事物发生以前。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前的有效预防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转变财务风险的观念。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财务工作人员,都应该重视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从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而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的视角来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其次要加强高校财会队伍的建设。重视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一支具有积极进取、高效精干的财务专业队伍。不仅要有过硬的实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积极的进取精神。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的设立岗位,实现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限制领导的财务权力,严格财务流程,防止高层财务犯罪;科学的编制财务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资金能力的情况,考虑未来长远的情况。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在事前对高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而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提前防范。最后,高校还应当积拓展资金来源。积极寻求校友、社会捐赠,积极产学结合,通过参与企业获得收入。
(2)事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事中是指事物发生之时。对于高校财务风险来说,事中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财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会计规章、法律法规进行工作,严格遵守事先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并积极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追踪,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以有效对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指导建议。各部门则应当按照预算的标准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应进行科学考量,按照规定和流程,对预算进行改变。
(3)事后对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结果和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事后是指事物发生之后。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后的工作主要是对事前和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估体系,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某一阶段的财务工作进行评估。这种分析和总结,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或重要决策提供建议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凭此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语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高校独立的法人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也在不断加强。传统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高校需要识别旧有体制下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改进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樵.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6).
[2] 朱维究,刘永林.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01).
[3] 吴筠.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导向.2014(03).
[4] 张琳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4(01).
[5] 李婷.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01).
[6] 薛武昭,罗奡天.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3(03).
【关键字】并购 可行性分析 财务控制 风险管理
一、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对外并购发展现状
在过去十年当中,中国金融服务类企业对外并购的数额有着相当明显的波动。在200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近十年来的顶峰――当年共发生了11笔对外并购,总价值超过120亿美元,其中包括四笔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并购。在2008年和2009年前三季度,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并购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我过金融服务类企业的对外并购脚步也相应放缓,两个期间内均只有4笔并购协议达成,总价值均不足20亿美元。
从并购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中小型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所处地点具有高度的市场潜力,并且拥有成熟的现有或潜在客户群体。国内金融服务类企业之所以选择这些公司进行并购,除了希望能够获得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经过考验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并购当地企业作为进入区域新兴市场的一种手段。而在某些特定市场,如日本市场,由于当地法规和企业文化差异的限制,中国金融服务业企业对于并购的热情则不是太高。
从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经验来看,得到的主要教训有以下三点:1.中国金融机构在做好对交易价值的评估的同时,也应注意是否有对外合作的机会。2.并购企业应该执行更严格的审查程序,并采用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来降低交易不能完成的风险。3.与国际行业龙头企业相比,国内的金融服务企业应该加快自己的全球化脚步,并且对于产品创新加大投资。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投行巨头纷纷倒下,整个市场呈现一派萧条气象;然而,正是这样的危机为我国金融服务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首先,由于我国特有的金融监管机制,我国金融服务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复苏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有能力在未来短期内寻求新一轮的并购机会;其次,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新兴市场的金融企业虽然濒临破产,但其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及管理经验却依然是我国企业所急需的,因此,以这类企业作为并购目标是我国金融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然而,众多过去不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对并购进行良好的财务控制及风险管理,那么并购失败的代价也会相当惨重。
二、财务控制及风险管理在并购可行性分析中发挥的作用
在并购交易开始之前,并购企业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在一些案例中,目标企业在与并购企业进行接触后,同样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评估,以确定应对并购的策略。
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并购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预测并购对于企业经营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确定合理的并购对价。就第一条而言,并购企业需要对于目标企业3年(甚至5年或更长)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的审阅与评估,并且分析目标企业与自己在会计政策上的差异以及是否可以对接。财务报表审阅的焦点在于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负债分析。就盈利能力分析而言,并购企业需要确定的问题主要是目标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是否在并购后会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以及并购后所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抵消此类影响。而负债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目标企业的负债构成,分析目标企业的负债是否会拖累并购后新企业集团的整体运营能力。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尤其是我国的金融服务类企业,对外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同时打开进入新市场的通道。因此,在企业内部消化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我国企业都会选择那些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冲击,但是拥有优秀无形资产(如客户、技术及管理团队、品牌认知)的境外企业进行并购。在这类并购中,并购可行性分析的重点并不在于并购后合并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而是确保在接受目标企业不良资产后,不会因此而陷入债务危机,同时还要确定目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以确定合理的交易对价。
在可行性分析中,并购企业用来进行财务控制的主要工具是净现值(NPV)以及现金流预测(cash flow prediction)。并购企业先运用现金流预测法来取得并购后企业预期能够的到的现金收益,然后将此收益通过基于固定折现率的方法折现并与并购交易的对价相比较,从而分析交易是否对企业有积极影响。然而,对于现形势下的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来说,并购交易并不一定能带来现金流入的收益,相反,由于目标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营状况不善,很可能使集团企业的净现金流入降低。此时并购企业应着重分析这样的降低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根本效益,以及合理预测并购后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是否能够弥补并购后带来的效益下降。
三、总结
在国际金融海啸尚未完全过去的今天,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由于独特的内外部环境,我国企业在危机中保存了大部分实力,同时也有能力通过海外并购走上全球化的道路。然而,由于增长的紧迫性以及并购时间压力等因素的限制,我国金融服务类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降低因为疏忽所带来的损失,使自己真正迈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芙蓉.国际金融并购风云与趋势[J].中国金融.2007,(23).
