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研究 措施

引言

高校体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够增加人们的锻炼兴趣,是人们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中,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还比较缺乏,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锻炼意识,这样就会对体育锻炼起到一个阻碍作用。所以,我们需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对策,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1]。

1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够在社会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能够确保他们可以健康地进行工作和生活,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一定贡献。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科目,学生已经经过12年体育教育,到达大学以后,他们的健康水平、体育能力和文化方面的素质都是比较优秀的。但近几年对大学生体质进行测试,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研究的结果分析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2.1大学生入学前、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能够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行为反应,从而能够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入学前对具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同学占到了总人数的51.2%,入学以后能够达到55.5%,上升了4.3个百分点,而处于不明确阶段的同学由入学前的40.6%下降到36.3%,已经下降了4.3个百分点[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后,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化还不是很明显,但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那就是通过一定量的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影响,能够使一些人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锻炼意识。另一方面还说明学生的态度有一定的稳定性,需要具有一定量的影响才能够进行改变。换句话说,是高校体育教学不能使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发生一个较明显的变化,还需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2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6%的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兴趣,“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学生占到了68.7%。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都是一种行为倾向,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体育锻炼的主观倾向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倾向比较高,但现在高校中的男生比女生要高近10个百分点,而到了“愿意”选项,女孩比男生高出10个百分点,其他的比例没有存在明显的差距。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锻炼的意识就会逐渐降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也会比较少,一年级学生很多都是表示非常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到了三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巩固和提高这一部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3]。

3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方法

3.1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体育学习以后,对体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一些学生只知道它的外在形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应该使大学生知道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不只是了解表面现象。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多媒体等进行体育锻炼宣传。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提高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2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根据相关的实践证明,要想培养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提供一个高效的驱动力,促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课外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发现,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和保护,充分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实践,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4]。

3.3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体育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后,还能提高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得锻炼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如: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想象,让学生把技术和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外,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很好的自我调整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

3.4建立终身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只是为了适应大学四年这个特定的时期,没有认真考虑这些体育锻炼在日后的作用,使得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需建立终身体育教育体系。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终身锻炼的价值,对于教科书中简单易学和对身体有益的内容,学生应该将其作为终身锻炼的项目。

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一个最佳时期。高校体育进行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学生应该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理解科学训练方法的原理,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事体育运动,为学生实施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扈晓. 南昌市在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郑勇. 云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行为习惯调查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2009,02:16-17.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培养 终身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42-01

在现阶段和过去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的技术和基本功的培养上,至于在如何利用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往往停留于表层,并没有深入挖掘。笔者认为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思维模式,让学生将思想和认识方面的事物带到实际行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传统枯燥的学习模式中得到快乐,而且很大程度上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一 对终身体育意识的理解

终身体育指的是人类在一生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相应的身体锻炼。对于如何解决终身体育的认识问题,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体育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体育对于人生的意义之后,就会自主地将体育锻炼当成一种必然的身体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及时地更新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尽量树立良好的典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二 如何利用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第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重点。对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其教学中心往往停留在体育锻炼上,在主观上并没有对高中体育教学有足够的认识,且没有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不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作教学重点的转换,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注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第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学生在学习高中体育的过程中,通过基本的锻炼,改善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高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体育氛围,把宣传终身体育的这种意识放在首位。良好的体育氛围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融入相对宽松的氛围中。

第三,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师在转变教学重点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的同时,应让学生通过体育理论的学习,更好地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获取较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在理解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体育锻炼。对教师而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将教材的基本知识融入到学习中,使学生通过课本的基本知识对终身体育的意义有宏观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定位,只有在学生正确认识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才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对高中体育的学习,其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发展,而且可使其业余生活得到丰富。此外,高中是学生各方面认知的关键阶段,高中生在这个时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生理上逐渐发育成熟,心理上也趋于完善,对这个时期的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求知欲比其他年龄段较强,对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因此,这个时期需要额外地注重引导。体育教师应适当地开展小型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对竞赛的选取,需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喜好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通过这样的竞赛形式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体育竞赛同样能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且是锻炼学生体育意识的有效方法。此外,教师在体育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需要因人而异制订正确的活动方式,而且还要尽可能多鼓励那些怕苦、怕累的学生,表扬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逐渐形成。

第五,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同时必须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在进行统筹的热身运动之后,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进行自由锻炼,对那些怕苦、怕累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参加体育运动,充分挖掘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处于主导地位,从而提高其终身体育意识。

三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习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需要改进教学重点,且需要建立良好的体育氛围和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用使其终身受益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的学习,使其正确地选择学习对象和正确的锻炼方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晖.终身体育观念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对立统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1-01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确立终身体育的基础。现代人把从事体育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终身体育是贯彻人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习惯作了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调查对象为某市某中学学生95名,回收92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100%。

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设计了初二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有十个。

3、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归纳为“认识理解”、“锻炼情况”、和“影响学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4、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理解

中学生的锻炼习惯是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无锡市滨湖中学的学生知道终身体育的人数占24%,知道一点的占40%,不知道的占36%。这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抓好体育锻炼有利于健康,得益一生的宣传。同时也说明了大多数中学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学计划忽视了对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教学。

4. 1学生参与锻炼情况。统计表明:有94%的学生都说父母支持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确实由于体育中考的施行,绝大数的父母对孩子的体育锻炼已经相当重视了。也充分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确实能促进身体健康。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经常锻炼的。有55%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多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有38%的学生能坚持每天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学只注重智育教育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一是中学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实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没及时做好有关,致使学生对健身的认识不够;二是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不够;三是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未能满足健身活动的需要。

