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审美观念的不断更迭,目前有很多建筑采用了较为明亮的颜色。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学城校区教学楼的墙面,采用的是较为明亮的偏红色,整个校园看起来活泼明朗,正好也是象征大学生们青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是十分可取的。同时,广东省新建的博物馆也采用红色和黑色相见,外加上变了体的“藏”字图案,设计感十足,又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功能性。第三,色彩的使用要讲究与材质的搭配。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色彩与所采用的材质的物理属性。比如,黑色的油漆外形一般较为难看,而黑色的大理石确显得相得益彰,富丽堂皇,神气十足。同时,色彩的运用还要考虑材质的肌理。有的色彩搭配上适合的材质肌理可以营造出美感,相反,如果搭配不合适,很可能适得其反。再加上,现代建筑技术发展迅速,有很多新兴的外形贴面材料问世,色彩多样,质感和肌理分明强烈,这就要求设计者们要多下功夫,实际考量,尽量的完全把握好色彩和材料的搭配方法。
然而,建筑的室内与室外有着很多大视觉区别。室内空间的照度明显要低于室外,天然的光线只有通过门、窗等射入室内。同时,室内的光源基本似是定向的。室外由于太阳方位从早到晚的改变着,光源不定向;而室内的光源基本总是从门、窗或者某处固定的透光处射入室内,因此室内的采光配色基本是固定的。还有,在室内,视距一般不会超过100米以上,因此,室内的视距是大大缩短,相较于室外而言。但是,人们的活动大多集中在室内,活动时间也较长,因此视野比较固定,甚至有一部分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或工作、或学习、或休息。这与室外的活动大多是行进式的有很大的区别。正是因为室内和室外光与色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导致了室内色彩搭配肯定比室外所受外部的环境影响要少,室内光的定型性使其更容易塑造空间的色调。同时,室内环境对人来说,不但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的功能需求,还要具备一定的精神空间的功能。因此,室内可以采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室内空间的人工照明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室内照明亮度的不足,更多的是为了营造某种氛围或者文化气质。另外,室外色彩大多来自自然的因素,天空、山峦、树木等,而室内的色彩基本都是人工合成。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中,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色彩冷暖的搭配。色彩的冷暖是色相的重要特征。在美术学方向,有的画家非常强调色彩的冷暖,甚至认为,色相问题就是色彩的冷暖问题。因此,把握色彩冷暖的搭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比如,广州地区天气炎热,夏天时间比较长,因此,室内适合采用冷色调,可以使人有清凉之感,而长江以北地区天气比较阴冷,因此室内适合采用较暖色,使人有温暖之感觉。第二,要注意色彩的进退感。一般来说,暖色调具有“进色”感,意思是暖色给人的感觉要比实际距离近,相反,冷色调具有“退色”感,也就是感觉距离要比实际距离远。因此,同样体积的建筑,相同距离的时候,冷色调的就会显得小一些,而暖色调的会显的稍微庞大。第三,要充分利用色彩的明度要素。明度对比强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明度增加,会使人更加的兴奋和精神。相反,夜晚睡觉,却需要关灯,相对会使人沉静下来。因此,睡房一般不适合大红大绿的颜色,对比强烈或者颜色太过饱和,都会太过引起人的注意,不易入睡。
同时,按照建筑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室内色彩的运用也要一定的讲究。首先,居住类的建筑,包括家庭中的卧室、餐厅、客厅等,在颜色的配比方面,要大致遵循相同的风格,形成较为一致的装饰风格。比如,客厅的色彩一般应该稍微热烈些,因为,这里是家里人共聚之地,也是迎宾的场所,在大面积的低纯度颜色中,适当的插入一些高纯度的颜色,使之不产生沉郁之感,让人喜欢。相对客厅来说,卧室一般应该要文静些,色不易过多。但儿童房却可以按照小朋友的喜好搭配些可爱明亮的颜色。第二类是学习、研究类的建筑。读书、学习、研究,首要要求是安静,所以,颜色必定先要遵循文静,视线所及之处最好不要出现特别强烈对比的颜色。比如,一般大学的实验室和各类型的研究室,大多采用白色、浅灰、浅黄、淡绿等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宁静文雅科学的氛围。第三,纪念、陈列类的建筑内部环境的颜色要求,要突出庄重、严肃的特点。从色彩的三要素来说,这类纪念性建筑,色相的对比度不宜太强烈。最好是侧重某一种色相,然后在这中间加以稍微差别变化。如,当纪念性建筑周围明度较低,那么就需要主体建筑明度稍高。无论哪种方式,均需要拉开明度档次,使形象尽显突出。博物馆、美术馆由于重点功能是陈列和展览,因此,一般色彩的搭配都倾向于灰色等不甚明亮的颜色,目的是衬托所展览和陈列物品的特点。另外,还有文娱体育类建筑、医疗保健类的建筑、商业式建筑,这些建筑的内部空间颜色搭配,都需要根各自的功能特点、地域特点及特定人群,加以仔细地分划和配搭,使其营造出适合的氛围,使使用者可以达到心情愉悦和舒适。
色彩代表生命,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为直接和最为普遍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所以,室内颜色的搭配,除了考虑色彩本身的物理特性以外,还要考虑到色彩的社会文化性和色彩的感情导向以及各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此外,一些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类民俗、忌讳也需要进一步的掌握,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设计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步。(本文作者:赵玲莉 单位: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艺术系)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批判性思维;教学
1 前言
1910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概念。受其启发,随后几十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北美对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兴趣爆发,美国等国家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其中还专门有一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并提到“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和教育中的影响和应用的研究还较少,没有形成大的研究团队,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较少,且缺乏自己的教学资料和教材。批判性思维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急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自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提出以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和讨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持有的观点较多。例如:杜威、史密斯、格雷瑟、希契科克等认为批判性思维只是评估已经存在的理智成果;恩尼斯和保罗等却认为批判性思维更广泛,还可创造理智成果。