[2]宋宏.金融改革:建立跨国并购中的金融支持机构[J].学术界.2008,(1).
[3] 张琰,崔瑛.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探析[J].全国商情.2006(5)
[4]宾建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发展方略[J].调研世界.2008,(5).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新金融首先,起源的财务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上世纪的几十年里世界的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市场环境不是很稳定金融浪潮经常发生,所以金融管理和风险控制理论应运而生,繁荣的经济市场现状为金融理论的形成做出了良好的铺垫。电脑技术的普及为这种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技术的支持。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的世界经济环境也在发生改变: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一体化成,并且日益完善,无论哪个国家经济想要发展都要收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固定汇率的声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系统下降。从那时起,公司和个人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汇率风险。
一、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A)财务风险的定义。指的的是这种结果的不稳定性,在以后的时间段受到影响的不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关心的是损失的大小。(B)分类的财务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种类别:根据根的分工可以分为,包括静态的财务风险和动态金融风险。静态的财务风险,在符合大数定律,可以进行有规律的预测从而抵抗风险。动态财务风险是指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发生的概率,而每一次的风险的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预测的难度系数很大。
二、理论基础的财务风险管理
在当今的金融经济市场浪潮中,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引起了政府和相关学术人士的日益关注。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论基础:现阶段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因此风险管理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现实的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真正的市场上有各种税收。这些税收将影响公司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假设米勒和莫迪利亚尼理论的现实的经济形势是不恰当的。其次,现实的市场,有交易成本。最后,在真正的市场中,金融参与者是不可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因此,金融风险管理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三,金融风险管理过程
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大约需要建立目标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和处置三个步骤:(A)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财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控制和准备处置程序,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以确保稳健的货币资金筹集和运营进行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B)财务风险的评估。包括识别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测量,在各方面的工具选择各种处置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以评估财务风险评价。(1)风险识别。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的分类和实施一个全面的分析潜力,显著各种风险,利用各种方法的财务风险识别。。(2)财务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根据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选择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最佳组合,并建议金融风险管理。这是最重要的阶段的财务风险评价。(3)财务风险控制和处置。他主要是两种方法构成(a)控制法,手段之前发生的损失,实施各种控制工具,努力消除所有的风险,并降低财务风险因素,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b)财政法。指金融工具的使用导致的金融风险事件的损失给予及时的补偿已经发生的损失,并尽快的方式来促进恢复。
四、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近几年,在具体的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金融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给金融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控制支持。投资者是理性的,在一定的风险限度以内投资者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金融资产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与价格变化无关,且收益率遵循正态分布。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物理学的兴起。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从其他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有些特殊的金融现象是传统的理论无法诠释的。
五、小结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金融市场是一个线性系统的“平衡”。在这个系统中,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做出投资决策的理性预期,及时的响应线性表中的信息。不管金融市场价格的在将来怎样的波动,资产报酬率,应遵循正态分布。然而,新的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体系是繁琐的非线性系统,它有一个“平衡”。同时并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他们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面对本身的状态,往往会“反应过度”和“缺乏反应”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怎样改善现阶段的管理工具和理论的完善,特别是如何引入非线性科学,以及行为金融学在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以便更符合心理行为的财务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特点,并且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都是在以后的将来我们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 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重要作用;发展空间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相互作用的,企业资金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分工和企业职能的发挥,而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资本融通和现金流量的制约,因此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合理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一、内部控制理论及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理论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单位的员工通过内部控制对其行为上进行规范和约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生产,并且通过落实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政策来保障资产的安全运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险,管理层的人员在面对各种信息时要进行筛选从而使真实可靠的信息在企业中流通,而且有效利用企业的财产需要具体的制度和程序的保证,这些情况都是企业控制理论的具体内容。内部控制按照不同的划分有不同的种类,在内部控制中起着基础作用,并且主要针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和财务信息进行控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而对企业资金及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管理的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2.