4. 2中学进行体育活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统计表明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要求比较强烈,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有7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提高学习效率。反映了目前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健身活动少,有的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从上述3个方面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是差强人意的。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为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有必要贯彻到实践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习惯。

5、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为此,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5. 1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工作很多,但养成锻炼习惯却是关键。体育锻炼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实质上就是巩固的条件反射,每次锻炼之前,都会产生生理、心理反应。

(2).从心理学角度讲,习惯是不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作为模式。

(3).锻炼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和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4).养成锻炼习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锻炼者的体质与调节身心状态。

由于锻炼习惯有以上特点,因此它在体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采用的方法:(1)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2)激发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3)制定严格措施,保证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5. 2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首先让学生真正明白“终身体育”的含义和意义(一生体育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其次是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1).用典型的事例进行教育。要解决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认识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真正地懂得体育的人生意义。

(2).明确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积极的休息,同时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头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思想上认识体育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6、教学改革的深化

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旨在实践全民终身的《黄金计划》。80代以后提出了体育行为能力的培养。到了90年代,开发体育行为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校体育以教学和运动学习相结合方式展开,将学校体育融入社会体育的洪流之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既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王正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第一;体育运动;行为取向

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2-270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4-02

自2005年4月下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而后健康教育思想便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从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为了人类生存意义以及价值的最终关怀,从而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里,使大学生在对体育的认识中灌输了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健康第一,是体现人们对自身的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一种基本关怀。它体现出在学校体育中应为大学生的健康而服务,并且把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统统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体系中去,这也符合了社会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在现时展的需要。也同时将健康第一的理念灌输进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理解中去,从而改变以往大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态度,使其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健康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将健康第一作为生活中最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健康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辞海》(1979)对于健康的概念解释说: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四维健康观念。 21世纪是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公民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并将其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此外,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将促使学校体育经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对健康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将会引起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

(二)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生命健康的根本,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健康具有根本的支持机制,是健康即生命质量的最终担保。同时人们要想健康的生活,必须要育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是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国民的道德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三)体育行为与体育运动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理解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既生活在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时期,还要不断去适应各方面都有竞争力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四维健康观。这种四维健康观包括了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表发现有大部分人认为躯体健康就是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以及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健康第一理念下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研究

(一)心理支配运动行为取向

心理支配是心理对身体以及思想上支配的心理体育行为,对于外在体育锻炼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基本上是由大学生对参与体育的动机、对待体育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对体育持有的态度这几方面来构成。

1.大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动机在健康第一理念下的发展

大学生要从传统的体育运动就是强身健体这一观念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方向来发展。如今社会经济繁荣,竞争压力激烈,健康不只是单单的身体健康就可以,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就要必须拥有良好的健康第一的理念,这是当今大学生要很好地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2.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动机的学习要向科学健康的知识方面发展

现如今的大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需求不只是对体育运动技术以及技能的单一掌握,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而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与理解而不是体育专业知识主要是在对于终身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关于体育健康的健康知识。 这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时能够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什么事健康,并且能够从健康第一的角度上去接纳了解,并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大学中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强身健体,而是要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

体育运动行为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过程中有具体的各个身体机能运动的表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一般需要通过从体育运动的内容、体育运动的时间、体育运动的方式以及体育运动的空间等几方面来进行。

1.体育运动的内容需要向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以及平时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现学生目前参与运动项目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瑜伽、自行车、定向运动、女子防身术、轮滑、等等。大学生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慢慢的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选择的越来越多,因为这些项目既大众化又休闲而且又有社会化。在体育运动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球类运动的比较多,这些无论是三大球还是三小球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比较强,能后使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心情愉快,振奋精神,而且社交性也比较强。可以满足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而其他的带有技术性的运动内容有一定的社会化,大众化,因此提高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大学生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新兴的现代的体育项目也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使他们有兴趣的去参与其中,如高尔夫、斯洛克、攀岩等等项目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而如今的大学生也已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在通过参与各项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而且还能从运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和解决迎面而来的困难最后还可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各有各的优点,各个内容的不同,锻炼的效果不同,对提高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

2.体育运动时间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根据资料有关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一般以每周3~4次为宜,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最为合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由一周的1~2次逐渐发展到每周的3~4次。运动的时间也由每次10~20分钟延长到20~50分钟甚至在一小时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有了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和,对自己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开始科学合理化。也能够从健康第一认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身的体育锻炼。

3.体育运动空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对于体育锻炼的运动空间的要求上,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也开始在体育运动的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从不参与到校内空间的要求到进入社会空间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充分说明的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也开始参与社会、使自己融入社会、热爱生命。

四、结论

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无论是从心理支配上还是外在的身体锻炼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学生也在健康第一理念对体育锻炼从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认识逐渐提高到对健康知识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理支配控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外在的身体锻炼有着一定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大学生的外在身体运动行为是在运动形式上向着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休闲化的运动方式进行发展的,在运动项目上也开始注意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同,既提高了大学生改善体育锻炼的兴趣,延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改变自身对体育锻炼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也通过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对健康第一理解又进一步的提高。对健康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也开始注重运动时间的科学合理化以及运动空间方面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终身体育的教育和传播,使其在心理上对健康第一理念有着重要的认识,并不断倡导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运动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控、自练、自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俊峰,候培森主编.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傅华,李枫主编.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刘一平,余道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锻炼习惯;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1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作者:王艳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