格雷瑟、恩尼斯和希契科克等的定义注重技能,保罗则强调态度,而恩尼斯和西格尔注重两者。格雷瑟、恩尼斯和保罗等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普遍的,马克派克却认为不同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会不同。另外他们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同看法,例如:演绎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精确性的容忍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的逻辑分析关系等。这些学者认同的共同点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应用于一切题材,批判性思维包括反思、回顾、延迟判断,好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在恰当的时候都会批判地思考,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相关的学识、技能、态度以及习性(行为倾向)[2]。
我国的学者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理性反思的过程,而不是它具体判断的结论。其主要原则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所谓质疑只是对观念的理由、根据的提问,而不是对该观念做出判断,更不是做出否定判断。只有在经过谨慎反思和研究后,得到充分的依据和理由,才能下合理的判断[3][4]。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既是一个人的技能,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品格。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技能和品格,鼓励学生开拓思想,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同时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在课程等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策略、技巧、习性和态度的培养。如教授建筑设计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的不同环节,采取措施,融入批判性思维理念和方法。二是单独教学模式,使用不需要学科知识的日常实例来专门教授批判性思维。二者各有优缺点,而融合模式更能把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3建筑设计课程的性质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筑设计的能力。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到五年级的“毕业设计”,贯穿了建筑学专业本科的五年教学过程,具有老师多、课时多、教学周期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综合运用与体现。学生需要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并明确其它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将其它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作,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启发、不断质疑,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将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批判性思维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书的布置与分析,相关的建筑设计原理讲解,场地踏勘,相关案例的参观和调研,资料和规范的查阅,相关人员的问询和交流,构思立意,方案设计,绘图布图,评图等环节。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建筑设计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
4.1 设计任务书的分析和调研阶段
设计任务书是学生进行设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文件。任务书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与主要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建筑用房及面积、建筑设计要求(总平面、造型、技术等)、成果要求、地形图(或者选址要求)等。
设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分析理解设计任务书。熟悉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初步了解拟建建筑的基地情况和用地范围。然后就此展开调研工作并查阅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拟定相关问题进行工作,例如:本设计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设计任务书中建筑的功能用房配置是否合理,设计任务书中各用房的面积大小是否合理,各用房之间的功能联系,建筑的流线有多少条,各条流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类型建筑的造型特点;参观和阅读的建筑案例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什么地方是值得自己设计时借鉴的,什么地方是应该避免的。
例如,本校建筑学在大三下学期安排了一个高校图书馆设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调研和熟悉以下内容:(1)图书馆交通流线的组织,即读者流线(借书读者、阅览读者、自习读者等)、会议人员读者、工作人员流线、书籍流线;(2)图书馆的平面组合特点,建筑层高要求,空间特点及要求,不同阅览空间的特点,空间如何适应功能变化的需要,内部附属用房的功能及要求;(3)图书馆管理模式(开架、闭架、半开架)及设计要求、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人员工作特点;(4)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给图书馆的管理和设计带来了哪些变化;(5)建筑的形象;(6)图书馆书籍的保护及对环境的要求,建筑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要求;(7)现已建成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优缺点及解决措施。