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缺乏会导致企业在很多方面都会出现问题,比如说会计造假行为严重,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这些虚假的会计帐簿主要是会计人员伪造的,他们通过各种不真实的形式来掩盖真实的企业效益;有些时候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或者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也会导致财务信息背离真实的情况,这些失真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成本费用核算、税金核算和经营成果核算等方面,因此这些财务管理的不足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措施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其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会计人员可以运用必要的手段来使财务信息合理化,为了使查询相关的信息更加方便,可以使用专门的用户口令,这样可以完善系统的准入许可制度,也可以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入侵数据系统盗取信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及时处理一些错误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的经营信息,而且还能实现单位员工间的信息共享,这种高效率的管理制度可以优化工作人员的行业行为并且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主要是针对企业中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可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内部牵制制度的效益并且能够规范财务活动,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安全和真实。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问题出现后再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补救,这样的控制效果较差并且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因此企业在管理方面要加强过程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事故的严重性。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更好地实施企业的计划
对一些不符合经营计划的生产活动要进行有效地调节,这样才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单位的工作人员发现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计划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的计划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计划的科学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外界的竞争和社会的需求都是很重要的外部环境,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团队的配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完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并且可以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不同监管部门的具体责任,并且要认真分析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仔细分析各种外来因素,并且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这样才能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一些财务信息要确保其准确性,这些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公司在治理方面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理念,使企业的结构符合现代化的需求。
3.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步骤
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既需要预测、决算和预算,也需要适当的控制,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控制既要保证外部的竞争优势,又要对具体规范的落实进行管理。有效的财务控制需要进行方向引导,还需要依据和完善措施,因此企业可以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控制体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预算和决策的作用,使财务控制有更好的实施基础。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在处理财务的相关业务时要加强不同部门的制约,还要做好核查工作,最后要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制定好的管理目标得到有效的实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中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针对具体的管理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万玉.浅谈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J].时代金融,2012(21):54-56.
[2]郝一洁.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在小微型企业的应用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12-15.
[3]王棣华.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3):71-73.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对策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被教育部提出以后,我国高校开始走上扩招之路,高等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顺应了时展的形势,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我国公办高校法人的资格,给予其办学自主权,相应地,我国公办高校也承担了对等的民事责任。筹资方式的日趋多元化,使公办高校自筹资本占总办学资本的比例更高,改革以前,财政拨款一直是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所以,其对财务风险一直处于零防范状态,在资金运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将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发现财务漏洞,促进高校财务健康稳定的运行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资金活动某环节,由于无法控制和预测的因素的存在,导致出现的财务结果与预期结果有一定的偏差,从而给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不确定性。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高校财务活动的日益繁杂,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如下:
(一)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在预算管理约束方面,存在看重收入、看轻支出、看重审批式的控制、看轻反馈激励控制、预算编制不透明及不完善等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未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大部分公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并且披露滞后。
(二)管理层和决策者风险意识不强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需求的缺口也相应增加,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办学经费,高校越来越多地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投资和筹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缺口,却使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潜藏财务上的危机。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传统上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所以管理层对资金如何应用缺乏相应的经验,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有待增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监管不到位。
(三)风险管理责任人缺位
虽然部分高等院校虽然经济责任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存在管理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等问题,由于高校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大部分高等院校未形成多层次的有效经济责任体系。其不良后果就是一旦管理层决策出现差错,承担相应责任的人员无法明确,在我国,经济责任人制度大部分主要用来追究责任人的事后责任。