调研、资料查阅过程完后,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并做成幻灯片于上课时汇报。讲解时,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并且陈述理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建筑使用方、学生等身份提问。通过不断的问询、质疑、答辩,进而使学生明晰设计任务和此类型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之后,学生在原有任务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是设计工作的重要过程。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和阶段,我们在设计任务书中对拟建建筑的基地采取给定和自定两种,给定就是给一块具体的用地,自定就是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自己选择用地。基地现场踏勘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基地地形地貌、属在地的气候特点、环境、文化、交通(人流和车流等)、人口、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周边的建筑特点及风格,基地属在地的规划情况等。对于自定的用地,还要分析该建筑是否可以建在此处,并陈述原因。还是以高校图书馆设计为例,这是一个学生自己选择建筑用地的题目,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校园内选择一块合适的用地来建图书馆。要求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批判地选择:(1)用地面积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是否具有扩建的空间;(2)基地周边的建筑情况及建筑风格;(3)基地与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区的位置关系及人流、车流情况;(4)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气候特点,历史文化情况等;(5)基地是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例如防火、规划等要求。与前面一样,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幻灯片进行讲解、汇报,由于时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与调研报告合在一起同时汇报。通过答辩过程,对基地的情况进一步熟悉和明了,对于自选用地,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择优选择最佳的用地,为下一步设计打下基础。
在此过程当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解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现有的有名建筑案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合理性建议。
4.2 构思立意阶段
完成任务书分析、调研、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实地踏勘后,设计进入构思、立意阶段,学生要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着手方案的构思、立意。此时的构思、立意还是处于粗犷的,是天马行空的。
这时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再确定设计的主题或立意,主题或立意可以有多个。范围和内容较广,可以是建筑造型、建筑文化、流线、材料运用、建筑符号、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然后要求学生对一个或多个主题或立意进行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与基地环境协调、是否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是否适应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是否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建筑符号如何表现、设计理念能否实施及如何实施等。通过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否定和质疑,最后得出一个自己认为较合理的设计主题或立意。
当然,由于设计艺术的模糊性,这个主题或立意也不一定就可以实现,可能会在后面的设计工作中得到否定而要从头开始。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分析与比选,学生的设计主题或立意才能更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与设计任务相吻合。
4.3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是学生基于前面的主题或立意,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根据相关设计理论和调研结果,创作出建筑作品的过程。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总平面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建筑体型设计、流线、空间、文化、技术、材料与经济等等。因此,方案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不断修改、不断质疑、不断完善,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可以说,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强加于学生,在方案构思过程中,要求学生多交流、多问为什么、多做比选方案。教师批改方案时,做到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的方案设计理由,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主张。按照学生的思路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不扼杀学生的有益想法。
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按照要求交三次方案草图,老师批改后再发回给学生,因为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批改时间短,很多时候老师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设计方案和理念。并且,学生也不能全面理解老师批改的方案用意,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老师不能合理指导学生的设计。我们现在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后做方案,在课堂上讲解设计的构思和方案,老师和其他同学(有时外请别的人)可以就方案提问,并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解释并答辩。一个设计三次草图、可分三次讲解,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可以分批次讲解,让每个学生每个设计任务至少有两次介绍的机会。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和立意,则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提高其批判精神和技能。
4.4绘图、布图和评图阶段
绘图、布图是按照绘图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更好地表现出来。既要让人看懂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又要有好的图面效果。学生在这个阶段,一是要分析需要什么图纸内容才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完整呈现;二是图面效果如何表现才能达到最佳,即如何组织图纸的内容、如何构图、图面如何运用色彩等。可以先让学生参阅别人相类似的图纸,但要他们采用批判的方法,对其进行扬弃;然后根据自己设计方案的具体情况,着手绘图和布图。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布图的草图,对草图进行分析、比选,并叫别人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自己再修改完善,确定布图,当然,在正式布图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继续调整。
为了对学生设计的最终成果做出评价和总结,进一步加强交流,在设计结束后,会安排一次全年级的综合评图。评图时所有的设计老师和同学参加,有时还邀请建筑美术、建筑结构、建筑水电、建筑技术等专业老师一起参加评图,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评图时,把所有学生的设计图纸放在一起。先由学生轮流讲解自己的方案和设计理念,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并点评,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切实提高设计水平。
除了设计课程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性精神和技能,我们还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校友返校讲学;设计院实习等实习环节采用答辩等考核制度;组织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尤其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加强建筑理论书籍的阅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思辨的能力和水平。
5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主动性、创造性的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的不同阶段,将批判性思维合理运用到设计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其创新性设计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但又要“慎于断言”,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本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2]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4-63.
[3]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64-70.
[4]林广思.批判性思维之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南方建筑,2014,34(3):120-123.
一、学校领导力主体模型的建构
(一)学校领导力主体模型
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它包括领导者的言行、要求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品格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映的感召力量。
从学校领导力的作用主体考察,领导力群体可以分为校级领导团队领导力、行政团队领导力、教师团队领导力、学生团队领导力。
(二)学校领导力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对象分析
一个学校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领导团队在整个学校的领导力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团队是决策的集体,在人的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每一位领导者积极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所管理的工作绩效。良好的学校领导团队建设可以充分提高中层行政团队的行政效率,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协调好家校关系,对学生团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行政团队直接受校级领导团队的领导,并对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起着组织、协调、引领、管理等作用。学校的行政团队直接对校级领导负责,是联系和辅助教师团队的重要部门,以帮助教师团队更好地管理学生,对学生团队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它对学校组织的变革与发展具有直接而强大的作用,而且它会通过组织要素的变革对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领导力产生影响,是校级领导团队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领导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领导力中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强弱是直接评定学校领导力的重要依据,对帮助并配合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不同群体领导力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各群体领导力的作用对象,才能表现出来。学校总体领导力的作用对象即学校组织要素,大体主要包括:组织目标(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愿景)、组织人员(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等)、组织结构(学校部门、处室的设置与职能划分等)、组织程序(学校工作制度、规范和流程等)、组织技术(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等)、组织文化(校风、学风、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等)。各群体要在以上六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运行条件下开展各群体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学校不同群体领导力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一)培训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培训群体类型的不同,将培训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通用课程,另一类为各群体特色课程。
通用课程适用于校级领导团队、行政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等,主要包括:职业素养类、角色认知及定位类、演讲与沟通能力类、团队协调与合作类、国学思想类、心理学类。
特色课程,主要是开设专属于不同群体团队的课程。一是针对校级领导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风险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创新发展类、战略管理类;二是针对行政团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决策计划类、激励能力类、执行力类、压力与情绪管理类;三是针对教师团队开设的课程(重点是班主任):授权意识与团队建设类、执行与决断力类、班级危机处理和控制力类、创意与激励类;四是针对学生团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授权意识与角色定位类,执行与决断力类,计划、控制与危机处理类。
(二)学校不同群体领导力的培训形式
第一,课堂学习形式。即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学习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一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这是保证效果的基本条件。该课堂形式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学习新知识并控制学习进度。