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除以上三点外,还存在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二、高校存在财务风险的成因
高校财务风险不仅是固有的存在,它的形成既受财务管理、审计监督、高校自身运行机制、财务人员素质和高校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
第一,内部控制制度未完全实施。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应贯穿于高校运作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控制作用未得到完全发挥。首先,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不成熟。成熟的董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机构是内部控制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这些结构,也未建立功能相似的组织机构。其次,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评估程序。很多高校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评估,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办学规模上盲目地扩张;未综合考虑高校的偿付能力以及政府的补贴力度,在银行贷款方面没有系统的计划,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
第二,高校自筹资金能力欠缺。高等院校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于某些高校领导缺乏自筹资金意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筹资渠道仍有很大的拓宽空间。
第三,校办企业经营不善。为学生提供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从事就业准备的机会是校办企业与社会企业最大的本质的区别。校办企业既能生产出产品,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投资项目之一,校办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高校教育经费,但某些校办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高校带来了某些损失。部分高校教育经费缺乏的缺口,大多是通过校办企业去弥补,为了弥补经费的缺口,却导致自身经营资金缺乏,这样的方式使校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外部因素
第一,国家财政拨款不足。在现存的条件下,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是财政拨款,虽然高等教育的财政拨入经费每年都在提高,但却跟不上高校规模较快的扩张速度。高校所面临的主要财政问题仍然是财政拨款不足,高校缓解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向银行借款,但这种筹资方式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偿还高额贷款利息的财务风险。
第二,政府与高校间的委托―关系不完整。高校没有完全的自主权,但其法人制度却赋予了法人自主支配投资者财产的权利。高校财政主体的身份使政府在对其宏观调控的力度上打了折扣,但高校又无法避免地方政府对其行政上的干预。高校的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所有权属于归政府所有,使用权属于高校。高校公共资产的使用权与最终责任人相分离,权利和责任严重不对称,导致高校与政府间不完整的委托―关系。
第三,高校办学压力增大。为了保证高校在扩招后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进行宏观调控,国家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方针,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教学评估。有些高校为了应对评估,通过银行贷款,大量购买设备,盲目地进行基础建设,支付高水平工资引进师资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评估通过的可能性,也给高校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第四,生源不足,生源市场竞争激烈。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学生,近年来,高校生源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更加凸显,部分高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而民办高校的崛起使高校在生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在某些程度上都会影响高校的招生情况,会直接减少高校教育的收入。此外,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高校在学费和住宿费方面,不得随便调整等,这些都会使高校资金流断裂的风险加剧。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第一,健全高校内部控制。高校要想控制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内部控制结构,并以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来规范高校的各项活动,同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高校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是具备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它包括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明确的职责、合理规范的人事制度、规范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校园文化等。
第二,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量化的过程就是将风险计量,主要是通过引入概率思想进行计量,判断是否需要对高校财务风险加以控制。风险识别是高校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可通过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识别高校财务风险。风险预警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实现,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合适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通过观察分析财务预警指标的变化来实现对高校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设置的财务预警指标如果超出临界值,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三,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高校缺乏的不仅是专管财务预算的人员和部门,更缺乏合理的编制方法和有效的编制程序。高等院校引进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外部控制
第一,完善多渠道筹资体制,合理增加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和学费收入成为高校除财政拨款外的两条筹资途径,但其增长空间受到偿债能力和教学规模的制约。因此,高校应该寻求更完善的筹资途径,其中社会捐赠是最具潜力的一条筹资途径之一。在政策方面,政府一方面可以给社会捐赠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特殊鼓励政策激励高校,让其发动社会的力量进行公众募捐,政府政策的支持完善了高校多途径筹资的体制。
第二,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高校信用贷款的审批限制。高校的贷款,应通过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并随时密切关注高校的财务情况,否则较高的贷款信用风险会被金融结构所承担。加大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金融结构的高额信用贷款,金融机构之所以把巨额款项贷给高校,主要原因是认为政府是高校的最终所有者,信用等级很高,政府不会让其破产,金融机构承担坏账损失可能性不大。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对高校的信用贷款审批程序和条件已经加强,降低了高校用新债还旧债的机会。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应通过完善和制定相关法律条文来从宏观层面指导高校长期发展,在高校风险管理中发挥宏观调控和考核监督的职能。通过制定考核标准和建立监督机构来促进和规范高校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职能的宏观转变使高校减少了对政府的依赖,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应有的权力与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管理水平提高,使高校各管理层的风险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最终使高校的管理层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
参考文献:
[1] 罗玲.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改革和完善[J].会计师,2015,(13):58.
[2] 张冰.高校财务内控问题及优化探究[J].中国市场,2013,(4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