二是模拟演练与趣味游戏,主要针对已经出现过的并且有成熟经验可供参考的事件进行情境模拟。参训的学员进行具体事项应对的模拟演练,通过以特定案例为背景的角色扮演,熟悉该类任务的组织运作,提高学员的应对能力和策划技巧。
三是案例讨论与经验分享,通过培训教师与参训主体之间围绕特定主题,并结合案例进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每次主题确定后,要选择能体现培训目标并且受训人员感兴趣的案例展开讨论,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该形式的优点在于:受训人员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表达个人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鼓钍苎等嗽被极思考,有利于能力的开发和经验的交流。
四是设定项目,让参训人员通过特定的项目进行实践。参训人员和他的团队,经过团体协作选定课题,针对调查出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调查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方向。
第二,拓展训练设置。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活动,主要借助于各种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营造各种氛围,通过各种巧妙安排的趣味项目(游戏),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而让学员在轻松的气氛中确立相关理念,从中感悟到活动项目所蕴含的道理。
根据培训群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拓展训练形式及内容。这一环节是领导力课程学习的延伸,尤为重要。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实战训练,使学员了解领导力的内涵、领导者具备的基本素质、建立和巩固领导意识、关注领导力的各种行为,并引导学员积极自我反思,发现领导实践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都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注重提升团体和个人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学校不同群体的领导力课程并进行实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使用后;建筑设计;影响;意义
基于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前提下,顺利完成建筑工期,针对评价环境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全面化、科学化分析,深入了解他们评判的目标环境,即是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的真正要义。与此同时,通过适当的将其与原初设计目标进行有效的对比,有针对性的确定满足使用群体需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界定的指标相符。此外,利用全面汇总可靠数据信息的有效途径,积累同类建设科学性信息,从而为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宝贵参考性材料,使设计的综合成效以及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评价使用后的影响力
1、建筑设计中的科学性的实证精神
建立于使用群体价值取向的评价出发点及归属核心,着重运用科学手段来加强设计评判结果的合理性,始终贯穿严密性和可靠性的数据搜集线路,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重点在新的环境设计中运用可靠的评价结果进行推广,也即是POE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一。尤为突出的是,其将以往的极少数设计精英的主观判定转变为标准的设计评判理念,并加以推向更为科学化的指标准的设计评判新高度,也即是转变设计价值新理念的关键所在。
换句话来讲,合理避免少数人员的主观评判,合理科学性的设计结果需利用科学的检测,并通过全体使用者的一致认同。以实证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观念,充分体现传统设计方法所缺乏的科学精神。立足实际根本,把设计分析和决策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减少个人主观随意性的影响,是提高总体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第二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由此可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适当的融入POE思想方法,可有效的推动科学性设计思想,进而转变设计思维方式。
2、建筑设计思维空间适当的拓展
片面关注设计对象自身的传统设计思维模式,探究设计手段也通常片面于探究主题的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分析建筑形态与图像思维手段、挖掘设计经验与传承等。而POE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后,即建立于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以客观真实的数据信息作为设计的核心依据,为建筑设计增添客观设计要素,进而使建筑设计思维方式趋于客观真实。
除此之外,基于使用群体价值指标的最终指向的前提下,POE将建筑设计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并有效转变了设计思考的角度。科学化的POE评价使用建筑设计,已彻底转变了以往仅仅注重建筑产品的客观物质质量,而是周全考虑使用者的社会福利、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等各个相关因素,对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设计者所考虑的信息面越广,设计所能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设计成果也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在激烈的建筑设计竞争的市场中,更好的实现科技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增强管理与决策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当前,以一定建筑设计反馈机制为核心的POE,提供了合理的监控方式进行管理建筑设计。POE过程的具体实施需遵循强有力的系统性程序,这将清晰化可比较性以及良好可操作性的建筑设计评价的目标、方法与指标,可最大限度的弥补单凭专家经验管理设计造成的不足,协助建筑设计结果的有效控制,进而使建筑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传统的仅凭建筑师主观判断建筑设计的质量进行的设计决策,致使设计结果与建筑师个人水平与理念关联性拉大。而POE方法将设计决策要素建立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使相关的使用群体能参与决策,从而有效克服设计者思考问题的狭窄性和片面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水平。换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现代建筑策划也是建立于一定的POE基础之上的。
4、转变建筑设计程序与模式
POE把对设计成果的检验与设计策划和计划衔接起来,更合理化、科学化建筑设计程序。POE评价机制的正确引入,可将建设过程引入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POE使设计过程变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循环过程。通过POE这一独特中介,建筑人员可连续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中汲取新鲜的数据信息,使建筑设计与环境背景更加契合;通过POE了解到的有用信息被输入到同类新的建设项目中,将使得整个人工建成环境更加和谐。
5、民主化进程明显推进。
设计民主化就是在设计决策中接纳更广泛的社会意见,让使用者直接参与设计决策中,影响设计结果的生成,以体现建筑社会性的一面。设计民主化将克服建筑设计单由建筑师或业主独断所带来的脱离社会需求的弊端,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以前,建筑项目不是投资者单方面意志的实物化,就是建筑师个人的里程碑,建筑设计往往表现为少数人的专制,缺少对大众的真正关怀。
二、POE对国内建筑设计的意义所在
当前,随着逐步深入改革现代化的国内建筑发展形势,督促着建筑设计行业的快速现代化。与此同时,针对现今的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局面,加之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建设技能相对落后,各种问题凸显,具体表现有:一般情况下,社会相关部门易于忽略为适应投资方提供的任务标准而降低的评价设计指标;片面注重经济效应、外在包装的建筑设计,忽视内在实用性价值,进而对建筑的社会以及文化效益置理于不顾;建筑设计人员片面迎合业主兴趣,忽视自身的技能水平,而欠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一定情况下造成脱离实际需求的建筑产品。概括来讲,若未充分体现社会性的建筑设计,其建筑的综合效益也即不良好。
POE所带来的设计监督和反馈机制,将会大幅度提高设计质量,使建筑更接近社会大众的需求,因此也更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一些有识的建筑师在设计中已逐渐树立精品意识,自觉地使设计反映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并积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但是就普遍情况而言,形势仍不容乐观,处于低潮的国内建筑设计总体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在设计及其管理中缺乏可行的科学控制机制所造成,对此,POE的大力引进是其最为关键要害。
对此,政府投资的建筑项目中实施POE作为试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加以推广,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POE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学术机构需在推介POE思想和方法方面起到先锋的作用。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建筑设计规划,随着逐步成熟的建筑市场,深入发展的建筑规划势必带动POE工作的开展。再者,依赖房地产策划公司来应用推广POE,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POE能成为我国建筑设计的自觉行为,不仅有助于在设计中确立科学的工作作风,而且可以确实保证我国建筑设计和建筑产品的质量,增强建筑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建筑功能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每一种现代建筑风格是都是一个城市的标志,风格独特且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一定的角度上看,建筑风格也能体现出一定的建筑功能。下文简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建筑功能是如何相辅相成的。
二、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产生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建筑设计主要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欧洲的一些建筑设计师倡导在设计上返璞归真回到中世纪的传统。倡导设计的诚恳真挚、形式和功能的结合,建筑设计上从自然状态吸收养分,意欲利用哥特式、中世纪的、自然主义的三个风格,来形成一个全新的风格,作为建筑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建筑设计师、理论家多如牛毛不可胜数,它的诞生赋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的背景。从文化的角度上讲,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特别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为国际建筑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风靡世界,对整个2O世纪的建筑风格产生影响,使全世界的城市面貌发生改变,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如今仍然十分之大。
三、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形式的成长经过了19世纪的折中主义建筑之后,建筑设计在20世纪中叶逐渐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高新技术风格以及地域性民族性风格表现等阶段。当前,建筑的“多元化”已经无法避免。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因此变得极为必要。然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也有一定的发展趋向。
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基本理念
随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方向的成长,所以对建筑设计要求了多种不同的功能需要。当前设计界都呼吁建筑应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应把实用主义作为中心,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尤其注重功能作为设计的核心,关注设计的科学性、便利性、效益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理念。
1、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建筑设计时第一要分析生态环境情况,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共存问题。建筑自身在设计上需要有科学性,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作用,并且尽量采用可重生资源。建筑结构当以绿色生态建筑的标准进行科学规划,令建筑在资源使用和外观审美上更有科学性。
2、关注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当前的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该结构建筑抗震能力不好,建筑高度受限,机械化程度较低,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现代新型建筑设计需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合理的设计,采取框架式建筑结构,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墙体材料.用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和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新型的建筑结构不仅能够改善建筑自身的面貌.降低建筑自身的载重,还拥有自由分割的空间,使用面积也大大增加,消减了人力,节约了成本,其整体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3、着重功能的多样性。因体量和结构限制,传统的建筑功能相对较少,且缺乏现代化的智能系统,不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化功能。现代建筑设计因为采取新型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令建筑自身的空间产生巨大的变化,能够解决多种功能需求,现代智能性设备的应用,极大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例如新一代的客运中心包括了机场、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公共交通.让人们能够选择多种的交通方式迅速分流。
4、着重新能源的合理化重复使用。传统建筑的能耗基本都由外界能耗系统提供.不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如果外界能耗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整个建筑体系从而进入瘫痪。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通过采取新型的能耗系统,以可重复的能源为基础,运用风力发电或太阳能发电.不仅能够满足建筑自身的现时需求,还能够将剩余的能源进行存储,用来备用;在水系统的设计上,采用自然采集和重复使用统一的方式,自然收集的水经理过滤、净化能够符合建筑的正常需水,同时还可对使用过的废水进行蓄积,处理后再次重复使用,最后将废水用于建筑自身的绿色植物浇灌系统.这些绿色植物则能够吸取废气、净化空气、隔热保温、美化环境。
5、注重立面美学的理念。一个非常漂亮的建筑外立面可以为这个城市增色。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城市印象实际上体现了城市对外的综合性能力,我们提到一个城市,可能有很多大家值得回味的东西,无外乎就是建筑。也可能有时候是对一栋建筑的印象,有时候是对一个城市整体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建筑的立面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因而现代建筑风格中的立面美学内涵与美学追求,是十分重要和及其必要的。它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对一般人讲,欣赏的是它的外部立面造型,建筑立面是体现建筑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建筑的设计就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仅应具有使用功能,还应拥有观赏功能,使立面美学更好的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五、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从设计性质上看.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2、从设计进程上看.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建筑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3、从设计手段上看,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过去为算尺)、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式上看。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5、从设计部署上看,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建筑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市场预测1到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1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六、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构想
1、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借鉴思想。一个时代社会艺术体现在它的建筑设计上,建筑设计的风格、特点以及类型都是一个时代审美观和历史的表现。建筑设计就要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借鉴古今中外所有的的建筑设计艺术,汲取精华。把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创作,一个具有新观念、新品质的设计创作。创新思维是建筑设计必须要具备一部分。只有不断的创新,建筑设计才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现代建筑设计,被人们普遍所认知的,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还包含了外部空间环境和个性化的内部结构。不但具有建筑设计构思的一种特别含义,还包含了建筑形式和空间结构不能体现的美学方面的意义。建筑设计需要兼顾环境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对城市文明及环境文理的认可和欣赏。
3、人文精神的体现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体现的,建筑的设计不是独立的,是结合人们的心理以及美学的知识共同体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建筑设计形象要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建筑,例如:市政建筑和公司建筑等,它们都具有一些不平常的意义,关系着人民群众的人文精神和聚合力以及一个城市的象征精神。这些建筑都是新时期的人文景观和人民心里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象征性的表现,是结合了市民感情的美学体现。
4、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时代的技术基础,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一些国内知名的数字化研究者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将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并指出了一些将会出现的情况。一部分激进型的建筑师已经利用计算机来增强建筑设计能力,尤其是在立体空间和形体结构这些方面。这些技术是在传统时代无法想象得到的。数字化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高科技的生活环境,使先现代的城市和建筑可以同时存在于虚拟和现实中,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人们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建筑师就要接合现实,认真思考,选择一个合适的风格,在以后的建筑建设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从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种新的现代建筑风格。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风格与建筑功能做好协调能够实现建筑风格的不断创新。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独特建筑观。
参考文献:
[1] 李丹:《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4期
[2] 傅筱:《从工业化生产方式看现代建筑形制的演变》,《建筑师》,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